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生面临挫折现状及应对情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大学生面临挫折现状和应对情况,为采取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不同医学专业新人学大学生采用标准化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结果:①生活事件发生频度为12.44,应激程度为26.59;不同专业比较,受惩罚和丧失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生生活事件发生频度、应激程度、人际关系和其他因子应激程度高于女生;②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基本相同(均P〉0.05),以解决问题、求助为主。女生更多采取求助方式;男生更多采取合理化方式;③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情况基本相同(均P〉0.05);①抑郁发生率35.75%,不同专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发生率13.47%。结论:当前大学生面临挫折的现状和应对情况不容乐观,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父母文化程度、职业、期望值及教育方式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家庭情况问卷对15 787名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及家庭情况调查(包括父母文化程度、职业、期望值及教育方式等).结果:SCL-90各项因子分均有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分值越高的趋势;父母职业为干部、知识分子的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较低,父母为农民、军人、个体经营者的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较高,尤以抑郁、焦虑分为明显;父母期望子女出人头地者,其子女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期望子女健康成长、顺其自然者;父母不良教育方式如严厉、过分要求、放纵、溺爱的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较高,父母教育有分歧的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较高(P均<0.05).结论:父母文化程度、职业、期望值及教育方式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自我概念与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我概念与抑郁情绪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自我概念量表 (SCT)、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 )对 4 5 8名大学生进行自我概念和抑郁情绪状态的调查。结果  13.97%的大学生有轻度以上抑郁情绪 ,轻度以上水平抑郁症状的大学生自我概念水平低于无抑郁症状的大学生 (P <0 .0 1) ;抑郁症状因子与自我概念各因子之间呈负相关(P <0 .0 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个人自我、能力自我进入抑郁回归方程。结论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概念是避免产生抑郁情绪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伴教育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方法:抽取安徽某高校三年级大学生共54名作为研究对象,对实施同伴教育者进行培训,并由他们对大学生实施同伴教育。比较干预前后网络成瘾倾向及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心理健康水平、应对方式得分的变化。结果:干预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11.1%,网络成瘾倾向的发生率为14.8%;干预后网络成瘾及网络成瘾倾向的发生率均为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大学生SCL-90量表总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分低于干预前(P0.05~P0.01);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显著降低(P0.01)。结论:同伴教育能减少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行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5.
意志品质与抗挫折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我校大学生意志品质实际表现和挫折产生的原因的调查,提出进行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抗挫折能力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意志品质与抗挫折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结合我校大学生意志品质实际表现和挫折产生的原因的调查。提出进行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抗挫折能力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状况,为加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培养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对250名临床医学专业在校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抗挫折能力平均得分为(17.13±3.54)分,其中所得总分在19分以上98人,占39.5%;9~18分144人,占58.1%;8分以下6人,占2.4%。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不同住地医学生之间得分均无统计学意义。61.7%的医学生愿意参加挫折教育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结论:医学生抗挫折能力尚可,大部分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对某些挫折的抵抗能力弱,同时愿意参加挫折教育活动。因此,应该加强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提高医学生抵抗挫折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厦门地区医学专科学生(医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附加包括调查对象年龄、专业、性别、生源地、专业满意度、就业前景态度、学业压力等内容的问卷表进行调查。结果经总分筛查,45.1%的医专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各因子分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P值均〈0.05,有显著性差异,医专生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与大学生常模比较,除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症状无显著性差异外,医专生的躯体化、强迫、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有显著性差异,这些因子中除敌对、偏执得分低于大学生常模外,其余的均高于大学生常模。SCL-90总得分与生源地、就业前景态度、学业压力等因素有关。结论厦门地区医专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年状况和全国大学生状况。学校应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注意医学专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医专生的抗挫折能力,促使医专生顺利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实施研究调查,对毕业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应对措施。方法使用临床医学大学生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测量表(SCL90)、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接受调查的对象是570名临床医学大学生。结果经过研究比较结果显示:临床医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低于全国正常人群水平,但是和全国的大学生进行比较,水平略高,心理问题检出率是12.98%,主要心理问题表现为强迫和抑郁。女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男生高。男女生差异不明显。结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临床医学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成熟的应对社会工作的能力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通过调查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和抑郁与病灶部位、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关系,探讨脑卒中后抑郁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用问卷调查来评估抑郁状态及认知功能状态,并根据临床体检结果判断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脑卒中后早期抑郁的发生率为46.1%;抑郁与认知障碍之间有明显关系.抑郁与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有明显关系.结论:脑卒中后早期即存在较普遍的抑郁情绪,抑郁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存在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挫折教育反馈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80后”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在受挫后其心态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其在学校的表现及将来的发展。强化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医科大学度过一年的学习生活之后,五年制本科生、七年制本硕连读生2个层次的学生,对自身优秀率的评价明显降低,各层次的男生比同层次的女生自认为受挫的比率高,七年制本项连读生受挫的意识更强,表示受挫后会影响自信,希望得到教师、父母、同学的理解、关心和帮助。故加强挫折教育意义重大,应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抱负水准,开展心理教育,指导大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激励,同时让大学生在同伴教育中找到适当放松和宣泄的方式,以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5·12地震后救援军人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情况,观察中药白龙解郁颗粒对PTSD的干预作用。方法 对震后参与救援的9 672名军人进行调查,诊断为PTSD的救援军人307名用SCL-90量表进行评估,与中国军人常模进行各因子分比较;分为中药组(203名)及安慰剂组(82名),分别给予白龙解郁颗粒及安慰剂治疗,2周后再次用SCL-90量表评估,进行治疗前后比较。结果 救援军人的PTSD发生率为3.2%(307/9 672);PTSD阳性的救援军人其躯体化因子分高于中国军人常模,偏执因子分低于中国军人常模(P<0.05);白龙解郁颗粒治疗后躯体化因子分、抑郁因子分及偏执因子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安慰剂组治疗前后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地震后救援军人的心理应激应予以重视;白龙解郁颗粒能改善PTSD引起的躯体障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由于其特有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往往可以最先敏锐地感受到变化和冲击,这些变化和冲击在他们心灵中引起的波动也最明显和强烈.有研究表明,大学生面临的应激事件较多,占调查生活事件的一半,影响程度可达总强度的1/5.本研究旨在探讨在经济危机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大学生应对挫折应激事件策略的特点以及所处的悄绪状态,以期为大学生心理俗询和辅导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而经受挫折的能力越来越差,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包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既有其形成的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又有其积极和消极的特点。针对其特点对大学生实施不同的体育教育;采用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科学合理地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配偶的情绪状态,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预。方法:采用自编的定式调查表调查其对爱人住院的看法,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在健康教育前和健康教育4周后评定其焦虑、抑郁程度。结果:根据健康教育前面谈的情况,可将配偶对爱人的态度分为3型:(1)客观型,(2)动摇型,(3)消极型;经4周健康教育后配偶的SAS、SDS评分与健康教育前相比有明显下降(p<0.0l)。结论:多数患者的配偶对精神病存在错误的看法及偏见和焦虑、抑郁情绪,经过健康教育及干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临床康复的影响.方法:收治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入院后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抗抑郁药物及心理干预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分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arthel指数评定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经过4周治疗对照组抑郁情况未改善,治疗组抑郁症状明显好转;两组的神经缺损程度均降低,但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功能均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积极的早期干预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症状,加快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恢复的速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邓广 《当代医学》2016,(23):121-122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选取97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n=48)和对照组(n=49),对照组患者采取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患者采取西酞普兰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焦虑因子、睡眠因子、抑郁因子、总分变化情况;观察患者治疗前后HAMD分值变化情况;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焦虑因子、睡眠因子、抑郁因子、总分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焦虑因子、睡眠因子、抑郁因子、总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HAMD分值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HAMD分值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因子、睡眠因子、抑郁因子、总分、HAMD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州市白云区民办小学学生家长麻疹知识、行为及健康教育的需求,为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和调整健康教育路径提供依据.方法:以广州市白云区民办小学学生家长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前和干预后的问卷调查.结果:麻疹相关知识从干预前的37.90%上升到干预后的79.87%;对麻疹疫苗接种必要性认识情况从干预前的33.63%上升到干预后的84.29%:对学校发生麻疹疫情时相关健康教育措施的了解从干预前的41.91%上升到干预后的73.48%;疫情发生后对应急接种的认可程度从干预前的58.45%上升到干预后的84.82%;应对疫情行为的正确率从干预前的29.50%上升到干预后的54.29%.结论:通过对民办小学学生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传播信息,可以提高接种率,避免发病期间病原扩散,有效提高麻疹防治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张伟波  张国芳 《中外医疗》2008,27(17):102-103
目的 研究学校心理综合干预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探讨适宜开展的干预方式.方法 对筛查出有心理问题的58名青少年学生进行一年的心理综合干预,主要采用集体心理健康教育、个体疏导、家庭干预和教师干预等相结合的措施,作干预前后比较.干预前后均采用一般健康问卷、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干预后学生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一般健康问卷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降低(P<0.01);167.2%的干预对象人际关系良好,较干预前提高了25.8%,与父母关系良好的人数增加了20.7%;早恋情况也有所改善.结论 学校开展综合心理干预有助提高青少年学生心理卫生水平,在与周围人际关系等方面也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郭琼  刘清秀  李琴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5):1873-1875
目的:探讨孕期心理健康护理对初产妇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为初产妇的孕期心理健康护理提供相应理论依据。方法:416例初产妇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进入研究组和治疗组,研究组在整个孕期均定期接受心理健康护理教育,对照组不接受心理健康护理教育而进入孕期。在进入研究前1周、孕期的第3、6、9月、分娩前1天和产后1月分别接受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以及产后1月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评定。结果:研究组患产前和产后焦虑的患者为11例(5.45%)、患产前和产后抑郁的为3例(1.5%),均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6.54%和19.63%,P均<0.01);研究组在第3、6、9月、分娩前1天和产后1月的焦虑、抑郁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分、均分、8项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焦虑、抑郁情绪与初产妇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种族、胎次和是否愿意接受心理健康护理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焦虑、抑郁情绪与SAS总分、SDS总分明显相关。结论:在整个孕期对初产妇进行定期心理健康护理有助于保障初产妇的心身健康、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减少孕期和产后心理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