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痛风性关节炎常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内因体质虚弱兼劳倦过度、酗酒伤食等。致使脾胃功能失调.痰浊内聚,阻滞于肌肉、关节、骨骼,使气血运行不畅。针刺具有行气活血、化湿除痰、调节机体多种代谢功能等作用。将痛风性关节炎患者85例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52例和药物对照组33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和两组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后临床表现及血清尿酸的变化。结果:显示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4.23%,明显优于对照组78.78%。结论: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是通过调整机体尿酸和嘌呤的代谢等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针刺配中药内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方法 :采用针刺配中药内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4 0例 ,并设西药组 30例为对照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5 % ,对照组为 76 .6 7% ;两组治疗 1个月后血清尿酸治疗组下降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 5 )。结论 :针刺配中药内服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采用针刺方法,对照组20例,采用口服药物,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尿酸的含量。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有效率为84.5%。治疗组血清尿酸含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镇痛和消肿效果及降低血清尿酸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疗效显著,也是调节体内血清尿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马小平 《中医杂志》2003,44(5):350-35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痛风性肾损害的效果。方法:将痛风性肾损害患者72例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42例和药物对照组30例,观察其临床疗效和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24小时尿蛋白含量、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氮的变化。结果:显示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优于对照组63.33%;两组治疗1个月后各检测指标均有下降,但针刺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反复发作的痛风患者多数有并发肾损害的可能,应注重早期发现和治疗;针刺对早期痛风并发肾损害患者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整机体的多种代谢和肾脏的功能等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痛风性关节炎常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 ,内因体质虚弱兼劳倦过度、酗酒伤食等 ,致使脾胃功能失调 ,痰浊内聚 ,阻滞于肌肉、关节、骨骼 ,使气血运行不畅。针刺具有行气活血、化湿除痰、调节机体多种代谢功能等作用。将痛风性关节炎患者 85例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 5 2例和药物对照组 33例 ,观察其临床疗效和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个月后临床表现及血清尿酸的变化。结果 :显示针刺组总有效率为 94 .2 3% ,明显优于对照组 78.78%。结论 :针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是通过调整机体尿酸和嘌呤的代谢等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痛风平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亚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痛风性关节炎亚急性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痛风平汤剂,对照组30例,给予别嘌呤醇治疗。结果:治疗组对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76.67%(P<0.05)。结论:痛风平汤通过泄浊化瘀之法,既可抑制尿酸生成,排泄多余尿酸,又祛邪利关节,在西药无特效疗法的情况下,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董氏奇穴、刺络放血结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董氏奇穴(五虎穴)、刺络放血结合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采用秋水仙碱、别嘌醇片口服,治疗6d后观察两组血尿酸、血沉,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尿酸、血沉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尿酸、血沉值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董氏奇穴、刺络放血结合中药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梅花针结合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种泰  杨文波 《四川中医》2005,23(9):105-106
目的:观察梅花针结合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近期与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门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梅花针叩刺结合中药口服治疗,对照组口服秋水仙碱,对比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率为54.1%,总有效率89.2%;对照组治愈率为43.3%,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梅花针结合中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确切,可以作为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湿热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湿热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西药治疗,治疗组采用吕氏对穴法选穴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能有效降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清尿酸含量,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短波结合梅花针叩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和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料组50例,观察组采用超短波结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疼痛积分及血尿酸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超短波结合梅花针叩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效果,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药物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寻找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新方法。方法:将6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结合穴位注射组(电针穴注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电针结合穴位注射及口服西药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清尿酸的含量。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电针穴注组镇痛效果及降血尿酸效果均优于西药组(均P<0·01)。结论:电针结合穴位注射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且可降低血尿酸。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症状、血尿酸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血尿酸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疼痛评分、血尿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是一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痛风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尿酸的影响.方法:选择活动性痛风关节炎患者50例,按照随机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给予秋水仙碱治疗;治疗组25例,除给予秋水仙碱外,还根据中医辨证选用相应穴位针刺.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症状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尿酸变化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西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较单纯西药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求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方法:将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6例,采用清热利湿祛瘀针刺法治疗;对照组64例,采用口服美洛昔康胶囊治疗。经2个疗程治疗后,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血尿酸(血UA)、尿尿酸(尿UA)、尿2β微球蛋白(尿β2-mG)为观察指标,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有明显的止痛效果,总有效率及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观察组的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观察组在血UA、尿2β-mG的下降及尿UA的增加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理想方法,且能有效改善早期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5.
温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尿酸的影响,寻求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方法:将4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治疗组)和西药组(对照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温针灸及口服西药2种方法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尿酸的变化,然后进行两组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西药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5.0%、75.0%;治疗组能显著降低血尿酸值、症状积分指标(各项指标其自身前后对比及与西药组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温针灸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且对血尿酸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电针加药物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尹莹  张红星  张唐法 《中国针灸》2005,25(10):683-685
目的:观察电针加西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尿酸的影响,探讨针灸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穴取足三里、丰隆、阿是穴)、西药组(口服消炎痛、痛风利仙)和针药组(电针加西药)3组,并检测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酸的变化,然后进行3组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结果:3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药组、电针组和西药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7.5%、90.0%、86.7%,其中针药组有效率明显高于电针组、西药组;3组患者治疗后其血尿酸均有明显的变化(P<0.05),其中针药组对血尿酸下降程度较电针组、西药组明显.结论:电针加西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确切,可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泄浊通络汤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34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15例),分别用泄浊通络汤和丙磺舒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和各生化指标改善的状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8.94%和53.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SUA)、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泄浊通络汤能较快改善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肿胀、疼痛症状及各项生化指标,疗效优于对照药,且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8.
电针合局部封闭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滨  王红梅  王凤艳 《中国针灸》2008,28(9):659-661
目的:寻找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新方法。方法:将10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合局部封闭组(简称电针局封组)和西药组。电针局封组予针刺加电针治疗,穴取隐白、太冲、三阴交、足三里、丰隆、阴陵泉、阿是穴等,并配合局部封闭治疗。西药组口服消炎痛25 mg,每日3次;口服别嘌呤醇100 mg,每日3次。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疼痛评分、血清尿酸变化情况。结果:电针局封组有效率为96.4%,西药组为84.1%,电针局封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电针局封组疼痛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3.48±1.05、0.94±0.85,西药组分别为3.45±1.07、2.11±0.91;电针局封组血尿酸含量治疗前后分别为(539.16±34.49)μmol/L、(376.30±52.85)μmol/L,西药组分别为(552.29±46.15)μmol/L、(425.79±48.69)μmol/L,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血清尿酸含量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局封组镇痛效果及降血尿酸效果均优于西药组(均P<0.01)。结论:电针结合局部封闭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且可降低血尿酸。  相似文献   

19.
围刺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围刺法与药物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差异,寻找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较佳方法.方法:将6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围刺组(30例)和西药组(30例).围刺组采用局部多针浅刺法为主,同时酌情选配4~5个远端腧穴,每日治疗1次;西药组口服吲哚美辛及别嘌呤醇,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15日为一疗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血清尿酸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围刺组总有效率为93.3%,优于西药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围刺组血清尿酸含量治疗前后分别为(516.85±48.63)μmol/L、(293.77±68.45)μmol/L,西药组分剐为(509.66±51.11)μmol/L、(333.66±89.22)μmol/L,两组血清尿酸含量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刺组治疗后血尿酸含量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围刺组未出现不良反应,西药组不良反应率为4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刺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优于西药治疗,是一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