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探讨针对性职业防护措施。方法统计我院消毒供应中心的护工、新轮入护士、护师和主管护师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职业暴露事件,评估其职业防护认知水平,并对统计和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暴露事件主要有外伤、物理伤害、化学伤害和感染四种类型;各层次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危害、职业防护知识和职业防护行为的认知测试得分从低到高排列均依次是护工、新轮入护士、护师、主管护师,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认知因素,故其职业防护措施也应针对这四方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探讨针对性职业防护措施。方法统计我院消毒供应中心的护工、新轮入护士、护师和主管护师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职业暴露事件,评估其职业防护认知水平,并对统计和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暴露事件主要有外伤、物理伤害、化学伤害和感染四种类型;各层次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危害、职业防护知识和职业防护行为的认知测试得分从低到高排列均依次是护工、新轮入护士、护师、主管护师,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认知因素,故其职业防护措施也应针对这四方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噪音危害及相关职业防护对策,减少对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损伤。方法采取前瞻性的研究方法,2009年起我中心采取相应的噪音防控措施,具体防控措施包括供应中心建筑声学的设计,加强对于人员的宣传教育,中心内仪器及设备定时更新及保养。2009-2011年每年对消毒供应室26名工作人员实行相应的问卷调查,主要包括职业暴露、暴露后的处理、职业防护、职业培训、自我保护五个部分。对比3年期间噪音控制对于中心工作人员的防护作用。结果调查显示2009年我中心各类职业暴露按发生率的高低显示,化学消毒剂暴露为最高位,其次为噪音暴露、粉尘暴露、紫外线暴露、感染暴露、烫伤、刺伤暴露;2011年噪音暴露发生率为上述暴露因素最低;2011年暴露后处理率较2009年提高了42.9%,职业防护率提高了14.3%,定期职业培训开展率提高了10%,自我保护率提高了21.4%。结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的重要科室,噪音是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重要来源,在正确分析噪音来源的前提下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减少噪音对于工作人员的生理心理影响,是提高其工作环境质量、减少健康损伤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防护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供应室全体30名护理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采取职业防护培训教育、规范各项操作行为、标准预防教育、加强预防保健工作及足够的防护用品储备的防护措施,评价防护措施的干预效果,调查实施职业防护干预措施前后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防护行为执行率及职业损伤发生率的变化。结果采取防护干预后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防护行为的执行率明显高于干预前,职业损伤的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采取有效的职业暴露防护干预措施,能显著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及职业防护行为的执行率,从而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存在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提出防护对策。方法:根据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可能遇到的危害因素,制订并落实规范化的防护措施。结果:通过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和标准预防教育,加强锐利器械损伤防护和处理,重视供应室内环境质量管理,增强了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有效地减少了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的伤害。结论:减少造成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是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确保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存在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提出防护对策.方法 根据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可能遇到的危害因素,制订并落实规范化的防护措施.结果 通过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和标准预防教育,加强锐利器械损伤防护和处理.重视供应室内环境质量管理.增强了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有效地减少了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的伤害.结论 减少造成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是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确保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减轻职业损伤。方法:分析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险因素,制定相应措施。结果:通过措施的实施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增强了,减少了各种职业危害的发生。结论:减少造成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采取主动、适当的防护措施,才能确保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存在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提出防护措施。方法:根据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可能遇到的危害因素,制订并落实规范化的防护措施。结果:通过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加强锐利器械损伤防护和处理,重视供应中心内环境质量管理,增强了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有效地减少了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的伤害。结论:减少造成危害的各种因素,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是确保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方法 分析消毒供应中心护士职业危害的常见因素,以提高护士职业防范意识,进一步完善职业防护措施及发生职业危害后的处理流程,预防或降低职业危害的发生.结果 护理人员通过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有效减少因不规范操作所致的职业危害.结论 在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中,只要护理人员能够认真、严格、规范操作,提高防护知识,加强自身锻炼,时刻自我保护,完善防护措施,即可将职业危害降至最低限度,为广大医护工作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危害及安全防护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消毒供应中心的93名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47人)实施安全防护系统干预,对照组(46人)不实施系统干预,对比两组的安全防护效果。结果:研究组干预后在危险熟知、感染知晓、应急处理、操作规范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意外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实施安全防护系统干预,能够有效强化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危害,保障其工作安全。  相似文献   

11.
林郁斌 《当代医学》2013,(32):159-160
目的了解在职人员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为以后制定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某院成人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3461名在职人员乙肝五项标志物检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检测3461名在职人员,HBV感染率14.07%,男性HBV感染率高于女性(P〈O05),男性易感者构成比高于女性(p〈0.01);干部、教师和医务人员有HBV免疫力人群比例高于工人(P〈0.001),工人中易感者比例也高于干部、教师和医务人员(p〈0.001)。结论在职人员HBV感染率高于全国水平,加强乙肝防治知识宣传工作,对在职人员定期进行体检,体检后针对乙肝易感者开展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可以有效降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寻儿童烧伤的发病规律、特点,预防儿童烧伤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12岁及以下儿童烧伤病例,对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烧伤部位、烧伤发生的季节、烧伤地点、烧伤时监护人是否在场、烧伤患儿的父母职业和文化程度等进行分析。结果1036例烧伤儿童占同期烧伤住院患者(2537例)的比例为40.84%,男女性别比例为1.7:1;年龄段以1岁~3岁阶段儿童烧伤最多,达到77.32%;致伤原因主要为热液烫伤(91.31%);以多部位同时受伤,四肢烧伤常见(60.33%);烧伤面积以30%以下的轻、中度烧伤为主(95.66%);烧伤季节以6月8月夏季烧伤最为常见(31.27%);烧伤地点大多发生在家中(97.10%),有监护人在场的达81.27%;患儿父母以农民及外来打工者家庭为主(72.98%),患儿父母文化程度以初、中等教育者多见(71.81%)。结论应加强对儿童的监护和看管,开展烧伤危急救预防的健康教育,降低儿童烧伤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498例成人特重度烧伤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498例特重度烧伤患者病历资料,对其性别、年龄、职业、烧伤原因、烧伤面积、烧伤深度、院前处理、急诊就医地点、并发症、是否手术治疗、治疗转归、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医疗付费方式等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 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笔者单位5 a间共收治6023例烧伤住院患者,其中498例(8.27%)为符合入选标准的成人特重度烧伤。(1)受伤原因以热力烧伤为主,共462例(92.77%),其中火焰烧伤最多,为367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χ2 = 155.189,P < 0.001);受伤人群集中在青年组,为289例(58.03%);居住地农村多于城市,分布差异明显(χ2 = 33.936,P < 0.001);职业主要为农民(251例,50.40%)与工人(121例24.30%)。(2)受伤后创面予以冷水冲洗62例(12.45%),未予冷水冲洗436例(87.55%),创面经冷水冲洗患者的好转治愈率(77.42%)高于未冲洗患者(68.81%),死亡率低于未冲洗患者(6.45% < 10.32%)。(3)合并并发症340例次,前5位是吸入性损伤(56.18%)、低血容量性休克(26.47%)、低蛋白血症(18.24%)、肺部感染(17.35%)、脓毒症(12.06%),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吸入性损伤和脓毒症最终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4)手术治疗320例(64.26%),未手术治疗178例(35.74%);治愈好转348例(69.88%),死亡49例(9.84%),自动出院101例(20.28%),不同治疗方式转归差异明显(Ζ = ?8.310,P < 0.001)。(5)总体平均住院日为36(15,62)d。人均住院总费用为:140740.2250元。付费方式以自费335例(67.27%)占比最高。(6)各类因素经多重线性回归方程检验得出年龄、性别、烧伤总面积、III°烧伤面积、有无并发症、住院时间长短对特重度烧伤患者转归有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笔者单位收治的特重度烧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重体力工作者占主要部分。针对该地地区流行病学特点有效进行相关烧伤急救知识的科普与教育,能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紧跟医学发展,采用新技术有效治疗特重度烧伤相关并发症,建议采用以烧伤科治疗为主导多学科协作治疗以提高总体救治水平。加大医保政策的宣传力度,倡导全民积极参保,减少自费患者比例,减轻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分布现状,分析暴露的危险因素及规律,为探讨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亳州市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登记表,对亳州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8年6月发生的234例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暴露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果 共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234例,年龄≤30岁所占比例(75.64%)最高,且工龄以≤5年(68.80%)最多,工作类别主要为护士(53.42%),其次为临床医生和实习护士;暴露发生科室分布广,其中以手术室(17.95%)和急诊科(8.12%)居多;暴露方式以针刺伤(80.77%)为主,经检验,不同人员类别暴露方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操作过程中为暴露发生的主要环节(38.03%),其次为拔针和处置针头时(32.05%);暴露伤害主要由操作不熟练等因素造成的操作不当和输液采血针头反弹导致;暴露源阳性占62.82%,且病原体以乙肝(49.57%)最多,而适宜防护用品佩戴率仅36.32%,暴露后实际预防用药率为80.77%。 结论 根据职业暴露特点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对有效预防职业暴露和降低职业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洪培昆  曾献礼  赖青波  谢翔  张伟 《吉林医学》2010,31(36):6735-6737
目的:了解晋江市流动人群艾滋病(AIDS)相关行为与艾滋病病毒(HIV)、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为制定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严格依据《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试行)操作手册》的要求,在晋江市建筑工地、企业/公司、餐饮宾馆和劳务市场等场所开展流动人员艾滋病监测工作,分析目标人群的AIDS相关知识知晓率、行为态度以及HIV、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此次监测共调查了400名流动人员,平均年龄(29.90±10.39)岁,20~49岁之间的人员占总调查数的82.2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29%(116/400);AIDS相关知识知晓率为67.00%,其中以建筑工地流动人群知晓率为最低,仅47.00%;有性经历的有246人,"每次都用"安全套的仅14人,占5.69%,"有时使用"的有49人,占19.92%;实验室检测发现了梅毒抗体阳性3份,HCV抗体阳性1份,未检测到HIV抗体阳性标本。结论:该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均较低,极有可能会成为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桥梁式人群,需进一步加大和改进晋江市的宣传干预策略,努力提高该人群的防艾意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诊死亡病例的年龄、性别、职业、根本死亡原因等流行病学分布特点,为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和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按照国际疾病ICD-10 标准进行分类编码,对某综合医院急诊科2009 年-2013 年报告死因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763 例急诊死亡病例中,老年组(60 岁~79 岁)死亡病例比例(43.83%)最高,青年组(≤44 岁)死亡病例比例(3.47%)最低。男女死亡病例性别比为1.18:1。根本死因主要以循环系统疾病(49.84%)和恶性肿瘤(22.26%)为主。死亡病例生前主要职业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38.18%)。结论 结合急诊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点,针对高危年龄段及相关职业人群,制定有效的循环系统疾病防治策略,降低急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务工人员子女与城镇子女伤害相关行为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926名小学生使用统一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50%左右的务工人员子女骑车带人、步行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地下通道,且其在多项伤害相关行为的发生率高于城镇子女。务工人员子女更容易因跌倒(OR=1.508)和受攻击虐待(OR=1.977)而受伤,更容易发生割刺伤或捅伤(OR=1.813)、脑颈部伤(OR=3.882)和严重烧伤(OR=2.708)。结论务工人员子女的多数伤害相关行为发生率高于城镇子女,应加强务工人员子女的伤害预防观念。  相似文献   

18.
江静尧 《中外医疗》2010,29(19):12-13,15
目的了解住院部临床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探讨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方法通过对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8月31日常见住院传染病病例及住院时间的统计和其它危险因素的分析,以采取相应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结果乙肝和菌痢的住院人数和住院时间减少,肺结核的住院人数及住院时间呈上升趋势,2007年以来艾滋病、手足口病等已有住院患者。临床护理人员接触患者时候多,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措施薄弱,护理工作繁忙、琐碎,容易发生职业暴露。结论临床护士职业暴露在医技人员中比例大,危险性高,护士在工作中如能通过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操作中严格按医疗护理程序进行,作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就完全能够避免和减少职业暴露对自身的伤害。我院管理者近年来给予医护人员很多人性化的关怀,重视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增加护士人力资源,投入使用具有防止针刺伤等职业暴露的医疗器材,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使临床医护人员能在安全的环境中工作。  相似文献   

19.
产科医护人员职业有害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艳姣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7):129-130
目的了解产科医护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情况。方法对四家综合医院99名产科医护人员采用问卷调查。结果所有医护人员均不同程度被锐器损伤和羊水、血液污染过,其中工龄在5年内锐利器具损伤34人,发生率79.07%。工龄在5~10年锐利器具损伤12人,发生率54.55%,10年以上锐利器具损伤15人,发生率44.12%(P〈0.05)。结论产科医护职业存在高度危险因素,医护人员个人及医院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科医护人员职业危害因素的教育,规范操作行为,从根本上减少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