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筛选在体外培养中能形成成熟配子体的虫株,以建立恶性疟原虫蚊期和红外期实验模型,我们于1990年在云南南部疟疾流行区从4个病人分离出4个恶性疟原虫分离株,暂定名为B-1(Burma-1),FCC-901/YN,FCC-902/YN,FCC-903/YN,并进行了体外培养观察。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的同步化方法加以综述,主要对恶性疟原虫的同步化方法,如传统的浓度分离法、渗透压分离法、Percoll梯度法、温度周期法、阿非迪霉素法,及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磁性分离法及流式细胞分析仪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本文定时观察培养原虫感染率及环状体、滋养体和裂殖体等各期的比例,对国产山梨醇同步化处理原虫效果的某些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以去离子才配制的5%山梨醇溶液同步化效果较好,处理时间控制在25min为宜,第一次处理后40h追加处理一次同步化效果比较满意。起始感染率的高低并不影响山梨醇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4.
5.
4℃保存的红细胞在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中的寿命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4C保存的红细胞,在恶心疟原虫体外培养中,通过红细胞感染率、疟原虫生长发育及血液质量的观察,结果表明红细胞寿命可长达75d。提示红细胞可以延长使用至50d。  相似文献   

6.
7.
朱垚吉  董莹 《医学动物防制》2011,(12):1134-1135,F0004
<正>疟原虫属真球虫目(Eucoccidiida)、疟原虫科(Plasmodidae)、疟原虫属(Plasmodium),是疟疾(malaria)的病原体疟原虫通过被感染的蚊虫叮咬传播疟疾。这种传染病每年夺去大约100万人的性命,导致4亿人感染。  相似文献   

8.
9.
以恶性疟原虫融合抗原PfCP-2.9免疫兔血清为待测血清,将起始原虫率从1%降至0.2%~0.5%,采用2种方法作对比,即一组每24 h更换培养液、加入免疫血清,另一组72 h内不更换培养液也不加免疫血清试验方法.培养至72 h,涂片,油镜下计数,计算原虫感染率和抑制率.结果2组的抑制率相近,经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测定不同剂量抗原免疫血清的抑制率,结果显示抑制率与免疫血清中特异抗体滴度呈正相关,2种方法的结果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通过降低起始原虫率可将常规体外抑制实验由需每天换液改为72 h不换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一种特异、敏感、简捷的PCR检测食蟹猴疟原虫(P.C)的方法。方法 检测样品来自人工接种感染P.C的阳性猴血膜及滤纸血斑。根据P.C SSUrRNA基因序列,设计P.C特异引物Pc1和Pc3,用PCR常规操作对P.C DNA模板扩增。同时用多对间日疟原虫(P.V)特异引物对照比较。结果 从 P.C血样中扩增出 425bp特定扩增带,而P.V红内期和子孢子、恶性疟原虫、伯氏疟原虫、人基因组DNA和健康猴血均未见扩增带;敏感度可检测 1.68 ×10-6的原虫感染水平。同时发现P.C对多对 P.V特异引物均出现阳性扩增带,以往一直未被注意。结论 该方法检测 P.C特异、敏感和简捷,提供了鉴别 P.V与 P.C的准确诊断。建议在 PCR的P.V引物设计和特异性的检测过程,把应用P.C DNA检测列为常规对照,以提高检测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在体外存活时间,分析其培养虫血的感染活力。方法 采用Tragers等常规体外培养方法,待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的原虫率达到15%~20%时,吸取含虫血于保存液置4℃贮存,以后每天吸取少量虫血培养,24h观察原虫生长情况。结果 恶性疟原虫血4℃贮存2d疟原虫减虫率80.6%,10d几乎为100%;11d已未发现疟原虫。结论 估算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在体外4℃贮存,存活时间不超过11d。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恶挫疟原虫地理株连续体外培养方法,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培养虫株var基因转录类型。方法采用常规RPM11640培养基和添加AlbumaxIl等成分,建立2株恶性疟原虫地理株的体外培养,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中晚期虫体var基因转录变化。结果成功体外连续培养2株恶性疟原虫野生株,并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检测var基因转录的方法,用该方法检测出该虫株var基因优势转录类别。结论建立的疟原虫体外培养方法和var基因转录检测技术可用于我国恶性疟原虫var基因致病作用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四个青蒿素生物转化产物抗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四个青蒿素微生物转化产物10β-羟基青蒿素^[1]、去氧基蒿素^[2]、9β-羟基青蒿素^[3]及3β-羟基青蒿素^[4],对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的作用。方法:以青蒿素和氯喹为对照,用体外微量法测定。结果:四个转化产物的抗疟活性比青蒿素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10β-羟基青蒿素活性较好。结论:30位、9位、10位的羟基化引起的结构改变均使青蒿素体外抗疟原虫活性有一定的减弱,过氧桥的断裂同样使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4.
液氮内保存的FCC—1株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用蜡烛缸—平皿法体外连续培养40天。疟原虫复苏后培养的第3天原虫密度开始上升.第11天达到最高峰,其中一皿的红细胞含虫率高达20.56%。影响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的有关因素如RPMI—1640培养液,血清和红细胞,本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饲养细胞在建立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中的作用江钢锋,洪佳冬(热带病研究室)关键词疟原虫;体外培养;饲养细胞中图号R382.3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连续培养技术是疟疾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自从该技术创立[1]以来,国内外已相继成功地分离和建立了许多恶性疟原虫不...  相似文献   

16.
海南省乐东县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乐东县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的敏感情况,以指导用药. 方法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于1999年测定氯喹、哌喹、咯萘啶、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及其加用氯喹的敏感性. 结果测定上述药物的ID50依次为244nmol/L、464nmol/L、7lnmol/L、3nmol/L、4nmol/L与11/1.32nmol/L.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浓度(CIMC)依次为353nmol/L、672nmol/L、102nmol/L、10nmol/L、13nmol/L与19/1.86nmol/L.前3种药的抗性率依次为85.71%、42.86%与14.29%.结论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哌喹、咯萘啶产生抗性,对青蒿琥酯与双氢青蒿素均敏感,氯喹与双氢青蒿素联用体外测定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海南省东方市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的体外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海南省东方市东方地区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方法:采用WHO标准的体外微量法。结果:1986--1987年和1999--2001年,分别检测恶性疟患102例和101例,抗性率为63.73%和71.29%。IC50分别为1.08和1.10pmol/μl血,平均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药物浓度为6.19和5.57pmol/μl血。结论:当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仍然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8.
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在国内外均已成功,其培养液除含RPMI1640培养粉、HEPES缓冲剂,并用5%NaHCO_3调节pH外,必须添加入血清。因人血清来源困难,且价格昂贵,故寻找代用晶就显得极为重要。我们自1979年8月开始,用兔血清代替人血清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400多天,原虫繁殖旺盛,其感染率可高达20%以上,与用人血清同时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兹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
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连续培养技术是疟疾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自从该技术创立以来,国内外已相继成功地分离和建立了许多恶性疟原虫不同虫株的体外培养。但是,有的研究者在试图建立新虫株的体外培养时也遇到了困难或失败了,因为从疟疾患者血中新分离的虫株最初阶段不易适应在体外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本综述了疟疾的现状、恶性疟原虫基因组的特点及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