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Fe NO)水平的差异。方法纳入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于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161例哮喘患者,登记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吸烟史、ACEI服用史、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皮炎病史等资料,分别测定患者Fe NO值、血Ig E、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血EOS%)以及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诱导痰EOS%)。结果1周内吸烟的哮喘患者Fe NO水平显著低于1周内没有吸烟的患者(P0.05);合并过敏性皮炎的哮喘患者Fe NO水平显著高于没有合并过敏性皮炎的患者(P0.05);血EOS%≥5%的哮喘患者Fe NO水平显著高于血EOS%5%的患者(P0.05);Ig E≥200 KU/L的哮喘患者Fe NO水平显著高于Ig E200 KU/L的患者(P0.05);诱导痰EOS%≥10%的哮喘患者Fe NO水平显著高于EOS%10%的哮喘患者(P0.01);在所有哮喘患者中,男性哮喘患者与女性哮喘患者的Fe 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无吸烟史的哮喘患者中,男性哮喘患者Fe NO水平显著高于女性哮喘患者(P0.05);不同年龄、BMI、ACEI药物服用史、呼吸道感染史等临床特征的哮喘患者Fe NO水平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哮喘患者Fe NO水平与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4和0.792,均P0.01)。结论 Fe NO是一种能反映气道嗜酸性粒细胞炎症水平的指标,性别、吸烟以及合并过敏性疾病等因素会影响哮喘患者的Fe NO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血脂水平分布特点,并探讨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呼气一氧化氮(FeNO)、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_1)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9年4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支气管哮喘患者144例,轻中度103例,重度41例,其中男性72例,女性72例,收集患者入院第二日空腹血脂水平(TG、TC、HDL-C、LDL-C),以及EOS%、FeNO、FEV_1等资料。比较不同程度哮喘患者各指标差异;分别比较不同性别、不同EOS%患者的TG、HDL-C、LDL-C、TC水平;采用Spearman分析血脂水平与EOS%、FeNO、FEV_1的相关性。结果轻中度与重度哮喘患者HDL-C、LDL-C、FeNO、FEV_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TC、E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患者男性与女性比较,HDL-C、TC、FeNO、FEV_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LDL-C、E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患者不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FeNO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G、LDL-C、HDL-C、TC、FEV_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程度哮喘患者血脂相关指标不同;哮喘患者HDL-C、TC、FeNO、FEV_1水平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哮喘患者血脂水平以及FeNO无差异;血脂水平与FeNO、FEV_1及EOS%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本市支气管哮喘控制水平及影响因素,为本市支气管哮喘的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呼吸科门诊219例成人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影响哮喘控制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19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平均ACT得分(18.14±4.83)分,完全控制和控制良好共87例,控制率39.73%,未控患者132例,占60.2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民族、饮食习惯、饮食摄入、饮酒不是影响本地区支气管哮喘未控的因素(P0.05),性别、吸烟、家族史、二手烟、预防感冒措施、病程、文化程度、经常食用海鲜、体质量指数、职业、用药管理方式、居住处空气污染、费用承担方式、SDS、哮喘知识掌握、体育锻炼、居住地、每天开窗通风、家庭收入、SAS、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用药依从性、用药技术掌握、定期门诊分查、可辨别何时就医是影响本市支气管哮喘未控的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吸烟、居住处空气污染、SAS≥50分、SDS≥53分是本地区支气管哮喘未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用药依从性良好是本地区支气管哮喘未控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本市支气管哮喘控制水平仍未达理想标准,哮喘控制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危险因素做好支气管哮喘的防控工作,以提高本地区支气管哮喘规范治疗水平,改善本地区支气管哮喘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吸烟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临床症状、肺功能及气道炎症的影响,以及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方法 选取2009年1 2月至2011年1月门诊就诊的40例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15例)和非吸烟组(23例).所有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必要时可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发放哮喘日记卡及峰流速仪.记录治疗前及治疗28 d后哮喘症状评分、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肺功能、晨间及夜间最高呼气流速(PEF),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并测定痰液中白介素8(IL-8)及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除性别构成外,年龄、病程、ACT评分、肺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ACT评分(F=39.991,P<0.05)、FEV1%pred(F=56.075,P<0.05)、PEV1%pred(F=53.535,P<0.05),嗜酸粒细胞百分比(F=15.271,P<0.05)及eotaxin(F=24.172,P<0.05)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哮喘症状评分显著降低(P<0.05).其中非吸烟组以上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吸烟组(P<0.05).结论 吸烟降低了哮喘患者对ICS治疗的反应性.对吸烟的哮喘患者,治疗可能需要特殊调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吸烟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临床症状、肺功能及气道炎症的影响,以及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方法 选取2009年12月至2011年1月门诊就诊的40例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15例)和非吸烟组(23例).所有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必要时可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发放哮喘日记卡及峰流速仪.记录治疗前及治疗28 d后哮喘症状评分、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肺功能、晨间及夜间最高呼气流速(PEF),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并测定痰液中白介素8(IL 8)及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除性别构成外,年龄、病程、ACT评分、肺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ACT评分(F=39.991,P<0.05)、FEV1% pred(F=56.075,P<0.05)、PEF% pred(F=53.535,P<0.05),嗜酸粒细胞百分比(F=15.271,P<0.05)及eotaxm(F=24.172,P<0.05)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哮喘症状评分显著降低(P <0.05).其中非吸烟组以上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吸烟组(P<0.05).结论 吸烟降低了哮喘患者对ICS治疗的反应性.对吸烟的哮喘患者,治疗可能需要特殊调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哮喘中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与临床控制的关系,为哮喘临床防治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的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40例,采集患者病史、ACT评分、诱导痰和肺功能等检查结果,统计分析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绝对计数与ACT评分、FEV1%pred的相关性。结果在纳入的40例中性粒细胞哮喘患者中,女性26例(65.00%),男性14例,平均年龄(42.70±13.74)岁,发病年龄>12岁31例(77.50%),病程(11.32±12.25)年,ACT(17.15±4.80)分,诱导痰嗜酸粒细胞比例(0.49±0.80)%,诱导痰嗜酸粒细胞计数(0.03±0.06)×106/g,诱导痰中性粒细胞比例(73.79±5.83)%,诱导痰中性粒细胞计数(5.21±2.09)×106/g,FEV1%pred(75.50±21.83)%。在中性粒细胞哮喘组中,诱导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细胞总数、ACT评分与FEV1%pred存在相关性(P<0.05,r分别为-0.373、-0.530、-0.519、0.552)。结论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其临床特征多种多样;哮喘患者气道中性粒细胞性炎症与临床控制存在相关性,提示中性粒细胞炎症可能参与了气道阻塞的发生发展;ACT是一种简易评价哮喘控制水平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讨论对重症持续性支气管哮喘患者使用支气管热成形术的具体价值和实际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重症持续性支气管哮喘患者1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支气管热成形术,比较治疗前后哮喘控制(ACT)评分、嗜酸粒细胞、白介素-4(IL-4)、白介素-5(IL-5)、白介素-13(IL-13)和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ACT评分为(8.14±2.03)分,治疗后,ACT评分为(19.65±2.73)分,治疗后ACT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475,P0.05)。治疗后嗜酸粒细胞和IL-4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IL-5和IL-13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显效患者5例,有效患者11例,无效患者1例,总有效率为94.12%(16/17)。结论对重症持续性支气管哮喘患者使用支气管热成形术可以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症状,整体治疗效果较好,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白细胞介素(IL)-4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哮喘患者54例,并将其分为哮喘缓解组(26例)和哮喘发作组(28例),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和IL-4水平的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哮喘急性发作期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IL-4含量明显升高,FEV1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IL-4水平均明显降低,FEV1、FEV1/FVC均升高.哮喘缓解期患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IL-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与IL-4呈正相关,与FEV1和FEV1/FVC呈负相关.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和IL-4可作为评价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程度和指导抗炎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未控制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不同水平痰嗜酸粒细胞的临床特点,探讨未控制哮喘患者痰嗜酸粒细胞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未控制哮喘患者167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诱导痰嗜酸粒细胞百分比结果将患者分为2组,以痰嗜酸粒细胞百分比≥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ACOS)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2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为COPD组,另外选取同期130例老年ACOS患者为ACOS组,统计两组年龄、性别、过敏史、吸烟史、既往哮喘史、嗜酸性粒细胞、血清免疫球蛋白(Ig)E、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有无气道高反应性(AHR)等资料,分析诱发ACOS的危险因素及ACOS患者临床特征。结果 ACOS组在急性发作诱因、首发症状、肺部听诊特点中干湿啰音并存、单纯湿啰音比例与COP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OS组主要以咳嗽/咯痰为首发症状,肺部感染为急性发作诱因,干湿啰音并存为肺部听诊主要特点。ACOS组有过敏史、有吸烟史、既往有哮喘史、嗜酸性粒细胞0.5×10~9/L、血清IgE0.9 mg/L、有AHR比例均明显高于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性别、FEV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过敏史、吸烟史、既往有哮喘史、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血清IgE升高及AHR是ACOS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ACOS多发于老年人群,临床多表现为咳嗽/咯痰,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并存,ACOS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过敏史、吸烟史、既往有哮喘史、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血清IgE升高及AHR是ACO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哮喘患者气道不完全可逆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例老年哮喘患者根据气道阻塞是否发生可逆性分为气道阻塞不完全可逆组(实验组)95例,对照组105例。分析患者发生气道阻塞不完全可逆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年龄、病程、特异性、吸烟史、住院史、规律吸入激素史及中性粒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每增加20年,吸烟≥10包年,规律吸入激素,诱导痰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5%与哮喘气道阻塞不完全可逆独立相关。结论老年哮喘患者发生气道不完全可逆与多种因素有关,病程、吸烟史、规律吸入激素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是影响气道阻塞不完全可逆的独立因素,对老年哮喘患者应进行劝导戒烟、规律使用吸入性激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与哮喘患者肺功能及未来急性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17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成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204例。分别记录ACT评分,测定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_1)、FEV_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_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_1/FVC,检测血常规,记录未来一年中患者是否出现哮喘急性发作。根据NLR(NLR=中性粒细胞数绝对值/淋巴细胞数绝对值)四分位点将患者分为4组(Q1≤1.76,1.77Q2≤2.80,2.80Q3≤5.43,Q45.43),分别比较四组患者ACT评分、肺功能、未来一年出现哮喘急性发作的百分比。结果 Q1、Q2、Q3组患者FEV_1%和FEV_1/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Q4组的FEV_1%和FEV_1/FVC明显高于其余3组,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FEV_1%、FEV_1/FVC与NLR均呈负性相关P0.01(r=-0.478、r=-0.4)。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NLR、FEV_1%、过敏、使用ICS对哮喘未来急性发作有统计学意义,FEV_1%60%、使用ICS是哮喘未来急性发作的保护性因素,而NLR与过敏因素是则是哮喘未来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ACT评分、吸烟与哮喘未来急性发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患者NLR水平与气流受限呈负性相关,NLR是哮喘急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检测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水平,探讨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与冠心病及其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70例,非冠心病患者(对照组)30例,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并根据其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将冠心病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分别比较3组之间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的水平.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中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与冠状动脉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进展可能有直接关系.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越高,提示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本实验进一步探讨吸烟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影响,了解吸烟哮喘患者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方法选取35例慢性持续期哮喘患者,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14例和非吸烟组21例。所有患者给予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治疗,必要时可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发放哮喘日记卡及峰流速仪。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28d后哮喘症状评分、哮喘控制测试(ACTTM)评分;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占预计值%)、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最大呼气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PEF占预计值%)、每日晨间及夜间PEF;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并测定痰液中白介素8(IL-8)及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水平。结果两组患者ICS治疗后ACTTM评分有明显改善,组间ACTTM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42,P<0.05)。治疗后两组哮喘患者肺功能均有改善,组间比较FEV1占预计值%(t=4.740,P<0.05)、PEF占预计值%(t=5.1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ICS治疗后组内比较嗜酸粒细胞百分比、eotaxin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比较中性粒细胞(t=7.707,P<0.05)、IL-8水平(t=4.557,P<0.05)、嗜酸粒细胞百分比(t=4.740,P<0.05)及eotaxin水平(t=2.06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组患者ICS治疗28d后,其临床症状、肺功能及痰中炎性介质均有改善,但吸烟组改善程度较非吸烟组差。吸烟组哮喘患者诱导痰中中性粒细胞及IL-8水平高于非吸烟组哮喘患者,而嗜酸粒细胞及eotaxin水平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老年支气管哮喘病人控制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就诊的哮喘病人,记录病人一般资料、评估哮喘控制水平以及哮喘控制测试评分(asthma control test,ACT)、了解哮喘管理包括医生制定的哮喘随访计划、药物的使用情况等,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ACT评分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有150例哮喘病人完成了问卷调查,根据"全球哮喘倡议"(GINA)的标准,老年哮喘病人的完全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的比例分别为27.3%、45.5%、和27.3%。老年哮喘病人的ACT评分为(20.2±4.2)分。老年哮喘病人较非老年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比例高(P0.05)。将所有对象分为ACT≥20分及20分组,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吸入剂或含有糖皮质激素的吸入制剂对老年病人的ACT评分有显著影响(P0.05),而非老年哮喘病人中过去一年是否急诊就诊是影响ACT评分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是否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影响老年哮喘病人ACT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扎鲁司特治疗哮喘的疗效和气道炎症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观察扎鲁司特是否影响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方法23例成人哮喘患者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扎鲁司特(商品名安可来)20mg,1d2次,连续治疗13wk。试验中记录患者的哮喘症状评分、夜间憋醒次数、β受体兴备剂使用量、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总肺活量百分比(FEV2FVC)及呼气峰流速(PEF)。试验前后分别行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记录气道炎症细胞数量及比例,对治疗前后BALF嗜酸粒细胞计数差值和FEV1治疗前后差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患者的夜间憋醒次数、β2受体激动剂使用次数均显著减少,PEF明显改善,治疗前后BALF嗜酸粒细胞计数差值和FEV1治疗前后差值相关。结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轻、中度哮喘患者具有减轻症状、改善肺功能、抗炎作用,能减少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和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160例急性期哮喘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160例检测呼出气一氧化氮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含量百分比,研究两者相关性。结果急性期哮喘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和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之间具有正相关。结论哮喘患者同时检测呼出气一氧化氮和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而且可以作为哮喘治疗及病情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和咳嗽变异型哮喘(CVA)引起的气道炎症特征和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70例慢性咳嗽患者,其中EB 26例,CVA 44例,分别采取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测定其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测定两组患者痰上清液中P物质水平,同时统计其呼吸道嗜酸性粒细胞性炎性反应阳性率;同时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检测。结果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CVA组显著高于EB组,P0.05;P物质水平CVA组显著高于EB组,P0.01;呼吸道嗜酸性粒细胞性炎性反应阳性率CVA组显著高于EB组,P0.0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CVA组显著高于EB组,P0.01。结论嗜酸性粒细胞炎性反应是EB与CVA患者的一种主要的呼吸道炎性反应类型,但两者反应程度不同,CVA组明显高于EB组,可以推断CVA是EB的疾病进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人晚发型重度难治性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类型及对激素治疗的反应,以期阐明该型哮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方法连续收集正常对照者(A组)、确诊的成人晚发型轻中度(B组)、重度哮喘患者(C组),分别采集哮喘患者治疗前以及激素治疗后的诱导痰液,进行炎性细胞分类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痰中IL-17、IL-8、IL-6、IL-5浓度及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水平,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哮喘控制评分等基线情况。比较三组患者间的不同以及治疗前后的差别,并采用相关分析及多元直线回归方程筛选与气道炎症和哮喘控制评分相关的指标。结果在全部146例哮喘患者中,重度哮喘所占比例将近1/3。与轻中度哮喘相比,重度哮喘患者有着较低的特应质比例、FEV1值和哮喘控制评分,但年龄及体质指数均较高。诱导痰细胞检查显示,治疗前的重度哮喘诱导痰嗜酸细胞比例低于轻中度哮喘(4.59%vs.7.74%,P0.01),而中性粒细胞比例则明显增加(63.22%vs.22.8%,P0.01)。轻中度哮喘的气道炎症类型以嗜酸性粒细胞型为主,重度哮喘则以中性粒细胞型为最多(P0.01)。与正常对照和轻中度哮喘相比,重度哮喘患者诱导痰中的炎症介质IL-17、IL-8、IL-6及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浓度亦显著升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哮喘患者痰中性粒细胞比例与IL-17浓度正相关(r=0.545,P0.01)。而直线回归分析提示,哮喘控制评分与IL-17和体质指数呈负回归关系(P0.01)。激素治疗可明显降低轻中度哮喘诱导痰内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炎症介质浓度,提高哮喘控制评分和FEV1(P0.01),而重度哮喘仅有诱导痰嗜酸细胞计数及IL-5浓度的降低,余炎性介质浓度、中性粒细胞比例及哮喘控制评分无改善(P0.05)。结论成人晚发型重度哮喘是不同于轻中度哮喘的一种特殊亚型,其气道炎症成分复杂,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激素治疗仅可改善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成分,但对中性粒细胞性炎症则无作用。对该型哮喘应探索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20.
影响支气管哮喘控制水平及其未来风险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控制水平及哮喘未来风险的因素,为降低哮喘未来风险提供依据。方法在2011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哮喘教育活动中,根据2006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哮喘控制标准,将接受有效问卷调查并测定肺功能的32例哮喘患者分为控制、部分控制及未控制;比较部分控制组与未控制组的哮喘控制测试(ACT)、哮喘控制问卷(ACQ)、肺功能、过去1年急性发作次数、因哮喘加重看急诊及呼吸科门诊的次数、吸烟量等指标,评估患者哮喘控制水平和未来风险;并将2011年哮喘患者问卷调查结果与2007年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达到GINA哮喘控制者为3.1%,部分控制者为40.6%,未控制者为56.3%;部分控制组的ACT评分,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及最大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PEF%pred)明显高于未控制组(P<0.05),而部分控制组的ACQ评分、过去1年急性发作次数、因哮喘加重看急诊及看呼吸科门诊次数和吸烟量明显低于未控制组(P<0.05)。2011年接受问卷调查的患者对哮喘炎症的本质的认识明显高于2007年接受调查的患者(P<0.05)。结论临床控制差、FEV1%pred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