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靖  赵丽霞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5):1136-1136
1临床资料 患者,女,28岁,因经期腹壁切口疼痛伴左下腹包块2年半,于2008年6月18日就诊并住院。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   患者 26岁。剖宫产术后 3年。术后 8个月,发现切口上方有指头大小包块,每次月经来潮时增大,伴有疼痛,月经过后包块缩小,疼痛消失。查体:下腹部正中切口疤痕 12cm,上方可触及 2cm× 2cm包块,不活动,表面光滑,无压痛。局麻下手术切除,包块位于肌层,病理报告为子宫内膜组织。 2讨论   子宫内膜组织易于肌肉内存活,因肌肉血运丰富,存活后有其功能,月经期增大,疼痛。剖宫产术中子宫内膜组织在切口处残留,切口冲洗不彻底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相似文献   

3.
唐尚梅 《四川医学》2003,24(12):1245-1245
患者 ,2 7岁。因左下腹部包块伴周期性疼痛 1年就诊。患者于 1年前因足月第一胎行下腹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切口用可吸收微乔线皮内缝合 ,愈合良好。 1年前患者发现腹壁切口左端有一约蚕豆大小肿块 ,质硬 ,有压痛 ,逐渐增大 ,伴经期疼痛 ,局部无红肿及发热。经抗感染对症治疗无好转 ,近 1个月包块周围又发现 2枚黄豆大小结节。既往无痛经病史。查体 :心肺正常。下腹以腹中线为中心沿Pfannenstiel皱纹可见一横切口瘢痕长约 10cm ,瘢痕左端可扪及 4cm× 3cm× 2cm的肿块 ,边界清 ,质硬 ,不活动 ,触痛 ,无波动感 ,肿块两侧扪及 2枚黄豆大…  相似文献   

4.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AIEM)是剖宫产术后的远期并发症之一,是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随着剖宫产率的提高,此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引起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5.
赵斌斌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2):1606-160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的患者均行病灶切除术,术后均无复发。结论:手术切除病灶是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术中尽量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手术切口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剖宫产是解决难产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并发症和后遗症是不可忽视的^[1]。2001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因剖宫产所致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4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对象为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因剖宫产致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4例,平均年龄32岁(24-40岁),病灶直径2.0-6.0cm,平均4cm,  相似文献   

7.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林华,吉淑芳,王玉萍(妇产科)子宫内膜在腹部切口生长,形成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中期妊娠剖宫取胎术后。由于中期妊娠现多改用其它引产方法,此类病例逐渐减少。但近年来剖宫产率的上升,使此病又有增加趋势。本院妇科...  相似文献   

8.
阎晓琴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2):1487-1488
<正>剖宫产是解决难产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并发症和后遗症是不可忽视的[1]。2007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因剖宫产所致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4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因剖宫产致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4例,平均年龄32岁(24~40岁),病灶直径2.0~6.0cm,平均4cm,单发病灶13例,多发灶1例。  相似文献   

9.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剖宫产术后并发症,临床并不多见,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喜范  历秀云 《吉林医学》1996,17(5):270-270
小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报告王喜范(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136000)历秀云(内蒙古根河林业局职工医院妇产科022350)1病历摘要患者,女,32岁,病历号:7815。孕2产1,第1胎因头盆不称于1991年1月在我院行子宫下段剖宫产...  相似文献   

11.
郭红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4):1902-190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浸润性疾病,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盆腔,也可发生于尿道、膀胱、肠道、三角肌、肺部、皮肤等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少见,发生在腹壁瘢痕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盆腔手术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直接种植或子宫内膜经血运或淋巴转移所致[1]。近年来临床行剖宫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继发于剖宫产、子宫切除、羊膜腔穿刺术后,甚至继发于阑尾切除或腹股沟疝修补术后[1]。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妇营养过剩、胎儿体重过大、难产的发生率增高、选择时辰出生的增多等,剖宫产手术也越来越广泛,加之对腹壁切口保护意识的淡薄,临床上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瘢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越来越常见[2,3]。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尚不明了,其来源有几种学说,包括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及血行-淋巴播散学说等。目前认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瘢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为手术操作将游离的内膜碎片种植至切口形成医源性内膜异位症。本文就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及预防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本科1995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依据病史、临床表现、腹部检查均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手术后确诊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观察1年无复发。结论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提高剖宫产手术质量,是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增加 ,由此引来的术后并发症也日趋增加 ,所以对剖宫产我们不仅要考虑其近期并发症 ,尚应想到其远期影响。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剖宫产术后的远期并发症之一 ,多发生于术后 1~ 5年 ,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本院 1 999年 5月至 2 0 0 2年 6月收住的 1 6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临床分析。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 1 6例患者年龄 2 8~ 34岁 ,平均 31岁。腹壁纵切口 9例 ,横切口 7例 ;急诊剖宫产 6例 ,择期剖宫产 1 0例 ;其中本院手术2例 ,外院手术 1 4例 (市级以上医院 4例 ,市级以下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高,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逐渐引起重视,如何减少其发生,也是妇产科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我院1994年1月至1997年9月,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计5例,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5例患者的年龄25-35岁,平均30岁;分别因前置胎盘、妊高征、妊娠40周而行剖宫产,手术后0.5-4年,发现腹壁切口瘢痕处有肿块,且与月经周期一样呈现周期性增大和胀痛,均经抗炎治疗.但无效。来院就诊时,均可在腹壁切口瘢痕处扪及肿块,最大的约3cmX4cmX4cm,最小的约IcmXIcmXIcm。5例肿块均予手术切除,经…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 患者一,女,30岁,因剖官产术后2a,下腹部切口疼痛1a余,于2003年7月入院。入院查体:见切口中央有一直径约2cm的包块,质软,B超检查为囊性包块,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壁包块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异位在子宫腔和肌层以外的部位。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在盆腔,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少见。但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现将我院1995年1月至2000年1月收治的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有所上升。2001年1月~2006年12月由我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共11例,现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7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手术并发症也相应增多.子宫内膜异位症以盆腔病灶占大多数,腹壁切口处较少见.1990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共收治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瘢痕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1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8年发生12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的资料.结果 12例患者均有剖宫产手术史,在月经期均感腹部切口处疼痛,可触及一触痛的包块,经后疼痛缓解,包块缩小,12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异位包块,术后无复发.结论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效果好,预防的关键在于行剖官产时要注意保护腹壁切口.避免不必要的官腔操作,防止将子官内膜种植在腹壁切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