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系统评价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与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MB),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联合小剂量血浆置换在肝移植围手术期肝衰竭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该院移植科收治的9例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共接受18次DPMAS联合小剂量的血浆置换治疗,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前后的检验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总胆汁酸(TBA)呈不同程度下降(P0.05),胆碱酯酶(CHE)升高(P0.05)。血氨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有所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3例血压下降,处理后好转,1例出现牙龈出血。结论 DPMAS联合小剂量血浆置换用于肝移植围手术期肝衰竭患者,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肝功能明显好转,血氨降低。治疗后凝血指标有所好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研究小剂量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对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1月至2019年4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院感染科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包括小剂量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组(A组,N=74)和血浆置换组(B组,N=71),观察随访30天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ALT、TBIL和INR等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0天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A组30天生存率86.5%,B组30天生存率80.3%,P0.05)。结论:小剂量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吸附疗对于肝衰竭是一种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方法,且可以明显减少血浆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即PE+DPMAS治疗前与第1次、第2次治疗后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57名肝衰竭患者,根据采取的人工肝治疗模式不同将接受PE治疗的2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接受PE+DPMAS的33例患者纳入实验组。收集2组治疗前与2次治疗后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对比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营养状况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球蛋白(globulin,Glb)、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第1次、第2次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治疗比对照组治疗能更...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8):1-5
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昌市第九医院住院的112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DPMAS+PE组(常规药物基础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56例和PE组(常规药物基础上血浆置换治疗)56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ALT、AST、TBIL、ALB、TBA)、肾功能(BUN、Cr)、血常规(WBC、HGB、PLT)、凝血功能(PT、PTA、INR)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DPMAS+PE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PE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能获得较好疗效;DPMAS+PE组治疗后ALT、AST、TBIL、TBA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均无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Cr、BUN较前无明显变化,均未发生电解质紊乱(P0.05);DPMAS+PE组治疗后WBC无明显变化,但HGB、PLT下降;DPMAS+PE组和PE组治疗后均出现PT缩短、INR下降和PTA上升(P0.05);PE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DPMAS+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2,P=0.026)。结论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低容量血浆置换治疗可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无明显副作用,减少血浆用量限制、血浆过敏、输血感染风险等不良反应机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8,(2):122-124
[背景]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在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疗效.[病例报告]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肝衰竭患者28例,分为对照组和DPMAS组,给予DPMAS组15例内科常规治疗加DPMAS治疗,给予对照组13例内科常规治疗,观察7d内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和血常规、肝功能、C-反应蛋白指标变化情况.DPMAS组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缓解较快,但7d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皮肤黄染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PMAS组治疗后胆红素、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DPMAS组治疗后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DPMAS可清除胆红素及炎症介质,改善临床预后,对血液中血红蛋白及血小板等有形成分未见有影响,治疗急性肝衰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肝衰竭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不同分为DPMAS 组(内科治疗联合DPMAS,39 例)和对照组(内科治疗组,29 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生化指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不同病情分期和不同并发症的有效率,记录相关的副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PMAS 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好转,总体有效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PMAS 可有效改善早期肝衰竭的预后,但对中晚期肝衰竭,疗效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经DPMAS 治疗的患者,未发生电解质紊乱、出血等不良事件,副作用以轻度血压下降为主要表现。结论 DPMAS 可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尤其对早期肝衰竭治疗效果较好,且无明显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DPMAS)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11月在我院治疗的45例肝衰竭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治疗)和对照组23例(血浆置换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及临床效果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①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治疗前后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TBIL、ALT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PTA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ALT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B、PTA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有效率为68.2%,对照组有效率为65.2%,两组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术不仅能有效地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对ALB、PTA无影响,与血浆置换术比较,可取得相同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不受血浆紧缺的限制,无输血感染及血浆过敏的风险,是治疗肝衰竭有效的、安全的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对严重肝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肝功能衰竭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患者 45例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胆红素水平、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常规、乳酸、其他肝功能及电解质指标。结果:45例患者行DPMAS治疗共73次,显效12例,有效2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5.56%。DPMAS治疗后总胆红素193.29±109.26 μmol/L,直接胆红素148.19±83.49 μmol/L,分别低于治疗前的271.95±147.92 μmol/L(P=0.0004)和201.24±98.66 μmol/L(P=0.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12小时PT及APTT分别为18.24±9.59 s,65.49±57.64 s,治疗后12小时PT及APTT分别为21.63±11.63 s,79.68±34.83 s,较治疗前有所延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12小时PTA(51.46±22.12)%,治疗后12小时为(46.25±22.46)%,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次DPMAS治疗前PTA(49.11±20.22)%,完成最后一次DPMAS治疗后PTA为(57.69±19.57)%,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MAS治疗后患者AST、ALT较前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TBA、ALB及球蛋白(GLB)较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不良反应13例次(17.8%),包括轻度皮肤瘙痒、皮疹、发热、呕吐、胸闷,经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DPMAS对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效果良好,对内环境影响较小,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此类患者的免疫治疗意义,以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2例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于2017年10月至2020年8月期间住院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患者,应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观察结合内科综合治疗前后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α)、肝功能、血氨、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  治疗前后对比,患者的细胞因子(IL-2、IL-6、TNF-α)、肝功能(TBIL、AST、ALT、ALB)、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经治疗后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后对比,患者的细胞因子(IL-4、IL-10)、总胆汁酸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应用选择性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患者,能稳定内环境,为肝细胞的再生能力创造条件,恢复肝功能,改善黄疸等临床症状,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以及肝衰竭的救治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患者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此类患者的免疫治疗意义,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2例在昆明市第三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 DPMAS)在酒精性肝衰竭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及出现的并发症,并给予对症处理,把控DPMAS环节,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2年1月酒精性肝衰竭患者56例,在进行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接受DPMAS治疗3次,同时医护人员对治疗全过程进行个案跟踪,对比DPMAS治疗的效果,并针对DPMAS应用过程中患者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酒精肝衰竭患者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168次,53例好转出院(94.64%),2例死亡(3.57%),1例因经济压力放弃治疗,自动出院;首次治疗前、治疗3次后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对比均改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等明显降低(均P<0.00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升高(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治疗过程中同时发现14例患者在DPMAS应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与单纯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患者住院登记的前后顺序对2018年6月~2019年6月68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血浆置换,观察组采用血浆置换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法进行治疗,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以及肾功能、电解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置换量(1000mL)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9例急、慢性肝衰竭患者进行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观察其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29例病人均能耐受治疗,其中22例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明显改善(P〈0.01),血小板(PLT)无明显变化(P〉0.05),3例病情恶化,4例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结论:低置换量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肝衰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低置换量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能显著改善患者肝脏功能,同时血浆灌流对血小板影响极少,是治疗肝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吸附(DPMAS)、胆红素吸附(PBA)及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寻找能替代血浆置换的新模式。方法  将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40例行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分为DPMAS组、PBA组和PE组,观察生化指标、不良反应和临床症状,并行治疗前后对比和3组间多重对比。 结果  DPMAS和PE均能显著降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及C反应蛋白(CRP),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PBA仅降低TBI和DBIL,对其他疗效不显著。PE组降低TBIL、ALT和升高PTA的效果最佳。DPMAS组与之相近,且CRP下降率高于PE组。3组治疗均能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症状,PE组的不良反应明显,DPMAS组好转率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双重血浆吸附术的疗效明显优于胆红素吸附术,与血浆置换相当,又能显著清除炎症因子,克服血浆缺乏和过敏等缺点,仅需增加设备和费用的支持,可作为替代血浆置换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