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2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治疗,并给予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结果52例均完成了射频消融治疗。随访2~60个月,根治率92.3%(48/52),有效率98.1%(51/52)。结论合理、细致的护理可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提高手术耐受性,且能及早发现和防治并发症,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大多属于良性早搏,对无症状者不必治疗,仅需治疗原发病。而对于有症状的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是否需要射频消融治疗目前尚无统一认识,但多家报道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6]。而我院采取单导管法,即仅用1根大头电极,而不插入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疗效及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97例右室流出道患者经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前准备、术中护理配合及术后护理要点.结果 97例患者中91例1次消融成功,进行第2次手术的6例患者5例成功,其中1例患者术中发生室颤,经300 J电击转复为窦性心律;14例患者发生迷走反射,经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 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疗效好、并发症少,护理措施得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疗效及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97例右室流出道患者经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前准备、术中护理配合及术后护理要点.结果 97例患者中91例1次消融成功,进行第2次手术的6例患者5例成功,其中1例患者术中发生室颤,经300 J电击转复为窦性心律;14例患者发生迷走反射,经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 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疗效好、并发症少,护理措施得当.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导管法消融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伴左心室增大患者的疗效。方法对30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伴左心室增大的患者进行导管法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ter ablation,RFCA)治疗。术前常规完成心脏超声检查,成功消融术后5年每年随访超声心动图(ultrasound echocardiography,UCG)及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又称Hol-ter)。结果 30例患者即刻成功者20例,远期成功8例,无效者2例。术后1年随访20例即刻成功者,UCG结果提示18例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已在正常值范围内,与自身相比缩小值在3~7 mm以上;随访至第2、3、4、5年,UCG结果无明显变化。另2例患者心脏大小虽未达到正常值范围,但与自身相比较亦有相应缩小。8例远期成功者临床症状也有明显改善。结论导管法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早伴左心室增大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对 4 2例症状严重的正常心脏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进行治疗 ,男 2 8例 ,女 14例 ,年龄 (42 .2±7.8)岁。将消融电极送至右室流出道区域 ,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 ,前者以起搏时与室性期前收缩QRS波形态完全相同为消融靶点 ,后者以室性期前收缩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 4 2例室性期前收缩全部起源于右室流出道 ,呈左束支阻滞图形 ,其中 3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以室性期前收缩在放电后 10秒内消失 ,并维持窦性心律 30~ 6 0min为即刻成功标准。结果 消融即刻成功率为 90 .5 % (38/ 4 2 ) ,其中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94 .4 % (34/ 36 ) ,游离壁 6 6 .7% (4/ 6 )。 2 0例患者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后室性期前收缩数分别为 (2 0 80 0± 10 4 0 )次 / 2 4h和 (110± 12 0 )次 / 2 4h(P <0 .0 0 1)。 1例患者消融术中出现室颤经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 ,其余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4~ 16个月症状缓解率为 89.5 % (34/ 38) ,复发率为 5 .3% (2 / 38) ,均为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室性期前收缩。随访期间亦无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地治疗症状重、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右前间隔显性旁道的可行性。方法:对42例右前间隔显性旁道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的患者采用RVOT标测及消融。结果:RFCA总成功率100%,随访2年无复发病例;平均X线曝光时间(15±5.4)min;无即刻及延后的P-R间期损伤。与三尖瓣环心房侧消融右前间隔显性旁道相比,总成功率高,复发率低,X线曝光时间短,损伤房室结的概率小。结论:经RVOT导管法消融治疗右前间隔显性旁道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室性过早收缩(PVC)又称室性早搏(室早),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临床上无症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早多不予抗心律失常治疗[1].然而对于有些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拒绝长期服药的顽固性、频发性室早患者,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RFCA)是可取的选择[2].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对18例严重症状性PVC患者实施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室性过早收缩(PVC)又称室性早搏(室早),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临床上无症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早多不予抗心律失常治疗。然而对于有些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拒绝长期服药的顽固性、频发性室早患者,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RFCA)是可取的选择。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对18例严重症状性PVC患者实施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6例症状明显的右室流出道单形性室性早搏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即刻及术后2月的疗效;测定射频消融术前以及术后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肌钙蛋白I(cTnI)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观察心肌损伤。另设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射频消融能有效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消融即刻成功率为100%,远期成功率为94.4%。hs-CRP、CK-MB和cTnI射频消融术后1d较术前明显升高,7d后恢复正常。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度右室流出道狭窄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及手术标准,方法;总结1985年1月-1997年10月期间收治的128例重度右室流出道狭窄患者手术治疗情况。其中单纯右室流出道狭窄45例,法乐四联症49便,法乐三联症34便,结果:单纯心内修复52例,应用右室漏斗部补片39例,跨肺动脉瓣环补片37例,其中8例补片达左、右肺动脉分叉部。死亡7例,结论:正确掌握跨肺动脉瓣环片指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起源于左室流出道少见部位的室性心动过速和/或频发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3例左室流出道室速和/或室早患者,术中进行激动和起搏标测,同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或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定位.结果 3例患者中2例体表心电图特点类似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室速及室早,经腔内电生理证实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右冠窦内.1例起源于主动脉瓣-二尖瓣连接区(AMC),该部位室速及室早特有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为II、III、aVF及所有胸前导联QRS波均呈R形.3例患者消融后观察2~24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右冠窦和AMC是左室流出道室速和/或室早的少见特殊起源部位,根据体表心电图形态,结合多种腔内标测技术及冠脉造影,能进行准确定位及成功消融.  相似文献   

14.
心室颤动(VF)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VF可为室性早搏(简称室早)诱发,射频消融室早可防止VF发生.我科对住院1例频发室早反复发作晕厥患者通过严密监测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持续心电监护,及时发现了室早发生情况,特别是诱发VF的室早,并对室早进行了射频消融,有效地预防了晕厥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Ensite Navx系统在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手术中的术中护理.方法 30例室性早搏患者行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术,通过在Ensite Navx系统指导下进行术中护理.结果 术后30例患者均射频消融成功.结论 利用Ensite Navx系统的指导下行室性早搏射频消融,熟悉掌握术中护理要点,加强术中医护配合,能够极大地改善射频消融术的术中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特发性右心室室性早搏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j症状严重、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的顽固性特发性右心室室性早搏患者57例给予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远期随访。结果: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9G.5%,术后3d复查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明显减少(P〈0.01);术后1个月内复发2例,再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室性早搏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随访期间心悸等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术对治疗顽固性特发性右心室室性早搏近、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1)探讨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源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PVC)及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的消融靶点分布特点及其电压特点;(2)探讨RVOT起源心律失常与RVOT局部低电压区的关系。方法:对97例心电图提示R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术中共记录到99种PVC、6种VT。在消融前行三维电压标测,电压小于0.5 mV的区域定义为低电压区,电压为0.5~1.5 mV的区域为电压移行区域,电压大于1.5 mV的区域为正常电压区域。结果:87例患者消融成功,10例患者消融失败。2例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主动脉窦,95例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RVOT。起源于RVOT的PVC患者,8个靶点位于低电压区,59个靶点位于电压移行区,30个靶点位于正常电压区。靶点处电压异常的患者中,3例的消融靶点位于肺动脉瓣下低电压区及电压移行区,34例患者的消融靶点位于局部低电压区及电压移行区。结论:对R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射频消融,成功靶点大多位于电压移行区;肺动脉瓣下肌袖组织及局部纤维脂肪化心肌组织是R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庄婧  孙国珍 《全科护理》2013,(29):2700-2701
[目的]总结射频消融治疗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5例射频消融治疗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病人给予病情评估、严密心电监测、心理护理、介入手术护理、出院后随访等。[结果]19例病人消融治疗即刻成功,4例病人部分成功,2例病人消融失败;所有病人消融术后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无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病人的护理重点是做好心理护理、保证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期间和术后的安全、提高出院后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勾立新  王玉玲  徐芳  刘伟 《天津护理》2012,20(4):234-235
室性早搏(PVC),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中起源于右室流出道者占较大比例,可伴有或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既往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效果欠佳且不良反应多。我院应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36例严重症状性室性早搏(室早)患者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我院心脏科收治经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频发室早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47~70岁,平均  相似文献   

20.
心室颤动(VF)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VF可为室性早搏(简称室早)诱发,射频消融室早可防止VF发生.我科对住院1例频发室早反复发作晕厥患者通过严密监测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持续心电监护,及时发现了室早发生情况,特别是诱发VF的室早,并对室早进行了射频消融,有效地预防了晕厥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