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晚期肝细胞癌的化学免疫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和方法对74例无手术切除指征的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采用化学免疫治疗(CIT),即经肝动脉化学栓塞治疗后1~2周,序贯地施行LAK或CD3AK过继免疫治疗,并以同期单用经肝动脉化学栓塞治疗的41例相同患者作对比。结果化学免疫治疗组和经肝动脉化学栓塞治疗组的Ⅱ、Ⅲ期HCC患者的缓解率差异显著,分别为72.4%与40.4%(P<0.05)和48.9%与14.3%(P<0.05)。化学免疫治疗和经肝动脉化学栓塞治疗组相比,Ⅲ期HCC患者的半年、1年生存率和Ⅱ期患者的2年生存率差异也显著,分别为62.2%与23.8%(P<0.05)、46.0%与9.5%(P<0.05)以及48.3%与15.0%(P<0.05)。化学免疫治疗组1年内肝外转移发生率为25.9%(15/58),明显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组(58.1%,18/31)为低(P<0.05)。结论化学免疫治疗这一有机序贯结合在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方面属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本文评价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晚电位的影响。180例患者发病后5.9±3.4天描记晚电位。按溶栓与否分为:溶栓组52例;非溶栓组128例。晚电位阳性发生率分别为17.3%和39.1%(P<0.05);溶栓患者按冠状动脉再通间接指征分为再通组31例,未再通组21例,晚电位阳性发生率分别为6.5%和33.3%(P<0.05);冠状动脉造影18例,按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标准分为再通组11例,未再通组7例,晚电位阳性发生率分别为9.1%和57.1%(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溶栓治疗可降低心肌梗塞晚电位阳性发生率,其作用机制与再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了探讨脑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预后,对978例确诊为首次脑卒中者,进行了病历资料调查与门诊随访。结果示,卒中后癫痫的发生率为12.88%,卒中2周内发生癫痫6.74%,卒中2周后发生癫痫6.13%。继发癫痫的各类型卒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多(34.37%),脑栓塞次之(19.19%),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相近(分别为12.61%与12.29%),腔隙性脑梗塞最少(2.19%)。卒中后癫痫的发生与病灶的部位(皮质或脑叶)密切相关(P<0.01)。抗癫痫药物对卒中后癫痫大多有效,但早期癫痫的病死率为26.19%,明显高于无继发癫痫的病死率4.9%(P<0.05)。  相似文献   

4.
用青霉胺和氨甲蝶呤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3例,并与单用青霉胺治疗的59例患者比较,结果显示临床缓解、显示、有效和无效的发生率在联合治疗组分别为24.2%,51.6%,24.2%和0;及在青霉胺级别为18.6%、39.1%、25.4%和16.9%,经Ridit分析P〈0.05。副作用发生率在两组分别为21.2%和16.9%(P〉0.05)。结果提示,联合治疗的疗产优于单一青霉胺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Inoue气囊经皮瓣膜成形术治疗成人肺动脉瓣狭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年12月至1994年8月,53例成人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S)患者用Inoue气囊进行经皮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成功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术后PVD口压力阶差从90.9±45.9mmHg减至38.1±32.3mmHg(P<0.001)。PV口直径从8.9±3.6mm增至17.4±4.6mm(P<0.001)。在6.4±2.8(0.8至9.5)年的随访期,心功能保持在Ⅰ级至Ⅱ级,其中9例重行心导管术检查,术前术后及随访的PV压力阶差分别为106.9±47.7mmHg、50.1±29.2mmHg及29.6±16.0mmHg(术前比术后及随访P<0.05);PV口径分别为8.26±1.4、17.2±2.05及18.7±1.3mm(P<0.001)(术前比术后及随访P<0.05).认为Inoue气羹PBPV对PS是有效和安全的方法,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并高血压患者近期预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77例经监护病房确诊的AMI患者,按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A组(合并组41例)和B组(不合并组36例),对比分析其梗塞前左室肥大发生率、住院期间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左室肥大发生率:A组73.2%,B组22.2%;梗塞后A/E值增高:A组1.75±0.43,B组1.15±0.48;泵衰竭发生率:Α组31.7%,Β组5.6%。以上三项Α组均高于Β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左室重塑发生率及死亡率:Α组(43.9%及31.7%)高于Β组(19.4%及11.1%),有显著差异(P<0.05)。梗塞扩展发生率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A组高于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Α组近期预后比Β组差,提示高血压是影响AMI预后的一个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吸毒劳教人员中HIV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四川省各劳教所有使用毒品史的1649名在教人员进行了HIV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共检出HIV感染者31例,检出率为1.9%,男性HIV检出率2.15%,女性0.6%,性别之间无差异(P〉0.05),HIV主要分布在小于20岁年龄组(10%)和20~29岁年龄组(1.9%)从受教育程度分析,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者中HIV检出率高(P〈0.01),职业分布上农民中的HIV检出率(7.1%)高于工人(1.2  相似文献   

8.
血脂康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血脂康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18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按31的比例分为口服血脂康组(0.6g/次,每日2次)88例,口服绞股兰组(绞股兰总甙60mg/次,每日2次)30例,疗程为8周。结果:与服药前比较,服血脂康8周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分别下降了24.1%、30.1%、32.5%、18.0%(P均<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I分别上升了25.0%(P<0.01)、4.9%(P<0.05)。血脂康降低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作用优于绞股兰。观察过程中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血脂康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脂调节剂。  相似文献   

9.
中晚期肝细胞癌个体化综合序贯治疗:———12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鎏达  陈成伟 《肝脏》1999,4(1):15-17
目的评价中晚期肝细胞癌的个体化综合序贯治疗疗效和优越性。方法甲组74例采用个体化综合序贯治疗;乙组53例为对照组,单用TACE治疗。结果甲、乙两组的Ⅱ、Ⅲ期HCC患者缓解率分别为72.4%与36.0%(P<0.05)和48.9%与14.3%(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1.9个月与13.9个月(P<0.01)和10.1个月与4.1个月(P<0.01), Ⅱ期 HCC2年生存率、Ⅲ期1年生存率分别为48.3%与16.0%(P<0.05)和40.0%与10.7%(P<0.05),1年内肝外转移发生率分别为25.9%和54.8%(P<0.05)。结论 个体化综合序贯治疗中晚期肝癌是目前最合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卡托普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二级预防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3):187-190
822例首次急性心肌梗塞症状后72小时内入院且无心源性休克患者中,478例自入院后开始并于随访期持续接受常规及卡托普利治疗(甲组),344例单纯接受常规治疗(乙组)。住院期间中,甲组病死率(6.9%)明显低于乙组(18%)(P=0.001),且心肌梗塞前壁或(和)下壁具相似作用(前壁:6.8%和18.3%,P<0.001;下壁:6.4%和13.5%,P<0.05;前壁+下壁:10.7%和39.2%,P<0.03)。随访期(平均20个月)中,尽管两组再梗塞和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相似,但甲组的病死率(2.3%和16.2%,P=0.0324)和总心脏性事件发生率(10.3%和37.4%,P=0.055)显著低于乙组。因此,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并持续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尿激酶临床应用研究(113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法应用国产尿激酶不同剂量的疗效和副作用,以及延迟用药的疗效。(1)对1023例发病6小时以内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1.7万U(2.2万IU)/kg]539例和高剂量组[2.3万U(3.0万IU/kg]484例。两组血管再通率别为67.3%和67.8%,4周病死率分别为9.5%和8.7%,各种严重并发症差异均无显著性,说明两组疗效相似,出血并发症在高剂量组略高于低剂量组,但差异无显著性。值得指出的是,在高剂量组有2例发生了致命性脑出血。认为1.7万U(2.2万U)/kg是安全有效的剂量.(2)延迟治疗的效果。发病后6~12小时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15例[应用尿激酶2.0万U(2.6万IU)/kg]与发病6小时内用药组相比:血管再通率低(40.0%对67.5%;P<0.001),4周病死率较高(13.9%对9.1%,但P>0.05);重度心力衰竭发生率也较高(13.0/对6.6%,P<0.02)。说明延迟治疗组疗效明显低于发病6小时内治疗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体外循环(CPB)前、后肺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体外循环前、后用Swan-Ganz导管监测15例风心病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肺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CPB前肺动脉压为3.7/2.3~11.6/6.0kPa(28/17~87/45mmHg),CPB后为2.9/1.1~11.8/5.5kPa(22/8~89/41mmHg)。二尖瓣替换术后肺动脉收缩压无明显降低(-9%,P>0.05),肺动脉舒张压(-20%)和平均压(-14%)均明显降低(P<0.05)。肺血管阻力(PVR)在CPB前高达60.3±40.9kPa·s/L,CPB后明显降低(-40%,P<0.05)。回归方程为:CPB后PVR=0.546PVRb+23.24,R2=0.651(PVRb为肺血管阻力基础值)。鱼精蛋白静脉用药10例,肺动脉压升高者4例;动脉用药5例,均未发现肺动脉压改变。结论:风心病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大部分PVR不能恢复正常。动脉系统用药可减少肝素鱼精蛋白复合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胺碘酮、普罗帕酮对QTc离散度的影响比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比较胺碘酮(27例)和普罗帕酮(34例)分别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前后QTc离散度(QTcd)的变化及对复发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测定两组病人用药前及用药2周后的QTcd。结果(1)胺碘酮组用药后QTc明显延长,但QTcd反而降低(44.3±14.9ms与33.9±16.1ms,P<0.05);普罗帕酮组用药前后QTc及QTcd无显著变化(P均>0.05)。(2)胺碘酮组和普罗帕酮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2%和82.4%(P>0.05);停药后1月内的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分别为18.5%和50%(P<0.05),普罗帕酮组复发者较未复发者的QTcd明显延长(48.7±15.3ms与39.8±12.5ms,P<0.01)。结论QTcd的降低可能是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较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无创伤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改变。方法应用无创伤性高分辨力超声检测7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20例正常血压者肱动脉对血流增加和硝酸甘油(NTG)的反应性,以肱动脉内径变化率表示血流和NTG介导的扩张,以评价血管内皮和平滑肌功能。结果与对照者比较,高血压Ⅰ期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性扩张的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分别为120%±17%及117%±23%,P>005),高血压Ⅱ期和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性扩张下降(分别为99%±17%和81%±25%,P<005),尤以并发脑卒中组下降更明显,高血压Ⅱ期与并发脑卒中组之间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NTG介导的扩张在各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病程进展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并逐渐加重,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者尤为明显,提示内皮功能不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观察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98例老年患者按梗死前心绞痛病史不同分为远期组(Ⅰ组,23例)、近期组(Ⅱ组,25例)、远及近期组(Ⅲ组,28例)和无预适应组(Ⅳ组,22例)。分别观察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范围、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心肌梗死/心肌缺血范围,Ⅰ组(59.4%±14.9%)、Ⅱ组(60.4%±14.1%)及Ⅲ组(34.6%±7.8%)均小于Ⅳ组(72.8%±17.3%,P值均<0.05),Ⅲ组也小于Ⅰ组和Ⅱ组(P值<0.05)。心律失常发生率,Ⅱ组(16.0%)和Ⅲ组(10.7%)低于Ⅰ组(52.2%)和Ⅳ组(68.2%,均为P值<0.05)。病死率各组差异无显著性(x2=7.388,P值>0.05)。结论远期和近期缺血预适应都能减少心肌梗死范围,但只有近期缺血预适应能缩小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脾栓塞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1例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2例EVANS综合征患者接受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结果:显效14例,占60.9%,良效5例,占21.7%,总有效率86.6%。术后观察1年以上者8例,5例仍为显效,3例(37.5%)复发,2例经强的松等治疗再获良效,1例无效。对照组:25例ITP患者作切脾治疗。显效17例(68.0%),良效5例(20.0%),无效3例(12.0%)总有效率88.0%。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7.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4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4表达变化的意义.方法以流式细胞仪对26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4表达进行免疫荧光检测,通过自身对照分析术前、术后变化,并与正常人(n=20)及大肠良性肿瘤患者(n=17)进行对比研究,t检验处理数据.结果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4细胞(205%±45%)明显高于正常人(18%±11%)及大肠良性肿瘤患者(24%±14%,P<001),后二者差别不明显(P>005),已发生转移的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4含量(229%±48%)较无转移者(161%±33%)明显增高(P<001),无转移组根治手术后外周血CD44含量迅速下降(29%±18%)至正常人水平,已有转移者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CD44水平可作为大肠恶性肿瘤负荷及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8名贲门切除吻合术患者均显示食管内有明显的核素返流。对34名食管狭窄进行了72次扩张,并结合抗返流治疗。结果表明:(1)91.2%狭窄解除,近期(10天内)进食计分(0~3)从扩张前的1.18±0.75增至2.59±0.66(P<0.001);远期(平均19个月)进食计分为2.31±0.70,仍明显高于扩张前(P<0.01)。(2)8例局部注射激素,2个月后进食计分为2.5±0.5,而19例对照组为2.1±0.5。(3)平均扩张次数为2.1±1.1次。除1例扩张后并发出血外无其它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采用舒血管药酚妥拉明(Pl)、硝酸甘油(NG)和缩血管药垂体后叶素(VP)三管介入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EVB)32例(Ⅰ组),并与VP肠系膜上动脉输注31例(Ⅱ组)和PL、VP静脉滴注24例(Ⅲ组)进行疗效对比。结果: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9%、58.1%,70.8%。Ⅰ组疗效明显优于Ⅱ组(P<0.05)和Ⅲ组(P<0.05)。副作用发生率Ⅰ组低于Ⅱ组(P<0.05),而与Ⅲ组相近(P>0.05)。提示舒、缩血管药介入治疗EVB疗效确实,副作用少。并对其治疗机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174例预激综合征患者中13例(7.5%)具有多旁路(29条)。29条旁路中21条由基础电生理检查证实,8条在阻断其它旁路后显现。4例在双侧,9例在单侧消融。平均放电32±14次后将27条(93.1%)旁路阻断。多旁路与单旁路消融成功率相似(93.1%VS94.0%,P>0.05);但放电次数多(32±14VS14±11,P<0.05),消融时程长(3.6±0.8hVS2.1±0.9h,P<0.01);多旁路组复发率高(7.6%VS1.9%,P<0.01).本研究证实射频消融是根治多旁路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