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搏QRS波正常化(简称早搏QRS正常化),是指伴有束支阻滞(BBB)或WPW综合征者在并发室上性或室性早搏(室早)时,早搏QRS形状与时间反趋于正常。即基本心律QRS波宽,早搏QRS波窄的矛盾现象。 一、窦性(或室上性,下略)心律伴BBB时并发早搏QRS正常化 1、窦-室室性融合波(VF):源于患侧束支同侧的舒张晚期室早与窦性经健侧束支下传共同激动心室。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40岁。临床诊断:风心二狭二闭,房颤,心功能Ⅲ级。患者平时经常自行服用地高辛,剂量不详。近因胸闷急喘,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双下肢浮肿而入院。入院后给予消炎、平喘、利尿、吸氧等治疗,数日后因故自动出院而失访。附图为入院当日连续记录的V_1导联,本图基本心律为房颤,依梯形图分析,房颤f波冲动下传心室的波形为RBBB型,而LBBB型的QRS则是来自右束支阻滞平面以下的折返型室性期前收缩和室性逸搏。上行R_2是室性逸搏与f波下传心室冲动共同形成的“正常化”室性融合波,下行R_7则  相似文献   

3.
室内双灶性异位起搏活动并不少见,但能形成“室—室”融合波呈现QRS正常化者不多,现报告1例于后: 患者男性,56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心律不齐于1992年7月9日作检查。图1为入院当日常规导联的描记。 P波按序出现,P—P0.60s(100次/min),偶数P波后QRS脱落,奇数P波下传心室,呈2:1传导。下传心室之P—R0.14s,下传心室波宽0.13s,终末部明显增宽,V_1呈rSR’型、V_s呈qRs型,属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2:1房室传导阻滞(AVB)、下传心搏呈CRBBB型、提示双侧束支阻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71岁,临床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心电图(附图,见第35页)示基本心律为窦性,频率约88次/分,QRS波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型,电轴约为-25°—30°。除窦性节律外,有提前出现的QRS波,配对间期明显不等,早搏的长间距是短间距的简单整倍数,常有室性融合波出现(Ⅰ的R_7、aVL的R_7、V_1的R_5和V_6的R_7)。早搏QRS时限约0.10—0.11秒,畸形较轻,趋向“正常化”,在肢导联上表现为左后分支阻滞型,在胸导联上表现为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型。室性融合波的QRS更加趋向“正常化”。综上分析、本图诊断为:1.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并行心律性室性早搏。  相似文献   

5.
双重性室性逸搏伴正常化的室性融合波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时志城 《心电学杂志》1997,16(3):162-163
患者男,68岁,因意识模糊、大小便失禁1天入院。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史10余年。心电图(附图)见P波规律出现,频率115次/min,P波落于心动周期的不同时相,与QRS波群完全无关,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QRS波群呈现3种形态:(1)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附图上行R_1、中行R_6、下行R_4);(2)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附图上行R_(2、4、6)、中行R_(1—4)、下行R_(1、2、5、6);(3)中间型(附图上行R_(3、5)、中行R_5、下行R_3),形态时限正常。上述3种QRS波群间断出现,R-R基本规则,频率58—65次/min,考虑为加速性室性逸搏心律,右束支传导阻滞型QRS波群提示冲动源于左心室,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则来自右心室,形态正常的QRS波群为前二者同步激动心室所致的正常化室性融合波群。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双重加速型室性逸搏心律伴正常化的室性融合波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70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附图为V_1及V_5导联非同步记录。窦性P—P基本规则,间期0.76~0.80s(75~79次/min),窦性P波多数不能下传心室,V_1的R_(2、7)与V_5的R_(1、6)为心室夺获,P—R为0.12~0.14s。QRS形态多变,时限0.08~0.14s。除此之外,R—R节律规整,间歇1.30s(46次/min)。与P波无关的QRS均呈左束支阻滞型,时限0.12s。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可能伴高度左束支传导阻滞)。③右室性逸搏心律;④“正常化”室性融合波。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时室性早搏与室内差异性传导的鉴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房颤动(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是指起源于心房组织的冲动(房颤波)下传激动心室时,由于室内传导顺序和速度的改变,造成QRS波群形态、振幅及时限的异常。房颤伴室内差传心电图十分常见,难点是其与房颤伴室早的鉴别。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22岁。因心悸于1992年12月29日门诊就诊。临床拟诊:“心肌炎”。图为V_6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波形态正常,P-P间距为0.72~0.76s(心率83~79次/min),P-R间期0.12s,下传的QRS时限、振幅均正常。图中频繁提前出现的QRS(R′),多数呈不全性右束支阻滞型(TRBBB),R′之前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40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图1)示:图为V1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P间距0.72~0.84 s,为轻度窦性心律不齐。P-R间期0.13 s,下传的QRS波群绝大多数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上行R4及下行R2提前出现,形态与窦性一致(仅S波略深),其前无窦性P波(R4)或无相关窦性P波(R2),为舒张晚期交接性早搏伴轻度室内差异传导。早搏长间歇后第1个窦性下传的QRS波群呈正常及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R′-R间距1.08 s时,下传的QRS波群正常,R′-R间距0.94 s时,QRS波群呈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R-R≤0.84 s时,QRS波群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不齐;②交接性早搏揭示完全性及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图1交接性早搏揭示完全性及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讨论3相束支阻滞是一种随心率增快而出现的束支阻滞,当心率减慢时束支阻滞消失。发生此现象转变的最低心动周期称为临界周期,即>此临界周期时,束支阻滞消失,≤此临界周期时出现束支阻滞图形。临界周期在不同病例及同一病例不同时期不同,可有一定重叠。本例当临界周期≤0.94 s时呈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0.84 s时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相似文献   

10.
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功能性束支阻滞的心电图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表现为宽QRS波群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常见于3种情况:①室上速发作时,合并功能性束支阻滞、心电图表现为左或右束支阻滞图形;②冲动从房室旁路下传;③基础状态下存在束支阻滞或心室内传导阻滞,室上速发作时心室激动呈原有束支阻滞图形。  相似文献   

11.
洪晓红 《心电学杂志》1997,16(2):112-113
患者男,72岁。临床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曾描记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入院前因情绪激动突然出现心悸、胸闷、气促及头昏,但无晕厥。当即描记心电图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给予扩张冠状动脉、营养心肌及地塞米松等治疗,病情好转。在治疗期间检查心电图发现房室传导及束支传导情况多变。入院时V_1导联心电图(附图上)见P波规律出现,P-P间期0.72s,心房率83次/min,心室率40次/min,每2个P波有1个P波下传心室,P-R间期0.12s,下传的QRS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心电图诊断: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1下传)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附图中见P-P规则,P-P间期0.48s,心房率125次/min;R-R间期不等,分别为1.08s、1.20s、1.40s,平均心室率49次/min,房室传导比例为2:1—3:1。QRS波群呈3种形态:第2、5个QRS形态正常,呈rS型,P-R间期0.12s;第3、6个QRS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P-R0.44s;第1、4个QRS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P-R间期0.12s。心电图诊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1—3:1),间歇性双束支传导阻滞。附图下见P波规律出现,心率88次/min,P-R间期0.12s,QRS波群呈rsR'型。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2.
旁道与房室结、希-浦纤维均为房室间径路,只是前者属异常,后者正常而已.如冲动在两条以上的多房室径路间进行连续折返,就会形成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或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AVRT按其是否经希-浦纤维或旁道下传又有顺向、逆向之分.折返环路的下传支为房室结、希-浦纤维者称顺向型,QRS波呈室上性型,此型占大多数;如折返环路的下传支是旁道则称逆向型,其QRS波宽大畸形,具预激征特征.AVNRT如经旁道向心室传导冲动,便称为旁观者下传,此旁道成了旁观者,QRS波亦有预激特征.  相似文献   

13.
1 临床资料及心电图分析 患者女性,56岁,临床诊断: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性心脏病。附图为Ⅰ与V_1导联非同步记录,以V_1导联并结合格形图分析如下:窦性心律,心率约85次/min,大多数窦P不能下传心室;交界区有一活跃的节律点。频率约100次/min,为交界区非阵发性心动过速(非阵速),其冲动逆行传导受阻,前向下传心室时形成高矮交替的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型QRS。R_(4、9)为窦P下传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42岁,有反复心动过速发作史.每次发作仅数min到数10min易发易止,从未记录到发作时心电图.间歇期常规心电图和X线胸片及心脏B超无异常发现,食管电生理检查见图1A示程控刺激S_1S_2法,基础周期600ms,S_1S_2380ms时下传的QRS呈不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型.当S_1-S_2反扫到370ms、360ms时S_2-R均为200ms,下传的QRS已呈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型(CLBBB),于T波顶端可见P-  相似文献   

15.
例1患者女、70岁,因反复晕厥入院。门诊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V1导联连续记录(图1A)示:窦性心律,心率83bpm。下传心室QRS波呈左、右束支阻滞型,且不固定比例交替。同时PR间期亦呈长短交替,长短PR间期差>0.06s,其中右束支阻滞型QRS波前PR间期长,约0.16s,左束支阻滞型QRS波前PR间期短,约0.08s,两者形成十分固定的"匹配"关系。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记录还出现较长时间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及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其前也分别呈现固定的长短两种PR间期(图略),上述情况可以排除室性期前收缩,考虑为房室结双径路,快径路经左束支下传心室,慢径路经右  相似文献   

16.
房颤时f波冲动不定期下传心室,室内传导功能和传导顺序正常,心室波则为节律绝对不规则的正常形态的QRS。房颤时部分伴有或完全伴有宽而畸形的QRS,则说明心室激动的起源并非来自室上性节律点或/和心室内传导顺序传导功能发生异常。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性,39岁,主诉头晕、眼黑,心悸一年余,体检发现心律不齐,诊断特定.Ⅰ导联连续记录(附图)可见窦性心律,P-P间距不规则,长P-P间距略小于短P-P间距的两倍,可能是Ⅱ°二型窦房阻滞.QRS波有三种形态.第一种左束支阻滞型(R型),由窦性与交界性逸搏下传;第二种右束支阻滞型(qRs型),联律间期不等,各右束支阻滞波形之间呈倍数关系,如  相似文献   

18.
<正>室性异位搏动QRS波形正常化的基本概念为当窦性心律伴有单侧束支阻滞或预激综合征时,如发生室性异位搏动,其QRS波形反而变窄,与正常QRS波群相似,则称为室性异位搏动波形正常化。其正常化的程度可以是较束支阻滞时的宽度减轻(轻度正常化)、接近于正常范围(显著正常化)或波形完全正常(完全正常化)3种情况。现报道6例。1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性,78岁。临床诊断:心悸待查。  相似文献   

19.
常见的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在V_1导联QRS呈M型(即rSR′)。我们遇见1例V_1导联QRS呈rsR′r″型,该r″波易误诊为未下传房早之P′波,现报告如下。患者男性,38岁,临床诊断:扩张性心肌病。图1为入院前描记示:窦性P波,P-R  相似文献   

20.
一.正常心脏的心室除极和复极正常心脏,窦房结发出冲动后,电激动使心房除极产生P波,与此同时,电激动沿结间束下传至房室交界区并缓慢传导经过该区。此后,电激动便沿着左、右束支迅速下传至心室,使心室除极产生QRS波,之后心室复极产生ST段和T波。这样,每个心动周期,依次在心电图上出现P波、PR间期、QRS波、ST段和T波。左束支粗短、右束支细长,故心室最早开始除极的部位,即电兴奋最早部位是室间隔左侧中下1/3处,由此整个心室开始除极,除极的大致顺序如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