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微创倒U形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孟氏外固定架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5年随访结果。方法自2007-02—2009-07采用微创倒U形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孟氏外固定架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60例。采用VAS评分评估膝关节疼痛程度,KSS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SF-36量表评价生存质量,摄膝关节负重正侧位X线片观察截骨端愈合情况并进行Kellgren-Lawrence分级评价骨性关节炎进展程度。结果本组共有48例获得5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60~89个月,平均66个月。3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针眼渗出,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均为阴性,经积极处理后愈合。所有患者内翻畸形均得到矫正,随访期间未发现截骨矫形角度丢失。末次随访时,48例VAS评分(1.06±0.42)分,较术前(7.35±1.91)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SS评分(89.0±5.9)分,较术前(74.6±5.5)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量表中生存质量8个维度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膝关节正位X线片Kellgren-LawrenceⅣ级作为终点事件,末次随访时膝关节保存率为95.8%。结论微创倒U形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孟氏外固定架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创伤小、恢复快,可矫正膝内翻畸形及下肢力线,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缓甚至避免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畸形并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9—2017-01采用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40例膝内翻畸形并骨性关节炎,19例术中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截骨(导板组),21例术中采用常规方法截骨(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后力线偏差比值,以及术后3、6、12、24个月MPTA、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KSS临床评分。结果 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7.4(24~29)个月。与常规组比较,导板组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更短,术后力线偏差比值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导板组与常规组术后3、6、12、24个月MPTA、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KSS临床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畸形并骨性关节炎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及X线辐射损伤,下肢力线矫正更精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腓骨近端截骨联合膝关节镜清理术治疗伴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2月-2015年6月,收治61例伴内翻畸形的膝关节OA患者,其中32例采用单纯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A组),29例采用腓骨近端截骨联合膝关节镜清理术(B组)。患者年龄、性别、侧别、病程、OA分期、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采用VAS评分及KSS评分分别评价患膝疼痛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A、B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3,P=0.432)。两组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A组术后1周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但3、12个月时却显著高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均显著恢复,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KSS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A组术后1周KSS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12个月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腓骨近端截骨联合膝关节镜清理术能同时处理膝关节力线不良及关节内病变,是治疗伴内翻畸形的膝关节OA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理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2—2017-03采用关节镜下清理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33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采用膝关节HSS评分及Lysholm评分评价术前及术后6、12、18个月的膝关节功能。结果 3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9.5(18~22)个月。术后6、12、18个月膝关节HSS评分及Lyshlom评分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8个月时2项评分较术后12个月时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清理联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有效恢复下肢力线,改善膝关节症状,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1):1995-1997
[目的]探讨泰勒氏架辅助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MOHTO)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6月于本院实施泰勒氏架辅助MOHTO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42~55岁。术后依据"三维空间外架矫正处方"调整泰勒氏架,矫正胫骨内翻畸形和下肢力线,术后3个月拆除泰勒氏架。采用HSS膝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ROM)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测量胫股角(FTA)和髋-膝-踝角(HKA)评估下肢力线。[结果]所有患者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损伤、截骨端骨不愈合等并发症。12例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9.32±1.47)个月。截骨处在术后3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或消失。VAS评分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显著减少、HSS评分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显著增加、膝关节ROM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TA及HKA术后3个月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泰勒氏架辅助MOHTO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畸形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单纯测量截骨与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技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8年8月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7例采用单纯测量截骨技术,59例采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技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截骨组股骨内后髁截骨量显著大于测量截骨组[(9.84±1.12) mm vs (8.79±0.72) mm,P0.05],而联合截骨组术中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显著低于测量截骨组(3.39%vs 15.79%, P0.05)。术后1个月联合截骨组膝关节KSS评分[(72.22±7.85) vs (68.23±8.10),P0.05]和膝伸屈活动度(ROM)[(103.78±7.93)°vs (99.84±7.56)°,P0.05]均显著优于测量截骨组,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KSS评分和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相应时间点,两组间FTA、TPA、PTS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技术能够获得更适当的膝关节屈曲间隙,减少软组织松解,并改善术后早期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截骨矫形与单髁置换术治疗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0—2019-09诊治的9例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先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股骨畸形截骨矫形,然后一期行单髁置换术。结果 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6(12~1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膝关节内侧疼痛明显减轻,膝关节活动度满意,无下肢肌肉萎缩。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股骨截骨处均骨愈合,下肢力线矫正精确,单髁假体位置良好且无脱位迹象。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1~2(1.44±0.53)分,HSS评分83~90(85.44±2.19)分。术后12个月KSS临床评分(88.33±2.87)分,KSS功能评分(86.66±3.54)分,OKS评分(17.33±1.50)分,WOMAC评分(20.56±1.94)分。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一期截骨矫形与单髁置换术治疗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是可行的,术后下肢力线矫正精确,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腓骨上段截骨术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自2015-05—2016-11共诊治3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随机分为手术组与手术熏洗组,手术组单纯采用腓骨上段截骨手术,手术熏洗组采用腓骨上段截骨手术配合中药熏洗,比较手术前、后KSS评分,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手术熏洗组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均优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腓骨上段截骨配合中药熏洗能更好解决膝部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加快腓骨截骨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治疗操作简单、微创,适宜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检查、清理联合腓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近期疗效观察。方法笔者自2014-01—2016-01采用膝关节镜检查、清理联合腓骨高位截骨术治疗22例(26膝)KOA,观察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比较手术前后VAS评分及KSS评分。结果 22例(26膝)均获随访6~24(16.26±5.23)个月。末次随访KSS评分、VAS评分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疗效按照KSS评分评定:优9例,良10例,可4例。结论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联合腓骨高位截骨术治疗KOA手术操作简便、安全,临床效果肯定,并发症少,住院院时间短,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伴膝内翻畸形及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05—2016-09间治疗的23例膝骨性关节炎伴膝内翻畸形与疼痛患者,均行腓骨近端截骨术。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膝功能与疼痛评分、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前后内翻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手术时间、输血量、总失血量等分别为(17.89±6.00)min、0 m L和(35.00±15.88)m L;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65%。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伴膝内翻畸形及疼痛,操作简单、创伤小,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并减轻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关节镜下清理并胫骨高位截骨、腓骨近端切除术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可行性。方法笔者自2014-05—2014-12应用关节镜下清理并胫骨高位截骨、腓骨近端切除术治疗10例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对比术前与术后9、18个月HSS评分及Lysholm评分差异。结果 10例均获随访15~20个月,平均18个月。胫骨截骨处术后1.5个月均获得临床愈合,2~3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膝关节疼痛缓解明显,术后18个月HSS评分、Lysholm评分与术前、术后9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关节镜下清理并胫骨高位截骨、腓骨近端切除术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无需钢板内固定,不用异体骨,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腓骨近端截骨术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130例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根据采取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腓骨近端截骨术组(截骨组)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组(置换组),每组6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效果(总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总花费)、术后并发症及术前、术后3、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年。截骨组在总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总花费等方面明显低于置换组(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HSS、KSS评分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5%,置换组为7.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均是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有效的方法,但腓骨近端截骨术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总花费等方面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滑膜切除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性关节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7—2014-12诊治的10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6例)行膝关节置换术与滑膜切除术,对照组(49例)只行膝关节置换术。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及住院时间等,术前和术后随访时进行VAS评分、KSS评分及测量关节活动度。结果试验组获得随访(17.0±4.2)个月,对照组获得随访(15.0±3.1)个月。试验组手术时间、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及输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4周及1年随访时VAS评分、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 d及术后7 d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行膝关节置换术相比,膝关节置换同时行滑膜切除术在治疗骨性关节炎上无优势,然而行滑膜切除术会导致更多的体内失血,延长手术时间,从而增加了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关节镜微骨折术联合腓骨截骨对内翻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5-02—2017-05收治的内翻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9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关节镜微骨折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关节镜微骨折术联合腓骨近端截骨治疗,分析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术前IL-1β、IL-6、TNF-α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周时IL-1β、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疼痛VAS评分、胫股关节间隙角(JS角)、股骨胫骨角(FT角)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个月后HSS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及JS角、FT角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关节镜微骨折术联合腓骨截骨治疗内翻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降低关节液内炎症因子的表达,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与单髁置换术治疗单纯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9-10诊治的47例单纯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其中22例采用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治疗(截骨组),25例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置换组)。结果 4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2(11~15)个月。截骨组术后1例膝关节疼痛缓解不明显,1例膝内翻复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置换组术后1例屈膝时髌骨弹响,末次随访时弹响消失;1例对侧间室不明原因疼痛,1年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截骨组与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股胫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至下床负重时间较截骨组短,术后2周疼痛VAS评分较截骨组低,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较截骨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与截骨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与单髁置换术治疗单纯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各具有优缺点,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膝关节退行性改变程度、类型、患者年龄以及患者对术后运动功能的期望值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穴位穿针联合Ilizarov技术矫形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穴位穿针联合Ilizarov技术矫形治疗中老年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采用胫骨截骨并行Ilizarov技术矫形治疗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患者76例,男24例,女52例;年龄56~75岁,平均61.4岁;病程3~17年,平均5.2年。38例采用穴位穿针外固定(穴位穿针组),38例采用解剖穿针外固定(解剖穿针组)。术前双下肢全长X线片示胫骨内翻畸形,内侧膝关节间隙变窄,外侧间隙增大。体表测量患膝下肢力线内移,KSS膝功能评分降低。所有患者膝关节内侧疼痛、屈伸活动可,保守治疗2年以上。结果:术后两组患者下肢力线均得到矫正,截骨端均愈合良好。未见截骨不愈合、下肢矫正不到位或畸形复发等。75例患者术后3、6、12、2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12、24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测量结果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46,P0.05)。两组术后3个月复查KSS疼痛与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穴位穿针组优于解剖穿针组(P0.05);术后12个月K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穿针组在术后调整过程中,通过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上的钢针持续拉紧,在穴位区形成一个潜在的针刺作用,术后佩戴外固定矫正支架的3个月内,膝骨关节炎膝痛症状快速、持续有效缓解方面,明显优于解剖穿针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膝关节内翻性骨性关节炎微创治疗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26例伴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实施微创治疗,即在关节镜下行清理术,然后进行胫骨高位截骨术,螺丝钉、钢丝内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1年,术前平均股胫角187°,术后平均171°;关节JOA评分术前平均(56.9±7.4)分,术后平均(74.0±6.3)分,术后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可以改善关节内环境,不能改变异常的负重力线,而胫骨高位截骨术可矫正异常的负重力线,两者联合治疗对膝内翻骨性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1):1928-1932
[目的]评估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中重度膝内翻畸形的中期疗效,并探究手术技巧及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3年10月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中重度膝内翻畸形(内翻>10°)病例50例(50膝),其中原发骨性关节炎3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4例。平均病程12.5年(3~24年),均采用后稳定型假体,术中应用骨赘清理、缩小胫骨平台截骨、选择性的软组织松解等技术矫正膝内翻畸形,术后采取常规抗凝及对症的康复治疗。术前及术后摄取X线片测量患者股胫角,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显性失血量,定期随访行X线复查假体位置,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KSS评分。[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15~60个月)。无失访病例。手术时间58~94 min,平均73 min,显性失血量650~1 025 ml,平均770 ml,膝关节平均股胫角由术前的内翻13.1°改善成为术后外翻5.3°,置换后有3例术后出现膝关节僵硬并发症,13例术后出现膝前痛。无血管及神经损伤、髌骨骨折、髌骨低位等并发症发生,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随访期间复查X线片,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KSS评分显著优于术前(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重度内翻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术中应用骨赘清理、缩小胫骨平台截骨及选择性软组织松解等手术技巧,内翻畸形可得到纠正,术后下肢力线恢复,随访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较前明显改善,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随访10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5年6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螺钉钢丝内固定术治疗2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男3例,女17例,年龄43~76(57.80±8.05)岁。分别在术前,术后1、5、10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价膝关节疼痛、功能恢复情况,并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0例患者中16例获得随访,4例失访,随访时间9~11(10.0±0.8)年。VAS评分由术前的7.88±1.15降至术后1、5、10年的3.19±0.91、3.44±0.96、3.69±1.20,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SS临床评分由术前的61.94±5.74增加至术后1、5、10年的75.50±4.62、80.13±3.97、77.38±6.40,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SS功能评分由术前的62.81±13.03增加至术后1、5、10年的77.50±8.56、81.88±6.55、76.88±10.78,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腓总神经损伤及截骨不愈合的并发症。结论: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螺钉钢丝内固定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具有较好效果,可以阻止或延缓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展,长期随访能达到与关节置换相当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采用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65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男28例,女37例;年龄46~75岁,平均53.2岁。左膝30例,右膝35例。病程3~7年,平均4.0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膝关节内侧疼痛,行走困难。膝关节内侧挤压试验阳性。术后采用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以及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及功能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随访期间摄X线片,观察截骨愈合情况;测量股胫角(femur tibia angle,FTA)、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以及膝关节内翻角(knee varus angle,KVA)。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仅1例出现?趾麻木,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8个月,平均15.4个月。X线片复查示,术后12周时截骨处均达骨性愈合。术后各时间点MPTA、FTA、PTS及KV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6个月及12个月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内固定物无松动及断裂现象发生。术后12个月HSS评分以及KSS临床及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1周、6个月及12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结论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