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与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MOJ)姑息性治疗中各自疗效。根据研究结果,为今后MOJ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资料,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方法收集我院肝胆胰外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有行ERCP或PTCD姑息性治疗MOJ的病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ERCP组与PTCD组。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诊断、梗阻部位、合并基础疾病、术前各项指标、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住院费用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项指标变化:两组术后ALT、TB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ERCP组术后TB指标下降更加显著,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住院天数:ERCP组术后住院天数平均值为7.25天,PTCD组为17.73天,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ERCP与PTCD均为姑息性治疗MOJ有效手段,可有效缓解梗阻性黄疸造成的肝功能损害,但ERCP在减黄效果上更加显著;ERCP可显著降低病人术后住院天数,但两组在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总住院费用方面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动物实验模型,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胆囊穿刺引流术(EUS-GBD)在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MOJ)姑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纳入SPF级小型实验猪24只,均于腹腔镜下建立低位MOJ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给予EUS-GBD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BD)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手术操作成功率、治疗效果、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24只实验猪均成功建立低位MOJ模型。两组首次操作成功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 d,两组肝功能指标水平均较同组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0%(3/12),低于对照组的41.7%(5/12),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7);两组均无出血、穿孔及导管脱落发生。 结论EUS-GBD治疗低位MOJ操作成功率高,能有效缓解MOJ的梗阻症状,改善肝功能,整体效果不亚于PTGBD。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原发性肝癌切除术的51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43例术后接受TACE治疗作为研究组,170例术后未接受TACE治疗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TACE的治疗效果,并随访观察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肝功能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随访12~36个月,复发率为33.82%(116/343);对照组随访12~32个月,复发率为43.53%(74/17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96,P=0.032);研究组的无瘤生存率高于对照组(66.76% vs 47.65%,χ2=17.371,P<0.01),无瘤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20.27±5.49)个月vs(13.34±5.06)个月,t=13.806,P<0.001]。同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和ALB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仅较治疗前ALB降低(均P<0.05)。组间相比,治疗后研究组AST、TBIL和ALB三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54,P<0.001;t=2.252,P=0.025;t=13.345,P<0.001)。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6.94%,对照组未见类似并发症。 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切除术后行TACE治疗,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但会进一步加重对患者肝功能的损伤,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毕Ⅱ式胃切除术后患者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安全性及成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接受毕Ⅱ式胃切除术后行ERCP治疗的60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ERCP操作相关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60例患者进镜操作83次,进镜操作成功率为85.54%(71/83),插管成功率为90.14%(64/71),ERCP治疗成功率为68.33%(41/60),失败率为31.67%(19/60)。胆总管结石ERCP治疗成功率为85.19%(23/27),结石一次取净率为55.56%(15/2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67%(13/60),包括高淀粉酶血症9例(15.00%),急性胰腺炎3例(5.00%),其中1例重症胰腺炎转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出血1例(1.67%)。 结论毕Ⅱ式胃切除术后行ERCP的成功率较高,总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途径与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途径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136例,其中经ERCP途径53例(ERCP组)中低位梗阻44例、高位梗阻9例,经PTCD途径83例(PTCD组)中低位梗阻24例、高位梗阻59例。比较2组的手术成功率、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结果①2组手术成功率:ERCP组和PTCD组手术总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位梗阻者在ERCP组和PTCD组间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位梗阻者在ERCP组的手术成功率明显低于PTCD组(P0.05)。②2组临床疗效:ERCP组和PTCD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位梗阻者在ERCP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PTCD组(P0.05),而高位梗阻者在ERCP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PTCD组(P0.05)。③2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ERCP组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PTCD组(P0.05),2组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2组术后并发症情况:ERCP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TCD组(P0.05),其中低位梗阻者在ERCP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TCD组(P0.05),而高位梗阻者在ERCP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PTCD组(P0.05)。结论经ERCP和经PTCD途径胆管金属支架置入治疗梗阻性黄疸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对于低位梗阻患者而言经ERCP更有优势,对于高位梗阻患者而言经PTCD途径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经内镜胰胆管造影(ERCP)支架植入胆道引流术应用于姑息性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4例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行ERCP支架植入胆道引流术者纳入ERCP组(n=58),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支架植入者纳入PTCD组(n=76)。比较术前及术后3d时,两组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分析两组围术期基本指标、近期并发症及总生存期差异。结果术后3d时,两组血清TBil、DBil、ALT水平均较术前有显著下降(P0.05),但组间同一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RCP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均明显少于PTCD组(P0.05)。两组出血、胆瘘、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RCP组感染、电解质紊乱、支架移位/堵塞发生率明显低于PTCD组(P0.05)。两组中位总生存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支架植入胆道引流术治疗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效果较突出,且相较于PTCD联合支架植入方案安全性更为理想,对加快患者术后康复有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术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在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39例,A组应用PTCD术治疗,B组应用ERCP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术后恢复情况,治疗效果,术前、术后7 d肝功能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手术成功率为97.44%,B组手术成功率为94.8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A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较B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与B组74.3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有改善,A组术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酸(AST)及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同B组比较,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95%,与B组5.1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D术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效果优于ERCP术,可更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但PTCD术后恢复较ERCP术慢,且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应加强预防与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基础上胆道内置入金属支架姑息性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支架植入失败后改行PTCD或PTCD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的94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纯行PTCD 45例(PTCD组),PTCD联合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49例(PTCD+支架组),比较两组减黄效果、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术后5 d,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7、14 d,PTCD+支架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PTCD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CD+支架组术后1年的生存率优于PTCD组(χ2=6.280,P=0.012)。结论:PTCD基础上胆道内金属支架置入是恶性胆道梗阻患者ERCP失败后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且效果优于单独的PTCD。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双导丝法联合胰管支架置入术在胆总管结石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接诊的10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3例。两组患者均行ERCP,对照组采用传统胆管选择性插管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双导丝法联合胰管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插管成功率、手术时间、插管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插管成功率为94.3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7.36%(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进食时间相比(P>0.05),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插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09%、7.5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导丝法联合胰管支架置入术在胆总管结石ERCP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插管率,缩短手术时间、插管时间及住院时间,且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秀娥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10):133-136
目的 探究外踝上皮瓣移植修复老年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 2022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创面修复烧伤整形外科行外踝上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治疗 的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施以常规围术期护理,研究组施以优质围 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术中应激反应、皮瓣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 护理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6.67%( P <0.05);研究组术中舒张压、收缩压、心率低于对 照组( P <0.05);研究组皮瓣成功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 P <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3.33%,低于对照组的20.00%( P <0.05);研究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优质 围术期护理应用于行外踝上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治疗的老年患者,可提高手术整体疗效, 减少患者手术应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RBD和PTCD两种微创方法对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价值。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45例,随机分为PTCD组18例(A组)和ERBD组27例(B组),比较两组肝功能改善情况、黄疸再次升高时间及生存时间。结果 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A、B两组术后1周时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谷丙氨酸转氨酶浓度、γ-谷氨酰转肽酶浓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术后1周A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和B组γ-谷氨酰转肽酶下降更明显(P〈0.05)。A组术后黄疸再次升高时间及死亡病人生存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5);但A组的胆道感染次数少于B组(P〈0.05);两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ERBD和PTCD均为微创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ERCP和PTCD疗效各有侧重,并可联合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三种不同的胆道引流术对梗阻性黄疸的短期疗效及术后肝功能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0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按其治疗术式将其分为三组:ERCP组、PTCD组、EUS-BD组。采用统计软件SPSS 24.0进行数据处理。患者住院时间、肝功能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三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三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各项临床症状均得以缓解。三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EUS-BD组0.05);ERCP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3%,PTCD组34.1%,EUS-BD组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结论ERCP、PTCD及EUS-BD三种引流方式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短期疗效相当,其中EUS-BD并发症较少、恢复更快、优势更大。  相似文献   

13.
改良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改良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107例梗阻性黄疸病人行PTCD术放置胆道引流管或支架:B超导向改良PTCD术40例,X线导向改良PTCD术26例,常规PTCD术41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和转氨酶变化,比较三种方法肝脏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和内引流或支架植入例数、引流有效时间。结果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均下降,B超导向改良PTCD术肝脏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短于X线导向改良PTCD术(t=6.2338,P〈0.05;t=32.7243,P〈0.05)和常规PTCD术(t+7.3598,P〈0.05;t=-34.4050,P〈0.05),内引流或支架植入,改良PTCD术优于常规PTCD术(X^2=61.4960,P〈0.05)。结论改良PTCD术可有效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简单、实用、安全、经济,能明显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胰源性黄疸术前行直接胆道造影过程中发生并发症的原因,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对1997~2002年收治的110例因胰腺疾病导致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前行直接胆道造影发生急性胆道并发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PTCD检查42例,ERCP 59例,行两种检查者9例。总急性胆道并发症10例(9.09%),PTCD组急性胆道并发症7例(13.73%),急性胆管炎4例,胆道出血2例,胆汁性腹膜炎1例,死亡1例。ERCP组急性胆道并发症3例。结论:胰源性黄疸行直接胆道造影检查虽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但合理的选择适应证,严格操作规范,对术后病人严密观察,积极的保守治疗可避免和治愈并发症。直接胆道造影和胆道引流应是胰源性黄疸术前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CBDE)联合胆囊切除术(LC)对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为此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98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LCBDE+LC组49例和ERCP/EST+LC组49例;LCBDE+LC组给予LCBDE+LC手术治疗,ERCP/EST+LC组患者采取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RCP/EST)联合LC手术治疗。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手术成功率、结石残存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组间比较卡方检验分析;术中术后的各项指标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LCBDE+LC与ERCP/EST+LC组比较:手术成功率、复查后结石残留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手术方法效果相当。LCBDE+LC组术中术后各项指标显著优于ERCP/EST+LC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RCP/EST+LC组,提示LCBDE+LC组手术安全性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采用LCBDE+LC与ERCP/EST+LC治疗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相当,但LCBDE+LC手术方法的安全性更好,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且手术费用低,可作为老年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 比较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BD)、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85例实施术前胆道引流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PTCD组(n=48)、PTGBD组(n=19)和ENBD组(n=18)。比较三组的手术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减黄效果。结果 三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和第7天总胆红素水平、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 0.05)。PTGBD组平均手术时间[(14.11±0.6439)min]明显低于PTCD组的(19.07±0.8799)min、ENBD组的(29.67±1.921)min,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916.858,P < 0.001),两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 < 0.001)。结论 PTCD、PTGBD和ENBD均能达到术前减黄的效果,PTGBD更为便捷、安全。  相似文献   

17.
不同检查方法对恶性阻塞性黄疸的评估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B超、CT、MRCP、ERCP及肿瘤标记物检查对恶性阻塞性黄疸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确诊为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的病例,分别比较B超、CT、MRCP、ERCP及肿瘤标记物在这些病例中运用的情况及对恶性阻黄的病因判断、定位诊断和手术方式选择的价值。结果B超、CT、MRCP、ERCP及肿瘤标记物的运用率分别为100.0%、94.6%、83.0%、33.9%及40.2%,对病因判断的正确率为86.6%、91.5%、93.5%、97.3%、77.8%,对恶性阻黄的定位正确率为92.8%、89.7%、97.8%、94.7%。MRCP、ERCP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最有价值,肿瘤标记物+B超检查及B超+CT+MRCP检查正确率大于单用一种方法。结论B超和CT可作为疑诊为恶性阻黄的初选方法,肿瘤标记物的检查可提高阻黄判断的正确率,MRCP和ERCP对恶性阻黄的定位及病因评估价值最高。对恶性阻黄的术前评估应配合各项检查,循证决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用于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OJ)的早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经皮肝穿胆管引流(PTCD)+胆道支架植入治疗的232例MOJ患者的临床资料,判断术后早期疗效,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32例均成功实施PTCD+胆道支架植入术,并置管引流,术后早期疗效显著149例、有效36例、无效47例,总有效率79.74%(185/232)。肿瘤类型、梗阻水平、梗阻长度、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腹腔积液、肝内病变、远处转移、肿瘤最大径、术前血小板计数(PLT)、CA125水平和术后胆道感染是影响早期疗效的重要因素(P均0.05);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前PLT、CA125水平和术后胆道感染是影响早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胆道支架植入术在改善MOJ患者肝功能、减黄方面具有一定价值;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前PLT、CA125水平和术后胆道感染是影响术后早期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