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吸收棒治疗短管状骨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应用可吸收棒治疗30例短管状骨骨折。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5~18个月,平均8个月,均未发生感染或骨不愈合。30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X线结果显示多数病例在6~8个月后痊愈。结论:应用可吸收棒内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短管状骨骨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指骨骨折是创伤中常见骨折,处理方法很多,如微型钢板、克氏针、丝线缝合等等。但都有一定缺点。我们采用可吸收棒行髓内植入固定,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背景:可吸收性骨科植入材料在体内可以降解吸收,无需再次手术取出,且可能具有刺激骨折愈合的作用.目的:观察可吸收交锁髓内棒治疗长骨干骨折骨-材料界面的特征.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于2003-03/09在中山医学院动物实验室完成.材料:杂种犬15只,犬龄10-12个月,体质量13-15 kg,用于制备胫骨骨干骨折模型.方法:15只杂种犬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n=9):在距离胫骨平台下斜坡处钻孔入髓腔,用合适钻头扩大髓腔,确认髓腔大小,从胫骨上端开孔插入聚酰胺钉,解剖复位骨折端并使该钉通过骨折处,在距离截骨处2 cm处的远近端分别锁上2枚锁钉,锁钉为圆柱形聚酰胺棒,辅助石膏外固定4周;对照组(n=6):同样插入相应直径的、已预钻4孔的梅花形髓内钉截段,在骨折端的近端及远端分别锁2枚螺钉,辅助石膏外固定4周.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8,12周各组骨折愈合过程中髓腔内骨-材料界面大体及组织学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4周,聚酰胺棒完整光滑、无脆裂,与骨髓腔内面紧密相贴,无明显间隙,其表面有一层纤维结缔组织,纤维组织下有大量松质骨和红色骨髓组织形成.8周时髓腔内面见一层光滑纤维膜,呈淡红色,跨越骨折端,其外有大量松质骨形成.12周骨折端完全融合.髓腔材料之间无间隙,锁钉无断裂,聚酰胺棒完整,无变软,表面光滑,骨髓腔聚酰胺棒外充满松质骨和骨髓成分.而对照组骨-材料界面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一直存在空隙,且材料周围无明显骨小梁出现.结论:可吸收交锁髓内棒有较好的固定犬胫骨骨折作用,材料与骨髓腔匹配紧密,具有无毒性且刺激新骨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4.
雷春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8):944-945
目的:评价可吸收螺钉对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可降解超高分子-2D-乳酸(PDLLA)自膨胀可吸收螺钉治疗关节内骨折32例,术后石膏托固定3~6周。定期随访,了解骨折愈合及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本组随访6个月至4年,结果优24例,良8例,差0例。结论:PDLLA自膨胀可吸收螺钉是关节内骨折理想的内固定物,其操作简单,固定确切,生物相容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固定长管状骨骨折的愈合情况。方法:选择4只新西兰白兔,于左胫骨粗隆下3—5cm处造成横行骨折模型,行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内固定。术后2、4、8、12周时分别处死动物,并通过光、电镜方法观察早期组织反应和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结果:可吸收PDLLA髓内钉组织相客性良好,对组织无不良反应;组织学观察结果符合正常骨愈合过程。结论:可吸收PDLLA混合壳聚糖髓内钉固定长管状骨骨折的愈合机制、时间和方式与正常骨愈合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可吸收棒交叉固定治疗陈旧性、不稳定性腕舟骨骨折手术方法的效果及分析。方法:对腕舟骨骨折9例采取Russe切口、可吸收棒交叉固定,陈旧性骨折加用植骨治疗。结果:骨折全部愈合,平均14w~24w。结论:可吸收棒交叉固定治疗腕舟骨不稳定、陈旧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评价可吸收螺钉、棒在骨和关节内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来骨科就诊的骨折患者36例,材料选用成都迪康中科生物医学材料公司DIKFI和芬兰BIOFIX,可吸收钉、棒直径为3.5~4.5mm,杆径2.0~3.2mm,长度为10—70mm。常规切开复位,用克氏针或大巾钳临时固定,钻孔后将螺钉或固定棒植入。术后石膏固定6—8周,并逐步进行患肢功能锻炼。结果术后随访时间3—18个月,骨折块无松动及关节间隙改变,关节活动范围满意,无继发感染。x线片显示骨折线消失或模糊。疗效:优22例,良9例,可5例。结论生物可吸收固定材料对骨和关节内骨折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们2001-02~2004-12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18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后不愈合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方法通过对已行带锁髓内钉固定的207例胫腓骨骨折病例中21例骨不愈合病例的分析,找出不愈合的相关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为提高带锁髓内钉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愈合率提供经验。结果21例患者根据引起骨折不愈合的原因,采用髓内钉动力化、更换内固定、植骨等方法进行治疗后均获骨性愈合。结论对胫腓骨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后不愈合积极采取措施。对于肥大型骨不连仅更换稳定的髓内钉即可愈合,对骨端萎缩型骨不愈合需行植骨或改用钢板固定。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采用可吸收螺钉(PDLLA)治疗三踝骨折,探讨其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32例三踝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0周,所有病例均愈合且无移位,术后优良率达93.8%,无毒性及过敏反应。结论可吸收螺钉是治疗三踝骨折理想的内固定物,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复合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48例骨盆骨折。男32例,女16例,平均38岁。Tile骨盆骨折分型:B1型11例,B2型13例,B3型5例;C1型9例,C2型6例,C3型4例。采用重建钢板前环及髋臼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环采用骶骨钉或骶骨棒等稳定骨盆后环的解剖结构,或者联合应用。结果48例中46例恢复行走功能,无下肢不等长,骨盆畸形基本纠正。结论根据骨折分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器械,手术固定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背景: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多因骨盆骨折后不能及时治疗所致,致残率较高。目的:探讨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不同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解放军总医院骨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患者9例,内固定治疗时间为伤后87—165d,平均116.7d。9例患者骨盆旋转畸形均大于30。。治疗前行走时持续性疼痛5例,严重疼痛不能行走2例,轻度间歇疼痛2例;双下肢不等长4例,患侧短缩平均2.25cm。治疗操作均在球囊导管临时完全阻断髂总动脉下进行,采用扩大的髂腹股沟入路,骨盆后环畸形的处理包括髂骨截骨5例,骶骨外缘(1.5cm内)截骨1例,骶髂关节切开翻转融合3例。结果与结论:9例患者植入物置入内固定治疗后获得随访12-48个月,平均随访24.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6—24周,平均愈合时间为20.6周。治疗后均未发生坐骨神经牵拉损伤。根据MearsDC报道治疗后评估标准,解剖复位6例(6/9,67%),满意复位3例(3/9,33%)。通过对9例患者随访发现,经扩大的髂腹股沟入路行骨盆植入物置入内固定联合截骨矫形治疗陈旧性骨盆骨折畸形愈合,可有效矫正畸形,重建骨盆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特点,对于支撑不满意和骨质破坏严重的患者采用尺骨为支架以克氏针固定来恢复局部的稳定性。2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22~58岁,以青壮年为主,男性13例,女性7例,Colles骨折15例,Smith骨折3例,Barton骨折2例,均为不稳定性骨折,移位明显,其中2例伴下尺桡关节脱位。采取以尺骨作为支架克氏针置入固定治疗复位内固定。术后6周开始在指导下功能练习,平均随诊12个月,全部骨折在3个月内经X射线片证实均愈合,总体优良率90%。材料置入患者体内近期未出现全身毒性反应和慢性局部反应,无局部囊膜形成,未见血液系统和免疫系统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为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各有优缺点.目的:对比观察InterTan与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01/2010-12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0例,根据自愿选择治疗方式,分别采用InterTan和锁定钢板置入治疗转子间骨折.结果与结论: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0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折愈合.InterTan组置入切口、出血量少于锁定钢板组,置入时间长于锁定钢板组(P < 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Harris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采用InterTan置入治疗时创伤更小.  相似文献   

18.
背景: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如何选择金属植入物,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年龄、骨质疏松程度、围手术期状态、骨折类型等多因素进行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目的:比较4种不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4种不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进行骨折修复,动力髋螺钉组、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Gamma 钉组和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各45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内固定后Harri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动力髋螺钉组和Gamma钉组(P 〈0.05),内固定后Harris评分优良率均高于动力髋螺钉组和Gamma 钉组(P 〈0.05),而前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Gamma组和动力髋螺钉组(P〈0.05)。提示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可靠、内固定后并发症少,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较为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锁骨远端骨折缝合锚固定术后系统肩关节功能训练的方法,并通过临床病例随访分析其疗效。方法:不稳定锁骨远端骨折缝合锚固钉术后患者68例。在康复治疗前、后及治疗期间,详细评测了肩关节ROM的变化,并采用GEPI方法对评测结果进行肩关节定量评定。康复治疗程序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训练内容和侧重点根据病情的改善而不同。结果:术后12周时,患侧主动ROM接近正常,患侧GEPI平均为5.7%±2.06%;与患侧术后7周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平均随访31个月,68例患者的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良好,患者均恢复以前的日常生活活动和运动水平,获得满意的结果。结论:不稳定型锁骨远端骨折应用缝合锚固定术后个性化、系统的肩关节功能训练方法是一种恢复肩关节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治疗上选择髓内固定还是髓外固定仍存在争议。目的:系统评价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各种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等常用中英文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全面查找国内外比较髓内固定和髓外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纳入国内外比较髓内固定与髓外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修改后Jadad质量评分量表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应用统计学软件Stata12.0和RevMan5.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采用Mantel-Haenszel法。结果与结论:共纳入31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5217例患者。根据修改后Jadad质量评分量表进行评价,纳入的所有研究中19篇方法学质量为高质量,12篇为低质量。Gamma钉组术中股骨骨折(RR=4.00,95%CI:1.80-8.86,P<0.01)、术后股骨骨折(RR=3.57,95%CI:1.68-7.60,P<0.01)、内固定切出(RR=1.61,95%CI:1.02-2.52,P=0.04)、再骨折风险(RR=1.58,95%CI:1.09-2.30,P=0.02)和随访期内髋部或大腿部残留疼痛(RR=1.31,95%CI:1.09-1.57,P<0.01)明显高于滑动髋螺钉组;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术中失血明显较滑动髋螺钉组少,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亦更高,但术中暴露于射线中的时间更长(MD=2.11,95%CI:1.78-2.43,P<0.01);髓内髋螺钉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滑动髋螺钉组,但术中暴露于射线中的时间更长(MD=1.20,95%CI:0.88-1.52,P<0.01)。结果证实,对于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钉板系统和髓内固定均可取得良好疗效,首选以动力髋螺钉为代表的髓外固定。对于不稳定转子间骨折,髓内系统优于髓外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