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共同通路,是紧随肝细胞破坏之后的自身修复过程。以ECM合成增多和降解减少为特征-即肝纤维化的实质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Matrix,ECM)合成与降解失衡,导致ECM在肝内过度沉积所致。ECM主要是由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合成,故HSC在肝纤维化中扮演了主要角色。而在肝内ECM降解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  相似文献   

2.
卫园园  詹江华 《天津医药》2015,43(11):1334-1338
胆道闭锁(BA)是婴儿期引起梗阻性黄疸的主要病因之一, 以肝内外胆管进行性炎症和纤维性梗阻为主要特征, 导致胆汁淤积和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肝纤维化中最重要的是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 这一过程受到多种机制的调节, 其中 miRNA 家族成员可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 进而作用于多种信号通路促进 HSC 的活化, 在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和降解中发挥调节作用。大量文献表明 PI3K/Akt 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的发生、 发展密切相关, 参与了活化 HSC 增殖、 凋亡的调控, miRNA 通过各种靶基因激活 PI3K/Akt 信号通路, 进而激活 HSC, 促进肝纤维化的发展。本文就胆道闭锁肝纤维化相关的 miRNA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吕舰  张洪  王丽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37(18):1873-1876,1881
肝纤维化由慢性肝炎造成,若治疗不及时将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目前,临床上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随着肝纤维化分子机制逐渐得以阐明、基因技术不断发展,使肝纤维化的治疗成为可能。目前,肝纤维化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HSC)活化、增殖,抑制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促进ECM的降解,诱导活化HSC凋亡。本文就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和治疗进行综述,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过度沉积的细胞外基质(ECM),尤其是胶原纤维的主要细胞来源,HSC的活化增殖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主要细胞基础。本研究拟对HSC进行体外培养,从细胞周期调控角度探讨甘草甜素对HSC增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以及甘草甜素抑制HSC增殖的机制。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5.
酒精性肝纤维化中肝星状细胞活化的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是各种病因所致肝纤维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酒精性肝病的发展过程中,乙醇和代谢产物乙醛可改变机体氧化还原状态,活化枯否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诱导HSC活化、增殖和胶原合成,形成肝纤维化。本文将对酒精性肝纤维化中HSC活化的机制和相关靶点加以综述,为开发抗肝纤维化药物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李丽  陈东风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8):1171-1172
肝纤维化(HF)是各种致病原因引起细胞外基质(ECM)在肝内过多沉积的过程,它是大多数慢性肝病所共有的病理特征,是众多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必经阶段.研究业已证明,肝星状细胞(HSC)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损伤因子作用下,HSC增殖、活化,产生细胞外基质(ECM),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关键细胞、重要环节[1].进展性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可逆性,现就其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肝纤维化是肝硬化、肝癌和肝功能衰竭的共同病理基础和必经阶段,特征是肝内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沉积。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合成ECM的关键细胞,因此抑制其增殖并诱导其凋亡是抗肝纤维化的关键~[1]。细胞毒素(cytotoxin,CTX)是眼镜蛇毒的主要  相似文献   

8.
王慧  陈真 《安徽医药》2011,15(7):799-801
肝纤维化(HF)是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肝细胞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后的共同病理基础,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形成的早期阶段和必经阶段,是一可逆过程,但若病因持续存在发展为肝硬化则为不可逆的.其本质是细胞外基质(ECM)在肝脏过度沉积,而肝星状细胞(HSC)是大多数ECM的细胞来源,因此该文对与HSC活化增殖密切相关的TGF及PDGF...  相似文献   

9.
肝纤维化是对慢性肝损伤的愈合反应,为一个可逆的过程。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肝脏分泌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c,ECM)的主要细胞,在肝纤维化的发展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控制HSC的活性并逆转肝纤维化的进程是抗肝纤维化研究的重点之一。在肝纤维化病程中,一系列细胞因子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作用于邻近的HSC,影响其增殖、趋化、代谢及凋亡。鉴于Kupffers细胞为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其在肝纤维化病程中对HSC细胞的活化增殖、凋亡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HSC、Kupffers细胞及细胞因子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关系极为密切,阐明其关系,有助于以HSC为靶点的肝纤维化方面的研究,现就其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肖艳群 《江西医药》2001,36(4):311-313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在西方国家,酒精性肝损害是造成肝纤维的主要原因,而在我国则为肝炎病毒,特别是乙肝和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不技术的进步,对肝纤维化发生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条件,从而推动了肝纤维化防治的深入探讨. 1肝纤维化发生机理 肝纤维化是肝脏受到慢性损伤时肝内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间质成份(ECM)过量沉积的不良结局.近年研究证实,肝炎形细胞(贮脂细胞HSC)是肝损伤时ECM的主要产生细胞[1],它在细胞外基质的代谢和肝脏各种介质的产生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它的表型激活是肝纤维化形成过程的关键[2][3].HSC激活、增生、转化和分裂,导致大量胶原、蛋白多糖,糖蛋白等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同时,HSC的表型激活在调节ECM降解中也起关键作用,通过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与α2-巨球蛋白,抑制胶原酶的降解作用而增加胶原沉积[2].另外,肝细胞因子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等通过激活和增殖HSC,促其产生ECM,在肝纤维化形成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肝纤维化 (liverfibrosis)是指肝脏慢性炎症或损伤导致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 ,是所有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 ,其共同特点是以胶原蛋白为主的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matrix ,ECM )各成分合成增多 ,降解相对不足 ,过多沉积在肝内引起肝纤维化 ,若进一步发展引起肝小叶改建、假小叶和结节形成 ,则进入肝硬化。Safadi等[1 ] 研究表明肝纤维化在去除损伤因素后尚有逆转的可能 ,大大地激发了人们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 ,学者们普遍认为肝星状细胞 (hepaticstellatecell,HSC)是肝脏合成ECM的主要细胞[2 ] 。因此 ,肝星状细…  相似文献   

12.
肝纤维化的药物治疗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肝纤维化是各种损害因素导致的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目前认为其机制主要是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与降解失衡导  相似文献   

13.
肝纤维化是多种肝脏疾病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经阶段,其过程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多种细胞因子的活化,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活化、增殖,以及ECM基因表达上调等.HSC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和最终肝硬化发生的中心事件[1].RNA干扰(RNAi)对目的基因表达的沉默作用具有高效性、特异性,故以HSC为靶标,针对肝纤维化发展的不同环节设计siRNA来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可能逆转肝纤化进程[2].  相似文献   

14.
wnt信号转导通路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肝脏对各种慢性肝损伤的代偿反应所形成的一种肝脏疤痕组织,并导致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细胞群和细胞因子的复杂改变。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FB)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而HSC的激活需要通过细胞内的信号转导才能实现,研究发现HSC激活过程中存在wnt信号转导通路。近年来,针对wnt信号转导通路在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正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蒙古山萝卜酸(SCA)对肝星状细胞(HSC)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酶(TIMP1)的活性,细胞外基质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C-Ⅳ)的合成以及纤维化肝组织细胞外基质(ECM)与HSC体密度、HSC的凋亡及抗氧化作用。方法采用HSC初次传代后,将HSC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SCA高剂量组(15.6μg·mL~(-1))、SCA中剂量组(7.81μg·mL~(-1))和SCA低剂量组(3.9μg·mL~(-1))。加药孵育48h后,采用Elisa法测定HSC中PC-Ⅲ、MMP1与TIMP1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C-Ⅳ表达,透射电镜扫描SCA对纤维化肝组织ECM与HSC体密度、HSC的凋亡形态及抗氧化测定。结果 SCA可抑制HSC中TIMP1活性与细胞外基质PC-Ⅲ和C-Ⅳ合成,对MMP1活性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呈抑制趋势。SCA质量浓度在3.9~15.6μg·mL~(-1)范围内呈量效关系;SCA可明显减少大鼠肝脏汇管区纤维化肝组织ECM与HSC体密度、诱导HSC结构转变呈凋亡形态及抑制肝组织氧化应激反应。结论 SCA对体外培养的HSC分泌合成TIMP1活性及PC-Ⅲ、C-Ⅳ合成有抑制作用,可减少纤维化肝组织ECM与HSC体密度、促进HSC的凋亡,抑制丙二醛(MDA)合成、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氧化酶(GSH)活性,其作用机制与SCA抑制肝组织氧化应激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肝受损时肝星状细胞(HSC)在多种因素下被激活,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和受体,进一步增殖、合成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ECM),同时还能生成少量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参与ECM的产生和降解,导致肝纤维化形成。近年来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时血清和肝组织局部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明显升高,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HSC表达AngⅡ受体AT1R,这些证据提示AngⅡ可能具有促进HSC活化和增殖的作用,为了验证这一观点,我们检测了AngⅡ对原代培养的体外HSC增殖和胶原分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中间过程,以胶原蛋白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与降解失衡,导致过多的胶原在肝内沉积,是多条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和一系列细胞信息分子网络共同控制的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肝纤维化病变过程中最关键的细胞因子之一。其中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是TGF-β信号转导调节肝星状细胞(HSC)活化促进ECM生成的主要途径。本文就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张建荣  刘志刚  李丽华 《河北医药》2012,34(12):1841-1842
近年来关于苦参素的实验研究很多,大多是在抗病毒方面[1,2].大量临床实践证实,苦参素可以阻止甚至逆转肝脏纤维化,但其作用机制及调节途径尚不明确.肝纤维化以肝脏细胞外基质(ECM)大量增生沉积为特征,是各种慢性肝病所共有的病理特点,肝星状细胞(HSC)是胶原合成和降解的关键细胞,苦参素可能是通过抑制HSC总胶原及Ⅰ型胶原的合成,从而产生抗肝脏纤维化作用的.  相似文献   

19.
TGFβ信号转导通路及以其为靶点的肝纤维化治疗   总被引:2,自引:10,他引:2  
肝纤维化是指由多种慢性疾病引起的肝脏持续的创伤修复反应而导致的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和肝脏功能的受损。激活的肝星状细胞(HSC)是促进ECM过度沉积的主要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可激活HSC和调节ECM的合成和沉积,被认为是肝纤维化中最关键的因素。介导TGFβ信号进入细胞核内的最主要途径是Smad转导通路,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非Smad途径也参与了TGFβ的信号转导。TGFβ信号通路对维持内环境的稳态非常重要并涉及多种病理状态。这种具有多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对正常健康的维持同样非常重要,所以在TGFβ信号转导中通过阻断对纤维化的形成具有特异性作用的下游通路且不影响其他的生物活性而治疗肝纤维化具有重要的挑战性。  相似文献   

20.
以肝星状细胞为靶标的抗肝纤维化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任何病因导致的慢性肝损伤,均可发展为肝纤维化。损伤肝脏的纤维化形成过程中,活化肝星状细胞(HSC)是主要细胞类型,并有重要细胞因子参与。目前治疗都以阻止活化HSC在损伤部位聚集和细胞外基质沉积为目标。该文就以HSC为靶标的抗肝纤维化最新治疗方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