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 (Hp)的细胞毒素相关蛋白 (CagA)在胃癌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然而 ,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由于在Hp致胃癌发病过程中有引起癌基因活化及抑癌基因失活、细胞DNA损伤及胃粘膜细胞的恶性转化等可能性 ,推测在Hp致胃癌过程中存在相应的基因改变。为了探讨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 ,我们研究CagA阳性 (CagA+ )的Hp培养滤液在体外对胃粘膜上皮细胞的作用 ,并采用经CagA+ Hp培养滤液诱导恶性转化的胃粘膜细胞 ,与CagA阴性 (CagA-)Hp培养滤液处理的胃粘膜细胞进行mRNA差异显示 ,以…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观察幽门螺杆菌感染人胃上皮细胞后自噬的发生及变化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诱发自噬反应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中性红摄入法确定H. pylori感染细胞的最佳浓度,以此浓度分别感染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感染不同时间LC3与p62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自噬体。使用自噬抑制剂3MA、E64d、 pepstatin A干预后,观察感染后自噬变化情况。结果 H. pylori (22695) 感染GES-1细胞最佳浓度为m.o.i=400。感染后2小时即可观察到自噬的发生,且呈时间依赖性,于8小时到达高峰,24小时开始恢复基础水平。使用3MA阻断自噬,自噬体明显减少,且细胞形态欠佳。使用E64d和pepstatin A处理后自噬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结论 H. pylori(22695)能够诱导人胃上皮(GES-1)发生自噬,且可被自噬抑制剂所抑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cagA^ 幽门螺杆菌(Hp)培养滤液对人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制备Hp培养滤液,PCR鉴定cagA基因。采用倒置显微镜、电镜、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实验、单细胞微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仪等,观察Hp (cagA^ )培养滤液对GES-1细胞的作用。结果:经Hp(cagA^ )培养滤液处理GES-1细胞,细胞核增大、畸形、核染色质变粗、核仁肥大、核分裂。生长曲线可见细胞增生活跃,增殖率195%。克隆形成试验显示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增强,增殖率达到337.5%。流式细胞仪S期细胞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Hp(cagA^ )培养滤液可使GES-1细胞形成彗星现象。结论:Hp(cagA^ )培养滤液可以导致GES-1细胞的生长特性改变,呈现肿瘤细胞的形态学及生长特征。DNA损伤可能是cagA诱导GES-1细胞生长特性改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对胎儿胃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作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实验选用6至7个月龄的胎儿胃粘膜组织进行有关幽门螺杆菌的粘附部位及菌株间粘附能力差异的研究,发现CAPM D32株与NCTC 11637株的粘附部位相似,Hp对胃窦及胃体下部粘膜组织具有很强的粘附能力,而对胃体上部及胃底部粘膜组织的粘附能力很差或不能粘附;而CAPM Z-4株则对胃体、胃窦及胃底部粘膜上皮组织均表现出很强的粘附能力;表明Hp的粘附存在明显的部位特异性,不同Hp菌株间在粘附同一胎儿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 pylori)能否诱导体外培养的胃上皮细胞发生凋亡。方法:采用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H. pylori活菌在体外对人胃腺癌细胞系SGC-791凋亡形态与凋亡率的影响。结果: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一致,3.2×107 CFU/L的H. pylori组与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当H. pylori的浓度1.6×108 CFU/L时,随着H. pylori浓度的加大,细胞凋亡率越来越高,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细胞110CFU/L的H. pylori共育48 h后,在透射电镜下可见到部分细胞呈现凋亡形态:核中染色质不规则凝集,核膜向多处伸出指状突起,另外还可见胞浆浓缩成均质状,可形成胞浆凋亡小体。结论:H. pylori活菌能以浓度依赖方式诱导体外培养的SGC-791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6.
实验选用6至7个月龄的脑儿胃粘膜组织进行有关幽门螺杆菌(Hp)的粘附部位及菌株间粘附能力差异的研究,发现CAPMD32株与NCTC11637株的粘附部位相似,Hp对胃窦及胃体下部粘膜组织具有很强的粘附能力,而对胃体上部及胃底部粘膜组织的粘附能力很差或不能粘附;而CAPM Z-4株则对胃体、胃窦及胃底部粘膜上皮组织均表现出很强的粘附能力;表明Hp的粘附存在明显的部位特异性,不同Hp菌株间在粘附同一胎儿胃粘膜组织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Hp与胃粘膜上皮细胞间的粘附过程比较复杂,至少包括两种类型,参与Hp粘附的粘附素和相应受体不止一种。结果提示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好发部位及严重程度除与人胃粘膜组织不同部位细菌粘附受体的表达存在明显的差异外,还决定于Hp的粘附素的种类和粘附特性。不但首次在机体和细菌两个方面揭示了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发病规律,也为进一步开展该菌疫苗的研制、开展对Hp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7.
探讨固有免疫分子DC-SIGN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胃上皮细胞表达,及其与胃黏膜损伤的关系.选取经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72例慢性胃炎患儿胃黏膜活检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DC-SIGN表达.体外建立幽门螺杆菌感染胃上皮细胞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幽门螺杆菌刺激的胃上皮细胞DC-SIGN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切片W arth in-Starry银染及尿素呼气试验检测682例残胃病患者Hp感染情况,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682例残胃病患者Hp感染检出率为27.42%,与年龄、性别以及术后时间无关;B illroth I式术后残胃Hp检出率(40.07%)明显高于B illroth II式术后残胃Hp检出率(17.37%),而伴有胆汁返流的残胃Hp感染阳性率(7.98%)明显低于不伴胆汁返流的残胃阳性率(33.53%)。同时,因溃疡、穿孔、出血行手术的残胃Hp检出率(47.88%)高于因胃癌手术的检出率(22.66%);不同病理学残胃中,残胃溃疡和残胃癌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残胃炎及吻合口炎的Hp感染率。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与Hp感染密切相关,尤其是残胃癌,应及早进行Hp治疗,可减轻残胃病变,减少残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中国临床分离的幽门螺杆菌的cag致病岛的差异和不同激酶抑制剂对幽门螺杆菌诱导中国人胃上皮细胞IL-8分泌的影响。方法 在体外分别用中国临床分离的cagA^ cagE^ ,cagA^ cagE^-0、cagA^-cagE^ 、cagA^-cagE^-的幽门螺杆菌与中国人胃上皮细胞MGC-803共培养,分泌的IL-8用ELISA进行检测,比较蛋白激酶A、C、G和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对幽门螺杆菌诱导分泌的IL-8用ELISA进行检测,比较蛋白激酶A、C、G和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对幽门螺杆菌诱导胃上皮细胞IL-8分泌的影响。结果 cagA^ cagE^ 幽门螺杆菌显著增加了胃上皮细胞IL-8的分泌,cagA^ cagE^-,cagA^-cagE^ 幽门螺杆菌作用次之,而cagA^-cagE^-幽门螺杆菌不能增加胃上皮细胞IL-8的分泌,蛋白激酶A、C、G的抑制剂不能阻断幽门螺杆菌增加胃上皮细胞IL-8的分泌,而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阻断了幽门螺杆菌增加胃上皮细胞IL-8的分泌。结论 cagA^ cagE^ 幽门螺杆菌显著增加了胃上皮细胞IL-8的分泌并且依赖于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根除儿童口腔幽门螺杆菌(Hp)预防胃内Hp感染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随机研究,选取口腔Hp阳性但胃内Hp阴性的幼儿园儿童共计427例,随机分为使用“无幽梅”牙膏组与普通牙膏组,分别接受“无幽梅”牙膏和普通牙膏。疗程结束后,再次检测口腔Hp,将口腔Hp阳性及阴性患者各分为一组,1年后行C13呼气试验检查,分析两组患者胃内Hp感染情况。口腔Hp检测方法采用特异度及敏感度双高的套式PCR方法。结果:随访1年,口腔Hp阴性组胃内Hp感染率为0.51%,口腔Hp阳性组胃内Hp感染率为6.51%,两组统计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儿童根除口腔Hp可以降低胃内Hp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与十二指肠疾病及胃上皮化生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幽门螺杆菌与十二指肠疾病及其胃上皮化生的关系。方法:应用特殊染色方法对166例胃窦及十二指肠活检标本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及HP检测。  相似文献   

12.
自1983年Warren与Marshall从人胃粘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后,随着Hp生物学性质的研究,Hp与胃的各种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逐渐为人们了解,目前认为Hp与胃炎、胃溃疡及胃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令人困惑的是全世界有一半的人感染Hp,而其中只有10%的感染者发展为明显的临床疾病。最近的研究显示,胃病的发生与否,及其发生后的趋势与Hp菌株的不同有一定的关系。施理等对VacA(空泡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的研究发现大多数Hp阳性的消化疡溃患者多感染的是表达VacA的Hp;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夏威夷日本裔美国人中感染CagA(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阳性菌株比感染CagA阴性者更易发生胃腺癌。以上的研究提示,Hp菌株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胃病的发生及其发生后的方向,而且较多的研究显示CagA与VacA在致病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近来对CagA的相关情况的研究比较深入,现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适当菌量幽门螺杆菌(H.pylori)对体外感染胃黏膜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B7-H1 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诱导TGF-β1表达的菌体因素,为支持H.pylori通过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表达TGF-β1及B7-H1,抑制宿主免疫功能,参与H.pylori免疫逃逸提供依据.方法 (1)选用1.0×109CFU/ml(低浓度)、4.0×109 CFU/ml(中浓度)、8.0×109 CFU/ml(高浓度)H.pylori国际标准毒力菌株NCTC 11637活菌悬液分别感染体外培养胃黏膜上皮细胞,建立不同共孵育时间(0 h、0.5 h、1 h、1.5 h、2 h、4 h、8 h、12 h)H.pylori体外感染细胞模型,设立未加H.pylori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对照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感染及对照细胞各时间点培养上清TGF-β1含量,原位杂交法检测不同浓度感染及对照细胞共培养12 h B7-H1 mRNA的表达.(2)同时用H.pylori中浓度灭活菌悬液与体外培养胃黏膜细胞共孵育,测定共孵育细胞2 h、12 h培养细胞上清的TGF-β1含量.(3)用超声粉碎并经离心获取的H.pylori菌体成分上清、沉淀以及煮沸后上清、沉淀分别作用体外培养胃黏膜细胞,测定2 h、12 h培养细胞上清TGF-β1含量.结果 (1)H.pylori活菌悬液3种浓度各时间组胃黏膜上皮细胞培养上清TGF-β1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各浓度时间组TGF-β1表达量有栩似的动态趋势,但尤以中浓度组TGF-β1表达量最高(P<0.05).(2)中浓度H.pylori灭活菌株组与同浓度活菌组细胞培养上清TGF-β1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H.pylori菌体成分上清组较对照组和沉淀组细胞培养上清TGF-β1表达增高(P<0.01);上清煮沸组较未煮沸组明显降低(P<0.01);沉淀煮沸组与未煮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高、中、低浓度组感染细胞12 h B7-H1 mRNA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以中浓度组表达最高,并与高、中、低浓度组12 h感染细胞上清TGF-β1含量呈正相关(rs=0.628,P<0.01).结论 H.pylori可直接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TGF-β1,其诱导因素为可溶性不耐热菌体成分;H.pylori同样可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B7-H1 mRNA表达增高,且B7-H1 mRNA表达与TGF-β1呈正相关.推测H.pylori通过诱导TGF-β1、B7-H1高表达,抑制宿主免疫应答,参与H.pylori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水提取物对大鼠胃上皮细胞环氧合酶-2(COX-2)表达及前列腺素E2(PGE2)合成的影响。方法:大鼠胃上皮细胞株RGM1体外常规培养,Hp组细胞培养液内Hp水提取物终浓度为2.5 mg/L、5 mg/L、10 mg/L,大肠埃希菌组大肠埃希菌水提取物终浓度10 mg/L。培养 24 h 后收集细胞和上清液分别用于Western blotting分析COX-1、COX-2表达和酶免疫方法测定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结果:Hp水提取物剂量依赖地增加RGM1细胞COX-2表达但不影响COX-1表达,而大肠埃希菌水提取物对COX-1和COX-2表达均无明显影响。RGM1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GE2水平在Hp组(2.5、5、10 mg/L)和大肠埃希菌组分别为(230.70±48.55)ng/g protein、(291.82±33.49)ng/g protein、(342.94±28.70)ng/g protein和(130.54±42.81)ng/g protein。结论:Hp体外诱导大鼠胃上皮细胞COX-2表达而增加PGE2合成,Hp感染的致癌机制可能与其诱导的COX-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小分子干扰RNA(siRNA)探讨CagA在幽门螺杆菌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IL-8中的作用。 方法: 设计5条siRNA,采用电穿孔法转入CagA+幽门螺杆菌 NCTC11637,与胃黏膜上皮细胞共培养后测定IL-8水平,并以 RT-PCR、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穿孔前、后不同时点细菌的CagA表达。采用CagA-株NCTC11639作对照。 结果: CagA+NCTC11637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IL-8水平明显高于CagA-NCTC11639[(1 200.00±32.51) ng/L vs (100.00±8.58) ng/L](P<0.01)。siRNAⅢ转化的幽门螺杆菌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IL-8 水平显著低于转化前[(400.00±17.35)ng/L vs (1 200.00±32.51 )ng/L](P<0.05);siRNA Ⅲ转化的幽门螺杆菌CagA mRNA水平显著低于转化前, 穿孔后6 h mRNA水平最低为31.3%(0.270/0.861), 抑制率为68.7%。Western blotting显示siRNA Ⅲ组CagA蛋白水平低于穿孔前(P<0.01);其余4条siRNA未见显著变化。 结论: CagA在幽门螺杆菌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IL-8中起重要作用,小分子干扰RNA可能通过抑制CagA基因表达而减少幽门螺杆菌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IL-8的分泌。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对体外培养的胃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H .pylori对体外培养的胃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SGC 790 1细胞作为H .pylori感染的体外细胞模型 ,用Ki 6 7抗原的免疫组化分析检测了H .pylori标准菌株NCTC 116 37活菌对胃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同时用流式细胞术、荧光染色技术检测了细胞凋亡率。结果 H .pylori在较低浓度 (≤ 1.6× 10 5CFU/ml)时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 ,而在较高浓度 (≥ 8× 10 5CFU/ml)时抑制细胞增殖。H .pylori以浓度依赖方式诱导胃上皮细胞凋亡 ,Hoechst 332 5 8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一致。结论 细胞凋亡与增殖间的不平衡亦可部分解释人体感染H .pylori后所表现的多样化结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幽门螺杆菌(Hp) 感染和nm23 、cerB2 表达及胃癌根治术后再发癌之间的关系。方法:用WarrthinStarry 方法检测胃组织幽门螺杆菌感染,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 例胃癌组织nm23、cerB2 表达,并结合内镜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癌Hp 感染率、nm23 低表达率及cerB2 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及术后3 年内有再发癌组明显增高。而且nm23 低表达与肿瘤浸润程度有关,浸及浆膜及周围脏器组nm23 低表达率为78-6% ,浸及粘及粘膜下者为40-0% (P< 0 .05) 。Hp 感染者cerB2 阳性率、nm23 低表达率明显高于Hp 阴性组。结论:Hp 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能通过影响癌基因蛋白的表在起促癌作用。胃癌nm23 低表达和cerB2 阳性表达者具有较强的浸润转移能力,且术后易发生再发癌,二者的表达变化对判断胃癌术后再发癌的发生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蒙古沙鼠胃类癌发生中的作用及Hp去除后对胃类癌发生的影响.方法 100只蒙古沙鼠分成7组,A、B为空白对照组,C、D、E、F、G为Hp感染组,其中F、G组Hp感染后再去除.结果 空白对照组(A、B组)未见ECL细胞增生/异型增生及类癌形成,Hp感染后(C、D、E组),血清抗Hp IgG抗体、胃泌素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ECL细胞增生/异型增生及类癌发生率分别为27.8%(5/18)、31.2%(5/16)、58.3%(14/24)和16.7%(3/18)、31.2%(5/16)、62.5%(15/2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Hp感染时间的延长,ECL病变面积明显增加(P<0.01);Hp去除后,血清抗Hp ISG抗体、胃泌素水平明显降低,ECL细胞增生/异型增生及类癌的发生率降低,分别为25.0%(4/16)、15.4%(2/13)和37.5%(6/16)、23.1%(3/13).早期阶段去除Hp(G组),ECL病变发生率及类癌的面积明显低于非去除组(E组)(P<0.001).血清抗Hp ISG抗体与胃泌素水平及胃泌素水平与胃类癌的发生呈正相关(P<0.001).结论 Hp感染在蒙古沙鼠胃类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去除Hp可有效预防蒙古沙鼠胃类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外源性p53基因对人胃粘膜上皮细胞系GES—1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p53基因在细胞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分别将野生型和突变型的p53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人胃粘膜上皮细胞系GES-1中,进一步比较,分析转染p53基因对GES-1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发现:(1)外源p53基因改变了GES-1细胞的形态-转染野生型p53基因使得GES-1出现一些细胞分化的迹象,在其胞浆有明显的空泡,空泡周围有微管的环绕;(2)p53基因的转总收入籽GES-1生长状态-野生型的p53基因转  相似文献   

20.
华启洋  吴同利  刘永艳  孙凤芹  姚燕 《医学信息》2019,(20):103-104,107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治GERD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 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5例,设为GERD组,另选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30人为对照组,14C呼气试验法进行Hp检测,比较两组Hp感染阳性率、GERD不同症状程度者Hp感染阳性率以及反流性食管炎(RE)不同程度者Hp感染阳性率。结果 GERD组Hp感染阳性率(54.12%)高于对照组(4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RD轻度症状组、中度症状组、重度症状组及极重度症状组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55.00%、52.00%、54.55%、55.5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患者LA-A组、LA-B组、LA-C组及LA-D组Hp感染阳性率分别是57.14%、55.56%、47.06%、46.1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无相关性,但对于Hp阳性的GERD患者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根除Hp治疗,以减少恶变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