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鲍氏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及菌株同源性分析。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喹诺酮类耐药鲍氏不动杆菌25株,采用纸片扩散法(K-B)检测其对常规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gyrA和parC基因,并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测序方法验证;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REP)-PCR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25株鲍氏不动杆菌对12种抗菌药物呈现出多重耐药,仅对米诺环素和阿米卡星敏感,敏感率分别为48.0%和32.0%,对多黏菌素B全部敏感[最低抑菌浓度(MIC)≤2μg/mL];所有菌株检出gyrA和parC基因,25株菌株均存在gyrA基因第83位密码子TCA→TTA突变(Ser→Leu),23株菌株存在parC基因第80位密码子TCG→TTG突变(Ser→Leu),2株菌株存在parC基因第84位GAA→GGA突变(Glu→Gly);REP-PCR显示,所测菌株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结论耐喹诺酮类鲍氏不动杆菌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存在gyrA和parC基因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5月—2007年2月不同患者痰培养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80株,剔除重复菌株用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在环丙沙星、含有不同浓度羟基氰氯苯胺(CCCP)的环丙沙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MIC。PCR扩增gyrA基因和parC基因并进行酶切分析,选取部分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鉴定。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环丙沙星敏感株与耐药株的adeBmRNA表达的相对定量。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的敏感率为15%,随加入CCCP的浓度增高而增加,并接近亚胺培南的敏感率。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显示,58株耐药菌中39株gyrA基因不能被Hinf I酶切,23株praC基因不能被Hinf I酶切,敏感株均能被Hinf I酶切,耐药株中的gyrA和parC基因存在突变。环丙沙星耐药菌株的adeB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敏感菌株。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除了与gyrA、praC基因突变有关外,还与主动外排泵基因adeBmRNA过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南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调查南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并研究其耐药机制。方法 在南京地区的医院随机收集了73株鲍曼不动杆菌,历时9个月。定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加替沙星3种喹诺酮类药物的MIC,PCR扩增gyrA基因和parC基因并进行酶切分析,选取部分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 鲍曼不动杆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39.7%(29/73);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为76.7%(56/73);对加替沙星耐药率为32.9%(24/73)。对3种喹诺酮类药物均耐药的有16株,占21.9%。PCR—RFLP显示,对gyrA基因,耐药株有80.4%(45/56)不能被Hinf Ⅰ酶切,敏感株100%(17/17)被Hinf Ⅰ酶切;对parC基因,耐药株73.2%(41/56)不能被Hinf Ⅰ酶切,敏感株有88.2%(15/17)被Hinf Ⅰ酶切。测序结果:耐药株中的gyrA和parC基因存在突变,敏感株中则不存在突变,并在耐药株中发现gyrA和parC基因新的点突变,Genbank号分别为DQ270238和DQ270239。结论 南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情况严重,其耐药与gyrA和parC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鲍曼不动杆菌是常见的院内感染菌,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包括喹诺酮类抗生素越来越多的使用,出现了多重耐药株。值得注意的是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增高,其耐药机制涉及因素较多,其中主要的机制是细菌靶住点基因的突变、膜孔道蛋白缺失、药物主动外排和新近提出的可传递质粒所编码的Qnr蛋白的保护机制等。这些机制中的一种或几种共同作用导致耐药株的产生。在耐药株的播散方面,质粒或整合子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但还是以克隆株的水平传播为主。  相似文献   

5.
鲍曼不动杆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 ,鲍曼不动杆菌对其敏感性逐渐降低[1] 。本研究对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的gyrA和parC基因突变情况进行了分析 ,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细菌鉴定 :从临床分离菌中经VITEK细菌鉴定系统鉴定为鲍曼不动杆菌 2 3株。2 .药敏试验 :采用浓度梯度法 (Etest)试条测定其对环丙沙星最低抑菌浓度 (MIC)值。3 .菌株分类 :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2 0 0 0年版标准分类 :12株为耐药菌 ,其中MIC≥ 32 μg/ml9株 ,4~ 16μg/ml 3株 ;11株为敏感菌 ,MIC值为 0 2 5~…  相似文献   

6.
鲍曼不动杆菌为革兰阴性非发酵菌,广泛分布于人体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部位,是呼吸道、胃肠道的正常菌群,也是引起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特别是在重症监护病房,其检出率和耐药率不断上升,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1]。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机制非常复杂,目前的研究主要从分子水平上阐述其多重耐药的机制[2]。本文就其多重耐药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机制。方法K-B法检测19株鲍曼不动杆菌对4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敏感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14株鲍曼不动杆菌携带aacA4基因,检出率为74%。结论aacA4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是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调查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和耐药性,了解鲍曼不动杆菌质粒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常见耐药基因和分子机制,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用Vitek系统鉴定细菌,用M-H琼脂稀释法药物敏感试验测定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加替沙星3种喹诺酮类药物的MIC,PCR扩增质粒上的qnrA、B、C、D、S,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6′)-Ib及外排泵qepA基因,选取部分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 结果: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8.3%、58.3%和40.0%。PCR扩增结果显示,aac(6′)-Ib阳性率达29.2%(35/120),测序发现aac(6′)-Ib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密码子不存在点突变,未检出新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ac(6′)-Ib-Cr基因;未检测出质粒上的qnrA、B、C、D、S及外排泵qepA基因产物。 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情况严重,耐药机制与aac(6′)-Ib-Cr亚型无关,也没有质粒上的qnrA、B、C、D、S和外排泵qepA基因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医院环境及人体皮肤上的条件致病菌,也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主要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尤其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菌血症、尿路感染,继发性脑膜炎等。在临床分离的非发酵菌中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其耐药现象日益严重.其多重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及大困难。鲍曼不动杆菌可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具体分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本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及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用纸片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检测泛耐药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特异性PCR检测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intI 1、intI 2基因及可变区。基因外重复回文序列(REP)-PCR分析菌株同源性。结果 67株MDRAB对多种抗菌药物广泛耐药,对阿米卡星100%耐药。PCR检测结果显示64株分离菌株携带Ⅰ类整合酶基因,其中61株可变区扩增阳性,分别为携带aacA4-catB-aadA1(2 300 bp)基因盒44株和携带aacC1-orfX-orfX-orfX’-aadA1基因盒(3 000 bp)17株;59株携带armA甲基化酶基因。REP-PCR分析显示耐药菌株属于6个克隆型,主要为A1~A3和B2型。结论甲基化酶介导本院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本院存在以A型和B型克隆株为主的感染流行,必须加强院内感染防控,切断克隆菌株的传播。  相似文献   

11.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状况,为临床使用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Vitek自动化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菌落进行鉴定并做药敏,对检出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结果做一分析。结果 在检出鲍曼不动杆菌的标本中有痰液、血液、尿液、脑脊液、伤口分泌物等标本,共211份,其中主要为痰液,占所有标本的83.9%。在药敏结果中,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关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7.1%、19.0%,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44.1%、49.8%,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超过了50.0%,多重耐药性明显。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其敏感抗生素谱窄,关罗培南、亚胺培南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对常用抗生素的使用,临床应根据药物敏感性报告针对性地合理用药,以便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并延缓耐药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鲍曼不动杆菌中Ⅰ类、Ⅱ类和Ⅲ类整合子的存在情况,分析整合子与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关系。方法测定93株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应用简并引物PCR方法,同时扩增整合子5’保守区的I类、Ⅱ类和Ⅲ类整合酶基因,对阳性PCR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 I作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进行整合子分类。结果 22株鲍曼不动杆菌检测出Ⅰ类整合子,未检出Ⅱ类和Ⅲ类整合子。Ⅰ类整合子阳性的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比整合子阴性的菌株高。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强,细菌的多重耐药性与Ⅰ类整合子的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DNA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关系。方法选择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且主动外排表型机制阴性的临床分离菌株19株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株10株,对其gyrA和parC的喹诺酮决定区域的基因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测序,BLAST比对分析其氨基酸序列。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株耐药菌的gyrA和parC基因各有7株菌核苷酸发生了碱基替换改变但均为同义突变,有2株菌在gyrA基因中124位氨基酸发生了突变由谷氨酸变为天冬氨酸(GAA→GAC),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组中也同样有1株发生同样的突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与主动外排泵、外膜的通透性降低有关,但与解旋酶和拓谱异构酶Ⅳ的靶位点改变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南京市部分地区医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基因分型,探讨不同抗菌药物耐药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南京市部分地区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临床分离的75株鲍曼不动杆菌,通过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鉴定,采用KB法测定菌株的耐药性,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判断菌株的基因分型,PCR法测定菌株中的耐药基因,并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75株鲍曼不动杆菌在检测的16种抗菌药物中,除替加环素、多黏菌素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其中对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泊肟、环丙沙星、四环素的耐性率均达到90%以上;菌株主要分为5型,其中A型和B型所占比例分别为42.67%、37.33%;菌株中基因OXA-23、OXA-24、TEM、SHV、CTX-M、IMP-1、IMP-2、VIM-2的阳性携带率分别为81.33%、9.33%、66.67%、10.67%、42.67%、26.67%、16.00%、21.33%。结论南京部分地区医院鲍曼不动杆菌以A、B型株最为流行,且多为多重耐药菌;菌株中携带的主要耐药基因为OXA-23和TEM,可能是导致该菌对碳青霉烯抗菌药物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性高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喹诺酮类药物诱导人型支原体耐药机理研究   总被引:65,自引:1,他引:65  
目的 探讨人型支原体(Mh)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理,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以含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盐酸环丙沙星的培养基培养标准敏感株及临床敏感株Mh12代后,将其gyrA基因、parE基因扩增,分析其核苷酸序列。结果 3种药物诱导株均产生耐药及交叉耐药性,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诱导Mh发生70位G→A的突变,导致426位的天冬氨酸转变为天冬酰胺;盐酸环丙沙星诱导113位C→T的突变,导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本院近3年大肠艾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自动快速监测与检出率及其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变迁。方法:采用全自动微生物检测仪VITEKAMS-32的药敏卡GNS-120对本院2002-2004年细菌室分离出的大肠艾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ESBLs快速监测,用标准扩散纸片法进行验证;采用K-B法进行氟喹诺酮类药物检测。结果:自动快速监测法与标准扩散纸片法相比,敏感性为98.73%、特异性为100%;ESBLs检出率大肠艾希氏菌2002年为26.47%、2003年为30.00%、2004年为40.35%,肺炎克雷伯菌2002年为12.68%、2003年为18.46%、2004年为26.15%,两种菌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产ESBLs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ESBLs株,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ESBLs的自动快速监测法完全可以应用于临床对细菌产ESBLs检测,产ESBLs大肠艾希氏菌菌株和肺炎克雷伯菌菌株及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都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合理使用抗生素,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产ESBLs细菌的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7.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监测及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该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状况和主要氨基糖苷修饰酶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 用K-B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的药敏情况,用PCR法检测选取的25株菌氨基糖苷修饰酶耐药基因的分布。结果 亚胺培能敏感率为98.3%,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和头孢吡肟,分别为48.6%、44.2%和41.1%。阿米卡星耐药株占43.3%,且呈多重耐药性,与敏感株之间的耐药性有显著差别。15株阿米卡星耐药株均有aacA4基因,13株有aacC1和aadA基因,另外2株含有aphA1基因;10株阿米卡星敏感株均不含有4种待测耐药基因。结论 该院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相当严重,aacA4、aacC1和aadA1氨基糖苷修饰酶耐药基因在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中普遍存在,aphA1阳性菌则少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A)IgyrA/I基因突变与环丙沙星耐药关系。方法 以鲍曼不动杆菌IgyrA/I基因序列为靶序列,用PCR+DNA测序等方法对62株临床分离株gyrA基因突变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在53株耐环丙沙星MDR-ABA菌中,有52株IgyrA/I基因的83位表现出突变,其突变方式全为TCATTA,导致氨基酸丝氨酸亮氨酸; 8株环丙沙星敏感和1株环丙沙星中介的MDR-ABA菌IgyrA/I基因无突变。结论 临床分离的MDR-ABA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的分子机制主要表现为IgyrA/I基因83位氨基酸密码子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