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屈光状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白内障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是目前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方法。但手术后的屈光改变是影响患视力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本从影响白内障术后屈光改变的各种原因以及屈光稳定时间等方面综述了白内障术后的屈光情况,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并指导术后配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轴长度和屈光状态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38例(76只眼)已行白内障摘除、前后环形撕囊、前段玻璃体切除、晶状体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手术年龄分为2 ~3岁(A组)、4~5岁(B组)、6~7岁(C组)、8~12岁(D组)4组,检测术前和术后5年术眼的眼轴长度和角膜屈光力、术后1个月和5年的屈光状态,分析视力预后与眼轴长度和屈光状态变化的关系。结果 4组平均屈光度数变化分别为-2. 06、-1 .81、-0 .56及-0. 2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眼轴长度平均增长1. 21、1 .13、0. 47及0 .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各组手术前、后角膜屈光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50只眼( 65. 8% )最佳矫正视力≥0 .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屈光度数变化和眼轴长度变化无相关性(P>0. 05)。结论 双眼白内障摘除、前段玻璃体切除、晶状体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安全、有效治疗儿童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出现向近视方向移动的趋势,眼轴长度接近同龄正常儿童,屈光度数和眼轴长度的变化随手术年龄的增大而趋于稳定。2~5岁患儿双眼人工晶状体度数的选择应以低度欠矫为宜。  相似文献   

3.
周健  周玲  吴玉丽  胡丹  惠延年 《眼科学报》2000,16(4):270-275
目的观察儿童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眼球及屈光状态的变化,探讨屈光状态变化的原因.方法测量10例(12只眼)白内障患儿术前及术后(指本次随访时)的眼球轴长、角膜曲率及术后角膜顶点到人工晶状体前表面顶点的距离(The distance from the vertex of the cornea to the anterior vertex of intraocularlens AVpc),比较术眼在手术前后的变化及与对照眼(未手术的对侧眼)在术前、术后的差异.在术后两周内及本次随访时检影,观察其人工晶状体眼屈光状态的变化.患儿手术时年龄7.16±1.94岁,随访时间平均35.8月(23~48月).结果术眼(n=12)眼轴长在术后平均增加0.39±0.48 mm;对照眼(n=8)轴长增加0.66±0.68mm.术眼、对照眼在手术后眼轴长的增加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眼与对照眼的轴长增加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眼、对照眼的角膜曲率在手术前后分别比较、双眼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测量的AVpcl为3.83±0.58 mm,而估算的AVpc2为4.663 0±0.224 2 mm,两者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人工晶状体在眼内的位置前移0.832 0±0.744 1 mm.根据手术前后眼轴长和角膜曲率值,按照SRKⅡ公式估算,在本次随访时人工晶状体眼有-1.53±1.70 D(n=12,P<0.01)的屈光变化;而实际检影结果却有-3.86±2.48 D(n=9,P<0.05)的变化;估计量与实际量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儿童期行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不影响眼球的生长,由于眼轴长度的增加及并发症引起人工晶状体在眼内的位置前移可能引起人工晶状体眼向近视状态变化,所以,在决定植入儿童眼内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时应在正视度数上适当减少度数,以求得人工晶状体眼在远期获得正视或轻度近视状态.眼科学报2000;16270~275.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白内障手术前后眼轴及屈光状态的变化,以期指导术后配镜时间选择及术后屈光度的预留。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30例(37眼)。方法 根据术前眼轴长度将患者分为两组,超长眼轴组15例(17眼),眼轴长度29.71~32.89 mm,普通眼轴组15例(20眼),眼轴长度22.16~25.54 mm。应用相干光生物测量仪(IOL Master)测量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的眼轴长度,并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同时进行验光,比较各个时间眼轴长度及屈光度的变化。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指标 眼轴长度,屈光度。结果 超长眼轴组患者术后3个月眼轴(30.60±0.88)mm,较术前(31.07±1.02)mm短(P=0.000)。普通眼轴组患者术后3个月眼轴(23.37±0.75)mm,较术前(23.51±0.78)mm短(P=0.000)。超长眼轴组患者术后1个月眼轴(30.61±0.90)mm与术后3个月眼轴(30.60±0.88)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3);普通眼轴组患者眼轴在术后1周(23.38±0.79)mm、术后1个月(23.38±0.78)mm、术后3个月(23.37±0.75)mm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750)。超长眼轴组患者术后1天等效球镜度数(-3.78±0.68)D,较术后1个月(-3.01±0.55)D高(P=0.000),术后1个月与3个月(-3.03±0.54)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3)。普通眼轴组患者术后1天等效球镜(-0.53±0.10)D,较1周(-0.40±0.07)D高(P=0.013),术后1周、术后1个月(-0.42±0.11)D、术后3个月(-0.41±0.08)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2)。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轴不同程度缩短,超高度近视眼尤其明显。超高度近视眼的眼轴和屈光状态术后1个月达到稳定,而普通眼的眼轴和屈光状态术后1周即可达到稳定。(眼科,2016,25: 90-93)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IOLMaster测量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变化,为临床评价白内障术后高度近视患者眼轴长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注册号:ChiCTR-IPC-15005890).收集2014年2月至2014年9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白内障病区住院病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29例(38只眼).术前所有患者均应用IOLMaster测量眼轴,眼轴长度大于27.00蛐且组合信号信噪比大于32.术后3个月以上,患者复查时再次应用IOLMaster测量眼轴,并记录术后组合信号信噪比.术前术后眼轴长度、信噪比进行配对t检验,同时对术前术后眼轴长度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本研究最终完成术前术后眼轴长度变化比较患者23例(29只眼),排除共6例(9只眼).患者术前眼轴平均值为(31.19±2.27)mm,术后眼轴平均值为(31.03±2.25)mm,术前术后眼轴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5.19,P<0.01).术后眼轴均较术前缩短,平均减少0.16咖.患者术前组合信号平均信噪比为102.5 ±50.1,术后为272.5±134.5,术前术后信噪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P<0.01).本研究中,术前眼轴=1.009×术后眼轴-0.130.结论 在眼轴长度大于27.00mm的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IOLMaster测量术后眼轴眼轴较术前眼轴缩短,两者呈线性相关.有必要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IOLMaster术后眼轴长度测量值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儿童白内障(外伤性和先天性)超声乳化术后人工晶状体眼眼轴长度的变化.方法 对30例(30只眼)曾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儿进行同顾性分析.根据白内障类型将患儿分为2组:外伤性和单侧先天性白内障组.根据患儿年龄分为<4岁组、≥4岁组和≥7岁组.手术年龄2至10岁,随访测量眼轴长度,计算眼轴年变化率进行比较.结果 14例单侧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和16例外伤性白内障患儿的术眼眼轴长度变化比对侧非术眼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单侧先天性白内障和外伤性白内障术眼眼轴长度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越小,术眼眼轴长度变化率越大,随年龄增长(≥7岁),眼轴长度变化越小.结论 儿童人工晶状体眼的眼轴长度增长幅度要比他们非手术眼大,病因对眼轴长度的变化无影响,年龄是影响眼轴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丁琳 《眼科研究》1996,14(2):119-121
对26例30眼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观察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角膜曲率半径、屈折力和散光度变化。术后产生较小的短暂循规性散光,平均散光度1.17±1.44D。术后一周角膜曲率半径、屈折力及散光度变化最明显,1~3个月渐趋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生后3mo内行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并在眼轴发育至21mm时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6~8岁人工晶状体(IOL)眼患儿眼轴长度的变化。 方法:对15例26眼出生后3mo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并在眼轴发育至21mm(年龄在2周岁左右)时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患儿进行连续观察。分别在6,7,8岁时测量术眼眼轴长度,另选取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横断面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 结果:各年龄段术后患儿平均眼轴长度分别为23.75±140,23.88±1.73,23.91±1.55mm,与对应年龄对照组比较,6岁阶段眼轴发育比正常对照组儿童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8岁阶段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 结论:出生后早期行先天性白内障摘除并在2周岁左右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人工晶状体眼患儿,在6~8岁阶段,6岁时眼轴发育较同龄正常儿童快,但7~8岁时眼轴发育较同龄正常儿童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12岁儿童屈光参数发育特点,分析其与屈光不正的相关性。方法:描述性研究。共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3~12岁儿童600例 (1 200眼),通过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及光学生物量仪(IOL-Master)获得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并计算晶状体屈光力。按年龄分成3组,分别为3~6岁组,7~9岁组和10~12岁组。按SE分成5组,分别为远视组、正视组、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年龄、屈光与各屈光参数的关系。结果:3~6岁组,7~9岁组和10~12岁组SE(F=131.5,P<0.001)及晶状体屈光力(F=276.4,P<0.001)随年龄增长逐渐变小,眼轴长度(F=235.02,P<0.001)、前房深度(F=228.7,P<0.001)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角膜曲率(F=0.01,P=0.66)变化稳定。3组SE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80、-0.85、-0.81,均P<0.001),与晶状体屈光力呈正相关(r=0.98、0.92、0.91,均P<0.001)。轻度近视组,眼轴长度及晶状体屈光力与SE呈正相关性(r=0.545、0.601,P<0.001);高度近视组眼轴长度及晶状体屈光力与SE呈正相关性(r=0.675、0.784,P<0.001[1])。矫正年龄和性别后,眼轴长度解释SE 73.6%的变异,晶状体屈光力可解释SE 86.5%的变异。结论:眼轴长度与晶状体屈光力是影响屈光发育和近视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高角膜屈光力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屈光力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①探讨角膜屈光力异常增大对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屈光力计算准确性的影响。②比较不同计算公式对高角膜屈光力患者IOL屈光力计算的准确性。方法对33例(43眼)角膜屈光力高于47D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植入手术。术前采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屈光力,根据高斯光学理论和临床资料推导得出IOL屈光力理论计算公式(本方法)。采用本方法、Holladay2、Holladay、Hoffer Q、SRFUT与SRK2公式对IOL屈光力进行计算,植入IOL术后人工晶状体眼实际屈光状态与术前预测值的差异为预测误差(predictive error,PE),预测误差的绝对值为绝对预测误差(absolute predictive error,AE),分别计算不同计算公式的PE与AE。用SPSS11.0软件进行如下分析:①比较不同公式AE的差异。②回归分析不同公式AE与角膜屈光力的相关性。结果①本方法、。Holladay2、Holladay、Hoffer Q、SRK/T与SRK2公式所产生的AE分别为(0.28±0.17)D、(0.24±0.18)D、(0.27±0.17)D、(0.25±0.23)D、(0.59±0.35)D及(0.83±0.48)D,SRK/T与SRK2公式产生的AE高于所研究的其他计算公式,差异具有显著性。②SRK2公式与SRK/T公式的AE分别与角膜屈光力呈正相关(SRK2公式:r^2=0.522,F=44.82,P〈0.01;SRK/T公式:r^2=0.443,F=32.63,P〈0.01),本方法、Holladay2、Holladay及Hoffer Q公式产生的AE与角膜屈光力不相关。结论对于角膜屈光力异常增大的白内障患者,SRFUT与SRK2公式的计算准确性较差,两者的计算误差与角膜屈光力大小相关,本方法、Holladay2、Holladay与Hoffer Q计算的准确性不受角膜屈光力的影响,其计算结果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验证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有效测量方法.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在香港养和医院行LASIK手术8年或3个月后因白内障形成而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患者28例(40只眼).利用临床既往数据计算得出K(K1)值以及由IOLmaster人工晶状体测量仪所测得K(K2)值,将K值输入SRK/T公式得出人工晶状体的度数.用K1与用K2预测术后屈光度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用K1预测术后屈光度与术后3个月时实际屈光度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患者眼轴长度为(24.28~31.96)mm,平均为(28.06±1.98)mm.LASIK手术前的初始屈光度数(球镜当量)为(-3.13~-18.00)D,平均为(-10.44±3.93)D;K值为(41.40~46.90)D,平均为(43.57±1.47)D.最佳矫正视力:19只眼为1.0,10只眼为0.8,7只眼为0.6,4只眼为0.5.LASIK术后6个月的平均屈光度数(球镜当量)为(-2.83~+1.25)D,平均为(-0.32±0.95)D.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的平均屈光度数(球镜当量)为(-5.75~+1.13)D,平均为(-2.35±2.16)D.根据临床既往数据计算所得的K1平均值(KpreLASIK+RpreLASIK-RpostLASIK)为(27.60~40.70)D,平均为(34.62±3.56)D,由IOLmaster人工晶状体测量仪所测得的K2值为(32.39~43.53)D,平均为(38.04±2.45)D,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8,P=0.00).由K1值测得的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术后预计平均屈光度数(球镜当量)为(-3.69~0.61)D,平均为(-1.32±1.00)D;而由K2值测得的则为(-3.67~3.95)D,平均为(-0.60 ±1.84)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P=0.02).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的平均屈光度数(3个月以上)为(-4.50~+1.75)D,平均(-1.10 ±1.51)D,与K1值测得的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术后预计平均屈光度数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0,P=0.23).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最佳矫正视力:20只眼为1.0,9只眼为0.8,5只眼为0.6,6只眼为0.5.结论 本研究所使用的人工晶状体度数的计算公式是准确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背景 婴儿期双眼先天性白内障严重危害患儿的视觉发育,已行双眼白内障摘出术的患儿行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是理想的屈光矫正方式,但其植入时机目前尚存争议. 目的 分析婴儿期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二期IOL植入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变化和影响因素,探讨二期IOL的植入时机.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白内障摘除-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二期IOL植入的患儿29例58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于出生1年内接受双眼白内障摘出术及后囊切开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行配戴框架眼镜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后于2岁之后接受双眼同期二期IOL植入术.IOL植入术前1周及术后3个月时行双眼扩瞳验光并记录BVCA(LogMAR),比较二期IOL植入前后单眼BCVA的差异、分布变化及相关关系.结果 本研究中患儿接受白内障摘出术的平均年龄为(3.26±2.07)个月,二期IOL植入时平均年龄为(4.79±1.38)岁,2次手术间隔时间平均为(4.28±1.33)年.二期IOL植入术前1周患儿单眼BCVA(LogMAR)为0.790±0.422,术后3个月为0.570±0.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3,P<O.001).二期IOL植入术后单眼BCVA≥0.5的眼数明显多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931,P<0.001).二期IOL植入术前1周与术后3个月间单眼BCVA呈正相关(R2=0.232,F=17.037,P<0.001).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早实施白内障摘除-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二期IOL植入的系统性治疗,有利于BCVA的改善和弱视治疗,屈光矫正和弱视训练依从性差和效果欠佳的患儿应及时行二期IOL植入术.  相似文献   

13.
角膜屈光手术后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Liu HC  Xie LX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2):188-192
角膜屈光手术后用现行的角膜曲率检测方法测量角膜屈光力不精确,导致该类患者白内障手术时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偏低,术后呈较严重的远视状态。随着接受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人数的增加,此问题在未来将日益突出。围绕这一问题,不少学者提出多种修正方案,以期提高角膜屈光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的准确性,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眼轴长度白内障患者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IOL)后TIOL的旋转稳定性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AcrySof TIOL植入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单眼入组,并依据眼轴长度分为两组,眼轴长度≤24 mm为A组,眼轴长度>24 mm为B组。采用术后3个月的数据分析TIOL的旋转稳定性及其与眼轴长度、角膜缘白到白距离、术前晶状体厚度及植入的TIOL球镜度数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及Spearman检验。结果A组纳入39例患者(男性17例,女性22例),年龄中位数为74岁(36~86岁);B组纳入26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15例),年龄中位数为68岁(36~86岁)。A组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最小分辨角对数)为0.30(0.10,1.00),术前角膜散光度数为2.11(0.95,5.10)D,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为0.10(0.00,0.60),残余散光度数为1.00(0.00,1.75)D;B组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为0.36(0.05,1.00),术前角膜散光度数为2.00(0.78,3.76)D,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为0.05(0.00,0.40),残余散光度数为0.75(0.00,2.25)D;两组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角膜散光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04,0.789),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散光度数均显著减低(均P<0.01),两组间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和残余散光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36,0.076)。旋转稳定性方面,A组TIOL术后3个月的旋转度数为5.15°±3.62°,B组的旋转度数为6.50°±4.6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可预测性方面,旋转度数≤5°的眼在A组中占59.0%(23只眼),在B组中占50.0%(13只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7)。相关性分析显示,TIOL的旋转度数与眼轴长度、角膜缘白到白距离、晶状体厚度及植入的TIOL球镜度数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836,0.568,0.170,0.365)。结论TIOL植入术后3个月,眼轴>24 mm与眼轴≤24 mm患者TIOL旋转稳定性无明显差别,旋转稳定性与眼轴长度、角膜缘白到白距离、晶状体厚度及TIOL球镜度数之间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工晶状体设计的不断改进,白内障患者对术后视觉质量有了进一步的要求.白内障术后全程视力的设计方案不断得到完善:早期提出双眼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的Monovision方案;随着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设计及发展,又提出双眼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及双眼混合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的矫正方案;及可调节人工晶状体双眼植入的矫正方案.现就对提高白内障患者全程视力的设计方案及人工晶状体发展历程、设计原理、临床研究及其设计方案的优势及局限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早产儿生后早期的屈光发育.方法 横断面研究.收集生后4~6周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无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253例,按矫正胎龄进行分组:A组(22只眼),矫正胎龄≤34周;B组(52只眼),矫正胎龄>34周且≤36周;C组(126只眼),矫正胎龄>36周且≤38周;D组(144只眼),矫正胎龄>38周且≤40周;E组(136只眼),矫正胎龄>40周且≤42周,F组(26只眼),矫正胎龄>42周且≤44周.行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确定屈光状态.其中38例在矫正胎龄40~44周时的屈光与同龄足月对照组比较.定量资料为非正态分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定性资料使用X2检验.结果 早产儿随出生体重的增加、孕龄和检查时矫正胎龄的增大,等效球镜远视程度增大.出生体重是等效球镜的显著影响因素.近视发生率14.43%,并随着矫正胎龄的增加而下降.散光发生率10.28%,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散光度中位数+1.00 DC,随着矫正胎龄的增加而增大,与出生孕龄和体重无关.散光轴向中位数90°,与矫正胎龄、出生孕龄和体重均无关.矫正胎龄40~44周的早产儿和足月儿比较,除等效球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有更大的近视趋势外,近视发生率、散光发生率、散光度、散光轴向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产儿屈光状态随发育向远视方向发展,但到矫正胎龄40~44周时仍较足月儿有较大的近视趋势,其潜在机制及随后的屈光发育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华眼科杂志,2009,45:607-611)  相似文献   

17.
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视功能恢复不仅取决于手术的时机和技巧,更依赖于及时、合理、有效的光学矫正。由于角膜接触镜在矫正婴幼儿无晶状体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于不适合进行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将其作为首选的矫正方式。但在我国,矫正方式仍以框架眼镜为主,角膜接触镜矫正婴幼儿无晶状体眼的临床应用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针对这一现状,现就婴幼儿无晶状体眼的眼球发育特性及近年来角膜接触镜矫正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无晶状体眼的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潜在视功能检测仪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3种潜在视功能检测仪(PAM)对白内障术后视力的预测能力.方法 为PAM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力的一致性研究.分析了施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150只眼,所有眼按晶状体核硬度分为两组,A组核硬度为Ⅰ~Ⅲ级(90只眼),B组核硬度为Ⅳ或Ⅴ级(60只眼),术前分别采用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天津迈达生态公司和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合作研制的PAM(仪器A)、美国MARCO公司生产的PAM-1000型PAM(仪器B)及HAAG-STREIT900型干涉条纹视力仪Lotmar Visometer(仪器C)进行视力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术后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进行对比.结果 仪器A预测视力与术后视力之间具有良好正直线相关(r=0.774,0.516;P<0.01).在预测视力与术后视力不符合的眼中,假阴性52只眼,假阳性3只眼,预测结果趋向于低估.随着白内障程度的加深,3种仪器预测符合率下降.仪器B及仪器C的检查符合率为64.0%和62.7%.结论 仪器A对白内障术后视力的预测能力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婴儿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后虹膜黏连发生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先天性白内障全白型患儿33例(62眼).按手术年龄分为≤6个月和6~12个月2组,均施行前后环形撕囊、白内障摘除及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术后给予激素及散瞳药治疗.收集临床资料,包括虹膜黏连发生时间、部位、范围和发生率,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婴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虹膜黏连发生率为50%(31/62),2个年龄组发生率分别为60.0%(24,40)和31.8%(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9,P〈0.05).11眼(35.5%)的虹膜黏连发生于术后2周内,22眼(71.0%)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25眼(80.6%)发生于上方手术切口区:25眼(80.6%)黏连范围小于1个象限,以虹膜黏连的钟点数作为指标,2个年龄组黏连程度分别为(2.35±3.21)和(0.77±1.41)钟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7,P〈0.05).在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术后并发症方面.虹膜黏连病例有7眼发生明显瞳孔移位而行瞳孔成型术,术后8眼发生纤维性渗出,6眼虹膜发生再次黏连,无黏连病例则无类似并发症,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虹膜黏连是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手术年龄、手术损伤和术后药物治疗是虹膜黏连发生的明显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