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蕾  鲁莹  邹豪  钟延强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23):1811-1814
 目的建立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干扰素α-2b在大鼠血清中的药物浓度,进行干扰素α-2b PLGA缓释微球皮下给药后的药动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采用人IFNα酶联免疫试剂盒进行血清药物含量测定;并采用3P87药动学程序进行模型拟合。结果该方法在14~875 ng·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4 2);平均回收率为98.09%;板内RSD为1.06%~7.54%,板间RSD为1.34%~10.35%;微球与注射剂溶液皮下给药均符合单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微球tmax=4 h,ρmax=5.490×103ng·L-1,MRT=2.486 d,注射剂tmax=1.5 h,ρmax=2.532×104ng·L-1,MRT=0.095 6 d。结论ELISA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作为干扰素α-2b PLGA微球临床前药动学的检测方法;干扰素α-2b PLGA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显著提高了干扰素α-2b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血药浓度的方法研究猕猴皮下注射重组人集成干扰素α注射液后的药动学。方法6只健康猕猴皮下注射10μg·kg-1的重组人集成干扰素α注射液,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动物血清中的药物浓度,测定猕猴体内血药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重组人集成干扰素α在猕猴体内代谢符合一室模型。其药动学参数是:t1/2e(2.67±0.70)h;tmax(4.69±0.84)h,其中雌性猕猴的达峰时间明显比雄性动物短[雌性(3.99±0.23)h;雄性(5.38±0.49)h;P<0.01];ρmax(3.07±1.77)g·L-1;AUC0~21 h(27.58±13.50)μg·h·L-1。结论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猕猴皮下注射重组人集成干扰素α注射液血药浓度的方法稳定、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性好,可用于动物和以后临床的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布比卡因聚乳酸缓释微球在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考察布比卡因聚乳酸微球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 家兔单次皮下植入布比卡因聚乳酸微球和皮下注射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后 ,用HPLC测定血中布比卡因浓度。结果 布比卡因聚乳酸微球和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的cmax分别为 0 .78和 2 .4 7μg·mL-1,tmax分别为 12 .99和 0 .34h ,MRT分别为 39.37和 5 .5 6h。结论 微球在家兔体内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低血药浓度 ,显示了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干扰素α-2b长效注射微球的制备和体外释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诚  尹东锋  鲁莹  钟延强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5):1197-1199
干扰素α-2b(IFN-α-2b)属蛋白质类药物,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病毒性疾病和恶性肿瘤,但其生物半衰期短,需频繁注射给药,给病人用药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本研究采用聚乳酸-羟基醋酸共聚物(PL-GA)将IFN-α-2b包被成微球,通过微球内部的孔道以及高分子材料的融蚀降解来调控IFN-α-2b在体外的释放,从而制得了干扰素α-2b长效微球注射剂.  相似文献   

5.
金雀异黄素壳聚糖微球胶囊的体内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吴婉莹  李云谷 《中药材》2002,25(4):282-284
目的:比较金雀异黄素壳聚糖微球胶囊(M.C)与普通胶囊(C.C)的动物体内分布情况,探讨新制剂微球胶囊是否具有缓释靶向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3P97软件拟合,进行微球胶囊与普通胶囊的体内药动学研究。结果:微球胶囊在体内各脏器的浓度与普通胶囊相比降低较缓慢,可以在较长时间维持一定的药物浓度;金雀异黄素普通胶囊在小鼠体内分布以肝脏为主,微球胶囊在体内分布与之相比有明显改变,以肺与脾脏为主。结论:金雀异黄素聚糖微球胶囊具有较好的缓释性,并在分布上对肺脾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单甲氧基聚乙二醇接枝玉米朊(mPEG-g-Zein)在水中能够自组装成胶束的原理来增加模型药物硝苯地平(NFP)的溶解度,以聚乙烯醇(PVA)为囊材制备成包裹硝苯地平-单甲氧基聚乙二醇接枝玉米朊纳米胶束的微球,并考察其体内外释放情况。方法 采用悬浮界面交联法一步制备纳米胶束硝苯地平-单甲氧基聚乙二醇接枝玉米朊-微球,考察其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放情况。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大鼠口服硝苯地平微球(受试制剂)和硝苯地平片(参比制剂)后不同时间点血浆中硝苯地平的浓度,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该微球平均粒径为22 μm(其内包裹的纳米胶束平均粒径为200 nm),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累计释药量分别为15.16%、85.8%、93.8%,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66%。结论 该硝苯地平微球外观圆整、粒径分布均匀、体外释药缓释效果明显,且相对生物利用度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PLGA(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吉西他滨缓释微球在荷胰腺癌裸鼠体内的药动学特点,为该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 对荷胰腺癌裸鼠分别进行PLGA-吉西他滨缓释微球间质化疗(A组,8.64 mg·kg-1),吉西他滨全身化疗(B组,8.64 mg·kg-1)和瘤体内给药化疗(C组,8.64 mg·kg-1)后,采集不同时间静脉血及恶性肿瘤、肝脏和肾脏组织,应用HPLC测定血浆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WinNolin4.0.1药动学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浆中A,B,C 3组的ρmax分别为(0.18±0.06),(1.765±0.329),(0.127±0.042)mg·L-1,A组与B组相比,P<0.05,t1/2分别为(120±10.6),(4.28±1.07),(6.32±1.25)h, tmax分别为(72±2.5),(0.33±0.09),(0.50±0.21)h,MRT分别为(56.8±10.9),(0.43±0.14),(0.19±0.04)h,AUC分别为(10.2±2.7),(0.13±0.03),(0.56±0.18)mg·h·L-1;肿瘤组织中A、B、C 3组的ρmax分别为(1.329±0.381),(0.462±0.150),(0.753±0.166)mg·L-1,A组与B、C组相比,P<0.05,t1/2分别为(97.39±8.93),(5.97±1.65),(2.15±0.58)h,tmax分别为(24±3.2),(4.0±1.2),(0.00±0.02)h,MRT分别为(399.8±20.8),(126.9±15.4),(117.8±10.7)h,AUC分别为(383.7±25.2),(56.83±6.73),(71.60±18.52)mg·h·L-1;肝脏中A、B、C 3组的ρmax分别为(0.734±0.152),(0.578±0.083),(0.85±0.19)mg·L-1,A组与B、C组相比,P>0.05,tmax分别为(72±6.2),(24±3.9),(72±4.5)h,MRT分别为(520.5±20.2),(111.7±19.4),(112.9±9.6)h,AUC分别为(1 325.9±86.5),(216.4±32.6),(108.8±29.1)mg·h·L-1;肾脏组织中A、B、C 3组的ρmax分别为(0.55±0.16),(0.458±0.137),(0.687±0.232)mg·L-1,A组与B、C组相比,P>0.05,tmax分别为(2.0±0.6),(8.0±2.3),(120±10.4)h,MRT分别为(462.1±28.6),(111.1±20.1),(119.6±18.6)h,AUC分别为(378.1±38.5),(29.42±10.64),(97.57±16.72)μg·h·mL-1。结论 PLGA-吉西他滨缓释微球间质化疗能够显著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化疗药物的全身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依托泊苷鼻用黏附微球的性质考察及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依托泊苷壳聚糖微球的黏附性、纤毛毒性及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评价其鼻腔给药的应用价值及作用。方法采用在体蟾蜍上颚纤毛评价微球的纤毛毒性,用纤毛输送速率考察黏膜黏附性;用HPLC测定不同剂型和不同给药方式家兔体内吸收情况。结果依托泊苷壳聚糖微球具有黏附性,无纤毛毒性;鼻腔给药后峰浓度(ρmax)为(85.99±3.52)μg·L-1,达峰时间(tmax)为(60.64±7.66)min。结论壳聚糖微球可以延长药物在鼻腔内的滞留时间,提高药物吸收,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豚鼠皮下注射重组人集成干扰素α(recombinant human consensus interferon-α,以下简称rhCIFN)后的吸收、分布、排泄以及药动学参数。方法采用三氯醋酸沉淀蛋白后,测定沉淀物中放射性的方法(简称三氯醋酸-放射性同位素法,TCA-RA法),计算豚鼠皮下注射125I标记rhCIFN后血液、组织或排泄物中的总放射性以及药动学参数。结果豚鼠皮下注射125I标记rhCIFN 3μg·kg-1后的药物消除符合二房室消除模型,消除相半衰期(t1/2β)为13.2 h;tmax为2 h;ρmax为4.76μg·L-1;AUC0~48为50.9μg·h·L-1。豚鼠静脉注射125I标记rhCIFN 3μg·kg-1后AUC0-48为71.2μg·h·L-1,豚鼠皮下注射rhCIFN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71.5%。豚鼠皮下注射125I标记rhCIFN 3μg·kg-1后测定不同组织的药物含量,发现药物在组织中的浓度除肾脏和脾脏外其他组织均低于同时间的血药浓度,所有组织含药量均于给药后2 h达到最高,以后逐渐降低。在各时间点以肾脏含药量最高,脾、肺和肝组织含量次之,脑、肌肉和脂肪组织的药物含量最少;96 h内有89.7%放射性从尿中回收,5.7%从粪中回收,尿粪总排泄量达给药剂量的95.4%,表明该药主要经肾由尿排泄。结论用TCA-RA测定了豚鼠皮下注射rhCIFN后的吸收、分布、排泄以及药动学参数,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准确性好,可用于动物和以后临床的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勤  顾勇  李纳  郭倩  徐晓玉  张继芬 《中草药》2013,44(14):1939-1943
目的 比较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姜黄素磷脂复合物、姜黄素壳聚糖微球、姜黄素原料药的药动学特征,探讨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药物载体的优势.方法 SD大鼠ig给予4种姜黄素制剂100 mg/kg(以姜黄素计)后,定时取血,以大黄素为内标,乙腈-2%醋酸水溶液(55∶45)为流动相,HPLC法检测姜黄素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DAS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姜黄素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的tmax、t1/2分别为2.0、3.2 h,较原料药(0.6、1.2 h)、壳聚糖微球(1.4、2.3 h)、磷脂复合物(1.2、1.7h)均有所延长;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原料药、壳聚糖微球、磷脂复合物的7.49、2.07、2.67倍.结论磷脂复合物壳聚糖微球较单一的磷脂复合物或壳聚糖微球更能延缓药物释放,促进药物吸收,是半衰期短、溶解度低药物的优良口服给药载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制备干扰素 α-2b ( IFNα-2b )干粉吸入剂,并评价其体外性质以及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性质。 方法 冷冻干燥并研磨后制备 IFNα-2b 干粉吸入剂,同时考察了 IFNα-2b 干粉吸入剂的形态、粒径、吸湿性、排空率及雾粒分布,并以细胞病变抑制法( CPE 法)测定了干粉吸入剂中 IFNα-2b 的效价及活性保持率。此外,还以皮下注射 IFNα-2b 溶液为对照,考察了 IFNα-2b 干粉吸入剂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性质。 结果 IFNα-2b 干粉吸入剂形态为近圆形,粒径为 6.78 μm ,敲击密度为 0.35 g ·mL-1 ,排空率为 95.16% ,吸湿率为 5.80% ,雾粒分布实验中一级和二级瓶中的分布总量为 58.32 %,干粉吸入剂中 IFNα-2b 的活性保持率为 99.58% ; IFNα-2b 干粉吸入剂在大鼠体内 <> c max 有所降低, <> t max 有所减小,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46.76% ; 结论 本实验所制备的 IFNα-2b 干粉吸入剂体外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IFNα-2b 的活性损失小,而且体内生物利用度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20(S)-原人参二醇(PPD)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释放特征,初步评价微球中药物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方法:考察微球在体外长期和加速条件下的释药特性、释放相关性,进行方程拟合以阐述释药机制;初步评价单次注射给予普通药物溶液及微球后,药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结果:微球体外长期释放体现良好缓释效果,在0.5 h内无明显突释,当释放达到38 d时,微球的累积释放率达到83.6%;体外长期释放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药物释放以扩散机制为主;长期与加速释放的累积释放率经拟合相关性好;微球在大鼠体内给药后,能够缓慢释放药物长达11 d,与普通药物溶液静脉组相比,t1/2延长17.5倍,MRT延长22.8倍,体现了明显的体内缓释特性。结论:体内外释放实验数据均表明该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石杉碱甲聚乳酸-乳酸羟基共聚物微球,并评价其在大鼠体内的缓释效果。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透析袋法测定微球体外释放度。通过扫描电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外观和表面形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浓度,采用微量羟胺法测定大鼠脑内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结果微球外观圆整表面光滑。微球的粒径为63.08μm,跨距为0.73,包封率为78.08%,载药量为3.80%。石杉碱甲微球在体外可缓释21d,主要通过扩散控释机制释药,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大鼠肌注2.1mg微球后的最大血药浓度出现在给药后第2天,ρmax为(51.47±4.70)μg·L-1,AUC0→∞为326.11μg·d·L-1,MRT为8.7d。微球对大鼠皮层、纹状体和海马部位AchE活性的抑制作用可持续至给药后的第14天。石杉碱甲微球对上述3个部位AchE活性的抑制率与血浆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Hill方程,血浓-药效的经时轨迹呈逆时针走向。结论石杉碱甲微球制备工艺简单,重现性好,体内外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双氯芬酸钠缓释微丸(DS-SRMP)在家兔体内药动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家兔体内的血药浓度,研究DS-SRMP的吸收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结果:DS-SRMP在体内0~8 h的吸收速度符合表观零级动力学过程,其Ka0=12.14%/h。结论:体内药动学研究表明,DS-SRMP缓释效果明显,给药后血药浓度较为平缓,持续作用时间长,可减少给药次数。该缓释制剂相对于其普通片剂具有释药稳定,生物利用度高,安全有效等制剂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布比卡因人血清白蛋白微球家兔皮下给药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考查布比卡因人血清白蛋白微球的体内释药行为和神经阻滞效果。方法以家兔为实验对象,以注射剂为对照组,采用改良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体内布比卡因血药浓度,以针刺疼痛反应圈半径大小评价其麻醉效果。结果药动学实验结果表明,注射剂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短(tmax=0.313h),浓度高(cmax=2.374μg·mL-1),药物代谢速度快。由于微球的突释作用和随后的缓慢释放,使得微球组血药浓度出现双峰现象,并长时间维持较低水平,实验组MR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药效学实验表明,微球组皮下给药最大麻醉圈直径显著小于注射剂对照组(P<0.01),而微球组局麻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结论微球组与注射剂组相比,药物扩散少,局部麻醉作用持续时间长,说明微球组在体内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和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陈丽华  冯怡  徐德生 《中草药》2006,37(10):1590-1594
从血药浓度法、生物效应法及其相结合的PK-PD模型等研究方法方面综述了中药缓释制剂药物动力学近年来的研究现状;对其在物质基础研究、整体观认识及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表明中药缓释制剂药物动力学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通过药动学的研究,探索体内释放过程,有助于促进中药缓释制剂的发展,对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生长激素的免疫原性及药动学。方法:用rhGH及其两种mPEG修饰物PGH1、PGH2免疫家兔,检测免血清中的抗体滴度;对家兔单次背部皮下给药,定时取血清,建立rhGH及其修饰物的ELISA双抗夹心检测法,检测血清中的药物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经过mPEG修饰后,明显降低了rhGH的抗体滴度,缩短了抗体持续时间。在药动学研究中发现,其t1/28从3.1h显著延长到PGHI的9.9h和PGH2的22.5h,其AUC也有很大的提高。结论:mPEG修饰后可明显降低rhGH的免疫原性,延长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半衰期,降低清除率,改善其药动学性质。且改善程度随mPEG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18.
微波联合α-2b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1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微波联合重组人α-2b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118例尖锐湿疣患者,采用微波联合重组人α-2b干扰素为治疗组;118例尖锐湿疣患者单用微波治疗为对照组,观察2组治疗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的复发率显著高于治疗组(P<0.01)。结论微波联合重组人α-2b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9.
水飞蓟宾明胶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水飞蓟宾明胶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方法:以水飞蓟宾注射液为参比,用3P 97软件计算药动学模型及药动学参数,用靶向效率来评价其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靶向性.结果:水飞蓟宾明胶微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模型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α=(0.5728±0.108 6)h,t1/2β=(20.6866±1.058 8)h,CL=(0.003 8±0.001 4) mL·h· Kg-1,AUCo→∞=(211.095 0±10.272 8) mg·h·L-1,其在肝脏、脾脏、心脏及肾脏的靶向效率分别为2.093,1.986,0.634,0.259.结论:与水飞蓟宾注射液相比,水飞蓟宾明胶微球能提高对肝脏,脾脏的趋向性,有利于提高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激光联合重组人α-2b干扰素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激光联合重组人α-2b干扰素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单纯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治疗组在激光治疗后第2日局部涂抹重组人α-2b干扰素乳膏治疗,疗效4周,随访6个月观察复发情况及IL-2、IL-10、IL-4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2.00%(46/50),复发率8.00%,对照组治愈率64.00%(32/50),复发率36.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L-2、IL-10、IL-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L-2升高,IL-10、IL-4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变化程度治疗组比对照组更为明显,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二氧化碳激光联合重组人α-2b干扰素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肯定,能降低复发率,优于单独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