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监测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桃江县肿瘤医院2003-2006年度收集到的196份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6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共涉及1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为头孢曲松钠56例、青霉素类58例和头孢噻肟钠19例。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应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重视ADR的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安曲南是一种新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过敏反应较少见。发生剥脱性皮炎更未见报道。本文就一例输注安曲南过敏致剥脱性皮炎进行报道,以提醒临床医务工作者在使用时加强观察,以防止类似过敏反应发生。从而杜绝医疗安全隐患发生。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活性强、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本文以青霉素G、半合成青霉素、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部分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主,探讨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索合理使用的一般原则、方法等。  相似文献   

4.
综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效应的相关概念及各效应的产生机制,并就影响后效应的主要因素做了具体分析。着重讨论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后效应及其相应的测定方法。根据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的后效应理论,分析了代谢速率不匹配的药物配伍合理性,并结合临床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指标阐述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报告的50例儿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ADR)。方法:50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按照不良反应类别进行归纳、统计和分析。结果:同期儿科ADR临床报告共106例,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47.35%(50/106)。涉及青霉素类31例,占62.57%;头孢菌素类19例,占37.43%。共23种药物,其中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居首位11例,占22.91%。ADR涉及人体器官10个,其中皮肤粘膜损害40例,占81.56%。其严重程度,轻度6例(占12.85%),中度41例(占82.12%),重度3例(占5.03%)。结论:本次调查报告中,青霉素类ADR所占比例较高,其中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居首位;绝大多数涉及皮肤粘膜损害,ADR损害程度以中度为主,但还有些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邱敏  龙娜娜  高鸣乡  周洋莹  孙丰慧  林琳  代敏 《中草药》2019,50(7):1629-1635
目的探讨丁香油体外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活性,以及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和头孢吡肟)联合使用抗MRSA的体外活性。方法采用96孔板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丁香油、丁香油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对2株MRSA标准株和32株MRSA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微量棋盘法分别测定丁香油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级抑菌浓度(FIC)指数;生长曲线法分析丁香油以及丁香油和头孢氨苄联合使用对MRSA生长的影响。结果丁香油具有明显的体外抗MRSA活性,MIC为0.25、0.51 mg/m L。丁香油分别与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和头孢吡肟)联合使用时,FIC指数集中分布在≤0.5和0.5~1,主要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其中与阿莫西林、头孢氨苄和头孢吡肟的协同率分别为58.8%、97.0%、64.7%;丁香油能明显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MRSA活性,降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用量,使其MIC50和MIC90降低为单独用药的1/4~1/2和1/2~1。生长曲线结果表明,丁香油能明显延长MRSA延滞期,抑制其生长速度,生长量明显降低,且抑制MRSA生长呈明显量效关系;当丁香油(1/4 MIC)与头孢氨苄(1/4 MIC)联合使用后,MRSA生长几乎被抑制。结论丁香油不仅自身具有较强的抗MRSA活性,还具有协同增效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MRSA作用,具备治疗MRSA感染新药的开发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常将内酰胺类与氨基类抗生素并用以提高疗效,但发现它们在混合注射时有“拮 抗现象”,它们之间这种既协同又拮抗的矛盾,已成为当前临床上研究的重点之一。现已证实,在体内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使氨基甙类抗生素“灭活”,灭活程度与两药的相对血浓度;所用溶剂以及患者肾功能状态有关。有关机理问题尚未完全阐明,但“灭活”后的产物如无毒性,则有可能成为解除氨基甙类抗生素中毒的解毒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细菌性肺炎患儿接受阿奇霉素联合合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前来清远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细菌性肺炎患儿60例(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将阿奇霉素联合阿奇霉素联合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方案和单独应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方案,比较不同组别患儿临床各指标及治疗效果等。结果:观察组患儿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性肺炎患儿应用阿奇霉素联合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临床效果更优,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患儿临床表现,提高临床疗效,同时还能够有效控制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体质人群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呼吸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β-内酰胺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用治疗药物,但由于抗生素易引起过敏体质人群的药物反应,为此,探讨安全有效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本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收集的23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结果:以6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主要给药方式为静脉给药;青霉素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最多;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为主。结论:β-内酰胺类抗茵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且影响因素较多,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注射用氨曲南在近年来临床广泛应用,高效、超安全的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素,副作用极其轻微,无耳肾毒性,针对性强、二重感染发生率极低,过敏源性小,用药方便,无需要皮试,极少交叉过敏反应,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可联用,增强抗菌力和扩大抗  相似文献   

12.
阿娜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5):51-5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应用最广、使用最多、疗效最好的一类抗生素,其中,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抗生素又以抗菌谱广、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有些甚至可以口服等优点脱颖而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给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为生产厂商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据文献报道,在1998年,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全世界范围内总的市场价值高达69亿美元[1]。在临床实用价值和经济利益的双重因素驱动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工业生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其复合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细菌感染性疾病对人类生命的威胁。口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共价键与细胞壁合成有关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选择性好,是最重要的一类抗感染药物。半个多世纪来,在化学结构上,由青霉烷衍生物发展到氧青霉烷、青霉烯、碳青霉烯、头孢烯、氧头孢烯、碳头孢烯乃至单环β-内酰胺;在来源上,产生菌由真菌发展到放线菌乃至细菌,而半合成与全合成β-内酰胺又有效地弥补了天然β-内酰胺的缺陷:在抗菌作用上,由仅对G^+菌与少数G^-菌有效发展到对绝大多数细菌都有较强作用,并出现了抗菌作用以外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广泛发展,各种细菌对其耐药性随之增多,由于该类抗生素易被致病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水解,产酶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已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此类抗生素耐药性的途径之一是通过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方,恢复抗生素原有的抗菌活性和抗菌谱,从而提高其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1 与患者体质有关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比例较高,其发生机理可能是:具有抗原性的药物进入人体后,刺激机体合成特异性IgE,并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等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当药物再次进入人体时,即可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损伤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使之脱颗粒,释放出过敏性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激肽等,进而作用于靶细胞,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统计显示,过敏体质的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较无过敏史的患者高出4~10倍,属于不良反应高危人群,用药时当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加味桑白皮汤联合β-内酰胺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痰热郁肺型肺胀60例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58例,治疗组采用加味桑白皮汤联合β-内酰胺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西药治疗。结果: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治愈18例,占30%;好转40例,占66.67%;未愈2例,占3.33%,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治愈12例,占20.69%;好转30例,占51.72%;未愈16例,占27.59%,总有效率72.4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热郁肺型肺胀比单纯用西药治疗疗效佳。  相似文献   

17.
β-内酰胺类与氨基甙类抗生素联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绿脓杆菌是引起医源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其产生的外毒素是主要的致死因子 ,具有致死作用和细胞毒作用 ,严重威胁患者的康复 ,因而怎样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和最佳治疗方案是临床治疗中迫切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笔者就绿脓杆菌感染采用 β -内酰胺类和氨基甙类联合治疗中的有关问题做一阐述。1 联合用药的药理基础在 6 0— 70年代 ,人们发现青霉素和链霉素联用有良好的协同作用。近年多主张繁殖期杀菌剂 (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和静止期杀菌剂 (如氨基甙类 )合用可获得协同作用 ,其原理始于下列认识 ,即一种药物作用于细菌细胞壁 ,促进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EGb761中银杏黄酮、银杏内酯抑制Aβ聚集和纤维形成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用园二色谱(C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曲线拟合定量分析和特征频谱分析Aβ老化后和银杏黄酮、银杏内酯分别干预后二级结构的变化。结果:通过1700~1600cm-1之间的酰胺Ⅰ带和曲线拟合分析,Aβ1-42单独孵育30min到72h,β-折叠片增加了18.50,与银杏黄酮、银杏内酯孵育72h,β-折叠片的含量下降了50.95,36.09,β-转角的含量升高56.56,46.56。呈现出明显的β折叠片向β-转角的转化。基团特征峰谱位显示,酮类和烷烃类的-CH2和-CH参与了Aβ1-42的分子变构。结论:EGb761中银杏黄酮可能是通过抑制Aβ1-42β-折叠形成,Aβ1-42肽侧链基团发生了化学修饰达到抑制Aβ聚集和纤维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小鼠类过敏实验模型,研究清开灵注射液(Qingkailing injection,QKLI)的类过敏反应特点以及影响其类过敏反应的因素,并对其致敏物质初步筛选。结果显示,不同品系的小鼠(ICR,昆明,BALB/c,C57)在静脉注射QKLI后产生的类过敏反应有所不同,其中ICR和昆明小鼠的类过敏反应较BALB/c,C57强。用生理盐水配制的QKLI较5%葡萄糖注射液配制的QKLI诱导ICR小鼠产生的类过敏反应更强。当其剂量为临床2倍剂量时,部分批号QKLI可诱发明显或可疑类过敏反应,当剂量降低至临床等倍剂量时,所有批号QKLI均不诱发小鼠类过敏反应。不同批号的QKLI诱发的小鼠类过敏反应程度有所不同。因此QKLI的类过敏反应发生可能与机体不同体质有一定联系。不同溶媒可能影响QKLI的安全性。QKIL诱发类过敏反应具有批间差异性。另外临床使用时也应严格控制剂量。最后通过比较QKLI中不同成分和中间体诱发的小鼠类过敏反应,初步认为致类过敏物质可能主要存在于中间体板蓝根提取物和栀子提取物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单环β-内酰胺类降脂药物的合成方法。方法以戊二酸酐为原料,经过开环,酰化,Staudinger反应,水解,偶联及还原等6步反应,合成8个具有单环β-内酰胺结构的新化合物。结果合成的8个新化合物(Ⅷa~h的结构)经MS,1H-NMR确证。结论改进的合成路线简单可行,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