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了解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6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临床上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及外周血白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病理特征为淋巴结广泛凝固性坏死和组织细胞增生。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个自限性淋巴结病变,在临床上及组织学上易与淋巴瘤相混淆,应引起临床医师注意  相似文献   

2.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附7例临床病理分析)四川省肿瘤医院(610041)汤如勇,王影,廖琼,陈茂科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necrotizinglymphadenitis,HNL)在临床及病理上较易误诊,现将我们确诊的7例报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病13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年龄15-28岁,临床上有发热、颈部及其它表浅淋巴结肿大,病理检查淋巴结中心多灶性坏死及组织细胞浸润。皮质激素治疗全部治愈。结论临床表现是诊断线索,病理所见是诊断依据,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16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了解组织细胞性垃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6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临床上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及外周血白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病理特征为淋巴广泛凝固性坏死和细胞增生。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5.
吴东恩  符云 《中原医刊》2004,31(3):43-43
目的:研究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淋巴瘤的鉴别。方法:对16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进行分析。结果:病变淋巴结多位于头颈部,呈轻-中度肿大,男女之比为1:2.2,标本多见有凝固性坏死灶,伴以增生的组织细胞,但均无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肉芽肿性改变。结论:根据组织形态、细胞成分,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儿童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儿童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6例儿童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减少5例,升高1例。病理特征:淋巴结碎片样坏死什不同程度淋巴细胞增生5例,淋巴细胞高度增生1例。结论:儿童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在临床上及组织学上易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淋巴瘤相混淆,应引起临床医师注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其临床及病理表现的认识。方法观察31例骨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和病理改变,进行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结果31例均可见朗格汉斯组织细胞性肉芽肿改变,免疫组化染色S-100、CD1a、CD68(+)。结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特征性细胞形态学改变及免疫组化S-100、CD1a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2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HNL的临床资料,观察描述其病理特征;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表型。结果:HNL多见于年轻女性,颈部淋巴结肿大.高热,外周血WBC降低。活检标本常呈破碎状.淋巴结皮质、副皮质区可见片状或融合的凝固性坏死灶,坏死灶内可见嗜础胜核碎片和嗜酸性颗粒辟屑,伴有T细胞和组织细胞的大量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B细胞少量散在分布。结论:淋巴结肿大、高热,淋巴结内不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的散在或片状凝固性坏死及大量组织细胞增生为HNL的临床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方法分析24例NHL的临床资料,光镜观察其HE切片的形态学特点;应用SP法及TUNEL法检测细胞的免疫表型和凋亡。结果24例HNL中女性20例,男性4例;年龄18~46岁,平均29岁;主要累及颈部淋巴结伴发热。病理组织学淋巴结副皮质区各种大小散在或融合病灶,有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转化的淋巴细胞以及凋亡碎片组成,缺乏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淋巴细胞表达CD3和CD45RO,不表达CD15、CD20、CD30;组织细胞表达CD68;凋亡细胞及碎片TUNEL强阳性。结论HNL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特殊表现。HNL临床病理特征复杂,临床及病检均易误诊。淋巴结活检显示有多种形态组织细胞,转化的T淋巴细胞以及凋亡碎片组成的病灶,不伴有粒细胞浸润,有助于HNL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18例小儿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小儿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18例经淋巴结活检确诊为HNL患儿的临床与病理组织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临床以长期发热、淋巴结肿大、白细胞下降为特点;病理特征为淋巴结的副皮质区或皮质区碎屑样坏死和组织细胞增生。本组抗生素治疗无效,5例仅给予对症治疗,体温在热程14-38d自行降至正常;6例用非甾体类消炎3-7d后体温降至正常,7例使用糖皮质激素体温均降至正常。1例出院后1年8个月再次入院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提示HNL是一种良性自限性淋巴结病变,预后多良好,临床与组织学易与淋巴瘤混淆,个别可发展为SLE,临床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阐明肺组织细胞增生症X临床和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报告2例儿童肺组织细胞增生症X,结合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探讨。结果 肺组织细胞增生症X主要表现为活动后呼吸困难、气胸或蜂窝肺,镜下可见Langerhans细胞增长形成肉芽肿并伴数量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需与嗜酸性肺炎、脱屑性间质性肺炎及普通间质性肺炎鉴别。结论 肺组织细胞增生症X是一种儿童罕见的肺部良性病变,正确诊断并适当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为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重新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随访全部病例。结果:本组6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颈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抗生素治疗无效。组织病理学显示淋巴结结构破坏,形成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坏死灶内可见大量核碎片及极小量的中性、嗜酸性白细胞。其周围除有大量胞质较丰富,且无或仅具轻度异型性的组织细胞呈灶片状增生外,还可见吞噬核碎片、淋巴细胞或红细胞的组织细胞,坏死明显的病例甚至有泡沫细胞聚集。同时,还可出现浆样单核细胞、免疫母细胞等增生。病变主要累及淋马结的皮质和副皮质区,其次为髓质。病变区与残存淋巴组织交错混合存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增生的组织细胞、吞噬细胞Max-387、Lysozyme阳性,大多数浆样单核细胞、免疫母细胞UCHL-1和Ber-H2阳性,L26阳性细胞在病灶内几乎见不到。随访4个月至6年,全部存活。结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表现和独特病理形态特点的淋巴结炎性病变,愈后良好。掌握其临床和病理形态学特点,有助于与其他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改变、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2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临床上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及外周血白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病理特征为淋巴结广泛凝固性坏死和组织细胞增生。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具有典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但应注意防止误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对18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临床上以淋巴结肿大、发热及外周血白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病理特征为淋巴结广泛凝固性坏死、组织细胞增生、无中性粒细胞浸润现象。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个自限性淋巴结病变,在临床上及组织学上易与淋巴瘤相混淆。  相似文献   

15.
<正>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又称Kikuchi(菊池)病,无粒细胞浸润的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常简称为坏死性淋巴结炎。本病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多累及颈部淋巴结,无论是临床还是病理均易误诊为淋巴瘤。现收集2005~2008年间病理诊断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9例,重新复习病理  相似文献   

16.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2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23例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组织经常规制片、苏木精-伊红染色,镜下观察其病理特点,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以淋巴结灶性淡染坏死灶及其边缘增生的组织细胞、转化的淋巴细胞为主要镜下表现,但偶可坏死不明显,并出现大量转化淋巴细胞及显著核分裂象。结论 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是良性自限病变,但镜下形态极易与淋巴瘤等病变混淆,应严格把握诊断标准,避免漏诊或过度诊断。  相似文献   

17.
噬血细胞综合征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噬血细胞综合征误诊分析陈秀珍四川省内江市二医院噬血细胞综合征(HemphagocyticSyndrome,HS)一般是指一组反应性组织细胞增生伴有吞噬红细胞现象,且引起一系列临床病理改变的良性疾病。临床表现多与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相似,病程短暂而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1例嗜酸性筋膜炎。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男,43岁,四肢硬肿2个月。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筋膜显著增厚,均质化,血管周围有小片状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符合嗜酸性筋膜炎病理改变。结论:本病例为嗜酸性筋膜炎患者,乌体林斯、丹参和激素联合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肠型恶性组织细胞病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芬琴  钱科卿 《上海医学》1994,17(8):490-491
肠型恶性组织细胞病6例临床病理分析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张芬琴,钱科卿,沈志祥,李秀松,丁长囡恶性组织细胞病(MH)是原发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恶性增生性疾病,主要累及肝、脾、淋巴结、骨髓等造血组织,也可累及全身其它脏器,但以肠道为主的M...  相似文献   

20.
l医学界对恶性组织细胞病的认识可以分为3个阶段. 最早是1939年英国的两位病理学家Scott及Robb-Smith报告从一些所谓“非典型的霍奇金病”区别出4例具有特殊病理变化的病例,其病理特点为全身淋巴网状组织存在形态异常的组织细胞,并有大量红细胞被吞噬的现象。患者生前都有高热、进行性肝脾肿大、进行性黄疸加深,他们认为这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命名为组织细胞髓性网状细胞增生症(HMR)。几乎无1例在生前做出诊断。第二阶段是对本病在临床上的认识和发现。1959年郁知非等报告他在临床上观察到的这种病例18例,详细描述和分析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象和骨髓象,其中部分病例死后尸检发现与Scott及Robb-Smith报告的HMR相似,他强调此病在临床上是可以做出诊断的,1966年Rappaport改此病的名称为恶性组织细胞病(M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