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葡萄素(viniferin)是一类寡聚茋类物质,存在于葡萄等植物中,本文探讨ε-葡萄素(ε-viniferin)对血管新生是否具有抑制作用。 方法: MTT比色法测定ECV304细胞密度5×104/mL条件下ε-viniferin浓度分别为0,10,20,30,40,50 μmol·L-1时24 h和48 h的增殖抑制率;体外模型以0.5,1,5,10 mol·L-1 ε-葡萄素的含药血清组和空白血清组培养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用细胞划痕法和重建基底膜法测定药物对细胞迁移作用和内皮细胞拟管腔形成的影响;体内模型,用含5,10 mol·L-1 ε-葡萄素的基质胶,Matrigel plug 法测定药物对bFGF诱导体内新生血管的影响;通过酶联反应法(ELISA法)检测5,10,20 mol·L-1药物处理24 h的黑色素瘤细胞系(B16F10)培养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bFGF浓度。 结果: 20 μmol·L-1以上的ε-葡萄素能有效抑制ECV304细胞的增殖,0.5~10 μmol·L-1ε-葡萄素能抑制bFGF诱导的ECV304细胞迁移,在1~10 μmol·L-1ε-葡萄素的作用下均可抑制bFGF诱导的ECV304细胞管腔形成,5~10 μmol·L-1ε-葡萄素在体内Matrigel Plus模型也表现出抑制血管新生的活性。5~20 μmol·L-1ε-葡萄素能抑制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细胞分泌bFGF和VEGF,其抑制能力强于紫檀茋。 结论: ε-葡萄素可以抑制血管的新生。  相似文献   

2.
张晓巍  朱艳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1):2210-2213
为了探讨苦参总碱、美洲大蠊提取物及两者联合用药对孕激素受体(PR)阴性的子宫内膜癌细胞株JEC的作用。笔者通过MTT法、流式细胞仪、Western blot检测苦参总碱、美洲大蠊提取物和两者联合用药后对JEC细胞的生长抑制、细胞周期及P53和c-erbB-2基因蛋白的表达影响。结果发现,①MTT法:苦参总碱和美洲大蠊提取物对JEC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联合给药后抑制作用显著提高。②流式细胞仪分析:苦参总碱组细胞在G0/G1期的比例上升,美洲大蠊提取物组细胞在G2/M期比例上升,联合给药组的G0/G1期比例较其他2组显著上升,细胞生长受到抑制(P<0.05)。③Western blot法:苦参总碱组、美洲大蠊提取物组和联合给药组作用JEC细胞后,P53蛋白的表达水平上调,c-erbB-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5)。以上结果说明苦参总碱、美洲大蠊提取物及联合给药对JEC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且能通过上调P53和下调c-erbB-2蛋白的表达诱导细胞周期阻滞,抑制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4种二萜化合物(冬凌草甲素、信阳冬凌草甲素、冬凌草乙素、毛萼乙素,分别简称为SH-A、SX-A、SH-B、ER-B)在体外对血管生成的影响,为发现新的抗肿瘤药物提供线索。方法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增殖、迁移试验及小管形成试验研究了4种化合物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4种二萜化合物对ECV304(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的增殖、迁移、小管形成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在1.47×10-5~3.76×10-5mol·L-1(抑制作用SX-A>SH-A>SH-B>ER-B)、8.01×10-7~5.41×10-6mol·L-1(抑制作用SH-B最强,而SH-A、SX-A和ER-B相仿)和4.25×10-7~2.80×10-6mol·L-1内(抑制作用SH-B>SH-A>SX-A>ER-B),抑制血管迁移、小管形成的IC50值均低于抑制增殖的IC50。结论4种二萜化合物在体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血管形成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值得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候选物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川芎嗪对VEGF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血管内皮细胞和对VEGF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台盼蓝排染法测定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ECV304细胞计数,MTT法测定川芎嗪对血管内皮细胞和对VEGF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结果:川芎嗪直接作用于ECV304细胞,其细胞计数、吸光度(A)值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川芎嗪作用于VEGF诱导的ECV304细胞,其A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川芎嗪能直接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对VEGF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3种姜黄色素(姜黄色素、一脱甲氧基姜黄素、二脱甲氧基姜黄素) 体外抗血管生成作用.该研究检测了3种姜黄色素对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的抑制作用;对HUVEC细胞迁移的影响;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法观察姜黄色素对血管生成作用;RT-PCR检测HUVEC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RT-PCR检测HUVEC细胞黏附因子ICAM-1,VCAM-1的影响.结果发现3种姜黄色素在4,8,16 mg·L-1剂量范围内,对OX-LDL诱导的HUVEC细胞增殖都有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呈剂量依赖关系.姜黄素对HUVEC细胞增殖的作用大于其他2个衍生物(P< 0.01).3种姜黄色素都能抑制HUVEC细胞的迁移、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中,高剂量姜黄素的迁移抑制率大于一脱甲氧基姜黄素、二脱甲氧基姜黄素(P< 0.01).3种姜黄色素都能下调VEGF,ICAM-1的表达,对VEGF下调作用姜黄素比一脱甲氧基姜黄素、二脱甲氧基姜黄素明显(P< 0.01);二脱甲氧基姜黄素对ICAM-1 的下调作用最明显(P<0.01);三者对VCAM-1的表达作用不明显,二脱甲氧基姜黄素有下调作用(P<0.05).该研究显示3种姜黄素均有抗血管生成作用,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下调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黄癸素(HB)在体外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MTT法测定黄癸素对ECV304增殖的影响,划痕法检测黄癸素对ECV304细胞迁移的影响,二维培养观察黄癸素对ECV304细胞小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结果:MTT法测得黄癸素对ECV304细胞24、48、72小时的IC50分别为40.61、7.15和2.40mg/L;划痕法测得黄癸素浓度为1.25、2.5、5mg/L时的迁移抑制率分别为39%、53%和79%;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经黄癸素处理的ECV304细胞小管数目均显著减少,且管腔不完整,浓度为20、30、40mg/L时小管形成抑制率分别为26.99%、39.26%和65.64%。结论:黄癸素可直接抑制ECV304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小管样结构的形成,抑制血管新生,从而可能对肿瘤血管的形成起到间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单体人参皂苷20(R)-Rg3对肿瘤血管生长调控因子(VEGF,bFGF,MMP2)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进行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304细胞株培养、10-6mol·L-1浓度Rg3药物干预72h,采用免疫组化、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上述因子蛋白表达阳性率和灰度变化以及A549细胞基因的差异表达情况。结果Rg3干预后,A549细胞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降低(P=0.03),VEGF,Flt,KDT以及MMP2蛋白阳性表达的强度较对照组均有显著下降(P<0.05),内皮细胞VEGF,Flt和KDT蛋白阳性表达的灰度较对照组均有显著下降(P<0.05)。基因芯片差异性表达显示其中14个基因下调,10个基因上调。结论Rg3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生长调控因子蛋白表达,通过不同靶点作用于肿瘤细胞影响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的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 Thunb.提取物对敲低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表达的人胃癌SGC-7901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用siRNA技术,构建敲低mTOR表达的人胃癌SGC-7901细胞。MTT法检测南蛇藤提取物(10、20、40、80、160、320 μg·mL-1)对人胃癌SGC-7901/mTOR-细胞增殖的影响。加入不同浓度的南蛇藤提取物(20、40、80 μg·mL-1)作用24 h后,分别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考察不同浓度的南蛇藤提取物对SGC-7901/mTOR-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分析对mTOR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 南蛇藤提取物明显抑制人胃癌SGC-7901/mTOR-细胞的增殖,呈浓度依赖性。南蛇藤提取物明显降低人胃癌SGC-7901/mTOR-细胞的迁移能力,减少mTOR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量。结论 南蛇藤提取物明显抑制人胃癌SGC-7901/mTOR-细胞的迁移,其分子机制可能与mTOR信号转导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9.
参麦有效部位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参麦中提取的总皂苷、总多糖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总皂苷、总多糖及总皂苷+总多糖对ECV-304、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及SGC-7901条件培养液诱导ECV-304增殖的影响;用琼脂糖刮除法检测它们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当参麦总多糖浓度为0.18~2.44mg/mL时,对ECV-304、胃癌SGC-7901增殖及SGC-7901诱导ECV-304增殖均无影响;当参麦总皂苷浓度为0.05~0.8mg/mL时,对胃癌SGC-7901增殖无影响,而对ECV-304及SGC-7901条件培养液诱导ECV-304增殖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13.16%~62.77%.参麦总多糖对ECV-304迁移没有影响,参麦总皂苷对ECV-304迁移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为42%~80%.总皂苷+总多糖抑制ECV-304增殖和迁移作用与参麦总皂苷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参麦中提取的总皂苷对血管内皮细胞和胃癌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是参麦抗血管生成的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血府逐瘀汤促进内皮细胞参与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 通过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对内皮细胞ECV304增殖、细胞周期、迁移和体外成血管的影响,明确药物具有显著的促血管新生作用,并运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药物对血管新生各调控因子的作用。结果 2.5%血府逐瘀汤含药血清作用48 h能显著促进ECV304细胞活性、增加S期细胞数目,诱导内皮细胞迁移和促体外成血管作用。在此药物作用条件下,血府逐瘀汤上调4个,下调10个血管新生调控基因的表达。结论 血府逐瘀汤促ECV304参与血管新生的机制复杂,呈多途径、多靶点现象。  相似文献   

11.
该文基于中药资源化学及中药资源循环利用的研究思路及开发策略,以苦参种子资源化利用为目的,采用UPLC-QTOF-MS和UPLC-TQ-MS联用技术分析了苦参成熟干燥种子中生物碱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其含量,并与同属近缘植物苦豆子成熟干燥种子进行比较,以期发现苦参种子的潜在资源利用价值。研究结果显示:苦参种子与苦豆子种子所含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组成具有高度相似性;苦参及苦豆子种子中7种生物碱总量分别为11.203,15.506 mg·g-1。其中,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在苦参种子中的含量较为丰富,提示苦参种子可作为获取苦参碱类生物碱的重要原料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研究结果为苦参种子的资源化利用及产业化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创新苦参资源价值,提升苦参资源的利用效率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苦参Sophora flavescens不同组织样品中生物碱类成分的LC-MS分析,探讨苦参中生物碱类成分的质谱裂解规律及其在不同样品中的异同。方法 首先利用UPLC-Q-Exactive-OrbitrapMS对5年生苦参根中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全面的鉴定分析。再利用UPLC-QQQ-MS/MS技术,对苦参无菌幼苗不同组织部位(根、茎、叶)、苦参愈伤组织中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比较各样品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异同。结果 从5年生苦参根中共鉴定出47个生物碱类成分;利用UPLC-QQQ-MS/MS对其中17个主要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不同苦参样品中生物碱类成分差异明显,其中苦参无菌幼苗各组织部位中生物碱的含量相对较高。结论 建立了一种苦参生物碱类成分快速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从5年生苦参根中快速鉴定出47种生物碱;通过对苦参不同组织样品中17个生物碱类成分的定量分析,为后续利用比较转录组测序技术,挖掘并鉴定苦参中生物碱类成分生物合成关键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苦参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对苦参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总结,为其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提供参考。苦参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根部,成分类别包括生物碱、黄酮、三萜皂苷、木脂素、酚酸和少量的苯丙素类成分,其中已分离得到了41个生物碱和108个黄酮类化合物,但是对茎、叶、花、果等非药用部位的研究较少。对苦参地上部分开展深入化学研究有利于充分利用苦参资源。  相似文献   

14.
王李俊  杨琴  叶敏  刘志强 《中草药》2019,50(24):6032-6037
目的 考察苦参总碱对表皮葡萄球菌体外培养生物膜的抑制作用,观察苦参总碱是否会影响表皮葡萄球菌对乳酸和过氧化氢的耐受性,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表皮葡萄球菌产膜菌株,使用半定量黏附实验、结晶紫染色法及刚果红实验评估苦参总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采用扫描电镜观测表皮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苦参总碱处理后,检测表皮葡萄球菌对氧化胁迫的耐受力的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氧化应激响应基因serp2195和gpxA-2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结晶紫染色法显示5.0 mg/mL的苦参总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01),且与刚果红实验结果保持一致。苦参总碱作用后表皮葡萄球菌对氧化胁迫耐受性明显减弱,对乳酸的敏感性增强;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氧化应激响应基因serp2195和gpxA-2转录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苦参总碱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减弱细菌对氧化胁迫耐受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表皮葡萄球菌氧化应激响应基因serp2195和gpxA-2表达相关;同时苦参总碱可以减弱表皮葡萄球菌对乳酸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来源苦参药材中氧化苦参碱和苦参总黄酮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苦参中氧化苦参碱的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苦参中苦参总黄酮的含量.结果:比较了10批不同产地、来源苦参药材中氧化苦参碱和苦参总黄酮的含量,其中河南产苦参(批号110613)氧化苦参碱含量最高,达19.53 mg·g-1,广西产苦参(批号110930)中苦参总黄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产地的苦参,为14.44 mg·g-1.结论:不同产地、来源苦参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在临床用药时应引起重视,在含苦参的复方制剂生产中应建立药材检测的可控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苦参开花和授粉特性,以及小花发育的特点。方法 通过形态学观察,结合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等生理活性的测定,研究苦参开花和授粉习性。结果 根据花器官的形态和生理活性变化,把苦参的小花发育分为S1~S7阶段。在S3~S5阶段,花朵尚未开放时,花粉和柱头逐渐发育成熟,具有活力且柱头的发育滞后于花粉的发育;在S6阶段之后,小花开放,花药迅速失活,但是柱头继续伸长并维持活力。小花开放后的72 h内,花粉保持较高活力。柱头活力在9:00最高。结论 苦参的柱头和花粉在花蕾开放前已具有生理活性且花粉已经释放,显示出典型的闭花授粉特征,但是花蕾开放之后,柱头继续伸长,并保持活性,表明也有异花授粉的特征,这对苦参种子生产、遗传资源保存、杂交育种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苦参提取工艺优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优选苦参提取工艺参数。方法:以苦参总生物碱和干膏率为考察指标,单因素试验考察提取溶媒、溶媒pH;采用正交试验法,选取溶媒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苦参总碱总量和固含物总量的总权重为考察指标,优选苦参提取工艺。结果:优选的提取工艺为加0.2%盐酸溶液提取3次,每次加6倍量溶媒,每次提取2 h。结论:该优选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苦参的工业化提取。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生长年限苦参不同部位的生物碱含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不同年限苦参药材茎、叶、芦头、侧根、根5个部分总生物碱与5种单体生物碱进行含量测定。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不同年限苦参药材不同部位中5种指标性生物碱的含量。 结果: 5种指标性生物碱在不同生长年限 苦参不同部位的分布有不同特点,不同部位槐果碱的含量分布叶>茎>侧根>主根>芦头,苦参碱的分布是叶>茎>芦头>侧根>主根,氧化槐果碱的分布是侧根>主根>芦头>茎>叶,槐定碱的分布是侧根>主根>叶>茎>芦头,氧化苦参碱的分布是侧根>主根>芦头>茎>叶。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各指标性生物碱成分含量随之增加,第4年有效成分增加幅度较小,其中主根中5种指标性成分含量依次为一年生13.58 mg·g-1,两年生20.49 mg·g-1,三年生27.74 mg·g-1,四年生31.32 mg·g-1结论: 上述结果为合理开发利用苦参以及苦参的生长年限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血管新生是一个动态的、多步骤的过程,现在已知大约70种疾病与血管新生紊乱相关。作者前期研究及文献报道均表明苦参黄酮类成分有明显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但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该研究应用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苦参黄酮抑制血管新生的药效物质,搜集现已分离鉴定的126个苦参黄酮类化合物组成配体数据库,选择VEGF-a,TEK,KDR等6个与血管新生密切相关的靶点组成受体数据库,以DrugBank中对各靶点有抑制作用并已上市的小分子药物为参照,设定各靶点对应的已上市小分子药物最低打分为阈值,应用Discovery Studio 2.5(DS2.5)软件的LibDock模块进行分子对接,虚拟筛选出打分高于阈值且排名前10%的化合物共37个。对比分析了原配体、已上市药物和苦参黄酮作用于各靶点的主要活性位点,初步揭示了苦参黄酮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为研发血管新生抑制剂类药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