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圆韧带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30例无肝脏疾病的患者行16层CT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层块最大密度投影(slab-MIP)和层块容积再现(slab-VR)等后处理技术重点观测肝圆韧带。结果:在斜矢状位MPR,slab-MIP,slab-VR图像上肝圆韧带表现为符合其解剖走行特点的密度稍高的光滑条索灶,显示率为90.8%(118/130)。裂隙段中点处直径为(5.44±0.96)mm(3.2~7.2 mm),游离段中点处直径为(3.43±0.91)mm(1.6~6.0 mm)。结论:多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肝圆韧带,可为以肝圆韧带为自体修复材料的上腹部手术提供较为可靠的术前影像学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横轴位像、MPR及SVR成像在齿状突骨折的应用价值及相关技术要点.[方法]选择18例齿状突骨折病人,行X线和四层螺旋CT检查,将螺旋CT扫描容积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MPR和SVR处理,观察骨折细节,并比较X线平片、CT轴位、MPR及SVR之异同.[结果]多层螺旋CT-3D技术可清晰地显示各种类型的枢椎齿状突骨折.MPR可从任意平面观察骨折及其周围情况,VR可以显示骨折的立体关系.[结论]螺旋CT二、三、四维图像在齿状突骨折诊治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食管鱼刺性异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为食管鱼刺性异物10例患者行食管16层螺旋CT平扫,并将原始数据传人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等图像后处理,分析其影像表现。结果10例患者中8例CT图像显示为弧线形、刺状、长条形稍高密度影,以长条形多见,嵌入方式为横位、斜形、纵形,以横位嵌入居多;2例未发现鱼刺性异物。所有病例均经过食管镜检查证实。结论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鱼刺性异物的形态,大小、长度、边缘锐利程度能清晰显示,且定位准确,对食管鱼刺性异物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64排螺旋CT内耳结构三维重建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内耳结构的重建方法及典型发育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怀疑内耳病变的患者40例,经64排螺旋CT扫描,将原始图像采用骨算法重建为层厚0.6mm、层间隔0.4mm的薄层图像,然后采用多平面重建(MPR)的方法.显示半规管、耳蜗、前庭结构等结构。结果40例患者.共80耳,经MPR重建后,清晰显示水平半规管78个,后半规管79个.前半规管78个.前庭80个。发现半规管畸形6个。耳蜗畸形8个。结论64排螺旋CT能够清晰地显示内耳正常结构及发育畸形。  相似文献   

5.
多层CT血管成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回顾性分析45例肠系膜上动脉(SMA)病变的多层CT血管影像,探讨肠系膜上动脉多层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怀疑SMA病变的45例患者,男3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0岁。使用GE16层CT机,探测器1.25mm×8,重建间隔1.0mm,重建层厚1.3mm。增强用对比剂优维显(300mgI/L)80~90ml,流速3.5ml/s。对SMA进行MPR、MIP、VR图像重组,最佳角度显示SMA的病变。结果SMA病变的类型:SMA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16例;SMA近段管腔血栓性栓塞5例,3例有Riolan动脉弓形成,IMA近段管腔血栓性栓塞1例;"胡桃夹"征7例;SMA和腹腔动脉干共干2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累及SMA近中段管腔4例;多发性大动脉炎5例;SMA近段内支架术后1例;SMA管壁及管腔未见明显异常4例。多层CT图像后处理图像情况:MPR、MIP均清楚显示SMA管腔壁的增厚、斑块情况、管腔狭窄程度;MIP对SMA的显示范围较MPR大,随着MIP显示厚度及角度的变化,可以对SMA的部分管腔或整体管腔情况进行最佳角度显示;VR对SMA与周围血管结构的关系显示较MPR及MIP佳。结论16层CT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可以明确观察SMA各类病变情况和周围血管结构的情况,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二维和三维重建技术在骨关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骨关节疾病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二维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再现重建(VRT),分析病变的情况。结果MPR对骨关节疾病细节显示满意,可以多平面观察骨的密度、形态、大小变化及发现邻近软组织改变;而Ⅵ汀三维重建对病变的定位和空间关系理解更直观、立体、准确,简化了思维。结论多层螺旋CT对骨关节疾病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作为轴位图像的重要补充,2D-MPR和3D-VRT重建能更直观和立体地显示病变,两者结合使用,对临床治疗方案和手术方案的制订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螺旋CT肺部常规剂量与低剂量扫描的对比分析,评价低剂量扫描检出肺结节的价值。方法对40例肺内结节患者分别行常规剂量螺旋CT(160mA,螺距1.0,层厚5mm)扫描及低剂量螺旋CT(40mA,螺距2.0,层厚5mm),采用双盲法对结节的数目、大小及结节的细节征象(分叶、毛刺、胸膜凹陷、钙化、空洞及支气管气像)进行分析。结果低剂量CT扫描检查对结节的检出及细节征象与常规剂量扫描检查均无明显差异。但低剂量扫描剂量当量(CTDlw)仅为常规扫描的12.4%。结论低剂量螺旋CT与常规剂量螺旋CT对肺结节的显示相仿,可用于高危人群肺癌筛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圆韧带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130例无肝脏疾病的患者行16层CT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层块最大密度投影(slab-MIP)和层块容积再现(slab-VR)等后处理技术重点观测肝圆韧带。
结果:在斜矢状位MPR,slab-MIP,slab-VR图像上肝圆韧带表现为符合其解剖走行特点的密度稍高的光滑条索灶,显示率为90.8%(118/130)。裂隙段中点处直径为(5.44±0.96)mm(3.2~7.2 mm),游离段中点处直径为(3.43±0.91)mm(1.6~6.0 mm)。
结论:多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肝圆韧带,可为以肝圆韧带为自体修复材料的上腹部手术提供较为可靠的术前影像学判断。

  相似文献   

9.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3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者行CTA检查。扫描层厚5mm,螺距1.15mm,重建层厚1.0mm,重叠30%。造影剂剂量90~100ml,注射速率3ml/s,高压注射器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20~30s,对全部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使下肢血管清晰显示,并对图像进行评价。结果103例血管重建图像显示良好。动脉闭塞64例,动脉狭窄32例,动脉瘤4例,3例未见异常。40例行手术治疗,术中所现与CTA结果完全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可以成为下肢动脉疾病术前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后的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后的评价意义。方法34例主动脉疾病患者(主动脉夹层16例、腹主动脉瘤18例)腔内支架植入术后行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其中多层螺旋CT检查21例,亚秒级螺旋CT检查13例),以容积再现(vR)、表面遮盖显示(SSD)、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种方式重建。对支架植入术后(支架的通畅、位置、形态,血栓的大小,术后合并症等)情况进行观察、评估。结果34例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支架段主动脉均通畅,1例支架变形并右侧髂内动脉闭塞;33例支架外血栓形成,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8例术后假腔缩小,7例腹主动脉瘤者术后瘤体缩小;5例合并内漏。结论螺旋CT血管成像作为一种方便、快捷、无创的检查方法能够较客观地评价主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情况,在主动脉支架植入术随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MSCTA)对头颈部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3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为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30例患者均行128层螺旋 CT 血管造影检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血管,对128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本组30例患者中8例患者行头颅 CTA 检查,其中6例患者为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22例患者行头颈部 CTA 检查,其中14例患者发育异常,17例患者显示颈动脉系统粥样硬化。结论128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具有无创、准确性高、快速、安全性高等多种优点,在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曲面重组技术对输尿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曲面重组(CPR)尿路成像技术的优势及其在输尿管梗阻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输尿管梗阻患者均行腹、盆部MSCT容积扫描,获层厚层距10mm原始横断面图像,采用1.25mm的层厚层间距重建轴面源像并传输至AW4.0工作站。运用reformat软件进行尿路多平面重组(MPR),获得冠、矢及任意斜位尿路图像,再沿尿路走行划曲线进行CPR尿路成像。经手术病理证实,评价CPR对输尿管梗阻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结果:31例CPR尿路成像成功率100%,图像清晰,均清楚显示与输尿梗阻相关的尿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结论:CPR技术可全面直观地跟踪显示尿路全程,对诊断与鉴别诊断输尿管梗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Budd-Chiari综合征:多层螺旋CT诊断的扫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Budd-Chiari综合征(BCS)诊断中的扫描方法与技术。方法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6排螺旋CT扫描机,扫描层厚3.0~5.0 mm,螺距1.3,对14例BCS患者进行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其结果与下腔静脉造影和肝静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4例成像均满意,不但清晰显示了肝脏脾脏的病变,而且也清晰显示了肝静脉、副肝静脉、下腔静脉以及侧支循环血管情况。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相比,下腔静脉病变的准确性为100%,主肝静脉病变的准确率为97.62%,副肝静脉的准确率为85.71%。结论BCS病变显示依赖于检查前患者的准备、扫描时间的把握、扫描参数的合理性和扫描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6月期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3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术前MSCT资料,观察其影像学表现与特征。结果35例患者中,24例(68.6%)为单发病灶,11例(31.4%)为2~3个病灶;22例(62.9%)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MSCT共计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灶48个,有29.2%(14/48)的病灶位于左叶,有70.8%(34/48)的病灶位于右叶;病灶最大径0.4~5.8cm,平均1.3cm;有39.6%(19/48)的病灶密度不均匀,有25.0%(12/48)的病灶形态不规则,有47.9%(23/48)的病灶边缘模糊欠清,有18.8%(9/48)的病灶显示为乳头状强化瘤结节,有10.4%(5/48)的病灶瘤周出现“强化残圈”征,有22.9%(11/48)的病灶侵犯周围脂肪间隙或邻近器官。有35.4%(17/48)的病灶出现钙化,其中有76.4%(13/17)呈细粒状钙化,11.8%(2/17)呈粗钙化,11.8%(2/17)呈混合性钙化。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造影动态容积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胃部疾病诊断和病情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结合320排容积CT具有“薄”(层厚0.5 mm)、“大”(人体纵轴16 cm)、“快”(单圈扫描0.35s)等特点,胃造影动态容积CT扫描后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具体分析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的大小、形态、位置、壁厚薄、蠕动性、黏膜病变、动态增强表现及上腹部(包括肝、胆、胰、脾等脏器与周围血管等)的影像信息,并与纤维胃镜进行对比分析.共收集62例胃部疾病患者,包括胃肿瘤性病变29例、溃疡性病变6例、胃炎20例、胃憩室2例(均由手术病理或胃镜组织活检证实),胃周血管病变5例(由血管造影证实).结果 溃疡性病变及肿瘤性病变的诊断结果接近纤维胃镜的诊断结果,胃炎的诊断结果略差;肿瘤性病变能准确定位、定性、明确病灶转移及血供情况.结论 胃造影动态容积CT三维重建技术对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准确定位及定性均有重要价值,尤其对肿瘤性病变术前的具体病情评估及手术方案拟定具有明显优势,为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中晚期结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回顾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中晚期结肠癌患者资料,患者术前均行MSCT多期扫描及后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CT血管造影等),并将MSCT显示的影像特征与手术证实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MSCT能显示肠腔及肠壁的改变、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可显示周围组织器官的侵犯情况及有无远处转移。本组MSCT显示结肠癌的敏感性达100%(27/27);对大肠癌TNM分期的准确率为:T分期92.59%(25/27),N分期88.89%(24/27),M分期85.19%(23/27);显示肿瘤供血血管准确率为100%(27/27)。1例T2期高估为T3期,1例T1期高估为T3期。3例淋巴结转移和4例远处转移未检出。结果表明,MS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较好地显示病灶及病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中晚期结肠癌TNM分期的判断准确性高,对临床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前的定位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支气管动脉(BA)灌注化疗前的定位价值。方法分析15例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前的的肺癌病例,中央型13例,周围型2例。15例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后传至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观察支气管动脉。结果13例中央型肺癌均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重建图像清晰显示肿瘤性支气管动脉的起点、分支情况及走行特点;其中2例右侧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2例周围型肺癌中有1例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1例找不到明确发自支气管动脉的供血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显示肺癌特别是中央型肺癌的肿瘤性支气管动脉并能为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提供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诊断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MSCT)在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中的扫描方法和重建技术。方法对184例CCHD患者,在未使用心电门控的情况下完成16排MSCT扫描,以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及容积再现(VR)等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将CT诊断结果与手术或心血管造影相对照。结果184例中,MSCT共检出616处畸形,并被手术或心血管造影证实,MSCT对心外畸形诊断准确率为100%,MSCT对房间隔缺损诊断准确率为54.65%(47/86),室间隔缺损诊断准确率为78.62%(114/145),而对于瓣膜性病变不能明确显示。结论MSCT能准确显示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心外畸形。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及后处理技术在结肠癌诊断的应用价值,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二院收集经手术病理学检查证实的57例结肠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患者行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PR)、滑动薄层最大密度投影(STS-MIP)、曲面重组(CPR)后处理,并与术后病理TNM分期比较.57例患者中,肿瘤位于盲肠1例,升结肠23例,结肠肝曲9例,横结肠11例,结肠脾曲1例,降结肠3例,乙状结肠9例.MSCT检查与术中探查结果一致.57例患者肠壁均不规则环状增厚,增厚范围为0.6 ~3.2 cm,存在不同程度的肠腔狭窄;16例患者出现液气平,伴有肠腔扩张,表现为肠梗阻征象.42例患者有软组织结节或包块影,表现为软组织结节或包块向肠腔内和(或)肠腔外生长,导致肠腔不同程度狭窄.包块与周围肠壁分界可以清楚或者边界模糊,周围肠壁厚度正常.20例患者形成癌性溃疡.溃疡表现为火山口状.47例患者出现浆膜层和(或)周围脏器受侵犯.27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6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其中4例肝转移,2例肺转移.术前MSCT检查T分期的灵敏度为100.0% (57/57),准确度为77.2% (44/57);术前MSCT检查N分期灵敏度为67.9% (19/28),特异度为72.4% (21/29),准确度为70.2% (40/57);术前MSCT检查M分期灵敏度为100.0% (6/6),特异度为100.0% (51/51),准确度100.0%(57/57),术前MSCT检查TNM分期结果与术后病理学检查分期一致性较好(κ =0.592,0.514,1.000,P<0.05).MSCT扫描及后处理的应用可有效显示结肠癌的部位、大小和形态,确定肿瘤侵犯范围、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等,可以准确进行术前TNM分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