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对比在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e-CABG)患者中分别采用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和on-pump CABG)的临床早期结果,探讨通过合理手术方式的选择,提高re-CABG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0年4月到2006年6月,21例首次CABG后因心绞痛复发患者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了re-CABG手术,其中10例行off-pump CABG(off-pump组),11例行on-pump CABG(on-pump组)。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体重、心肺功能、心绞痛程度、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射血分数、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On-pump组中患者术后死亡1例,冠状动脉远端吻合口数多于off-pump组(P<0.05);off-pump组无手术死亡,在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胸腔引流液量、输血量和手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明显少于on-pump组(P<0.05)。结论 Off-pump CABG和on-pump CABG技术在re-CABG中都可以取得满意疗效,off-pump CABG下施行re-CABG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1997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 ,我科在体外循环 (CPB)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2 4 3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2 4 3例 ,男 2 15例 ,女 2 8例 ;年龄2 0~ 75岁 ,平均年龄 5 7.5 9± 10 .6 7岁 ;体重 4 0~ 94 kg,平均体重 72 .4 9± 10 .92 kg。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 0 .2 4~ 0 .87,平均 0 .5 7± 0 .11;心功能≥ 级 12 5例 ;冠状动脉病变≥ 3支181例。全组均行 CABG,同期行室壁瘤切除术 11例 ,心瓣膜置换术 15例。1.2 方法 经升主动脉插管和腔房二级引流管建立 CPB。常规监测静脉血混合氧饱…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1年3月~2002年10月我院共完成OPCAB9例,在进行旁路移植吻合时,冠状动脉的暴露和制动借助于特制胸骨牵开器和配套的冠状动脉固定器。结果:无手术死亡,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短期随访临床效果满意。结果:OPCAB安全可行,可减少输血,减轻手术创伤与并发症,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110例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验,探讨其手术适应证、优缺点及手术方法。方法 常温、全身麻醉,胸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应用特殊心表固定器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平均搭桥3.9支,血管桥为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及桡动脉。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手术时间平均为210min,术后气管插管时间平均为4.8h。术后住院时间平均为10d,住院费用平均为4.4万元。其中3例术中出现不可逆血压过低、室颤而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论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适合于老年及心功能差的患者,可减少体外循环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但不能完全替代体外循环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153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无手术死亡的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来153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手术结果. 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每例平均移植旁路血管3.1支,全组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141例患者术后4~6小时拔除气管内插管,86例患者未输库血,术后心绞痛均消失.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2个月,无晚期死亡.1例患者于术后1年6个月出现活动后胸闷、心绞痛,其余患者症状均消失,活动量明显增加,心功能改善. 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正确掌握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和围术期处理,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报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例患者均在全麻、常温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OPCAB术,其中单支病变1例,2支病变5例,3支病变16例,4支病变18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搭桥3.1支,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为(8.0±2.5)h。结论对冠状动脉疾病,OPCAB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患者近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疗效和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连续239例患者在发生AMI后14~27(20.55±3.91)d行OPCAB(AMI组),术前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5.82±6.24)U/L,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0.07±0.04)ng/ml;将同期406例无心肌梗死史的OPCAB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30 d AMI组死亡率为2.51%(6/239),其中死于循环衰竭4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导致下肢缺血、坏死1例,肺部感染合并休克1例。AMI组患者术后应用多巴胺明显多于对照组(61.51%vs.37.44%,P=0.001),术中/术后行IABP亦多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术后引流量及输注红细胞悬液量均多于对照组[(385.18±93.22)ml vs.(316.41±70.05)ml,P=0.022;(373.68±69.54)ml vs.(289.78±43.33)ml,P=0.005],但两组二次开胸止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3.81%vs.8.62%,P=0.038)。AMI组术后30 d死亡率高于对照组(2.51%vs.1.4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ICU时间[(2.01±0.95)dvs.(1.78±0.98)d]和术后住院时间[(10.33±4.16)d vs.(9.89±4.52)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随访211例(88.28%),随访时间(2.89±1.02)年;失访28例(11.72%)。随访期间死亡25例,其中心源性死亡14例;1年生存率为97.63%,5年生存率88.15%。结论在AMI发生2~4周、待CK-MB和cTnI水平恢复至正常范围后,行OPCAB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比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on—pump)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off—pump)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2003年12月-2005年1月间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95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on—pump组和off—pump组。并对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术后off—pump组发生并发症17例,on—pump组26例(P=0.000);off-pump组住院死亡2例,on—pump组死亡6例(P=0.025)。结论 在多支左主干病变中,off—pump和on—pump在再血管化的应用上无差别;off—pump后的心电图改变、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on—pump患者低,但是合并瓣膜病或严重的3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室壁瘤形成的患者更适宜采用on—pump,off—pump不能取代on—pump。  相似文献   

9.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和评价微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临床效果。 方法  38例 OPCAB患者中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 4例 ,1支血管病变 10例 ,2支 14例 ,3支 10例 ,均经胸骨正中切口行 OPCAB,每例移植血管 1~ 5支 ,平均移植血管 2 .42支。应用左乳内动脉 38支 ,大隐静脉 5 4支。 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 ,36例顺利完成手术 ,2例转为心肺转流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8例均在手术后 2~ 12小时 ,平均 4.9± 2 .6小时顺利拔除气管内插管。全组均顺利康复 ,15例手术后 1个月内恢复了原工作。 结论 对有适应证的患者 ,OPCAB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47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后处理的临床经验,并对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1999年6月~2000年6月我院共完成OPCAB47例,其中单支血管病变3例,双支病变5例,三支病变39例。采用乳内动脉、桡动脉和/或大隐静脉共移植血管150支,平均每例3.2支。 结果 平均术后辅助呼吸时间6±2.5小时、平均ICU监护治疗时间36小时,31例患者未输血,术后早期发生心律失常15例,出血、二次手术3例,二次气管内插管2例,术后1个月切口感染2例,胸骨骨不连1例,无住院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住院14天。 结论 OPCAB术后早期应适时尽早拔出气管内插管,调整血容量,水、电解质平衡及术前所用药物,预防和及时处理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报告微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探讨其手术指征及外科处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5例OPCABG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顺利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随访3~4个月,无死亡,无明显心绞痛及心肌缺血表现。结论 对于选择的患者,OPCABG安全、经济、有效,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微创心脏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手术死亡的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4年来 15 3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搭桥 3 .1支 ,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92 %患者术后 4~ 6h拔除气管内插管 ,5 6%患者未输血 ,术后心绞痛均消失。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 ,术后并发症少 ,正确掌握其手术适应证、手术配合、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处理 ,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导致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ff-pumpCABG)紧急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n-pump CABG)的临床的原因,为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借鉴。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6年5月期间546例冠心病患者行off-pumpCABG的临床资料,对术中需紧急转为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的患者(off-pump转on-pump组,24例)与同期顺利完成off-pump CABG患者(off-pump组,522例)进行对比分析,并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在行off-pump CABG中,24例患者因心室颤动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改变术式。Off-pump转on-pump组患者中死亡4例,死亡率为16.7%(4/24),明显高于off-pump组[16.7%vs.2.7%(14/52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急性心肌梗死(OR=3.142,P=0.004)、急诊CABG(OR=1.571,P=0.011)和右冠状动脉狭窄≤90%(OR=1.922,P=0.024)为off-pump转为on-pump的危险因素。结论Off-pump紧急转为on-pump时死亡率明显增高,对同时合并有右冠状动脉狭窄≤90%、急性心肌梗死和急诊CABG等高危因素行off-pump CABG时,要做好体外循环的准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 p CABG)的原因及临床资料,以提高OPCAB的成功率。方法8例患者中转为on pum p CABG的原因为:2例术中发现心肌桥,处理时出血难以控制;6例因术中严重的低血压,其中3例是在搬动心脏时,另外3例在切开靶血管时。中转患者中2例在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其他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体外循环时间为101.8±8.5 m in。结果8例中转患者中无住院死亡;1例发生轻度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他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中转后术中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完成手术。OPCAB患者与中转on pum p CABG患者比较左心室舒张期末压(13.5±4.5mmHg vs.19.1±6.7mmHg)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180,P=0.04)。结论左心室舒张期末压增高是OPCAB的高危风险因素,如果>20 mmHg应首选on pum p CABG;急诊手术、心肌桥亦是OPCAB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非体外循环与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12月至2003年7月,我们对410例冠心病病人施行了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冠脉搭桥,OPCAB),对318例施行传统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CCAB),现对两种术式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孰优孰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有了很大的进展。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避免体外循环带来的并发症,而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其技术难度大;传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体外循环的辅助下可以提供较好的血管吻合条件,仍被广泛采用。现将对两种手术方法的移植血管通畅率、死亡率、炎症反应、凝血与抗凝的影响、器官系统损伤、住院时间和费用、术式转换等方面的比较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或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或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92例冠心病或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或心肌梗死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1例,女21例;年龄(64.25±7.93) 岁。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 Ⅲ~Ⅳ级4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1例,左主干病变>50% 8例,3支血管病变46例。92例冠心病患者中发生心肌梗死19例,心肌梗死发生率为20.65%。 结果 手术时间(5.43±1.46) h,术后中位机械通气时间1.0 d,中位住ICU时间3.0 d,远端吻合口数(2.70±0.82) 个。围术期死亡1例,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 19例,发生心律失常16例,呼吸衰竭24例,肾功能衰竭31例,低心排血量13例,住ICU时间延迟53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4例,院内感染11例。发生上述并发症的患者均经相应的治疗治愈或好转。术后血肌酐与术前相比有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0.22±53.03) μmol/L vs. (84.70±26.87) μmol/L,t =5.163,P=0.000)。术后随访91例,随访时间为术后0.5个月至2年。术后0.5个月常规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异常;术后1个月移植血管发生狭窄或血管闭塞3例,出现胸闷5例,2年后下肢取血管部位疼痛20例, CTA检查移植血管狭窄或血管闭塞10例。上述病变均经对症处理好转。 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或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提高手术成功率,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ECABG)的手术方法、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自2006年11月至2009年3月行ECABG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51~76岁。本组患者术前临床诊断均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7例。术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失败16例,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检查示:右冠状动脉撕裂并发急性心脏压塞2例。结果本组18例患者中抢救成功15例,成功率83.3%;死亡3例,病死率16.7%;其中2例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死于术后急性心肌梗死。生存患者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来院复诊1次,以后每年复诊1次,随访9~36个月,均无心绞痛及心肌缺血表现。结论掌握ECABG围手术期处理措施的特点,可提高手术成功率,挽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可行性,总结其临床经验. 方法 1999年8月~2007年10月我院共收治696例CTO患者,共853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显示无逆显影127支、有逆显影726支),均行OPCAB(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无逆显影的CTO患者中术中有26支有血流,而有逆显影的CTO患者中有63支无血流),共移植血管桥2 231支.其中施行内膜剥脱术(CE)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36支,行心中静脉原位静脉动脉化28支.术中有15例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改为体外循环下CABG,其中6例安放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 结果术中无死亡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死亡6例,其中2例死于严重低心排血量,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围术期心肌梗死,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术后发生应激性溃疡1例,纵隔感染1例,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1个月~9年,随访686例(99.42%),失访4例;心绞痛缓解率99.85%(685/686),心功能分级(NYHA)Ⅰ~Ⅱ级. 结论 CTO患者应用OPCAB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明显降低.冠状动脉造影对评价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有一定的局限性,冠状动脉血管内视镜技术和血管内超声心动图可以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20.
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问我院为26例冠心病患者施行了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其围术期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