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 要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所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药品不良反应智能监测系统筛选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应用替加环素治疗的重症感染患者,根据是否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将其分为降低组和正常组,统计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感染部位、微生物检查结果、抗感染治疗方案、用药前后纤维蛋白原、肝肾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时机及转归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出现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04例,其中降低组79例,正常组25例,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生率为75.96%。相关性分析发现,替加环素用药疗程、FIB基线值和腹腔感染是重症感染患者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影响因素。34例(43.04%)在替加环素使用4~6天后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FIB下降中位时间是第5天。结论:重症感染患者使用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较为常见,与用药疗程、FIB基线值和腹腔感染有关,尤其对低FIB基线值及腹腔感染的患者应积极监测纤维蛋白原指标,加强疗效评估,缩短替加环素用药疗程。  相似文献   

2.
李洁  祝德秋 《中国药房》2023,(8):1010-1013+1024
目的 为临床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使用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药学监护和替加环素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使用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案例,对替加环素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不良反应的相关性进行判断,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和可能机制;建议医师停用替加环素,并给予人纤维蛋白原和血浆纠正。结果与结论 替加环素与患者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有关。医师采纳临床药师意见,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大剂量、长疗程用药,以及患者自身合并肾功能不全。临床药师及时给予医师停药建议,并建议在必要时输注人纤维蛋白原和血液制品进行纠正,避免了严重且危及生命的凝血障碍的发生,保障了替加环素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是否与浓度有相关性,并确定造成该不良反应发生的浓度阈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4月使用替加环素的患者,记录其用药后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和用药前后纤维蛋白原值及其他临床指标,按设定的标准将患者分为不良反应(ADR)组49例,对照组74例。分析两组患者替加环素的血药浓度值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获得发生ADR的浓度折点。结果 ADR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替加环素剂量、疗程等临床特征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加环素谷浓度(Cmin)、峰浓度(Cmax)和24 h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24 h)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通过ROC曲线得到替加环素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折点为Cmin=0.775μg·mL-1,AUC0-24 h=28.38μg·h·mL-1。结论 替加环素血药浓度与导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有关。临床在应用替加环素治疗重症感染时,一方面要考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病例及其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不良反应个案报道,并对患者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联合用药,以及低维蛋白原血症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1例独立文献报道,患者多为男性,偏老龄。11例病例中5例采用常规剂量治疗,3例采用较高剂量治疗。11例患者中有8例使用替加环素后纤维蛋白原FIB低于1g·L-1,3例FIB介于1~2g·L-1。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时间多介于3~10d,多数患者在停药、对症治疗3~7d后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不良反应较少,但后果严重,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HFIB)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本院使用替加环素治疗的患者121例,按照3 1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替加环素致HFIB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据此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对HFIB的发生情况予以预测与验证。结果 训练集91例患者使用替加环素治疗期间有23例(25%)发生HFIB,疗程和基线纤维蛋白原(FIB)是发生HFIB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Y=-1.344+0.118X疗程-0.679X基线FIB。构建各危险因素及联合预测因子的ROC曲线,发现联合预测因子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当联合预测因子的Youden指数最大(0.704)时,其在ROC曲线上最佳截断值为-2.702。30例验证集患者验证该模型准确率为87%。结论 疗程和基线FIB为替加环素致HFIB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拟合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HFIB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替加环素对患者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收集整理关于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个案报道,统计分析患者基本信息、基础疾病、替加环素使用时间、低维蛋白原血症发生时间及转归等信息,并利用Naranjo’s评估表判断其不良反应的关联性。结果:共检索15例个案报道,Naranjo’s评分多为“很可能”,男性患者10例,7例采用常规推荐给药方案,6例采用较高剂量治疗。所有患者中共有11例使用替加环素后纤维蛋白原低于1 g·L-1,4例介于1~2 g·L-1。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时间多为使用替加环素后3~10 d,多数患者在停药、对症治疗3~7 d后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替加环素可致患者出现危及生命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使用期间应密切检测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1例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患者使用高剂量替加环素引起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病例,并通过文献检索和综述,对这些患者的一般情况、原患疾病、药物治疗过程等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文献报道,发现替加环素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可能发生在使用替加环素5~7d,并且纤维蛋白原的下降是持续性的,一旦停止使用替加环素,纤维蛋白原在5d内恢复至正常水平。在使用替加环素过程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CU重症患者应用替加环素(tigecycline, TGC)后TGC相关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TGC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各ICU 331例接受TGC治疗的成年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TGC使用剂量分为大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根据用药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水平是否<2.0 g·L-1分为低FIB组和正常FIB组。应用单因素和logistics回归分析TGC相关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危险因素,并分析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TGC相关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总发生率为59.9%,大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61.2%vs.58.3%,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疗程、合并肾损伤是TGC相关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s分析显示疗程>9 d是独立危险因素(OR:3.100,95%CI:1.707~5.631,P<0.01),而高水平的基础FIB值则是保护因素(OR:0....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替加环素对重症患者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效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替加环素防治多重耐药菌感染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ICU给予替加环素治疗的重症患者30例,比较替加环素治疗前后患者的体温、白细胞(WBC)及降钙素原(PCT)等临床感染指标及临床预后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变化。结果患者应用替加环素的总疗程为8.5(6~12)d,临床成功(感染症状和体征部分或完全改善)21例,临床失败(感染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恶化)9例,替加环素治疗28 d后的死亡率为20%(6/30),并发转氨酶升高2例。替加环素治疗临床成功患者用药前后APACHEⅡ和SOFA评分分别为(16.05±8.18 vs.8.61±5.50,P<0.001)和(6.76±5.18 vs.2.67±2.52,P<0.001),WBC(×109/L)和PCT(ng/m L)分别为(15.46±5.73 vs.8.81±3.44,P<0.001)和(4.88±5.73 vs.0.37±0.35,P<0.01),患者体温完全恢复正常时间为7(5~10)d。结论对可疑MDR病原菌感染的重症患者使用替加环素经验性治疗能够提高临床抗感染的成功率,进而可能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替加环素为广谱抗菌药物,具有耐受性良好、安全有效等特点。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替加环素相关的、危及生命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个案报道逐渐增多,仍缺乏系统性临床研究。本文综述了替加环素在治疗中出现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危险因素和潜在机制,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替加环素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e和Embase等数据库中2005年1月至2022年8月发表的替加环素致ADR的个案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替加环素致ADR相关文献91篇,提取病例108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37例,性别不详3例;患者年龄主要为≥60岁(61例,占56.48%);患者原患疾病主要为肺部感染及腹腔感染。替加环素致ADR的发生时间为给药后10 min至给药后2.5个月,大多数ADR发生于给药后7 d内(72例,占66.67%)。替加环素所致ADR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共219例次,其中消化系统损害(105例次,占47.95%)最为常见,其次为血液系统损害(77例次,占35.16%)。大多数发生ADR的患者经停药或积极对症治疗后,1周内症状均有好转(68例,占62.96%)。结论:替加环素所致ADR可累及多个器官和(或)系统,临床表现多样,用药期间应加强替加环素致ADR的认识与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2.
黄健  程俐 《中国实用医药》2023,(10):127-129
目的 研究重症感染患者采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对其炎性因子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79例重症感染患者,按随机法分为分析组(40例)和对比组(39例)。对比组患者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分析组患者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替加环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ib、APTT、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分析组患者的Fib(3.17±0.42)g/L低于对比组的(4.07±0.36)g/L, APTT(33.54±3.96)s、PT(10.13±1.28)s均短于对比组的(36.69±4.00)、(13.91±1.20)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NF-α、IL-6、PCT、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分析组患者的TNF-α、IL-6、PC...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双嘧达莫治疗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74例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奇偶数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双嘧达莫治疗,观察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双嘧达莫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全血粘度、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9%,高于对照组的75.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全血粘度为(9.76±1.67)mPa·s,血浆D-D为(223.15±22.45)μg/L, FIB为(3.16±0.26)g/L,对照组全血粘度为(12.57±1.51)mPa·s,血浆D-D为(279.13±28.89)μg/L, FIB为(3.45±0.45)g/L;术后7 d,观察组全血粘度为(4.29±0.74)mPa·s,血浆D-D为(152.81±26.24)μg/L, FIB为(2.55±0.29)g/L,对照组全血粘度为(9.38±0.97)mPa·s,血浆D-D为(213.18±21.39...  相似文献   

14.
替加环素(tigecycline)是一种新型广谱抗生素,为甘氨酰环素类(glycyclines)抗生素的首个药物,其化学结构与四环素相似.替加环素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具有抗菌活性,用于治疗复杂皮肤、软组织感染和复杂腹腔内感染.通常,替加环素偶致急性胰腺炎,但近年资料表明,替加环素致急性胰腺炎有所增加.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以及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水平升高.替加环素致胰腺炎的机制尚不明确,但由于替加环素的结构与四环素结构相似,推测替加环素是通过四环素致胰腺炎的同样机制引起急性胰腺炎.替加环素若引起胰腺炎,应立即停药,保持患者禁食状态,静脉给予足量液体,并给予其他对症治疗.替加环素使用期间,临床医师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胰腺炎的症状和体征,监测患者的血清脂肪酶和淀粉酶水平.  相似文献   

15.
1例39岁男性因下肢感觉减退1年余,腹胀6月入院。结合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Mλ)、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等检查,多发周围神经病变、肝脾肿大、内分泌腺功能减退、皮肤改变、多浆膜腔积液等临床表现,确诊为POEMS综合征,予以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化疗。治疗期间患者出现医院获得性肺炎,痰培养回报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菌方案为替加环素联合哌拉西林/舒巴坦治疗3 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使用替加环素第10天,患者出现纤维蛋白原(Fbg)明显减低,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显著延长,停药后第3天纤维蛋白原迅速恢复正常。提示出现替加环素相关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替加环素注射剂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老年危重症患者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应用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老年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予以替加环素静脉注射,首剂100 mg,之后每次50~100 mg,q12 h,疗程4~19 d。根据感染是否得到控制将治疗结局分为有效组22例和无效组18例。比较2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和SAPSⅡ评分对替加环素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有效组的肌酐清除率(Ccr)分别为(64.44±27.24),(71.78±30.38)mL·min^(-1),降钙素原(PCT)分别为0.41(0.05,25.00)ng·mL^(-1)和0.13(0.05,4.00)ng·m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无效组Ccr分别为(58.34±28.18),(47.58±31.91)mL·min^(-1),APACHEⅡ评分分别为(25.06±10.18),(30.83±14.71)分,SOFA评分分别为(9.89±5.32),(12.78±5.75)分,SAPSⅡ评分分别为(60.39±20.18),(72.33±22.7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和SAPSⅡ评分预测替加环素治疗无效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0.74和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和SAPSⅡ评分对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老年危重症患者的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及对远期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94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单一抗血小板治疗,试验组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临床指标[纤维蛋白原(FIB)、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及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分,随访1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1.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FIB(3.85±0.58)g/L高于对照组的(2.86±0.25)g/L,NIHSS评分(8.29±0.12)分低于对照组的(9.28±0.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M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51,P=0.517>0.05);治疗后,对照组MBI评分为(78.15±4.58)分,试验组为(88.61±2.80)分,试验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  相似文献   

18.
刘凯  罗红兰  柯楠  徐子魁 《安徽医药》2023,27(5):959-963
目的 探究改良CT严重指数(MCTSI)评分、Balthazar CT分级联合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在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长江大学附属黄冈市中心医院22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院内治疗结果分为死亡组59例和生存组165例。记录入院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等一般资料;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白蛋白水平,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纤维蛋白原水平,计算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采用CT机完成腹部CT检查,进行MCTSI评分和Balthazar CT分级评估;分析MCTSI评分、Balthazar CT分级联合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的评估价值;分析影响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因素。结果 死亡组纤维蛋白原水平[(4.51±1.04)g/L]、MCTSI评分[(6.18±0.76)分]、Balthazar CT分级[(3.80±0.20)分]、入院APACHEⅡ[(29.03±5.54)分]、机械通气病人比例、肾脏替代治疗病人比例高于生存组[(3.72±0.98)g/L、(5.26±0.74)分...  相似文献   

19.
重症细菌性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良玉  李红鹏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1):1671-1672
目的 探讨重症细菌性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细菌性感染重症患者70例(细菌感染组),非细菌感染重症患者60例(非细菌感染组),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对三组患者血清PCT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对照组PCT(3.28±1.37) μg/L明显低于重症患者的(16.84±1.86) μg/L(t =47,74,P<0.05);细菌感染组PCT> 10 μg/L者占27.14%,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的6.67%,且细菌感染组APACHE-Ⅱ及APACHE-Ⅲ评分分别为(16.57±6.01)分,(63.14 ±20.0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12.53±4.57)分、(45.07±26.17)分(t=31.13、30.42,均P<0.05).随着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升高,对重症患者感染诊断的特异性增高,但敏感性降低.结论 通过监测血清降钙素原对重症细菌性感染患者进行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且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20.
洪丽明  田秘  李乐辉  吴国平 《安徽医药》2022,26(12):2466-2469
目的检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 MPP)病人血清纤维蛋白原( FIB)和血小板反应蛋白 -1(TSP-1)的表达情况,并探究其表达水平与 MPP病人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 2017年 3月至 2018年 1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 MPP老年人 8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重症 MPP 46例作为重症组,轻症 MPP 4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 FIB、TSP-1的表达水平;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 ROC曲线)评估血清 FIB、TSP-1表达水平对重症 MPP的诊断价值;分析病人预后不良情况发生率;并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发生预后不良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重症组血清 FIB、TSP-1表达水平分别为( 4.93±1.16)g/L、(375.42±34.13)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3.85±0.97)g/L、(316.71±23.05)μg/L(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 FIB和 TSP-1单独及联合诊断重症 MPP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96、0.900、0.926,血清 FIB联合 TSP-1诊断重症 MPP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84.82%、90.65%。高 FIB组、高 TSP-1组老年人病人预后不良发生率分别为54.55%(12/22)、 55.00%(11/20),显著高于低 FIB组的 16.67%(4/24)及低 TSP-1组的 19.23%(5/26)(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 FIB、TSP-1表达水平是影响重症 MPP病人发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结论 FIB和 TSP-1在重症 MPP病人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其高表达与病人预后不良有关,均可作为重症 MPP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