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凋亡肿瘤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肺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用凋亡肿瘤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激发肿瘤抗原特异性的细胞毒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活性,观察其体内外抗肺癌的特性。方法:常规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诱导DCs,采用或不采用凋亡肿瘤细胞负载DCs,并利用激发型CD40单克隆抗体(CD40mAb)诱导DCs成熟;成熟DCs与自体T细胞共育,分别获得Ag-CTL及non-Ag-CTL,流式细胞仪检测Ag-CTL细胞表型的变化;^3H-TdR掺入法测定DNA片段形成率;建立人肺癌细胞株A549荷瘤裸鼠模型,过继回输Ag-CTL和non-Ag-CTL,评价其在体内的抗肿瘤活性。结果:CD40mAb激发可使DCs上调CD1a、CD80、CD86、CD83、HLR-DR的表达;凋亡肿瘤细胞负载联合CD40mAb激发可进一步促进DCs的成熟;成熟DCs和自体的T细胞共育活化后CD8^+T细胞明显上调;Ag—CTL对A549具有高效特异的杀伤力,明显强干Ag-CTL对肝癌细胞株HepG2的作用(P〈0.01),且Ag-CTL对A549的杀伤力明显强于non—Ag-CTL(P〈0.01),而non-Ag-CTL对A549及HepG2细胞的杀伤力无显著性差异;体内实验表明,Ag-CTL可有效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与生理盐水组(NS组)、non-Ag-CTL组相比在统计学意义上有显著差异(P〈0.05),non-Ag-CTL组与NS组相比在统计学意义上有差异(P〈0.05)。结论:凋亡肿瘤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激发的Ag—CTL在体内外均呈现抑制肺癌细胞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共培养的树突细胞和CIK细胞对肺癌的体内外抑癌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Yang XJ  Huang JA  Lei W  Zhu YB  Zhang XG 《癌症》2006,25(11):1329-1333
背景与目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killer,CIK)细胞是高效的肿瘤杀伤细胞。树突细胞(dendriticcells,DCs)是体内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并且能够提高效应细胞的抗瘤活性。本实验将DCs和CIK细胞共培养观察DCs对CIK细胞的细胞表型、增殖活性及体内外的抗肺癌作用的影响。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常规诱导出DCs、CIK细胞后,将DCs和CIK细胞按1∶10比例共培养5天获得DC-CIK细胞。流式细胞仪测DC-CIK细胞表型变化,3H-TdR掺入法测定其体外的细胞毒活性,并用肺腺癌细胞株A549建立裸鼠模型观察DC-CIK体内的抗肿瘤效果。结果:在培养第14天,DC-CIK细胞与单独CIK细胞培养组相比,增殖速率提高[(17.0±1.8)倍vs.(10.9±2.0)倍,P<0.05],CD3 CD56 表达水平明显上调[(36.0±4.2)%vs.(25.7±2.9)%,P<0.05],同时对A549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明显增强(P<0.05)。裸鼠体内实验表明,接种肺癌细胞51天后DC-CIK组、CIK组的抑瘤率分别为62.9%、41.5%,与对照组相比DC-CIK组及CIK组均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P<0.01),且DC-CIK组与CIK组抑瘤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s与CIK细胞共培养可使CIK细胞获得更高的增殖活性和更强的抑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大肠癌细胞株LOVO的杀伤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从健康供者外周血中提取出单个核细胞, 用不同的细胞因子诱导出DC及CIK细胞, 待DC成熟后将DC与CIK混合培养。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的增殖、MTT法测定细胞杀伤活性、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效应细胞表面FasL表达。结果 DC细胞对CIK细胞具有很强的促增殖作用, 且DC-CIK细胞共培养组在各效靶比的杀伤活性均明显高于单独CIK细胞培养组(P<0.01)。DC可以促进CIK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且DC-CIK、CIK细胞均大量表达FasL。结论 DC细胞可以显著提高CIK细胞的增殖活性和细胞毒活性, 其共培养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Fas/FasL途径而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同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CIK)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G-1a中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c stem cell,LSC)的体外杀伤和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细胞用GM-CSF和IL-4诱导培养DC,悬浮细胞用IL-2、IL-1、IFN-γ和CD3 mAb诱导培养CIK。将KG-1a细胞冻融物作为抗原负载DC(即Ag-DC),与CIK共培养作为实验组(Ag-DC-CIK),无抗原负载的DC与CIK共培养作为对照组(DC-CIK),单独CIK作为空白对照组,与KG-1a共育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CD34+CD38-CD123+白血病干细胞的比例。DC-CIK与KG-1a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KG-1a细胞与CD34+CD38-CD123+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成功诱导DC。CIK组、DC-CIK组及Ag-DC-CIK组中CD3+CD56+细胞比例为(17.36±4.44)%、(28.22±3.66)%和(36.16±5.88)%,依次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Ag-DC-CIK组与DC-CIK组细胞中CD34+CD38-CD123+细胞比例显著降低[(8.78±0.62)%vs(3.95±0.53)%、(3.03±0.62)%,P<0.01〗。DC-CIK可诱导KG-1a细胞凋亡,凋亡率由(2.34±0.74)%上升至(12.27±1.01)%,但对其中CD34+CD38-CD123+细胞无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结论:DC联合CIK能杀伤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干细胞,但无明显的诱导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人结肠癌Lovo细胞总RNA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体外特异性杀伤的影响.方法 利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脐血单核细胞,分别诱导CIK和DC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免疫表型.采用Trizol提取结肠癌Lovo细胞总RNA作为肿瘤细胞抗原,转染脐血来源的DC.实验分为3组:转染Lovo DC共培养CIK组、未转染DC共培养CIK组和单纯CIK组.靶细胞为Lovo细胞,在效靶比为50∶1和20∶1的条件下以噻唑蓝法分别检测CIK的体外杀伤活性.结果 在效靶比为20∶1时,负载Lovo RNA抗原的DC能诱导出CIK对Lovo细胞最强的细胞毒杀伤力为(76.49±4.21)%,DC+CIK组次之为(53.84±2.15)%,CIK组细胞毒性最低为(32.20±3.07)%,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肿瘤细胞总RNA提取方法简单,易于临床实施,其作为抗原致敏DC能强化CIK的特异性杀伤,将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通过复制缺陷性腺病毒介导的人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基因(PSMA)和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成员(4-1BBL)体外共同转染树突状细胞(DC)后,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共培养,观察其体外抑制前列腺癌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将Ad-PSMA、Ad-4-1BBL、Ad-GFP按MOI=200∶1转染DC作为刺激细胞,分为共转染组、PSMA转染组、4-1BBL转染组、阴性对照组(Ad-GFP-DC组)以及未转染DC组,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DC细胞中PSMA和4-1BBL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CD80、CD83、CD86等表型变化;取患者外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中淋巴细胞用于CIK细胞的诱导培养,按DC∶CIK=1∶10比例将上述不同转染组DC加入CIK中,共同孵育96h(设普通DC刺激组和单独CIK细胞组为对照),收获的细胞作为效应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DC刺激组CIK细胞CD3、CD56表达率,ELISA法检测不同DC-CIK组培养上清IFN-γ、IL-10水平;PE-7AAD凋亡试剂盒检测不同DC-CIK组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Du145的细胞毒作用。结果:Western blot结果证实PSMA、4-1BBL可在DC上成功表达;各转染组DC表面CD80、CD83、CD86、HLA-DR共刺激分子表达上调,与未转染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培养14d,不同DC疫苗刺激组CIK以及单独CIK细胞组中CD3+、CD56+、CD3+/CD56+T细胞比例均高于培养7d的CIK,差异显著(P<0.05),其中经不同DC疫苗刺激的CIK组上升较单独培养14d-CIK组更明显(P<0.05)。DC-CIK培养上清中PSMA/4-1BBL-DC-CIK组IFN-γ分泌量最高,达1176.10±14.37pg/5×106cells,IL-10分泌量最低,为75.14±2.01 pg/5×106cells,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不同组别DCCIK作用于LNCap、Du145细胞24h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和坏死明显。同一组别DC疫苗刺激下的CIK细胞对LNCap的杀伤作用强于DU145细胞,差异显著(P<0.05)。而在针对同一种肿瘤细胞时,PSMA/4-1BBL-DC-CIK组的杀伤作用最强,LNCap细胞的凋亡率可达(24.56±1.68)%,Du145细胞凋亡率可达(12.67±0.94)%,与PSMA-DC-CIK组、4-1BBL-DC-CIK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PSMA-DC-CIK和4-1BBL-DC-CIK组的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率则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GFP-DC-CIK、普通DC-CIK、和单独CIK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本实验中Ad-PSMA/4-1BBL高效转染的DC具有成熟DC的典型特征,与CIK共培养后提高了CD3+/CD56+T细胞比例,IFN-γ分泌量显著增高,并增加了对PSMA阳性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比普通DC-CIK及单独CIK具有更强的杀伤活性。两种肿瘤相关抗原转染DC与CIK共培养后可以更有效地提高CIK细胞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表达特异性抗原的肿瘤细胞过程中,是否存在抗原特异性杀伤。方法分离健康人骨髓获得单个核细胞,分别诱导为树突状细胞(DC)和CIK细胞,将人类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DR细胞的冻融物抗原冲击或未冲击DC与CIK细胞共培养(pulsed-DC CIK、DC CIK),CIK细胞单独培养作对照。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12、和IFN-γ分泌水平,用二苯基溴化四氮唑蓝(MTT)法测定细胞毒效应。结果DC与CIK共育后,两组DC成熟表型较共育前明显提高(P=0.003、P=0.001);pulsed- DC CIK组与DC CIK组、CIK组比较,细胞表型(CD3、CD8、CD56)明显提高(P=0.003、P= 0.011),CD3 CD56 细胞明显增多(P=0.001,P<0.001),CD3 CD8 细胞亦明显增多(P=0.002, P=0.002);CD45RA表型则明显降低(P<0.001,P=0.004)。IL-12和IFN-γ水平在pulsed-DC CIK组表达最高,分别为(254±14.5)pg/ml和(3100±286)pg/ml。对有耐药抗原表达的MCF-7/ADR细胞,pulsed-DC CIK组杀伤效应最强,pulsed-DC CIK组、DC CIK组和CIK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ulsed-DC CIK组与DC CIK组比较,P=0.039;pulsed-DC CIK组与CIK组比较,P= 0.002;DC CIK组与CIK组比较,P=0.049);而对于无P-gp抗原表达的MCF-7细胞的杀伤效应,pulsed- DC CIK组和DC CIK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CI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ulsed-DC CIK组与CIK组比较,P=0.007;DC CIK组与CIK组比较,P=0.048)。结论从人骨髓培养得到DC和CIK细胞共培养后,能促进各自特征性表面标志的表达上调,并分泌大量相关细胞因子。细胞杀伤效应的明显提高及可能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效应,为多药耐药肿瘤的临床生物免疫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人肺腺癌细胞系SPC-Al mRNA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和细胞因子诱导活化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IK)体内协同抗瘤活性.方法:按常规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分别诱导培养为DC和CIK细胞.将人肺腺癌细胞mRNA转染DC细胞,并将转染后成熟DC与CIK细胞混合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混合培养前后的CIK细胞表型变化,并通过建立人肺腺癌细胞移植模型研究其体内的协同抗肿瘤活性.结果:混合培养后的CIK细胞表面CD3 CD8 及CD3 CD56 表达显著升高,P<0.01;共孵育后的mRNA-DC-CIK细胞组与其余各组相比,体内肿瘤抑制效率明显增大.结论:利用该方法来负载DC瘤苗具有可行性,为临床上解决DC瘤苗因肿瘤抗原的来源困难问题及提高CIK细胞的特异性抗肿瘤活性提供实验依据,为肺癌的治疗开辟一种新的有效的免疫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树突状细胞对自体CIK细胞体外杀伤肺腺癌细胞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人外周血树突细胞(dendriticcell,DC)对自体CIK细胞体外杀伤肺腺癌细胞的影响,以期获得具有抗原特异性杀伤功能的细胞毒活性细胞,并分别对CIK、LAK和CD3AK的杀伤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某一肺腺癌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NC),经体外诱导分别扩增出CIK、LAK、CD3AK和DC细胞,再将靶细胞抗原孵育过的DC同三种细胞共同培养,通过镜下动态观察CIK联合DC对癌性胸腔积液中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并利用MTT法检测CIK联合DC体外杀伤人肺腺癌细胞系(SPC-A1)的活性,同时比较CIK、LAK和CD3AK三种细胞的体外杀瘤活性。结果:CIK-A-DC的杀伤活性最强为92.3%,明显高于单纯CIK的59.7%和DC-CIK的79.8%,(P值分别为0.025和0.042),提示CIK-A-DC细胞对肿瘤杀伤的特异性。而DC-CIK的杀伤活性为79.8%,也高于单纯CIK对照组59.7%,P=0.034,说明DC具有明显增强CIK细胞杀瘤活性的功能。同时,不论从单纯CIK、LAK、CD3AK细胞毒活性,或是从三种细胞联合DC的细胞毒活性比较,CIK细胞较后两种细胞都具有更强的杀伤活性,P值分别为0.038和0.022。联合DC的自体CIK细胞体外杀瘤活性显著增强,CIK细胞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LAK、CD3AK两种细胞。结论:DC可明显提高自体CIK细胞的体外杀瘤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IL-24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体内杀伤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1)从健康人外周血中提取单个核细胞,第一天加入IFN-γ(1 000 IU/mL),第二天加入IL-1(100 IU/mL)、CD3mAb(50 ng/mL)、IL-2(300 IU/mL)诱导CIK细胞,另一组与IL-1、CD3mAb、IL-2同时加入IL-24(1 000 IU/mL);(2)建立HepG2肿瘤细胞株荷瘤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为五组,每三天分别测量肿瘤大小。结果 IL-24诱导CIK细胞治疗组荷瘤小鼠实体瘤体积小于其它组(P<0.05)。结论 在CIK细胞诱导过程中加入IL-24能明显增强其体内的抗肿瘤活性,对临床上把CIK细胞用于生物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研究发现,表达CD133、CD90、上皮细胞黏附分子、CD13、趋化因子受体4、CD44及ATP结合盒蛋白转运体的肝癌细胞在肝癌的生长、复发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肝癌干细胞由众多不同表型的细胞构成,上述细胞均可能是肝癌干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肝癌干细胞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及实际应用带来了困难.  相似文献   

12.
 表达于SiSo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性癌抗原(RCAS1)可表达于正常组织、器官以及肿瘤细胞表面,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发挥不同的作用。近年来对RCAS1的作用机制及其对生理、病理不同影响的研究有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13.
CD44分子对胃癌细胞腹膜种植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友成  赵中辛  王理伟  张辉  卢爱国  尹华 《肿瘤》2005,25(5):450-452
目的体外研究CD44分子对胃癌细胞(MKN45)腹膜种植转移的影响.方法在体外预先将抗CD44S抗体与MKN45细胞在细胞培养箱中作用45 min,然后在24孔培养板或Boyden小室中与生长良好的间皮细胞共同培养不同时间,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与间皮细胞粘附的MKN45细胞,而用MTT法评估胃癌细胞在间皮细胞间的迁移和侵袭情况.结果在体外,抗CD44S抗体对MKN45细胞与间皮细胞间的粘附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在高浓度时对迁移和侵袭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CD44分子参与了胃癌细胞腹膜种植转移过程,抗CD44S抗体对胃癌细胞腹膜种植转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Xu T  Hao XS  Ren XB  Zhang HL 《中华肿瘤杂志》2010,32(9):659-662
目的 探讨内源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结肠癌细胞自身表达FasL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大肠癌肝浸润转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结肠癌SW620细胞和Chang肝细胞Fas和Fas配体(FasL)的表达.采用非放射性细胞毒分析,测定SW620细胞与Chang细胞共培养后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值,计算效应细胞的杀伤效应.将IL-18刺激36 h和未刺激的大肠癌SW620细胞(效应细胞)与干扰素γ刺激后的Chang细胞(靶细胞)共培养6 h,观察IL-18对杀伤效应的影响.结果 结肠癌SW620细胞FasL染色呈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及核周区,而Fas染色几乎呈阴性反应.Chang细胞Fas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主要定位于细胞膜,而FasL染色呈阴性反应.在效靶比为10:1、5:1、2.5:1和1.25:1时,IL-18处理组的细胞毒杀伤效应分别为68.3%、49.8%、21.1%和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细胞毒杀伤效应(分别为32.7%、21.8%、11.1%和6.7%,均P<0.05).结论 IL-18通过上调结肠癌细胞的FasL表达,能显著增强表达FasL的大肠癌细胞对肝细胞的毒性,有助于结肠癌细胞在肝脏形成转移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体外分离培养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的方法,并检测hUCMSC的表面标志。方法 分离脐带华通胶(Wharton's jelly),将其剪碎后利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获得hUCMSC,生长至一定密度后进行传代,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第3代hUCMSC表面标志。结果 由人脐带华通胶可方便、有效地获得hUCMSC,其体外生长形态类似成纤维细胞,并可稳定增殖和传代。hUCMSC表面标志CD29、CD44、CD105高表达,而表面标志CD45、CD34、HLA-DR、HLA-G、CD80、CD86不表达。结论 利用人脐带华通胶组织块培养可有效获得hUCMSC,为组织工程提供丰富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数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04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检测患者外周血CTC数、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吉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病理学证实的70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患者、61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和68名健康人的外周血,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PCs[CD34、CD13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阳性细胞]水平。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3组间EPCs阳性率及其表面标志物CD34、CD133和VEGFR-2表达量的差异,并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分析乳腺癌患者EPCs阳性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和不同淋巴结转移状态患者间EPCs表面标志物CD34、CD133和VEGFR-2表达量的差异。 结果在乳腺癌患者、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中,EPCs阳性率及其表面标志物CD34、CD133和VEGFR-2表达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811,P<0.001;F=15.275,P<0.001);健康人及乳腺纤维腺瘤组均未检测到EPCs,组间两两比较显示,EPCs表面标志物CD34、CD133和VEGFR-2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量[M(P25~P75):0.006%(0.003%~6.008%)]明显高于健康人及乳腺纤维腺瘤患者(P=0.002、0.003),乳腺癌组EPCs阳性率也显著高于健康人及乳腺纤维腺瘤患者[11.4%(8/70)分别比0(0/68)、0(0/61),P=0.006、0.007]。但EPCs阳性率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ER、PR和HER-2状态均无关(P均>0.050)。进一步分析EPCs阳性的8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后发现,Ⅰ期患者(n=4)外周血中EPCs表面标志物CD34、CD133和VEGFR-2的表达量明显低于Ⅱ~Ⅳ期患者(n=4)[(0.300±0.162)%比(1.130±0.318)%,t=4.640,P=0.004],而淋巴结转移者(n=4)EPCs表面标志物CD34、CD133和VEGFR-2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未转移者(n=4)[(1.062±0.424)%比(0.370±0.287)%,t=2.700,P=0.040]。 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EPCs表面标志CD34、CD133和VEGFR-2表达水平较高,其可能是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8.
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肺组织内CCA+SP-C+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莘  敖绪军  安江洪  陈正堂 《肿瘤》2008,28(1):32-35
目的:通过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不同肺组织内是否存在Clara细胞特异性抗原(Clara cell specific antigen,CCA)和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surfactant protein C,SP—C)共表达的双阳性细胞(double positive cell,DPCs)CCA^+SP-C^+细胞,为后续开展肺干细胞的相关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取成年鼠(小鼠、大鼠)和新生鼠(小鼠、大鼠)的正常肺组织,人的肺鳞癌、腺癌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冰冻切片,进行双重免疫荧光染色,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肺组织内是否存在DPCs。每例标本观察时镜下随机选择4—6个视野,计数100~200个肺细胞,得出每百个细胞内DPCs百分率,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成年鼠和新生鼠的正常肺组织中均发现了DPCs的存在,在人的肺腺癌组织中也发现了DPCs,而在鳞癌组织中未见DPCs;在人的癌旁组织DPCs数量明显多于相对应的癌组织(P〈0.05)。结论:本研究不仅证实了DPCs细胞存在的广泛性,而且在人的肺腺癌组织中发现了DPCs,同时发现癌旁组织内的DPCs明显多于癌组织,为后续进一步分离、纯化DPCs,研究正常肺干细胞和肺癌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9.
CIK、DC-CIK细胞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与树突状细胞( DC)共培养后对神经母细胞瘤( neuro-blastoma,NB)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方法:取健康人和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加入不同的细胞因子分别诱导出DC和CIK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诱导培养前后DC和CIK细胞的表型,MTT法测定不同组CIK细胞对NB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健康人PBMC培养后CD3+CD56+淋巴细胞百分比以及对NB细胞株的杀伤活性均显著高于肿瘤患者( P〈0.05)。此外,与单纯CIK细胞相比,DC-CIK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NB细胞株的活性( P〈0.05)。结论:DC-CIK细胞是一种细胞毒作用高于单纯CIK细胞的免疫活性细胞。健康人和肿瘤患者的PBMC经诱导培养获得的CIK细胞有显著差别,为临床进一步提高CIK细胞的治疗效果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