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肺炎支原体感染4种特异性抗体检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特异性IgM,IgA,IgG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价值,及MP IgE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临床高度怀疑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测定特异性MP IgA,IgG,IgE,采用颗粒凝集法测定MP IgM,并对57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随访2~5. 5月。结果:在372例肺部感染患儿中,MP IgA阳性184人,占49. 5%;MP IgM阳性241人,占64. 8%; 2种抗体同时阳性140人,占37. 6%, 2种MP特异抗体测定结果的一致性非常显著。其中149例测定了MP IgG, 105例阳性,占70. 5%;而30例正常对照组中仅2例MP IgG阳性,占6. 7%,正常对照组MP IgA,MP IgM皆为阴性。MP IgA,MP IgM,MP IgG的阳性率,在发病第2周均达到80%以上,明显高于第1周,在随访的57例MP感染患儿中, 25例有反复呼吸道感染,MP IgA在随访时阳性率明显增高,MP IgM滴度居高不下;而在32例无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 IgA的阳性率变化不明显,MP IgM滴度则明显下降。MP感染组的MP IgE的阳性率达73. 3%,与哮喘合并MP感染组接近,但与哮喘合并非MP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4种特异性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对于提高MP感染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尤其对于MP再感染的发现及MP感染诱发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机制研究及进一步治疗提供了  相似文献   

2.
喘息性疾病患儿非细菌性病原体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吸道非细菌性病原体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相关性,以及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其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住院治疗的490例喘息性疾病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9种呼吸道感染非细菌性病原体IgM抗体并进行病原学分析,并同时检测血清中总IgE水平和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490例喘息性疾病患儿中, 检测出非细菌性病原体IgM抗体阳性233例,阳性率为47.6%,其中肺炎支原体(MP)的阳性率最高(25.3%),其次为腺病毒(ADV) (8.9%)和乙型流感病毒(FluB)(8.8%)。 36例患儿同时检测出两种以上非细菌性病原体,且主要为MP与其他病原体的混合感染(94%)。各年龄组(0 d~、1个月~、6个月~、1岁~、3~8.9岁)IgM抗体的总检出率分别为50.0%、67.3%、33.1%、57.3%、61.7%,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抗体检出率最高,其次为喘息性支气管炎,最低为毛细支气管炎。病原体检出阳性的患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明显减少,而血清总IgE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喘息性疾病患儿的非细菌性病原体主要是MP、ADV和FluB;MP和其他非细菌性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比较普遍;1~6个月婴幼儿感染率较高;监测总IgE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对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肺炎支原体IgA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 (MP)特异性IgA在MP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336份呼吸道感染血清标本用SerodiaMycoII试剂盒检测特异性IgM、ELISA方法检测特异性IgA ,同时检测正常对照 30例血清特异性IgM、IgA、IgG抗体 ;对不同病程的 96例MP肺炎住院患儿血清特异性IgM、IgA阳性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特异性IgM、IgA阳性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两者存在一致性 ,与特异性IgG阳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结论 MP特异性抗体IgA与IgM阳性率类似 ,属于感染期抗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柯萨奇B组病毒(CVB)及肺炎支原体(MP)双重感染对反复呼吸道感染(RRI)小儿免疫学特征的影响。方法选择RRI住院患儿132例。根据MP-IgM抗体及CVB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结果分为阴性对照组、MP感染组、CVB感染组及双重感染组。4组均测定ESR、CR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CVBIgM抗体;采用琼脂单向扩散法定量测定IgG、IgA、IgM;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CVB感染主要见于1~3岁患儿,阳性率为32.1%;MP感染主要见于3岁以上患儿,阳性率为22.7%;双重感染10例,占患儿总数的7.6%。CVB及MP双重感染组IgG有升高趋势,IgA有下降趋势,双重感染组IgM较阴性对照组及MP感染组明显升高(Pa〈0.05)。各组T细胞亚群中CD3比例无明显差异;MP感染组及双重感染组CD4较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Pa〈0.05);4组CD8无显著差异;CD4/CD8值双重感染组较阴性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CVB感染组NK细胞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CVB及MP感染均使RRI患儿体液及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双重感染使上述免疫失衡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巨细胞病毒 (CMV)、肺炎支原体 (MP)的病原学特点及其与婴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ALRI)的关系。方法 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对ALRI婴儿联合进行血清RSV IgM抗体、CMV IgM抗体、MP IgM抗体进行定性检测。 结果 检测ALRI患儿 189例 ,单一病毒抗体阳性 10 6例(5 6 .0 9% ) ,RSV IgM抗体 5 7例 (30 .16 % )、CM IgM抗体 33例 (17.14 % )、MP IgM抗体 16例 (8.4 7% ) ,两种病原体混合感染 19例。RSV感染发生喘息 4 0例 (5 1.2 8% ) ,明显高于无喘息 (15 .32 % ) (P <0 .0 1)。CMV感染 2 8例喘息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喘息 (P <0 .0 1)。两组MP感染率 (4.6 0 %和 11.76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V感染中 5 7.5 8%肝功异常 ,胸片 5 4 .5 5 %呈间质性改变。结论 婴儿ALRI中RSV是其主要病原 ,易致喘息 ,CMV感染是小婴儿ALRI发生喘息的重要原因 ,常伴肝脏损害 ,MP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A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讨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A抗体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的临床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96例临床疑诊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特异性抗体MP-IgA检测,并与同时采用日本富士明胶颗粒凝法测定的特异性MP-IgM抗体比较,对其中57例进行了为时2月-5.5月随访。结果显示,MP-IgA与MP-IgM测定结果高度一致,其阳性率随MP-IgM滴度上升及病程延长而增加,而MP-IgM滴度大部分在感染后3个月左右下降,部分持续时间较久;在呼吸道患儿中,MP-IgA阳性率增加明显,而MP-IgM下降速度显著减慢。结果表明:MP特异抗体IgA测定对提高MP感染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婴幼儿喘息发作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28例下呼吸道感染婴幼儿分为初次喘息组(65例)、反复喘息组(83例)和无喘息组(80例)。收集患儿入院当天或次日空腹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MP-Ig M,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Ig E),欧蒙印迹法检测血清常见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 Ig E),并且收集患儿特应性体质表现及过敏性疾病家族史临床资料。结果初次喘息组和反复喘息组患儿MP感染阳性率及血清TIg E水平高于无喘息组(P0.05);反复喘息组患儿s Ig E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初次喘息组和无喘息组(P0.05),且这部分患儿特应性体质表现及过敏性疾病家族史与发病密切相关。结论 MP感染与婴幼儿喘息密切相关,MP是诱发婴幼儿喘息发作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过敏原、特应性体质和过敏性疾病家族史是婴幼儿反复喘息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CVA患儿50例为观察组,50例同期就诊、年龄相仿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应用颗粒凝集法测定两组患儿MP IgM。结果观察组MP IgM阳性19例,阳性率38%;对照组阳性6例,阳性率为1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9.013P<0.01)。观察组MP IgM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滴度≥1∶320者占47.4%(9/19例),而对照组较低,仅1例最高滴度为1∶320。19例CVA并MP感染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齐霉素口服,总有效率84.2%(16例),随访6~24个月,无1例出现哮喘发作。结论CVA与MP感染关系密切,对CVA患儿应常规检测MP以排除MP感染,阳性者在按哮喘常规治疗同时予抗MP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肺炎支原体感染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疗效及预后.方法 分析26例MP导致的CNS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按起病原因不同分为2组,第1组10例,以发热、头痛、呕吐等为首发症状.病程中始终无咳嗽;第2组16例,以发热、咳嗽等为首发症状,病程第7-12天出现神经系统症状.2组患儿均应用PCR法检测脑脊液(CSF)MP-DNA.采用颗粒凝集试验检测其血清MP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并行脑电图及头颅影像学检查.总结小儿CNS MP感染的临床特点.结果 1.MP导致的CNS感染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以发热(26/26例)、头痛(15/26例)、嗜睡(15/26例)及呕吐(12/26例)等为主要表现,惊厥(3/26例)少有发生;有呼吸道症状者在病程的7~12 d出现神经系统症状.2.第1组患儿,CSF MP DNA阳性,同期血MP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均阴性;第2组患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后,CSF MP DNA阴性,MP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均阳性.3.脑电图异常(慢波)18例,4例患儿MRI呈脑灰质多灶异常信号,脑审旁斑片状高信号,经阿奇霉素、丙种球蛋白及脱水降颅压、止痉等治疗,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 MP是引起儿章CNS感染的病原体之一,CNS症状可在肺炎病程中或无肺部症状时出现,其临床症状与病毒性脑炎鉴别困难.CSF MP DNA检测阳性及血清MP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增高,对确诊MP感染、指导治疗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MP CNS感染通常预后良好.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0):763-764  相似文献   

10.
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与小儿风湿性疾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与小儿常见风湿性疾病的关系.方法用巢式PCR法对95例小儿常见风湿性疾病患者进行B19-DNA检测,对部分患者进行B19-IgM检测.结果 (1)病例组B19-DNA阳性33例(34.7%),健康对照组B19-DNA阳性2例(4.0%);病例组B19-DNA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2)病例组B19-IgM检测50例,阳性11例(22.0%),健康对照组B19-IgM均为阴性;B19-IgM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3)过敏性紫癜、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川崎病患儿B19-DNA及IgM阳性率分别为25%和20%、37.2%和20%、40%和20%、42.9%和28.6%、37.5%和25.0%.五种风湿性疾病B19-DNA及IgM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4)50例成对标本中,10例B19-DNA、IgM均阳性,1例仅B19-IgM阳性,7例仅B19-DNA阳性,B19-DNA和IgM 同时阴性32例,B19-DNA和IgM一致率为84.0%,两者结果有一致性 (P<0.01);50例中B19-DNA阳性17例(34.0%),IgM阳性11例 (22.0%),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1)我国风湿性疾病患儿有较高的B19感染率.(2) B19与小儿风湿性疾病密切相关,可能是导致这些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