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在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患者的CT检查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6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中十二指肠腺癌30例,恶性间质瘤3例,恶性淋巴瘤1例,神经内分泌癌2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部软组织肿块影,伴肠腔不规则狭窄;恶性间质瘤CT表现多为较大软组织肿块,有明显强化,肿块多腔外生长;恶性淋巴瘤CT表现肿瘤累及肠管范围较长,肠壁增厚明显,呈轻-中度强化,但肠梗阻症状不明显;神经内分泌癌CT表现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强化较明显。结论:CT检查对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CT检查对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CT误诊原因及避免误诊的关键因素。方法报道原发性纵隔肿瘤58例,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检查。作者详细分析了CT表现,并分别对本组病例CT检查结果和本院同期手术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255例的X线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①CT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P<0.005),而误诊率则低于X线平片(P<0.01),且CT检查无1例漏诊;②对某些纵隔肿瘤的认识不足如罕少见纵隔肿瘤、纵隔囊肿及畸胎瘤破入胸腔、心包与支气管等是该组疾病CT误诊的主要原因。结论CT检查在发现病灶、肿瘤定位、分类诊断及良恶性鉴别方面均明显优于X线检查,宜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诊断(附4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与活检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纵隔肿瘤的CT表现,其中胸内甲状腺肿13例,恶性淋巴瘤10例.神经源肿瘤8例.胸腺瘤6例,生殖细胞瘤2例,心包囊肿1例。结果:40例纵隔肿瘤CT定位正确39例.定性正确34倒,CT检查对纵隔肿癌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X线检查。结论:CT检查对纵隔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竹值.多数肿瘤结合临床和CT扫描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腹膜后原发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平扫及增强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33例为初诊,另7例为术后复发,根据肿快大小、形态、相邻器官、腹壁和血管受累情况,密度特点及增强表现。总结定位定性征象。结果:定位正确率87.5%(术前84.8%,28/33)。定性正确良性5/13,恶性14/20,肿块边缘不整,邻近结构分界不清或粘连、肿块的实性或混杂强化以及体积较大对提示恶性较有意义。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价值。强调了增强扫描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病理对照对十二指肠肿瘤诊断价值。方法 对79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肿瘤MSCT资料及发病机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9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中十二指肠腺癌57例,间质瘤7例,恶性淋巴瘤7例,类癌4例,脂肪瘤2例,腺瘤2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部软组织肿块影,伴肠腔不规则狭窄;间质瘤CT表现多为较大软组织肿块,有明显强化,肿块多腔外生长;恶性淋巴瘤CT表现肿瘤累及肠管范围较长,肠壁增厚明显,呈轻-中度强化,但肠梗阻症状不明显;类癌CT表现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强化较明显;脂肪瘤CT表现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影(CT值为负值),强化不明显;腺瘤CT表现等密度的菜花状小肿块影,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边缘有分叶状。结论 MSCT有助于十二指肠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的评估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诊断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7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十二指肠癌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中有4例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影;3例表现为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同时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和管壁增厚、局部管腔狭窄者2例;与胰头分界不清2例;肝内转移1例;肺内转移1例;增强扫描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者在动脉期有明显强化,静脉及延迟期强化部分消退明显.结论 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原发性十二指肠癌的诊断和手术分期及指导治疗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总结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及鉴别要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7例肾上腺肿瘤 的CT资料。结果34例肾上腺肿瘤中腺瘤14例,嗜铬细胞瘤12例,皮脂腺瘤6例,转移瘤3例,髓性脂肪瘤2例,其CT 表现各具特征。结论本组资料对肾上腺肿瘤的临床及CT定位、定性诊断的经验积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影像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腺癌的低张十二指肠造影(hypotonic duodenography,HD)、CT和MRI表现。结果:HD显示息肉型6例,溃疡型2例,浸润型1例.HD所测肿瘤大小与手术结果基本符合。9例均见不规则充盈缺损,粘膜破坏,2例示溃疡。6例CT均示腔内不规则肿块或肠壁增厚,胆系扩张2例,胰头浸润2例,血管浸润1例。淋巴结转移1例,肝脏转移1例。1例行MRI检查,清晰显示肿瘤。结论:HD和CT、MRI结合可充分显示腔内病变,腔外浸润及转移。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阑尾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原发性阑尾肿瘤的CT表现.方法对2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阑尾肿瘤病人的腹部CT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阑尾直径、阑尾壁厚度、阑尾腔内改变及阑尾浆膜面改变等,并注意盲肠、末段回肠、阑尾周围脂肪改变和腹腔淋巴结肿大等.结果24例原发性阑尾肿瘤为黏液性腺瘤(n=11)、黏液性腺癌(n=5)、结肠型腺癌(n=4)和类癌(n=4).阑尾最大直径为12 mm~52 mm,19例(79%)最大直径超过15 mm;阑尾壁最大厚度3 mm~16 mm,13例(58%)在5 mm以上;10例(42%)可见阑尾腔内肿块阑尾内壁不规则隆起,1例(4%)可见阑尾表面外突性肿块.使用阑尾肿块/囊状扩张/直径大于15 mm的综合标准诊断率为92%.如附加阑尾壁厚度大于5 mm的标准则诊断率为100%.结论CT是发现阑尾肿瘤的有效方法,表现为阑尾肿块、阑尾腔囊状扩张、直径大于15 mm和壁厚超过5 mm.  相似文献   

10.
原发十二指肠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CT在原发十二指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十二指肠癌(腺癌12例,类癌3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12例腺癌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6/12例腺癌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形或环形增厚;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同时伴有肠腔变形、狭窄者3例;可伴有肝内外胆管扩张,腹膜后淋巴结及肝内转移.仅凭CT无法区分类癌和腺癌.CT增强多表现为软组织肿块早期呈轻至中度强化,延迟后或门脉期则强化不明显.结论CT对原发十二指肠癌的定位、定性诊断非常有价值,但对腺癌和类癌的鉴别尚有困难.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很少见,本文总结了8例经CT、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原发恶性肿瘤,分析CT征象,指出下列特征有助于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1)十二指肠环的内、外侧壁均可增厚。(2)局部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有晕状混杂的造影剂影。(3)梗阻性黄疸,部分病人可见“双管征”,亦可见相对正常的胰头或钩突部移位。(4)肿瘤内可见龛影。(5)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患者除胰头及十二指肠环区肿物以外,肝门及腹主动脉旁亦见融合的肿块影。(6)显示肿瘤侵及邻近器官及周围血管的情况。(7)显示远处转移灶。文中着重强调对梗阻性黄疸的病人应与原发胰头肿瘤侵及十二指肠相鉴别,指出第(1)~(4)条可做为鉴别诊断的较特异的征象。  相似文献   

12.
鼻腔恶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鼻腔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将 41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恶性肿瘤分为 2组 ,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0例鼻腔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NHL)中 ,17 2 0病变起源于鼻前庭或鼻前部 ,16 2 0鼻翼鼻背受侵 ,19 2 0病灶密度均匀 ,17 2 0骨质无异常或骨质呈虫蚀状或虚线样吸收。 2 1例鼻腔其它恶性肿瘤中 ,11 2 1全鼻道受侵 ,12 2 1双侧鼻腔受侵 ,17 2 1密度不均匀 ,16 2 1骨质破坏。结论 鼻腔NHL与鼻腔其它恶性肿瘤有明显不同的CT影像表现 ,其中病变密度、骨质改变、鼻翼鼻背受侵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气管原发良性肿瘤极为罕见。本文报道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气管原发良性肿瘤(平滑肌瘤2例,乳头瘤、息肉和软骨瘤各1例),其中3例行CT扫描,2例行MRI检查。CT/MRI均显示肿瘤起自气管壁,向腔内突出的肿块边界清楚。4例肿瘤阻塞气管腔超过75%以上。2例肿瘤与气管壁有广基底相连,3例基底较窄,其中1例肿瘤穿过气管壁向腔外生长。本文描述了气管原发良性肿瘤的CT/MRI特点,讨论了气管原发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要点。我们认为,CT/MRI在气管肿瘤的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肠系膜占位性病变的CT定位诊断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评价CT扫描在原发性肠系膜占位性病变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3 5例经CT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肠系膜占位性病变 ,分析其CT定位征象。结果 CT定位正确率 62 .9% ;阳性预测值 78.6%。有助于定位的征象包括 :(1)病灶与肠管关系密切 ,病灶周围有肠管绕行且绕行的肠管位置较恒定 ,而管腔内一般无充盈缺损征 ,本组 2 5例 ;(2 )腹膜后主要脏器受前方病灶压迫而变形、轴位旋转 ,本组 15例 ;(3 )病灶与腹膜后脏器之间及与腹壁之间存在脂肪间隙 ,本组 11例 ;(4 )病灶后缘压迫腹部大血管根部或病灶后缘有大血管包绕现象 ,本组 9例。病灶较大CT定位正确率较低。结论 CT扫描对原发性肠系膜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结合多种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肠系膜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肠系膜肿瘤(PMT)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良性及23例恶性共43个PMT的CT表现。间叶组织源性肿瘤34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其他3例。结果 PMT常单发,形态多变,平均最大径8.4em,大多边界清晰伴肠管及肠系膜血管移位。可表现为囊性(2个)、囊实混合性(12个)、非均质实性(9个)、均质实性(13个)或脂肪密度肿块(7个)。结论 PMT病理类型多样,CT在肿瘤定位、明确范围与良恶性的鉴别上有较大价值,但多数不易明确其组织来源。  相似文献   

16.
眼眶原发性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回顾性分析眼眶原发性肿瘤的CT表现,以期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CT检查并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眼眶原发性肿瘤56例。均行CT轴位平扫,33例行轴位增强扫描,另有10例行冠状位增强扫描。结果 56例眼眶原发性肿瘤CT发现率100%,良、恶性诊断准确47例,定性诊断准确31例。结论 CT检查可较好地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密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大部分肿瘤良、恶性可得到明确诊断,对恶性肿瘤定性诊断仍很困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前上纵隔少见占位病变的CT分析与鉴别.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经活检和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原发性前上纵隔少见占位病变的患者资料,将CT表现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各种原发性前上纵隔少见占位病变均具有各自的CT表现. 结论 CT是诊断前上纵隔少见占位病变的重要方法,对于鉴别占位病变类型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结果本组中胃间质瘤7例,小肠间质瘤16例,结肠间质瘤2例,直肠间质瘤1例,难以确定部位者5例。31例中良性3例,交界性6例,恶性22例。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均匀实性者6例,不均匀实性者14例,囊实性混合者11例,有2例有钙化灶。增强扫描有3例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内有斑点状变性坏死灶;25例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肿块内可见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区。3例良性者为均匀类圆形实性肿块,直径<5cm。交界性与恶性者形态、大小、密度等无明显差别,肿瘤直径均>5cm。结论对胃肠道间质瘤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肿块,定位准确,帮助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