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观察采用9号头皮针经颈内静脉置入隧道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接受中心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盲穿法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术,实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的9号头皮针经颈内静脉置入隧道式PICC术,比较2组一针穿刺成功率、操作痛发生情况、置管时间、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一针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操作痛评分和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渗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移位和导管堵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9号头皮针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隧道式PICC,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为双上肢PICC置管受限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静脉通路。  相似文献   

2.
经锁骨下静脉置入PICC导管加皮下隧道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置入PICC导管加皮下隧道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肿瘤患者分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经锁骨下静脉置入PICC导管,观察组经锁骨下静脉置入PICC导管加皮下隧道。观察两组导管留置时间、相关培养标本阳性率及导管问题的差异。结果导管留置时间观察组(259.97±12.81)d、对照组(65.95±10.79)d;皮肤细菌培养阳性率观察组6.67%、对照组20%;导管培养阳性率观察组3.33%、对照组13.33%;血培养阳性率观察组1.67%、对照组11.67%;观察组发生导管阻塞、导管脱出较对照组少。结论经锁骨下静脉置入PICC导管加皮下隧道用于肿瘤患者,使用效果优于经锁骨下静脉置入PICC导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下隧道股静脉穿刺置管在学龄前危重患儿临床应用中的优缺点。方法:将40例危重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行经皮下隧道股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行经皮下股静脉穿刺置管,分别观察两组导管穿刺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导管滑脱、堵塞、导管相关性感染及两组导管增加换药频次(除外常规换药每天1次)与增加护理时间等,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穿刺时间、留置时间、1周后导管滑脱与堵塞、导管相关性感染、增加换药频次及时间等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下隧道股静脉穿刺置管较经皮下股静脉穿刺置管护理简便,导管留置时间较长、不易滑脱、导管源性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基于实验组许多指标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上优先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超声引导下一针式皮下隧道穿刺法在改良型三向瓣膜中长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需置改良型三向瓣膜中长导管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穿刺时采用一针式皮下隧道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改良版赛丁格技术穿刺法,两组患者中长导管的尖端位置均位于锁骨下静脉,观察两组患者的穿刺结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置管后28 d内均无静脉炎、渗出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一针式皮下隧道穿刺法置入改良三向瓣膜中长导管,导管尖端达锁骨下静脉,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隧道式经股静脉留置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上腔静脉综合征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2月在某市两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住院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恶性肿瘤病人168例,将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84例,对照组采用经大腿中段股静脉穿刺留置PICC,实验组采用隧道式经股静脉留置PICC。观察比较两组操作质量(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操作痛评分、操作出血量评分)、带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穿刺点感染率、导管堵塞率、导管脱出率、症状性血栓形成率)以及其他情况(穿刺点渗血程度、1周内平均维护次数、非计划拔管率)。[结果]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操作痛评分、操作出血量评分、穿刺点感染率、导管堵塞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脱出率、症状性血栓形成率、带管总并发症发生率、穿刺点渗血程度、1周内平均维护次数、非计划拔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直接经大腿中段股静脉穿刺留置PICC比较,隧道式经股静脉留置PICC操作成功率高,不增加病人出血量和痛苦,能明显减轻穿刺点渗血程度,减少置管早期PICC维护次数,降低导管脱出率、症状性静脉血栓形成率和非计划拔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和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用于开颅手术病人输液的效果。[方法]将80例需行开颅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实验组采取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滑脱或堵塞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导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长(P〈0.01),导管脱出发生率较低(P〈0.05),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但两组穿刺部位血肿、血栓性静脉炎、导管阻塞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置管用于开颅手术病人可有效地防止导管相关性感染,显著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经皮下隧道贵要静脉置管对气管造口危重患者的防止导管性感染和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方面的作用。方法 选择 12 0例需行气管造口的危重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 (n =6 0 )和对照组 (n =6 0 ) ,试验组采取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 ,对照组采取直接经皮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 ,观察两组在导管留置时间以及导管性感染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 ,差异具有显著性。试验组在穿刺处局部感染率、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以及感染相对危险性等方面均比对照组低 ,差异具有显著性 ,而两组在穿刺部位血肿、血栓性静脉炎、导管阻塞、导管脱出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经皮下隧道贵要静脉置管对气管造口危重患者可以有效地防止导管性感染和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一针式皮下隧道法在肿瘤化疗患者Power PICC置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入住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化疗科需置入Power PICC导管的963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置管方式分为试验组493例和对照组470例,试验组采取一针式皮下隧道法、对照组采取常规塞丁格穿刺技术进行置管,采用卡方检验对两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导管移位及导管堵塞的影响因素,并绘制生存曲线反应两组导管移位及导管堵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一针式皮下隧道法可明显降低置管后导管移位及导管堵塞的发生率[aHR=0.304,95%CI(0.137,0.677),P<0.01;aHR=0.304,95%CI(0.097,0.958),P<0.05],一般人口学及疾病资料均对导管移位及导管堵塞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通过一针式皮下隧道进行Power PICC置管可明显减少置管后并发症,该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Power PICC穿刺技术。  相似文献   

9.
ICU患者不同途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比较经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与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发生导管源性感染的情况。方法 将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组(Ⅰ组)、经股静脉穿刺组(Ⅱ组)和经周围静脉穿刺组(Ⅲ组)。每组各57例,观察3组患者局部感染和导管源性感染情况。结果 Ⅰ组、Ⅱ组均较Ⅲ组的导管细菌培养阳性率和局部感染率高(P<0.01)。结论 PICC操作方法简单,导管源性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莫美珍  周海宁  梁琼  谭卫仙 《护理研究》2007,21(20):1808-1809
[目的]观察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和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用于开颅手术病人输液的效果。[方法]将80例需行开颅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实验组采取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滑脱或堵塞以及导管相关性感染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导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长(P<0.01),导管脱出发生率较低(P<0.05),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但两组穿刺部位血肿、血栓性静脉炎、导管阻塞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置管用于开颅手术病人可有效地防止导管相关性感染,显著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1.
经股静脉穿刺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扩大PICC导管应用的适应证。方法对21例患者实施经股静脉穿刺PICC导管置入下腔静脉,患者分别为装有心脏起搏器和双上肢烧伤各1例、肿瘤患者静脉条件差3例、PICC导管经外周静脉穿刺失败16例。结果21例置管均一次穿刺成功,辅以相应的护理措施,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PICC经股静脉穿刺置入下腔静脉安全、可行,扩大了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经皮下隧道股静脉穿刺置管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减少导管并发症及导管相关性感染方面的效果.方法 将 139例重型颅脑损伤所致昏迷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70)采用经皮下隧道股静脉穿刺置管法建立静脉通道;对照组(n=69)采用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法.两组均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观察导管阻塞、脱落、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以及留管时间.结果 观察组留管时间长于对照组,导管脱落及相关性感染较对照组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而导管阻塞的发生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 经皮下隧道股静脉穿刺置管配合预防性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导管并发症特别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延长留管时间,适合需长时间保留静脉通道的患者.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ubcutaneous tunnel of femoral vein puncture used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trauma to reduce related infection and complications caused by the canal.Methods A total of 139 unconscious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ed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random: observation group ( n = 70) and control group ( n =69) .Th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et up a vein routeway through subcutaneous tunnel of femoral vein puncture, whil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et up a vein routeway through tradition-al femoral vein puncture.The complications of canal shedding, related infection and the puncture place infection and the time of retuning the canal were observed.Results The retaining canal tim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puncture place infe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very remarkable (P < 0.05 or P < 0.01 ).But the occurrence rate of canal blocking of the two groups had no difference ( P > 0.05 )Conclusions The occurrence rate of syndrome of canal especially canal related infection can be reduced and the retaining canal time can be extended by means of setting up vein routeway through subcutaneous tunnel of femoral vein puncture plus prophylactic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method can be applied to the patients in need of long-term keeping transfusing passage.  相似文献   

13.
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方法和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颈外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存在的风险因素及管理措施。方法对19例患者经颈外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分析其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做好相关风险因素的管理。结果19例患者均置管成功;置管过程中发生堵管2例,导管滑脱1例:经相应处置后均继续保留导管。12例因化疗结束拔管,置管时间73-247d,平均(187±18.13)d;5例患者死亡,2例放弃治疗。结论加‘强对经颈外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风险因素的管理.可以减轻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朱亚  王芳  葛学娣  黄莹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0):1524-1526,1536
目的观察并比较经周围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两种置管途径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药物治疗中的应用特点,从而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2009年1-12月,将16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ICC组83例和CVC组82例,PICC组实施经肘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CVC组实施经颈内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操作所需时间、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患者的自觉舒适度、与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等。结果 CVC组患者的置管操作时间显著短于PICC组(P〈0.05),PICC组的1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CVC组(P〈0.05);发生与置管操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PICC组低于CV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PICC组显著低于CVC组(P〈0.05);患者自觉舒适度PICC组显著优于C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是CHF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的首选途径,CVC是CHF患者应急抢救的有效通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2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对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K;)后穿刺点出血的效果。方法将65例不同病种行PICK;置管患者分为常规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0例),常规对照组按常规方法由静脉上方穿刺直入血管行PICC,观察组则在血管下方2~3Gin进针,不直接刺入血管,先皮下潜行2~2.5cm后刺入血管,再将导管插入行PICC。结果观察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改进PICK;穿刺方法后,可减少PICC穿刺点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长期静脉输液药物治疗、静脉高营养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经验。方法 :随机将 137例重型颅脑损伤所致昏迷患者分为两组 ,实验组 (6 9例 )用经皮下隧道股静脉穿刺置管法建立静脉通道 ;对照组 (6 8例 )用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法。两组均经此通道常规输液及补充静脉高营养素。穿刺点每周换药 2次 ,细菌培养 1次 ,发热患者行血培养 ,拔管时取导管尖端培养。观察导管阻塞、脱落、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以及留管时间等。结果 :实验组留管时间长于对照组 ,导管脱落及相关性感染、穿刺点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 0 0 1)。导管阻塞的发生率两组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经皮下隧道股静脉穿刺置管能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 ,延长留管时间 ,适合需长时间保留静脉通道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PICC导管在乳腺癌术后化疗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应用PICC导管(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为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建立深静脉通道。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经患者健侧上肢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将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进行化疗。结果:53例患者全部置管成功,行大剂量化疗,导管留置20周以上.无1例发生药物渗漏性血管损伤、皮肤损伤及导管护理并发症。顺利完成化疗。结论:行PICC置管化疗并进行正确的导管护理。可以避免化疗药物产生的局部不良反应.操作方便,安全可靠,保留时间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PICC置管在白血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白血病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和局部组织产生不良反应。方法 经患者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插入PICC导管至上腔静脉中、下1/3处行化疗。结果 20例患者19例置管成功,占95%(19/20),置管时间最短为5日,最长超过300日。结论 PICC置管是一安全、简便、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能有效保护外周静脉网、避免局部组织损伤的静脉通道,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肿瘤患儿经头皮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可行性。方法 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被确诊并需住院化疗的肿瘤患儿6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肘静脉组(n=36)和头皮静脉组(n=30)。比较两组患儿穿刺时和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结果经头皮静脉和肘静脉留置PICC的两组患儿中,66例患儿均置管成功。但经肘静脉患儿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1%,经头皮静脉置入PICC的患儿无导管异位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置入PICC的一次性成功率、送导管困难和拔除导丝困难、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完成时间和导管留置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头皮静脉留置PICC可提高置管的成功率,且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比较康惠尔透明贴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致局部过敏性皮炎中的疗效和护理。方法将2011年6月-2013年3月PICC穿刺致局部过敏性皮炎的60例患者,按门诊单双日就诊时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局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外涂加康惠尔透明贴的换药方法予以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外涂加3M透明敷料换药法。观察比较两种换药方法的疗效。结果对照组治愈12例(40.0%),显效3例(10.0%),好转7例(23.3%),无效8例(26.7%);试验组治愈22例(73.3%),显效5例(16.7%),好转2例(6.7%),无效1例(3.3%);试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82,P=-0.002)。结论采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外涂加康惠尔透明贴换药对改善PICC置管患者穿刺处局部过敏性皮炎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置管痛苦及治疗成本,延长PICC导管留置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