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芦丁-硒配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合成芦丁-硒配合物,并探讨其抗肿瘤活性。方法用芦丁跟氯化氧硒反应合成芦丁-硒配合物,采用四氮唑盐(MTT)法考察芦丁-硒配合物对CNE2(鼻咽癌)、HEP2(喉癌)、BEL-7404(肝癌)、KB(口腔上皮癌)及HELA(宫颈癌)的IC50;同时考察了芦丁的抗肿瘤活性。结果目标化合物结构经紫外、红外、LC-MS及1H-NMR确认。初步药理筛选结果显示:芦丁-硒配合物对CNE2、HEP2、BEL-7404、KB及HELA有显著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26.78,0.42,8.37,1.89和0.35 mg·L-1,芦丁则表现为促进CNE2、HEP2和BEL-7404细胞的体外增殖。结论合成出的芦丁-硒配合物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有关配合物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离鉴定三列凹顶藻Laurencia tristicha中的化学成分,供药理活性筛选。方法:采用正相和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应用包括一维和二维NMR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用MTT法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分离得到5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gossonorol(1),7,10-epoxy-arbisabol-11-ol(2),10-epi-7,10-epoxy-arbisabol-11-ol(3),3β-hydroxy-5α,6α-epoxy-β-ionone(4),3β-hydroxy-5β,6β-epoxy-β-ionone(5);对所有化合物在人肿瘤细胞株HCT-8,Bel-7402,BGc-823,A549和HELA模型上进行了细胞毒活性测定,IC50均大于10.0 μg·mL-1。结论: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三列凹顶藻中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海洋生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对人肿瘤细胞HCT-8,Bel-7402,BGc-823,A549和HELA均无明显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三列凹顶藻Laurencia tristicha中寻找具有多样性结构的化学成分,供药理活性筛选。方法:采用凝胶柱色谱、硅胶柱色谱、重结晶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借助核磁共振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用MTT法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鉴定为胆甾醇(1),胆甾-5-烯-3β,7α二醇(2),β-谷甾醇(3),叶绿醇(4),玉米黄素(5),对羟基苯甲醛(6),3-吲哚甲醛(7);在人肿瘤细胞株HCT-8,Bel-7402,BGc-823,A549和HELA模型上,化合物2对所有细胞株均显示毒性,化合物4对HCT-8和HELA细胞显示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其它化合物对所有细胞株均无明显毒性,IC50均大于100 μg·mL-1。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三列凹顶藻中得到,化合物2对所有细胞株均显示毒性,化合物4对HCT-8和HELA细胞具有中等强度的选择性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4.
王敏姗  姜程曦  张亚利 《中草药》2014,45(24):3532-3537
目的 设计合成一系列含氮杂环的单羰基姜黄素类似物并考察其抗炎活性.方法 以不同的含氮化合物与噻吩-2-丙烯酰氯反应得目标产物,通过1H-NMR和ESI-MS确定了其结构;以脂多糖(LPS)刺激小鼠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考察其抗炎活性.结果: 共合成了13个目标化合物;部分化合物能显著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尤其是化合物Z5表现出较强的抗炎活性.结论: 化合物Z1Z5Z9Z13是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Z5可以作为抗炎类药物研发的候选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姜黄素诱导人胃癌BGC-823细胞凋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姜黄素(Cur)诱导人胃癌BGC-823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细胞增殖抑制采用MTT法,细胞凋亡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Cur27-168μmol/L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r=0.994,P<0.01)。Cur 27μmol/L浓度开始出现BGC-823细胞Apo峰,68-136μmol/L出现明显的Apo峰,细胞凋亡峰在24-72h内随作用时间延长逐渐增高。结论:姜黄素可诱导BGC-823细胞凋亡,该作用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设计合成一系列新型的含取代哌嗪及哌啶的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并对其体内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 方法 从噻吩并吡啶 ( 1 ) 出发,与氯乙酰氯连接得到关键中间体( 2 ),再与一系列取代哌嗪及哌啶连接得到目标化合物( 3-19 )。 结果 得到 17 个新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结构都经过 1 H NMR 及质谱确证。这些化合物都进行了大鼠体内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其中化合物 10-14 具有较高活性。 结论 该类噻吩并吡啶衍生物有可能成为新型结构的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先导化合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半边旗中二萜类化合物的植化及抗肿瘤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半边旗中二萜类有效成分及抗肿瘤活性作进一步研究?方法:半边旗乙醇提取物上活性炭柱,乙醇-氯仿(10∶1)洗,减压浓缩后上硅胶柱,甲醇-氯仿(90∶2)洗脱,得纯化合物,经二维核磁共振(NMR)确定了化合物的空间结构?以噻唑蓝(MTT)法测定肿瘤细胞存活率,?IC50按改良Karber公式计算?结果:共分得5个化合物B,4F,5F,6F及A,其中A是新化合物,6F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5F,A,6F明显抑制人白血病粒细胞HL-60,人低分化胃腺癌上皮细胞MGC-803、人低分化鼻咽癌上皮细胞CNE-2Z和人肝癌上皮细胞BEL-7402的增殖,活性依次增强?6F对HL-60细胞的活性最强[IC50为(0.09±0.01)μmol·L-1],阳性对照5Fu的IC50为:(52.5±2.8)μmol·L-1?结论:从半边旗分离得到的一类二萜化合物具有显著抑制多种癌细胞增殖的活性,其中6F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8.
荷梗中的细胞毒活性生物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段绪红  裴林  蒋建勤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3):4104-4108
研究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干燥茎的生物碱类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荷梗提供依据。采用离子交换树脂、硅胶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方法对所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MTT法对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HL-60癌细胞毒活性实验。从荷梗总生物碱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5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阿西米洛宾(1)、异乌药碱(2)、N-乙酰基去甲杏黄罂粟碱(3)、厚壳桂素(4)、velucryptine(5)、pycnarrhine(6)、鹅掌楸碱(7)、荷叶碱(8)、降荷叶碱(9)、杏黄罂粟碱(10)、N-甲基阿西米洛宾(11)、乌药碱(12)、N-去甲杏黄罂粟碱(13)、N-甲基乌药碱(14)、观音莲明(15)。化合物 1~7,12~15 为首次从荷梗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2~6 为首次从莲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在样品溶液浓度为1×10-5 mol·L-1的条件下,化合物 7~10,13,14 对HL-60癌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率分别是51.36%,59.09%,52.51%,53.93%,51.43%和64.31%,表明上述化合物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具有较明显的体外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型土震素B类似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方法以乙酰乙酸乙酯为起始物,设计合成了含2H-吡喃-2-酮结构的化合物10a~10l;采用MTT法测试细胞毒活性,用ELISA法测试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结果合成的土震素B类似物及其各中间体通过1H-NMR,ESI-MS和IR确定其结构。生物活性测试中化合物10f对AchE的IC50为6.98×10-5mol·L-1,所有目标化合物在4.0 g·L-1对丁酰胆碱酯酶均无抑制作用。结论初步探明了化合物10f对乙酰胆碱酯酶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并且发现该类化合物有较好的选择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0.
王加文  李洁  刘建群  彭财英  舒积成 《中草药》2024,55(11):3588-3592
目的 研究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醋酸乙酯抗炎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和波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化合物,通过抑制一氧化氮(NO)生成实验评价新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 从马鞭草醋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生物碱类成分,分别为马鞭草碱A(verboffidine A,1)、5-羟基-2-吡啶甲酯(2)、6-羟甲基-3-羟基吡啶(3)、烟酸(4)、尿嘧啶苷(5)、腺苷(6)、苯乙胺(7)和吲哚-3-乙醇(8)。体外抗炎实验显示,化合物1具有抑制NO分泌作用,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为38.5 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马鞭草碱A(verboffidine A),并且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化合物2378为首次从马鞭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药物基因组学与个体化用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卫民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24):1841-1844
 目的介绍药物基因组学在临床个体化用药的应用前景。方法结合2007年世界药学大会中的大会报告内容和最新文献阅读,对药物基因组学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作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药物反应个体差异的遗传机制,内容包括决定药物在体内处置及发生作用所有相关基因,如与临床合理用药密切相关的几种药物代谢酶、药物转运体、药物受体,研究目的是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药物,以达到增加疗效减少毒副反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摘 要:目的 药师在静脉药物配置工作中的审核处方、医嘱,是有效减少不合理用药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常见的不合理用药进行分析,以促进静脉药物的合理应用,从而提高静脉药物治疗的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将药师审核处方、医嘱工作中的不合理用药记录进行归类、统计。结果 不合理用药共有71条,比例为:0.2%。分析 不合理用药主要类型有5种,经药师干预不合理用药,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沟通,并探讨合理用药,修正不合理用药处方、医嘱。一年后不合理用药比例下降70% 。  相似文献   

13.
马钱子生物碱成分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从中药中筛选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方法应用人鼻咽癌细胞株KB、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人胃癌细胞株BGC和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筛选6种马钱子生物碱类成分对其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士的宁对人鼻咽癌细胞株KB、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人胃癌细胞株BGC等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伪士的宁对人鼻咽癌细胞株KB、人胃癌细胞株BGC和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等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依卡金对人鼻咽癌细胞株KB和人胃癌细胞株BGC等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士的宁、伪士的宁和依卡金对人鼻咽癌细胞株KB和人胃癌细胞株BGC等细胞的生长皆有抑制作用,呈现浓度-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合成具有伯氨基的氨基酸改性熊果酸衍生物并研究其对胃癌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以乙二胺为连接臂,采用多种氨基酸对熊果酸C28位进行接合修饰,合成一系列氨基酸改性熊果酸衍生物。MTT法考察对胃癌细胞株BGC-823、AGS的体外抑制活性,同时采用Annexin V/PI双标记染色及细胞周期检测探讨其抗癌机制。结果 大部分衍生物对BGC-823、AGS的抑制活性强于熊果酸;Annexin V/PI双染色结果表明化合物3和4可诱导BGC-823发生凋亡;细胞周期检测表明衍生物3~6可诱导AGS发生凋亡,凋亡率达44.69%~92.64%。结论 带有伯氨基的氨基酸改性熊果酸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其作用机制为诱导细胞凋亡;开发具有伯氨基的衍生物是提高熊果酸抗癌活性的可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ynthesis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novel quinolone derivatives. METHODS Based on the structure of ciprofloxacin, the objective substances were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fragment-based drug discovery. Their anti-tumor activities in vitro were evaluated against A549, HL-60, and Hela cells by MTT assay. Molecular docking studies were performed with the Libdock protocol of Discovery Studio to afford the ideal interaction mode of the compound with the binding site of the Topo ??. RESULTS Eight novel compounds were synthesized and showed potential antitumor activities. CONCLUSION The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the synthesized quinolone derivatives are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相似文献   

16.
 目的合成穿心莲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并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以穿心莲内酯为底物合成14-去氧-11,12-二去氢穿心莲内酯、14-去氧穿心莲内酯、异穿心莲内酯和穿心莲酸等穿心莲二萜内酯类化合物。以人白血病HL-60为体外模型,小鼠H22肝癌皮下移植肿瘤为体内模型观察其抗肿瘤活性,同时观察对小鼠迟发性变态反应及碳粒廓清功能的影响。结果目标物结构经红外、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确证。体外实验,异穿心莲内酯和穿心莲内酯对HL-60细胞的IC50分别为7.15和28.34μmol·L-1,其余化合物均大于50μmol·L-1;体内实验,筛选剂量为100mg·kg-1时,穿心莲内酯和异穿心莲内酯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抑制率分别为64.4%和61.2%,其余化合物抗肿瘤活性不明显;相同剂量下,穿心莲内酯,穿心莲酸对迟发性变态反应有促进作用,穿心莲内酯,穿心莲酸,14-去氧穿心莲内酯,14-去氧-11,12-二去氢穿心莲内酯能降低小鼠碳粒廓清指数,而异穿心莲内酯对迟发性变态反应和炭粒廓清指数均无影响。结论初步生物活性实验表明,穿心莲二萜内酯类化合物的内酯环是抗肿瘤的必须活性基团;该类化合物的抗肿瘤作用可能与内酯环部分(包括C11和C12)双键的个数及位置和14-位羟基均有一定关系,具有环外12,13-位双键和14-位羟基的抗肿瘤活性较强;异穿心莲内酯的四氢呋喃环有增强抗肿瘤活性之作用。异穿心莲内酯有非常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且对小鼠免疫功能无影响,提示它可能是一类有发展前景的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17.
海嘧啶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 研究海嘧啶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采用MTT实验和集落形成实验观察海嘧啶的体外抗肿瘤作用;通过海嘧啶对FC小鼠和S180、H22荷瘤小鼠瘤重和生存时间的研究,观察了海嘧啶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 海嘧啶对8种人癌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以对BGC-823、Eca-109、HCT-8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对BGC-823、Eca-109、HCT-8细胞的集落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对Eca-109细胞集落形成抑制作用最强;可明显抑制FC小鼠和S180小鼠瘤体的生长,明显延长H22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结论 海嘧啶由中药复方和5-Fu两部分复合而成,其抗肿瘤作用与二者相比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倬抑瘤率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木犀草素(Luteolin,Lu)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的体外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DPPH法测定Lu抗氧化活性;MTT法测定Lu对BGC-823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影响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 Lu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与其浓度呈正相关(r2=0.979);5,10,20,40μmol/L的Lu作用48 h后对BGC-823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5.08%,7.09%,25.27%和53.77%,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7.88±5.81)μmol/L;Lu以浓度依赖性阻滞细胞周期在G2/M期,且S期细胞比例呈下降趋势。40μmol/L的Lu作用72 h后,BGC-823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0.01);镜下观察发现经Lu处理后细胞固缩并伴随细胞膜破裂的现象。结论 Lu在体外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抗氧化、改变细胞周期及诱导细胞凋亡是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p‐Hydroxymethoxybenzobijuglone (HMBBJ), a new quinone compound isolated from Juglans mandshurica (by bioassay‐guided fractionation), showed cytotoxic activity in the gastric carcinoma cell line BGC823. The growth of BGC823 cells was inhibited as demonstrated by MTT assay and several cellular characteristic changes, such as cell shrinkage, chromatin condensation and apoptotic body formation with programmed cell death. Flow cytometr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BGC823 cell cycle was arrested at G2/M phase by HMBBJ, and the apoptotic rate of BGC823 cells increased with respect to HMBBJ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HMBBJ also activated caspase‐3, de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Bcl‐2 and caused a decrease in the 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 (ΔΨm).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HMBBJ could significantly induce apoptosis in BGC823 cells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potential candidate for a chemotherapeutic drug against cancer.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