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益智药物是指能促进学习记忆和思维,具有益智作用的中药,其归经范围较广。按归经的含义及药物归经的依据,药物归经应是此药最终对所归属的脏腑或经络产生药效作用,如五味子能安心神,其药效部位在心,故归心经;其在安神的基础上又能益智,智慧是脑的功能,此时的药效部位在脑而不是在心,按药物归经的依据应是归经入脑而不再是心。但归经理论中尚无归经入脑之说。脑为元神之府,在人体的精神、思维乃至许多功  相似文献   

2.
益智药物与归经入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益智药物是指能促进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药物。中药中具有益智作用的药物很多 ,按药物归经的依据应是归经入脑而不再是心 ,但从古至今归经理论中无归经入脑之说 ,这里存在矛盾之处 ,值得研究。1 归经的含义及药物归经的依据历代本草都没有关于归经概念的确切记载。现代比较公认的理解是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药物作用于机体后 ,其药效能够调节某脏、某腑或某经络的功能。“归”,应是指药物药效的归属 ;“经”,应理解为是建立在脏腑、经络理论之上的功能单位 ,是药物药效作用的部位 ,不能单纯认为是经络。归经药性的理…  相似文献   

3.
对中药归经与引经理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珍 《河北中医》1988,(1):30-31
中药归经、引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医家从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些部位的特殊选择性作用。如某药只对某经或某几经有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小或无作用。归经理论的形成,可追溯到《内经》的脏腑、经络、药理学说。《素问·宣明五气论篇》云:“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可视为归  相似文献   

4.
中药归经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归经的概念归经是中药学理论的一部分,它用来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归”是药物作用部位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统称十二经)。由于每一脏腑都有它的经络,故药物标明归某经,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主要在某一脏腑或其经络。药物作用部位较广者,可归几经,甚至归十二经。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作用。所谓药物的选择作用,现代药理学认为:  相似文献   

5.
中药归经、引经与药引三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了解其各自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对于指导临床用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药归经,是药性理论的内容之一。“归”,归属,“经”指经络及其所属脏腑。归经就是药物的选择性作用,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药物的归经,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结合药物的作用,把所有药物分别归于十二经,来说明某一种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主要治疗作用,从而形成了归经理论。例如:杏仁治喘入肺经;朱砂安神归心经;天麻、全蝎能治疗手足抽搐的肝经病,归入肝经。由此可见,归经是观察临床疗效后总结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中药的归经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中药归经和药物作用选择性的概念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学>指出:"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的选择作用,即某药对某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有主要和特殊的治疗作用.归经不同,药物的治疗作用不同,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也就是药效所在.[1]"  相似文献   

7.
中药归经理论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归经学说,是中药药性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起源较早,在《内经》中就已有萌芽。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记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以后,中药归经理论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归经学说与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药性理论一样,从不同角度反映药物的性能,对指导中药临床应用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了对归经问题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本文从几个方面对目前常用中药的归经情况用统计的方法作了初步的归纳分析,现将统计结果及有关讨论作一介绍。由于历代本草对药物的归经记载出入较大,本文以凌一揆编高校第五版《中药学》教材为蓝本,参考《中药大辞典》、《中草药药理学》(吴保杰编)、《中药学》(周凤梧编),取所载有归经的中药进行分析。一、药物归经与作用部位的关系一般认为,药物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些病变部分(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选择性作用。即药物在机体内发生作用的部位和范围。现参考《中药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药归经入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传统归经理论主要以临床疗效为归经依据。现代医学认为,神志活动是脑的生理功能。现代药理也证明很多中药对脑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这也说明这些中药的药效作用部位确实是脑。对脑有直接作用的中药具有维护血脑屏障的结构完整,改善其功能,或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粘度的功能。对脑有间接作用的中药,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阻止神经细胞凋亡的启动等,间接改善脑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近年来关于中药"归经入脑"在中医药脑病治疗方面的研究做一整理,以期为丰富药物归经理论及中医脑病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药物归经、脑病、中医药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系列文献数据库,搜索近五年来关于归经入脑与中医脑病治疗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与归纳。结果:发现部分中药可以通过多途径、多机制发挥治疗脑病的作用。结论: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脑病具有独特优势,探索药物归经入脑是正确的也是可行的,这对药物归经理论及中医脑病治疗学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浅谈中药归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归经应主次兼顾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即凡药物能治某一脏腑、经络的病变,就说明此药物就归相应的经络。现行教科书中记载的药物归经只是主要的归经,而次要的或潜在的归  相似文献   

11.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药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它经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归经理论萌芽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有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  相似文献   

12.
正归经理论是中药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1]);代表了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反应了药物药效所在~([2])。归经理论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言的"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为归经理  相似文献   

13.
浅谈中药归经于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无疑包括大脑,药物归经理当有入脑之说,然历览中药书籍均未明确定论。事实上,大脑在机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药不归经于脑是不现实的,本文就此问题谈个人看法。从中药药性本身来看,许多药物可归经于脑。按性味来分,味辛偏温之药有部分归经于脑。如细辛辛温香燥,性善走窜开窍,上行通  相似文献   

14.
卢仁杰 《陕西中医》2001,22(6):349-350
目的:探索中药潜在功能的新途径。方法:依据中药归经的脏腑属情,运用入多 经药物对其共同异经的间接作用上的集中优势,找出所有归经各自的异经及共 同异经并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15.
中药归经研究方法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树楠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12):523-526
中药归经是中药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是用来表示药物作用定位的药性理论。归是药物作用部位的归属 ;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性作用。即一种药物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 ,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 ,甚至没有作用。把药物的这种对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作用 ,作进一步地归纳 ,使之系统化 ,便形成了归经理论。由于它揭示了药物治疗疾病的适应范围这一客观规律 ,因而对临证选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今评介各种归经方法如下。1 归经的传统认识方法归经的认识方法主要是以药物所治病证的病位 ,…  相似文献   

16.
“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不捷效”。归经理论早为前贤所重视,且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归,归属之义。经,指脏腑经络。归经就是指药物的选择性作用,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药物归经的理论主要是以药物本身的性能和机体脏腑经络等理论为依据的。因为归经理论揭示了药物对机体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这一客观规律,故对临床选方用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研究中医药也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仅就药物归经的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浅议中药归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归经理论归纳的是中药对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而归经的判定依据应当以所治病症的病位为标准,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中药的归经与其药理作用有一定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与中医对脏腑功能的理解基本一致。目前,对归经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增加了新的内涵,正确应用归经药可收到显著的临床疗效,笔者在多年临床运用中也取得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中药归经现代实验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立丰  杨得坡 《新中医》1999,31(11):55-57
近年来 ,随着现代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的发展 ,一些学者从微量元素、功效成分和药理药效等方面对中药归经学说进行研究 ,得出了不少有益的结论。鉴于此 ,笔者就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免疫学和现代药理学角度 ,分析归经现代实验研究的原理、方法及局限性 ,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归经研究的成果与归经实质。1 归经现代研究的方法、原理及成果 1 1 体内分布法 该类方法着眼于药物直接作用脏腑经络 ,发挥药理作用 ,常用的技术包括同位素示踪、放射自显影、微量元素分析等。1 1 1 归经与作用部位 雷氏做了 2 0 5味常用中药归经和解剖…  相似文献   

19.
陈月娥  赵威 《新中医》2007,39(7):88-89
1中药归经概念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前人在用药实践中观察到,一种药物往往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同属性寒清热的药物,有偏于清肝热,有偏于清胃热,或偏于清肺热或清心热;同属补药,有补肺、补脾、补肝、补肾之不同。反映了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侧重,这就形成了归经理论。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  相似文献   

20.
129种归肺经中药的化学成分类别构成与其归经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清代名医徐大椿曾言:"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归经理论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研究的热点,目前,许多学者从有效成分体内分布、微量元素体内分布、信号传导水平观察、药效观察等多个方面对中药归经理论进行了探索研究,其中对归经中药化学成分与其归经作用的关系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化学成分是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而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很复杂,每一种单味中药都含有多种化学成分类别。这些成分是中药临床治疗作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