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中医辨病常依据其典型症状将其归属"消渴"范畴,历代中医大多从"肺燥、胃热、肾虚"三消论治此病。本文将从肝失疏泄论治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浅谈糖尿病从肝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可分三消,历代医家多遵循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治疗原则。但从临床实践看,在发病前,患者多由不同程度的精神刺激导致肝失疏泄、气机失调,从而发病,故应从肝论治。  相似文献   

3.
从肝论治消渴(糖尿病)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疾病,是多因子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中医现已突破了传统的三消分治及以肾为中心脏腑的论治框架,提出了许多新论。笔者认为从肝论治消渴更能提高疗效,经研究而提出“以肝为中心调控脏腑气血津液”辨治消渴之论,以供同道参考。1以肝为中心辨治消...  相似文献   

4.
报道应用中医药从肝论治Meige综合征1例。Meige综合征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气郁化火,火扰阳气,阳亢生风,久则损阴,临床从肝火、肝风、肝阴三个方面诠释肝与本病的病机,治疗上责之于肝,从清泄肝火、息风止痉及养血滋阴等多角度以达到解痉之效,以丹栀逍遥散合白头翁汤为底方加减,重用白芍平抑肝阳,辅以白头翁凉血息风,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试谈从肝论治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军平  刘晓彤 《陕西中医》2001,22(9):574-575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 ,根据症状的主次可分为上、中、下三消 ,以阴虚燥热为病理基础 ,历代医学家多从肺、胃、肾着手治疗。清代医学家黄坤载《四圣心源·消渴》中说 :“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明确指出肝在消渴中的发病地位。糖尿病的病因病机与肝密切相关。肝主疏泄 ,调畅情志 ,为厥阴之脏 ,以血为本 ,以气为用 ,情志刺激首必犯肝 ,而精神因素是糖尿病主要病因 ,历代中医医籍也有所论述 ,如《灵枢·五变篇》曰“怒则气上逆 ,胸中蓄积 ,血气逆流 ,髋皮充肌 ,血脉不行 ,转而为热 ,热则消肌肤 ,故为消瘅”。黄坤载在《素灵微蕴·消渴解》…  相似文献   

6.
论肝与消渴     
消渴古又谓“消瘅”、“消中” ,主要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 ,阴血津液亏虚、燥热内生。《灵枢·五变》云 :“五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然而 ,历代医家治消多重肺、胃、肾 ,主张“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我们在临床中发现 ,消渴病患者大多有情志异常特点 ,与肝气功能失常关系尤为密切。诚如《灵枢·本藏》所言 :“肝脆善病消瘅易伤。”兹就肝与消渴的关系予以探讨。1 肝主疏泄 ,维持气化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尿甜为主要临床特征 ,主要病机是脏腑气化失调而阴血津液亏虚、燥热内生。中医认为阴血津液产生于气化运…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属中医“消渴目病”范畴,病因有内外,病位在目,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以气阴两虚、目络瘀滞兼早期阳虚为基本病机,涉及五脏,以肝为关键,肝病则体用皆损,主要表现为肝气、肝血、肝阳、肝阴不足,肝郁以及肝热。治疗分虚实寒热、标本缓急,以调肝为关键。密蒙花方是名中医高健生所创,入选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十病十药”,被广泛用于NPDR的临床治疗,可有效延缓疾病进程、改善视功能。《脏腑标本药式》由易水学派张元素所著,是脏腑辨证的代表性著作之一,主要阐述各脏腑虚实、标本寒热治法及用药。故本文基于《脏腑标本药式》深入探讨密蒙花方从肝论治NPDR。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痴呆是一个虚实夹杂的疾病,病因较多,病机复杂多样.课题组基于中医学经典文献对本病的认识和多年临床诊治经验,从肾虚、痰浊、血瘀论治,疗效确切,认为血管性痴呆是由于肾精亏虚、髓海失充,或由于痰浊上蒙、瘀血阻络等,痰、瘀日久蕴结壅滞,酿生浊毒,损伤脑髓,渐使脑髓空虚,元神失养,神机失用而为病.本文就具体的立论依据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9.
<正>糖尿病归属中医学消渴的范畴。传统观点认为糖尿病的病机是阴虚燥热,治疗上分上、中、下三消,以清热养阴为主。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糖尿病病机多为气阴两虚,血瘀也是贯穿其始终的病机,治疗多强调益气养阴活血。然而随着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痰湿内盛也成为现代糖尿病患者重要病机之一。尤其是岭南地理、气象的特殊性,加之现代居民贪凉饮冷、好食肥甘厚腻之品的生活习惯,导致内湿外湿协同致病,故从湿论治消渴多获良效。现将范冠杰教授从湿论治消渴  相似文献   

10.
六经津液辨证论治消渴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渴又名消瘅、三消、消,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特征,类似于西医学的糖尿病。传统上,中医多以“三消”论治消渴,分为上消、中消、下消,病机多主为阴虚燥热。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消渴的病机、辨证方法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有从脾论治者,有从肾论治者,有重  相似文献   

11.
不宁腿综合征(RLS)是一种神经系统常见的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具体发病机制不明,病因不清,治疗效果欠佳。符为民教授认为,RLS的病因、病机与肝密切相关,肝失疏泄、气血失和、筋脉失利是RLS的基本病机,将其分为寒凝肝脉、肝气郁滞、肝经湿热、肝血不足、肝阴亏损、肝阳亢风动、肝郁脾虚等证型,擅以肝为着眼点论治本病,并佐以舒筋活络通脉之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应注重从肝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在祖国医学中称之为“消渴”,根据本病“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为主次,分为上、中、下三消,认为其病机性质与肺、胃(脾)、肾有密切联系,从临床实际来看,肝脏与糖尿病发病也有着内在联系,临床应注重从肝论治。  相似文献   

13.
《内经》云:“肝欲散,……用……酸泻之”。《金匮》云:“夫肝之病,补用酸”。尤在泾亦云:“肝之病补用酸者,肝不足,则益之以其本味也,……补用酸者,所以益其体”。指出酸味药能敛肝阴而补肝体。夫肝以血为体,若肝血虚,则肝体失充,故肝木疏泄无权而生郁。笔者用酸敛补肝法治肝郁(以下简称敛肝理郁),即取酸甘化阴药,滋养肝之阴血,充体柔肝而敛肝气,以复其条达之性。若肝阴亏耗,恣其肝阳偏旺,其  相似文献   

14.
治疗糖尿病应注重从肝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中医称为“消渴”,根据本病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分为上,中、下三消,认为其病机性质与肺、胃(脾)、肾有密切联系,治法上也一直按照润肺、清胃、滋肾法.然笔者认为糖尿病不只是与肺、胃(脾)、肾三脏有密切的联系,肝脏与糖尿病发病亦有着内在联系,故应注重从肝论治.首先从肝的生理功能来看,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生理功能之一是主疏泄,其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5.
乔玉秋  王志同 《陕西中医》1998,19(5):218-218
<正>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在病因病机、分型论治方面,除传统的“上消,阴虚肺燥;中消,胃热炽盛;下消;肾亏”外,又提出诸如气阴两虚,气虚血瘀,痰浊内盛,肝郁气滞,阴阳两虚等新的见解和治法。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国医大师伍炳彩主张从厥阴肝对消渴进行辨证论治,立足于“肝体阴用阳”的特点,认为消渴的病机为肝阴亏虚、阳郁化火、木郁乘脾,临床表现除“三多一少”外,可见厥阴肝经循行部位、肝所络属的器官和肢体关节的症状,如口苦和四肢末端麻痹等,还可见以“消瘦、妇女月经中断”为症状特点的木郁乘脾之“风消”证,脉象多弦;治疗上紧守病机,治以清肝滋阴、酸甘养肝、肝脾同调等法,方选连梅汤加味(黄连、乌梅、麦冬、玄参、生地、阿胶、苍术、山药、黄芪),使肝体得养、肝阳得用、脾气得运,为2型糖尿病轻症的治疗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从肝论治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振杰  林国清 《陕西中医》2005,26(12):1399-1400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长期以来阴虚燥热病机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早在《素问.奇病论》即有“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在《素问.阴阳别论》提出了“二阳结谓之消”,从而阐发了胃热津伤,阳明燥热致消的机制。后世对论治消渴,有从脾论,有从心论,虽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不离阴虚致燥论。随着对糖尿病的深入认识,特别是由于目前检测手段的提高,大量早期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者被发现,这些患者大多无典型的。三消”症状,甚至无任何临床表现。这对阴虚致消的传统理论受到了挑战。消渴病从肝论治早在《内经》中即有认识,其后又有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糖尿病的研究深入,消渴病从肝论治得到了日益重视。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临床上一般都按上消、中消、下消论治。上消主肺燥,中消为胃火,下消常见肾阴虚。故治疗上以滋阴降火为原则,但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许多病人常常是上、中、下三消证候交叉合并出现,病证每多虚实兼夹,变化无常,因此辨证时必须注意分辨证候的虚实轻重及兼证。现就20多年来临证所得试述于下。1 上消因肺燥,气耗阴伤并非少见金·刘完素云:“上消者,燥在上焦也。”意指病因是燥热。燥热消烁,肺失其职,通布失司,水津不布。肺燥津伤故证多见烦渴多饮,口舌干燥;肺失治节,水不化气直趋而下故见尿频尿多。治上消首选消渴方…  相似文献   

19.
消渴之名 ,首见于《内经》,历代医学文献对本病论述颇详。《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 ,提出“三消”症的治疗方法。后世医家以本症“三多”症状的主次 ,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类 ,认为上消病在肺 ,中消病在胃 ,下消病在肾。病因病理主要由于素体阴虚 ,复因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劳欲过度而作 ,治疗上按“三消”论治。上消为肺热化燥 ,治宜清肺生津 ;中消为胃热 ,治宜清胃热 ;下消为肾阴不足 ,治宜以滋肾阴为主。笔者通过对本病的观察及学习前人的经验 ,对本病的病因病机 ,略呈管见 ,以就正于同道先进。1 消渴主因 ,责之于肾消渴虽有上、中、下…  相似文献   

20.
"消渴不寐"对应现在糖尿病伴失眠,失眠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张慧贤老师运用中医学理论,结合30余载临床实践经验,将消渴伴不寐之病机主要归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阳不入阴,治疗上老师注重从肝脾调制,引阳入阴,因人制宜,灵活用药,根据患者的不同兼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