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并发呼吸道梗阻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提高气管插管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我院10例气管插管并发呼吸道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气道湿化不够及有效排痰不足易导致呼吸道梗阻;病人因素:有误吸、严重肺部毒染、痰液较多及无咳嗽反射的病人易发生呼吸道梗阻。结论对有误吸、严重肺部感染、痰液较多及无咳嗽反射等高危患者,充分湿化气道及有效促进排痰是预防气管插管并发呼吸道梗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护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芬分 《柳州医学》2006,19(4):242-243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术后护理的关键是气道管理,而气道湿化义是气道管理的主要内容,良好的气道湿化可降低痰液的黏稠度,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减少痰痂的形成,对预防肺部感染,呼吸道梗阻等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作用。既往所用的常规气道湿化方法仍存在不足,特别是对湿化液的选择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国内外护理学者对湿化方法及湿化液的选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降低了肺部感染、呼吸道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相关问题作一探讨,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神经外科患者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如遇到上呼吸道梗阻,需要机械通气等情况时,为抢救患者需建立人工气道,常用的人工气道有气管切开、经口气管内插管、经鼻气管内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道黏膜干燥、受损,呼吸道分泌物黏稠不易咳出,形成痰痂,肺部感染率大大升高。故做好人工气道的湿化,是控制感染的重要环节,能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定时定量气道内间断湿化法与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内湿化法在气管插管患者中的临床疗效等优缺点.方法 随机选取2009年1月-6月入住我院并需要进行气管插管的40例患者,将此组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0例,实验组气管插管患者应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内湿化法;对照组用气管内定时定量间断湿化法,对比观察两组气道湿化的效果并做统计学分析.根据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疗效结果,从肺部感染、痰阻、气道粘膜出血、刺激性咳嗽等四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痰痂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和肺部感染发生的例数为0例,而对照组痰痂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总例数为4例,肺部感染发生率为5%.结论 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内湿化法明显优于传统的定时定量气管内间断湿化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2种湿化方式对气管切开使用氧气罩吸氧所致肺部感染情况,以提高气道护理质量.方法 将62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2例.对照组用无菌生理盐水液湿化,试验组用50%乙醇溶液湿化.比较2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及痰细菌培养、肺中感染、痰痂形成情况.结果 2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均满意.试验组痰细菌培养、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管切开患者使用氧气罩吸氧采用50%乙醇溶液进行气道湿化,能减少肺部感染和痰痂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气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例气管插管患者2次痰痂堵塞形成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例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使用机械通气后2次形成痰痂的高龄患者,寻找影响痰痂堵塞主要危险因素,然后进行了正确的适时吸痰技术、气道湿化、气管插管等有效措施.结果:患者气道得到了有效护理,避免了再次痰痂堵塞.结论:正确适时吸痰、充分气道湿化、适时更换插管、及时发现痰痂堵塞先兆是预防气管插管高龄患者形成痰痂的有效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防止喉癌患者手术创面水肿或喉部肿瘤压迫气道而引起呼吸困难,常需行气管切开手术,而气道的改变易造成下呼吸道感染和气道阻塞等严重并发症。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案是喉癌术后护理的关注重点之一,对降低喉癌术后气管切开并发痰液潴留、痰痂形成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喉癌患者术后气道的改变及气道相关并发症、喉癌患者术后气道湿化液的选择、气道湿化方法、气道湿化的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总结阐述,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8.
段彩红 《大家健康》2013,(15):166-167
目的:观察微量泵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6月~2012年6月30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滴注湿化液,以保证呼吸道分泌物容易咳出或被吸出。结果:30例患者通过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明显降低。结论: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吸痰、防止肺部感染,防止消化道呕吐物返流入呼吸道等措施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气管插管对解决呼吸道梗阻,抢救生命有重要的作用,而一旦气管插管后,鼻咽部对气体的温湿化重要作用就消失了[1],未经温湿化的气体吸入后导致下呼吸道失水、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燥及排痰不畅,进而导致肺部感染、肺不张。与气管切开比较,气管插管患者气道阻力高,痰液排除的通道更长,不便咳痰和吸引,如何采用合适的气道湿化方法,使得患者痰液易于排除,减少肺部感染是气道管理的重点工作。目前临床上气道湿化的方法较多,包括间断推注湿化法、输液管持续滴入法、注射泵持续湿化法、人工鼻法、低流量持续雾化法、雾化加湿[2]等,哪种方法更好尚无定论[3]。颅脑疾病患者因意识障碍或神经功能障碍易出现咳嗽反射减弱,排痰能力下降,呼吸抑制[4],在选择湿化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本文旨在探讨颅脑疾病气管插管应用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及其对呼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患者脱机后利用持续加温湿化装置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1年12月30例经口气管插管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后脱机患者为实验组,采用持续加温湿化装置进行气道湿化;2010年8月-2011年4月30例经口气管插管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后脱机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结果实验组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干咳、气道出血、肺部感染率、吸痰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痰中和吸痰后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加温湿化装置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行呼吸机辅助通气脱机后的气道湿化中效果满意,无痰痂形成、肺部感染发生率低、利于提高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如何进行气道湿化才能有效预防呼吸道阻塞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将200例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输氧雾化面罩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用传统方式在气管切开处覆盖双层生理盐水湿纱布并辅以雾化吸入及气管滴药,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发生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呛咳、肺部感染、窒息的比例远低于对照组。结论持续气道湿化更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可有效地预防呼吸道阻塞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建立气管插管人工气道的目的是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改善患者通气功能,保证机体供氧。气道湿化是气道管理的重点,有效的气道湿化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感,减少痰痂形成,降低气管导管堵管事件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总结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方法及优缺点,以及气道湿化温湿度对痰液的影响、气道湿化效果的评价方法,可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比较建立人工气道后的患者气道湿化使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管内滴入法与传统注射器间歇气管内滴入法对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79例均有建立人工气道的病人分成两组,选择同样的湿化液(0.45%的盐水).实验组40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控制湿化液持续气管内滴入,对照组39例用传统注射器间歇气管内滴入法.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稀释痰液、发生刺激性咳嗽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痰痂形成、气道出血方面差异亦有显著(P<0.05),而在肺部感染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建立人工气道后采用微量注射泵控制湿化液持续气道内滴入湿化呼吸道,能有效稀释痰液,使痰液易于排出且很少引起刺激性咳嗽,减少痰痂形成,减少气道出血,避免了频繁吸痰造成的血氧饱和度下降,并降低了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可湿化气管插管装置在ICU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选择江西省七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ICU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250例,按入院顺序单双号随机分为试验组125例和对照组125例。对照组气管插管导管接呼吸机加热湿化器;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气管插管管壁上增加一条湿化管,紧贴在管壁内与导管形成整体,建立专门的湿化通道。比较2组持续湿化后吸痰的有效性指标(包括湿化效果、吸痰次数、吸痰量、留置气管插管时间、高气道阻力发生率等)与安全性指标(指湿化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气道痉挛、气道黏膜出血、SaO2<95%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湿化合格率、吸痰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或P<0.01),而吸痰次数、留置气管插管时间、高气道阻力发生率及湿化并发症(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痰痂形成、气道痉挛、SaO2<95%)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或P<0.01)。2组湿化后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湿化气管插管装置用于ICU气管插管患者湿化合格率、吸痰量明显提高,留置气管插管时间及湿化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改良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对45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间断滴入湿化液的方法,实验组采用微量输液泵及氧气“吹”入湿化液的湿化方法。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刺激性咳嗽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在肺部感染、痰痂形成及平均插管时间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气管切开后采用微量输液泵及氧气“吹”入湿化液的湿化方法,能明显地预防刺激性咳嗽与痰痂形成,减少肺部感染,并缩短插管时间。  相似文献   

16.
杨杰民 《右江医学》2010,38(2):174-176
目的观察一次性精量输液器应用于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应用一次性精量输液器持续滴注湿化法湿化气道,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的间断湿化法湿化气道,对比观察两组吸痰次数、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气道湿化工序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气道湿化工序、吸痰次数、痰液黏稠度、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1),肺部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精量输液器持续滴注湿化法湿化气道临床效果优于原常规的间断湿化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护理干预对脑外伤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呼吸道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建立人工气道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人工气道护理.观察组护理模式:应用人工鼻、微量泵行湿化液持续泵入及2.5%碳酸氢钠液行气道冲洗.比较分析2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痰培养结果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率、痰培养阳性率均降低(P均<0.05).结论 应用人工鼻、微量泵行湿化液持续泵入及2.5%碳酸氢钠液行气道冲洗的人工气道护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呼吸道痰痂形成及肺部感染几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风病人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后,人工气道湿化方法改进在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将建立人工气道的6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采用输液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液;对照组30例,采用普通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观察其在临床的应用效果。结果:根据湿化效果、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肺部感染、气道黏膜出血等观察效果显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输液泵持续滴注法进行人工气道湿化可以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达到最佳的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量注射泵推注湿化液湿化气道与间断滴注湿化气道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1月——2009年5月采用微量注射泵对50例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病人实施相应护理的临床资料及分析.结果应用微量泵进行气道湿化病人出现刺激性咳嗽0例、痰液阻塞1例、气道粘膜损伤出血1例、肺部感染3例,相比较传统间断滴注法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使用微量泵进行气道湿化病人的刺激性咳嗽痰液阻塞、气道粘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均明显下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并对比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将116例重症监护室需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组,对1周后2组间肺部感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吸痰次数及护理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组痰痂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组(P<0.05);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日均吸痰次数与日均护理用时均低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组(P<0.05).结论 微量泵持续滴入较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护理工作量,提高护理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