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南宁市初三学生焦虑、抑郁水平及其与考试焦虑的关系,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5月-6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在南宁市每个区/县内随机抽取一个初中学校,以每个学校初三年级中3个班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考试焦虑量表(TA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察各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共2 080名学生参与此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 826份(87.79%)。其中,999名(54.71%)初三学生感受到考试带来的不适感,检出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者分别有577人(31.60%)、830人(45.45%)。女生TAS评分高于男生[(16.75±6.78)分vs.(15.08±6.97)分,t=-5.136,P<0.01],女生SAS评分高于男生[(46.05±10.43)分vs.(44.16±10.87)分,t=-3.769,P<0.01],女生SDS评分高于男生[(52.34±12.44)分vs.(49.98±12.17)分,t=-4.039,P<0.01]。相关分析显示,初三学生SAS、SDS评分与TAS评分均呈正相关(r=0.574、0.531,P均<0.01),控制年龄和性别后,相关性仍存在(r=0.570、0.526,P均<0.01)。结论 南宁市初三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且与考试焦虑均呈正相关。另外,女生的焦虑和抑郁水平均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睡眠结构特征的差异,探讨睡眠指标等因素对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查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2019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抑郁障碍(n=97)和双相情感障碍(n=52)住院青少年患者病历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精神科诊断、自杀风险评估量表(NGASR)评分及多导睡眠监测(PSG)结果。根据NGASR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0~5分为自杀低风险组(n=32),>5分为自杀高风险组(n=117)。以既往文献中80例正常青少年的PSG数据作为对照组资料。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青少年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 自杀高风险组睡眠效率和N2期睡眠占比均低于自杀低风险组(Z=-2.138、-2.520,P均<0.05)。抑郁组总睡眠时间、N2期睡眠时间以及REM期睡眠时间均少于双相组(t=-2.822、-3.087、-2.277,P<0.05或0.01);抑郁组和双相组REM期睡眠占比均低于对照组(t=-2.369、-2.069,P均<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青少年情感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因素包括N1期睡眠时间(β=0.019,P<0.05)、性别(男性vs.女性,β=-4.051,P<0.01)以及诊断(双相情感障碍vs.抑郁障碍,β=-1.429,P<0.05)。结论 与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相比,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存在睡眠连续性差、浅睡眠更少的特点。N1期睡眠时间、女性以及诊断为抑郁障碍是青少年情感障碍患者自杀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江门市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0年11月-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江门市1 220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初中版(BVQ)、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进行评定。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学生NSSI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检出204名(16.72%)中学生曾有过NSSI行为,其中男生67人、女生137人。NSSI组与非NSSI组在性别、学段、住校情况、同伴关系及学习成绩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162、7.247、6.541、45.787、25.097,P<0.05或0.01)。与非NSSI组相比,NSSI组CES-D评分(t=-14.240)和BVQ评分(t=-5.952)更高,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评分更低(t=9.238),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问题应对分量表评分更低(t=7.148),情绪应对分量表评分更高(t=-7.038),受校园欺凌、语言欺凌和关系欺凌检出率更高(χ2=34.215,29.785,16.4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OR=1.090,P<0.01)及受校园欺凌(OR=1.492,P<0.05)进入回归模型。结论 江门市中学生NSSI形势严峻,抑郁及受校园欺凌是其发生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背景 双相情感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BPD)共病率高,共病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更严重。目的 探讨是否共病BPD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差异,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治疗的共病BPD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60例(共病组),其中双相抑郁患者33例,双相躁狂患者27例。同时选取双相情感障碍患者60例(未共病组),其中双相抑郁35例,双相躁狂25例。采用中文版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和Stroop色词测验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共病组RBANS中的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言语功能和总评分均低于未共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56、-2.138、-3.306、-2.729,P<0.05或0.01),Stroop色词测验中的单字时间、单色时间、双字时间和双色时间均长于未共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08、3.341、5.249、5.167,P均<0.01)。共病BPD的双相抑郁患者RBANS中的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言语功能和总评分均低于未共病BPD的双相抑郁患者(t=-2.446、-2.407、-2.231、-2.078,P均<0.05),Stroop色词测验中的单字时间、单色时间、双字时间和双色时间均长于未共病组(t=3.652、3.035、4.406、5.016,P均<0.01)。共病组双相躁狂患者RBANS中的言语功能和总评分均高于未共病组(t=-2.777、-2.347,P<0.05或0.01),Stroop色词测验中的单字时间、单色时间、双字时间和双色时间均长于未共病组(t=3.600、2.658、2.943、4.337,P<0.05或0.01)。结论 相较于未共病BPD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病BPD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更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复学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其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以山东省某中学的149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结果 SCL-90评定结果显示,总评分异常(总评分≥160分)者共57人(38.26%),阳性项目数异常(阳性项目数≥43项)者共45人(30.20%)。不同性别的高中生SCL-90恐怖因子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9,P=0.034)。不同年级的高中生SCL-90总评分(F=3.262,P=0.041)、焦虑因子(F=4.045,P=0.020)、敌对因子(F=3.598,P=0.030)、精神病性症状因子(F=3.573,P=0.031)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显示,高三年级组与高一年级组SCL-90总评分(t=2.618,P=0.01)、强迫症状因子(t=2.067,P=0.041)、抑郁因子(t=2.513,P=0.013)、焦虑因子(t=2.960,P<0.01)、敌对因子(t=2.910,P<0.01)、精神病性因子(t=2.608,P=0.01)、其他因子(t=2.131,P=0.035)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影响,需要关注女生的恐惧情绪,高年级学生更容易受影响,主要与疫情对学习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医学生偏头痛患者睡眠时间不足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改善睡眠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7月-2019年7月选取川北医学院在校医学生中符合《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3版)》(ICHD-3)偏头痛诊断标准的546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每夜睡眠时间是否>6 h分为睡眠时间充足组(n=367)与睡眠时间不足组(n=179)。收集医学生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睡眠情况,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评定焦虑抑郁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头痛影响测试量表(HIT-6)评定头痛严重程度及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偏头痛患者睡眠时间不足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546名医学生偏头痛患者中,有179人(32.78%)存在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时间不足组和睡眠时间充足组的年龄(t=2.107)、头痛频率(Z=-2.972)、焦虑状态(χ2=14.053)、抑郁状态(χ2=10.773)、PSQI评分(t=-13.247)及睡眠质量(χ2=94.7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相关分析显示,偏头痛患者睡眠时间与年龄呈负相关(r=-0.100,P<0.01),与头痛频率、焦虑状态、抑郁状态呈正相关(r=0.135、0.169、0.139,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860,95% CI:0.743~0.996,P=0.045)、头痛频率(OR=1.051,95% CI:1.006~1.098,P=0.026)、抑郁状态(OR=1.712,95% CI:1.024~2.861,P=0.040)是医学生偏头痛患者睡眠时间不足的影响因素。结论 医学生偏头痛患者睡眠时间不足的发生率较高,头痛频率高和抑郁状态是其危险因素,年龄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公安院校学生孤独感、网络成瘾和网络偏差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于2020年3月,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四川省某公安院校76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UCLA-LS)、网络依赖诊断量表(DSFIAD)与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问卷进行调查,通过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Mplus 8.0进行中介与调节效应检验。结果 ①公安院校男性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问卷评分高于女性(t=7.560,P<0.01);②公安院校学生UCLA-LS评分与DSFIAD评分呈正相关(r=0.406,P<0.01),网络偏差行为问卷评分与UCLA-LS和DSFIAD评分均呈正相关(r=0.279、0.592,P均<0.01);③孤独感可以正向预测网络偏差行为(β=0.279,t=9.041,P<0.01);④网络成瘾在孤独感与网络偏差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间接效应=0.233(95% CI:0.190~0.279,P<0.01),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83.51%];⑤“孤独感→网络成瘾→网络偏差行为”这一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网络成瘾→网络偏差行为)受性别调节(β=-0.192,t=-4.461,P<0.01)。结论 公安院校学生孤独感可以直接影响网络偏差行为,也可以通过网络成瘾间接影响网络偏差行为。孤独感对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该中介效应仅在男性群体中显著。  相似文献   

8.
背景 伴抑郁症状的老年白内障患者自我感受负担较重,术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较无抑郁症状的患者更差,家庭负担更重。既往研究多认为家庭关系、视力等是导致老年白内障患者出现抑郁症状的主要因素,自我感受、合并疾病等对老年白内障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有限。目的 探讨老年白内障患者抑郁症状与自我感受负担和术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分析患者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连续纳入2020年7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白内障患者104例,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收集患者基本资料,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25项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视功能问卷(NEI-VFQ-25)评定患者抑郁症状、自我感受负担以及术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伴抑郁症状的老年白内障患者PHQ-9、SPBS、NEI-VFQ-25评分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白内障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100例老年白内障患者完成有效问卷调查,检出31例(31.00%)患者存在抑郁症状。抑郁组SPBS评分高于无抑郁组(t=11.062,P<0.01),NEI-VFQ-25评分低于无抑郁组(t=-5.235,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伴抑郁症状的老年白内障患者PHQ-9评分与SPBS评分呈正相关(r=0.485,P<0.01),与NEI-VFQ-25评分呈负相关(r=-0.440,P<0.01)。合并糖尿病(OR=1.441,P<0.01)、合并骨关节炎(OR=1.324,P<0.05)和高SPBS评分(OR=1.340,P<0.05)是老年白内障患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白内障患者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伴抑郁症状的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更低;合并糖尿病、骨关节炎以及自我感受负担较重是老年白内障患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背景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常存在执行功能损害。团体认知行为治疗(CBT)有助于改善GAD患者的负性情绪,但对执行功能的改善效果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团体CBT对GAD患者焦虑症状和执行功能的影响,以期为GAD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连续选取2021年3月—2022年8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睡眠心身医学中心住院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GAD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均接受药物治疗及疾病健康教育,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6周、每周1次、每次60~90 min的团体CBT。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焦虑症状,使用额叶功能评定量表(FAB)评定执行功能。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HAMA评分的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 870.320,P<0.01),组间效应以及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1.254、0.293,P均>0.05)。两组FAB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以及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311.190、4.399、7.021,P<0.05或0.01)。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FAB评分均高于治疗前(t=200.569、115.401,P均<0.01),且研究组FBA评分高于对照组(t=-3.211,P<0.01)。结论 团体CBT联合药物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GAD患者焦虑水平,改善其执行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抑郁情绪与精神卫生知识知晓度及精神疾病态度的关系,为进一步提高精神卫生服务和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0年10月选取济南市历城区690名街道办事处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精神疾病有关态度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采用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精神卫生知识知晓度及精神疾病态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检出248人(37.07%)存在抑郁情绪,不同年龄(χ2=16.110)、受教育程度(χ2=18.949)、婚姻状况(χ2=8.611)、职务(χ2=11.584)者抑郁情绪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基层行政管理人员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评分为(15.20±2.77)分,知晓率为75.99%,精神疾病有关态度问卷评分为36(31~38)分。抑郁情绪严重程度与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评分呈负相关(r=-0.379,P?0.01),与精神疾病有关态度问卷评分呈正相关(r=0.103,P=0.007)。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β=0.141,P<0.01)和抑郁情绪严重程度(β=-0.305,P<0.01)是精神卫生知识知晓度的影响因素,抑郁情绪严重程度(β=0.083,P=0.034)是精神疾病态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基层行政管理人员抑郁情绪检出率较高,并且抑郁情绪越严重,其精神卫生知识知晓度越低,对精神疾病的态度越正面。  相似文献   

11.
背景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临床表现的性别和年龄差异会影响临床诊疗过程。目前,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治疗效果不理想,已成为学习阶段致残的主要原因。目的 分析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药物治疗现状,为个性化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3年1月16日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 169例,收集并分析病历资料,分别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比较不同发作类型中不同性别的患者用药情况的差异。结果 男生躁狂发作的比例高于女生,女生抑郁发作的比例高于男生(P均<0.05)。女生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比例高于男生(χ2=7.761,P<0.01)。低龄组混合发作、伴冲动行为、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比例高于高龄组,高龄组躁狂发作的比例高于低龄组(P<0.05或0.01);高龄组住院时间长于低龄组(t=-2.930,P<0.01)。在躁狂发作患者中,男生服用丙戊酸盐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比例均高于女生(P均<0.01),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中,男生服用利培酮和奥氮平(χ2=26.957)的比例均高于女生(P<0.05或0.01),女生服用喹硫平(χ2=14.865)和阿立哌唑的比例均高于男生(P均<0.01)。在抑郁发作患者中,男生服用奥氮平的比例高于女生(P<0.01)。在混合发作患者中,女生服用碳酸锂的比例高于男生(χ2=9.253,P<0.01),男生服用丙戊酸盐的比例高于女生(P<0.05)。结论 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诊断分类和伴随症状方面存在差异;在不同发作类型的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不同性别的患者在碳酸锂、丙戊酸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等用药情况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护士职业紧张、心理资本和失眠的关系,并检验心理资本在护士职业紧张与失眠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于2021年3月-5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某三甲医院的81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RI)、心理资本量表(PCQ)和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分别评定护士的职业紧张、心理资本和失眠情况,采用PROCESS中介效应检验分析心理资本在护士职业紧张与失眠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658份(81.23%),护士付出-回报比与AIS评分呈正相关(r=0.379,P?0.01),与PCQ评分呈负相关(r=-0.275,P?0.01);PCQ评分与AIS评分呈负相关(r=-0.402,P?0.01)。护士职业紧张可以负向预测心理资本(β=-11.024,t=-7.324,P<0.01)以及正向预测失眠(β=4.117,t=10.478,P<0.01);心理资本可负向预测失眠(β=-0.087,t=-9.083,P<0.01)。当心理资本作为中介变量加入时,职业紧张对失眠的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β=3.158,t=8.185,P<0.01)。结论 心理资本在护士职业紧张和失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通过立意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3月18日-28日浏阳市精神病医院门诊患者家属116名和住院患者家属111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回收问卷239份,其中有效问卷22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98%。检出存在焦虑症状者29人,焦虑检出率为12.78%;检出存在抑郁症状者40人,抑郁检出率为17.6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属年龄≥60岁(OR=4.454,P=0.041)、睡眠质量评价为中等及以下(OR=17.922、153.728,P<0.01)、患者疫情期间居家休息(OR=5.597,P=0.004)是家属存在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睡眠质量评价为中等及以下(OR=7.806、15.105,P<0.01)、受教育程度低(OR=0.137、0.205,P<0.05)、患者疫情期间居家休息(OR=2.868,P=0.022)是家属存在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其中,年龄≥60岁、睡眠质量不佳、患者居家休息、受教育程度低是家属存在焦虑和抑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与D型人格的关系,为丰富抑郁症相关的心理理论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0年5月-8月选取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住院部中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n=100)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人口学问卷、D型人格量表(DS-14)、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及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调查患者基本信息、D型人格、述情障碍及抑郁症状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各量表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82例抑郁症患者完成调查,其中75例(91.46%)具有D型人格,50例(60.98%)具有述情障碍;患者TAS-20、DS-14总评分及PHQ-9评分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r=0.276~0.354,P<0.05或0.01),TAS-20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与DS-14社交抑制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224~0.375,P<0.05或0.01),TAS-20情感描述障碍、情感识别障碍维度评分及总评分与DS-14负性情绪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257~0.341,P<0.05或0.01)。结论 抑郁症患者述情障碍与D型人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 抑郁症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既往研究表明,犬尿氨酸途径(KP)在抑郁症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目的 探讨首发和复发抑郁症患者血清KP代谢物水平的差异,并分析血清KP代谢物水平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为预防抑郁症复发提供参考。方法 连续纳入2016年11月-2018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门诊就诊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136例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组,其中首发组62例,复发组74例。同时纳入60例健康被试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检测抑郁障碍患者和对照组血清色氨酸(TRP)、犬尿氨酸(KYN)以及犬尿喹啉酸(KYNA)水平。采用偏相关分析考查抑郁症患者HAMD-17各因子评分及总评分与KP代谢物水平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首发组和复发组TRP水平更低(t=-3.044、-4.477,P<0.05或0.01),KYN/TRP更高(t=2.343、3.644,P<0.05或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复发组相比,首发组和对照组KYNA水平更高(t=2.490、2.636,P<0.05或0.01),KYNA/KYN更高(t=2.894、2.616,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偏相关分析显示,首发抑郁症患者KYN/TRP与HAMD-17的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呈正相关(r=0.261,P<0.05),KYNA/KYN与HAMD-17总评分及阻滞评分均呈负相关(r=-0.286、-0.282,P均<0.05);复发抑郁症患者KYN/TRP与焦虑/躯体化评分呈正相关(r=0.280,P<0.05)。结论 首发和复发抑郁症患者血清KP代谢物水平存在差异,且复发患者KP代谢物水平异常更明显,KP代谢物可能是抑郁症辅助诊断及判断复发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对睡眠的信念与态度,并探讨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就诊、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n=61)和原发性失眠患者(n=62)为研究对象,并招募健康对照组(n=64)。三组被试均接受睡眠功能失调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同时接受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评定。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三组被试PSQI和DBAS评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PSQI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伴失眠的抑郁症组和原发性失眠组PSQ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18.932、18.610,P均<0.01),两组DB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5.561、-5.791,P均<0.01)。以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PSQI评分作为因变量,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F=14.095,R2=0.327,P<0.05),DBAS中对睡眠的预测与控制因子和年龄是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B=-0.100、-0.279,P<0.05或0.01)。结论 伴失眠的抑郁症患者比正常人存在更多的睡眠相关负性认知,且不良认知可能是其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背景 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是危害中学生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学生NSSI行为相关危险因素的内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 探索中学生抑郁情绪、冲动性和NSSI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内在机制,为预防和干预中学生NSSI行为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3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纳入1 161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中学生均接受青少年NSSI行为评定问卷(ANSAQ)、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和Barratt冲动量表(BIS-II)评定。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考查中学生抑郁情绪、冲动性与NSSI行为的相关性,采用Process中介效应检验分析冲动性在中学生抑郁情绪与NSSI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 检出存在NSSI行为的共122人(10.51%)。CES-D与BIS-II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340~0.556,P均<0.01),与ANSAQ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437~0.540,P均<0.01),BIS-II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与ANSAQ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r=0.157~0.437,P均<0.01)。冲动性在抑郁情绪与NSSI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0.035(95% CI:0.004~0.067,P<0.01),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5.81%]。结论 中学生的抑郁情绪可以直接影响其NSSI行为,也可以通过冲动性间接影响NSSI行为,冲动性在抑郁情绪和NSSI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21年10月-12月在甘肃省兰州市重粒子医院工作的162名一线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结果 共144名医护人员完成有效问卷调查,检出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者分别有17人(11.81%)、19人(13.19%)。不同抗疫工作时长的医护人员焦虑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02,P<0.01);不同职业、是否有抑郁家族史以及不同抗疫工作时长的医护人员抑郁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86、4.039、7.526,P均<0.05)。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一线医护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抗疫工作时间长者焦虑检出率更高,医生、有抑郁家族史以及抗疫工作时间长者抑郁检出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核心症状对ADHD倾向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为早期识别ADHD患儿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1年7月-8月,在广州市某小学筛选25名ADHD倾向儿童作为ADHD倾向组,纳入年龄、性别和年级相匹配的25名儿童作为正常组。采用中文版ADHD斯诺佩评估量表第4版(SNAP-IV)父母版评定ADHD核心症状,采用儿童困难问卷(QCD)和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评定行为问题。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考察ADHD核心症状与QCD和PSQ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分层线性回归分析探讨ADHD核心症状对行为问题的影响。结果 ①组间差异显示,ADHD倾向组的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因子评分均高于正常组(t=7.771、6.726,P均<0.01)。②相关分析显示,注意缺陷因子评分与QCD总评分呈负相关(r=-0.440,P<0.05),与PSQ的学习问题因子评分呈正相关(r=0.457,P<0.05);多动-冲动因子评分与PSQ的焦虑因子评分呈负相关(r=-0.457,P<0.05),与PSQ的冲动-多动因子评分呈正相关(r=0.552,P<0.01)。③分层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注意缺陷因子评分可负向预测QCD总评分(B=-0.682,P<0.05,R2=0.468);多动-冲动因子评分对PSQ的焦虑因子评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0.048,P<0.05,R2=0.367),对PSQ的冲动-多动因子评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0.077,P<0.01,R2=0.424)。结论 ADHD倾向儿童存在明显的注意缺陷症状、多动-冲动症状及行为问题,且注意缺陷症状可能是其日常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多动-冲动症状可能是其冲动-多动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于赋能教育的家庭访视对居家康复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自我管理能力及幸福感的影响。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于2021年1月-7月选取在宜宾市菜坝镇区域管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正在居家康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43)和对照组(n=44)。两组均接受常规家庭访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赋能教育的家庭访视,两组干预周期均为6个月。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量表(SSMIS)和幸福感指数量表(IWB)评定两组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自我管理能力和幸福感。结果 干预后,组内比较显示,试验组BPRS评分低于干预前(t=4.550,P<0.01),两组SSMI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t=-17.107、-6.367,P均<0.01),试验组IWB评分高于干预前(t=-9.239,P<0.01);组间比较显示,试验组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SSMIS和IWB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3.899、10.564、9.690,P均<0.01)。结论 基于赋能教育的家庭访视可能有助于改善居家康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及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