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调查一起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致病因子、危险因素和感染来源。方法现场搜索可能病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对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开展病例对照研究;采集病例粪便、剩余食物和环境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访谈厨师和厨工,了解食物制作流程。结果共搜索到29例病例,罹患率为18.12%(29/160),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和呕吐等;13例病例白细胞数升高。病例组10月1日中餐的暴露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2.56%(P0.05),判定10月1日中餐为可疑餐次。10月1日中餐食用盐猪肝与发病存在统计学关联(OR=22.62,95%CI:2.84~180.28)。卫生学调查显示厨工在清洗完生鲜海产品后未能彻底清洁手和刀具,继续切猪肝。病例粪便标本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35.71%(5/14),2份餐具涂抹标本菌落总数多不可计并检出大肠菌群。结论本次食源性疾病事件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可疑食物是盐猪肝,感染来源可能是带有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鲜海产品交叉污染了盐猪肝。  相似文献   

2.
目的查明2018年10月7—10日苏州市某区职工培训中心学员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病原体和发生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8年10月7—10日,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描述病例的临床表现,开展病例对照研究调查可疑餐次、可疑食物,并采集病例肛拭子等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此次事件共有病例29例,罹患率为3.91%,临床表现为腹泻(89.7%)、腹痛(72.4%)、头痛(51.7%)、恶心(51.7%)、呕吐(51.7%)和发热(37.9%)。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可疑餐次为10月8日晚餐(OR=3.20,95%CI:1.05~9.71),可疑食物为剁椒鱼(OR=7.88,95%CI:1.44~43.14)。5份发病学员肛拭子样本中4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菌株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图谱基本一致。结论经调查确定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是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肇事食物是剁椒鱼。餐厅需改善自身管理,生熟分开,严格消毒盛放熟食的容器具,并改善留样方法。加强管理部门合作,积极进行引发原因调查和溯源调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回顾性队列研究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在食源性疾病可疑食物推断中的应用。方法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应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圈定导致食源性疾病多个可疑危险食物,利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推断最可疑食物。结果本次食源性疾病反应以恶心、腹部绞痛、腹泻等急性胃肠道症状为主,共搜索病例63例,罹患率为81.82%(63/77),其中男性发病29例,罹患率为78.38%(29/37),女性发病34例,罹患率为85.00%(34/40),男女性别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7,P0.05)。病例多为15~45岁之间,各年龄组间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6,P0.05)。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2013年8月18日,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2013年8月20日,流行曲线符合点源暴发模式。回顾性队列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升学宴中的刀拍黄瓜(RR=2.58,95%CI:1.49~4.45)、云丝(RR=1.80,95%CI:1.10~2.96)和凉拌鸡蛋干(RR=3.80,95%CI:1.79~8.06)等为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可疑危险食物。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刀拍黄瓜(OR=52.00,95%CI:2.62~1 033.83)是本次食源性疾病的最可疑食物。从2份凉菜间砧板和抹布中检出福氏4型志贺氏菌。结论回顾性队列研究结合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在食源性疾病可疑食物推断中消除信息偏倚,为分析性流行病学推断可疑食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查找原因食品、致病因子和污染来源。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调查,采集剩余食物和病人肛拭子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分析引起中毒的可疑食物,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此次事件共发现14例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14/14)、腹痛(13/14)、发热(13/14)。所有病例均食用M餐厅加工制作的鳗鱼蛋丝饭。病例便标本中检出肠炎沙门氏菌,经PFGE分子分型分析具有同源性。结论结合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此次事件为一起肠炎沙门氏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查找食物中毒的原因,预防类似食源性疾病的再次发生。方法按食物中毒发生的调查方法,对患者和进食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现场环境卫生和烹调加工过程进行调查,并采集现场剩余食物、刀具案板及部分患者、食品从业人员的肛拭样本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在4份剩余食物、5份肛拭、2份刀具案板中检出奇异变形杆菌,其中3份剩余食物中奇异变形杆菌近似数均大于105CFU/g。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验分析,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奇异变形杆菌污染食物导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一起食源性疾病的样本进行相关微生物学检验,确定该起疾病的致病菌。方法采集患者的呕吐物、粪便和剩余食物样本,依据GB 4789和WS/T 9—1996方法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进行肠毒素检测,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奇异变形杆菌分离株进行检测分析,确定是否为同源菌株。结果在剩余食物和3位患者的粪便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奇异变形杆菌。ELISA结果表明剩余食物与所有患者的粪便样本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类型相同,为A型、D型、E型肠毒素。剩余食物与3号患者的粪便样本检出的奇异变形杆菌PFGE图谱相似,具有同源性,与另两位患者有差异。结论该起食源性疾病由金黄色葡球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共同引起。PFGE方法可有效应用于食源性疾病的溯源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查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原因,提出有效防控建议。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曲线推测可疑餐次。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进一步确认可疑食物,采集病例标本及可疑食物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搜索到26例病例,均有腹痛、腹泻症状(占100.0%),24例出现恶心(占92.3%)、19例出现呕吐(占73.1%),7例伴有发热(占26.9%)。28日晚餐海蜇头是发病危险因素(OR=14.00,95%CI:1.05~186.47)。11份病例肛拭样品、4份剩余食物样品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因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品所致。建议加强农村中小饭店的卫生监管,提高食品从业人员卫生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查明两个旅行团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和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开展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查找可疑餐次,对引起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可疑餐次及可疑食物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集食品、环境及病例样本,进行常见食物中毒致病菌的实验室检测。 结果 共发现24名病例,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100.00%)、伴腹痛(91.67%)、呕吐(33.33%)。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凉拌海蜇(OR=4.857,95%CI:1.457~16.191)是导致食物中毒的可疑食品。实验室检出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O10∶K4。 结论 凉拌海蜇可能受到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为本次食物中毒的可疑食品,建议加强餐饮机构的食品安全及食品处理环节的监管,加强对餐饮环境的卫生监督。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原因,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为类似事件防控提供借鉴。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及食品卫生学调查,结合病例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搜索病例9人,症状主要为腹痛(100%,9/9)、腹泻(≥3次/d, 100%,9/9)及恶心(88.9%,8/9)等。病例发病时间分布符合点源暴露模式,平均潜伏期为10.1 h(5~13.5 h)。实验室结果显示,3名患者、1名制售人员的肛拭子、8月25日3份剩余菜品(凉拌素菜、泡椒凤爪和夫妻肺片)中均检出奇异变形杆菌。结论 该事件是一起由奇异变形杆菌污染夫妻肺片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建议加强对食品经营场所监督管理,提高群众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查明引起本次食物中毒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来源,采取相关措施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方法开展食物中毒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对描述性流行病学推断可疑餐次,通过开展病例对照分确定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通过采集剩余食物和部分病人的肛拭子开展实验室检测。结果此次食物中毒餐次是9月11日中餐,食用烤鸭有很大的发病风险(OR=160,95%CI:23.1~1530),从剩余的烤鸭和部分病人的肛拭子样品中检测出肠道侵袭性大肠艾希氏菌(EIEC)。结论食用受肠道侵袭性大肠艾希氏菌污染的烤鸭是本次食物中毒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查明本次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提出控制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方法制定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分析流行曲线查找可疑餐次,对可疑餐次食物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并采集病例粪便、肛拭子、剩余食物等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搜索到61例病例,罹患率为8.03%(61/760),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100%)、腹痛(96.7%)、恶心(49.2%)、呕吐(41.0);流行曲线显示点源暴露,平均潜伏期为16 h,病例对照结果显示猪头肉(OR=3.31,95%CI=1.08~10.17)为可疑食物;2份患者大便标本、食物半成品猪头肉和用猪头肉制作的食物"鸿运当头"中分别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结论此次食物中毒是由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猪头肉引起。建议加强对该类盐渍制品的检疫和对餐饮机构的卫生监督,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一起企业(S公司)食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溯源。方法 按照相关技术指南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运用EpiInfo 7和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本次事件累计发现病例66例,罹患率6.59%,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发热、乏力为主,潜伏期中位数12.75 h,可疑餐次为2020年7月4日晚餐(χ2=43.847,P<0.001);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可疑食品为番茄菜花炒鸡蛋(OR=18.667,95%CI:6.877~50.665)和白菜油皮(OR=6.600,95%CI:2.300~18.941);患者便样和7月4日晚餐菜品留样中检出19份肠炎沙门氏菌,通过PFGE分析为2个型别,株菌间相似度为60.4%~100.0%。结论 此次暴发是S公司食堂2020年7月4日晚餐加工过程中肠炎沙门氏菌污染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宝鸡市一起由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并且通过对相关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溯源分析,有效控制事件的发展。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疾病分布,建立病因假设。采用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相关因素对疾病产生的影响,找出危险因素。对病例、留样食物、水源开展相关的病原菌分离培养,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可疑致病菌进行溯源分析。结果 此次事件共搜索到病例68人,罹患率28.33%(68/240),主要症状为发热、腹泻、腹痛、呕吐。期间无重症及死亡病例出现。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发现鸡腿为引起此次事件的可疑食物。通过实验室检测,在留样食物、患者粪便中均分离出了肠炎沙门氏菌。并通过PFGE分子溯源分析得到鸡腿、患者均为同一株沙门氏菌感染。结论 这是一起由沙门氏菌污染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应加强对食物储存、运输、销售的管理工作,防止类似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20 0 2年 8月 1日嘉兴市秀洲区某公司发生 1起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事件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病人的潜伏期和症状表现 ,以及实验室检验资料分析 ,推定为 1起由可疑副溶血性弧菌及奇异变形杆菌 2次暴露引起食物中毒事件 ,现报道如下。流行病学资料1 进食情况  7月 31日中餐 ,职工就餐人数为 5 2 5人 ,进餐时间 12时 ;其中部分职工晚上继续加班 ,因此 ,晚餐就餐人数为 390人 ,进餐时间 17时。中、晚 2餐的膳食均均嘉兴市区某快餐店供应。不吃中餐仅吃晚餐以及中、晚 2餐均不吃的人数及发病情况 ,缺乏调查资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分析某部一起由沙门氏菌和副溶血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对病例的发病经过、临床表现、就诊情况、饮食饮水等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现场进行卫生学调查;对病例和环境样本进行相关肠道致病微生物的核酸检测。结果 该次事件共报告病例45例,罹患率为53.6%(45/84),临床症状以腹泻(100%)、腹痛(88.9%)、乏力(77.8%)、恶心(40.0%)为主。病例肛拭子样本沙门氏菌检出率为77.8%(35/45),副溶血弧菌检出率为46.7%(21/45)。通过病例对照分析推断可疑食物为凉拌卤猪头肉(OR=11.917,95%CI:3.201~44.369)。结论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为一起由沙门氏菌合并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一起因食用快餐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进行调查分析,查明病原菌,为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此次事件中某快餐饭店当天的剩余食物及加工剩余原料10份、食品加工场所环境涂抹样品5份、肛拭子18份(加工人员4份、学生病例14份),共33份样品进行分离培养,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分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从所检样品中分离出11株肠炎沙门菌(其中5份剩余食物及加工剩余原料、3份食品加工场所环境涂抹样、1份加工人员肛拭子、2份学生病例肛拭子),血清分型相同,经PFGE分型分析证实均为同源菌株。结论综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及实验室检验结果,确认该起食源性疾病由肠炎沙门菌污染引起,PFGE可有效应用于食源性疾病溯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一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原因,为预防此类事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血清和胃内容物标本及剩余可疑食物进行实验室检测,根据病例的临床特征和现场调查与检测结果作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共同就餐3人中发生2例病例,临床表现有口唇、舌及指端紫绀等亚硝酸盐中毒典型症状,2例病例均食用蘑菇排骨汤,另1人未食用蘑菇排骨汤,家庭食物制作现场发现已开封使用的亚硝酸盐,实验室检测蘑菇排骨汤中亚硝酸盐含量为6 000 mg/kg。结论该起食源性疾病事件由家庭误食亚硝酸盐引起,应加强防范食源性疾病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一起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快速准确地分析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分离病原菌,追溯其食源性疾病的来源。方法:(1)按照GB/T478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和(2)WS/T9-1996《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检验及处理原则》方法进行检验分离病原菌,测定患者血清效价,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分析中毒的原因。结果:在15份患者肛拭子、15份厨工肛拭子、1份厨房熟食刀具物表拭子样品中分离到31株细菌;经传统的生化分型和拮抗试验,采用Sensititre Autoreader细菌生化鉴定仪的GNID-CE生化鉴定板鉴定为奇异变形杆菌。同时挑取3株患者、3株厨工和1株熟食刀具检出的变形杆菌进行核酸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分型,图谱显示带形相同。测定20份患者血清效价,恢复期滴度均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本起食物中毒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提出防控措施和建议。方法搜索病例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法确定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并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粪便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共发现104例病例,MS小学61例,CP小学43例,均为住宿生。临床症状主要为腹泻(100.00%)、腹痛(98.08%)、恶心(46.15%)和呕吐(28.85%)等,无重症和死亡病例。首例病例发病时间为5月13日21时,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5月14日22时,发病高峰时间为5月14日6—22时,为点源暴露。食用米饭是发病的危险因素(OR=7.95,95%CI:2.22~33.82),学校食堂厨师在米饭加工制作、存放、再次供餐等环节未按照食品安全相关要求操作是造成该起事件的主要原因。在米饭留样中检出蜡样芽孢杆菌,菌落总数为2.2×104CFU/g。结论该起事件为一起疑似低剂量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事件,食用被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米饭很可能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某建筑工地食堂发生的1起食物中毒事件,利用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方法分析事件的原因,为今后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件特征,运用病例对照探讨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测方法进行验证。结果共发现26例病例,临床症状主要为恶心(100%)、呕吐(84.62%)、腹痛(76.92%)、腹泻(61.54%)等,病例对照提示食物中毒的可疑食物为2016-06-18中餐提供的瓠瓜(OR=15.33,95%CI∶3.697~63.601),进食瓠瓜和中毒的风险存在剂量-反应关系(χ2Trends=6.271,P=0.012)。样品经细菌培养均呈阴性。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特征、病例对照和剂量反应分析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推测这起食物中毒可能由进食苦瓠瓜引起。建议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