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血管活性药物(vasoactive drugs) 是一类通过调节血 管的舒缩状态,改变血管功能及微循环血流灌注而达到抗 休克目的的药物[1]。 在临床上,血管活性药物主要用于心 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及休克患者。 本文将对血管活性药 物在儿童危重症中的临床应用进行逐一介绍 。  相似文献   

2.
血管活性药物是指通过调节血管舒缩状态,改变血管功能和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的一类药物,包括血管收缩和扩张药物。血管活性药物是心血管患者经常应用的药物。由于血管活性药物的特殊性,微小剂量的改变都会使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发生变化。因此,血管活性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非常高,要做到精确、安全、有效的用药。尤其在心内科,由于患者具有年龄跨度大、治疗依从性差、疾病变化快、  相似文献   

3.
血管活性药物是指通过调节血管舒缩状态来改变血管功能、改善微循环血流灌注的一类药物,如硝普钠、多巴胺、硝酸甘油等。目前血管活性药物在心血管内科的临床应用多以微量泵持续给药为主,可有效保持药物24h的持续匀速输入,做到准、少、慢。但由于该药物的特殊性,其微小剂量的改变都会造成患者心率加速、血压骤增、内脏缺血、药物外渗、  相似文献   

4.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利用运动对比度来检测血流信号的新型成像方式,以此可无创性地提供高分辨率的、不同层次的视网膜血管的结构图像。通过对图像进行测量计算得到的一系列量化指标,对于疾病的发病机理、早期诊断与治疗评估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目前OCTA检查已应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近视性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中。本篇综述拟就基于OCTA的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分层图像在研究和临床中的实践性应用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5.
李慧  张丽 《安徽医药》2024,28(7):1287-1291
肾小球与视网膜脉络膜微血管在发育及结构的相似性为通过观察视网膜血管来无创性研究肾脏微循环提供了机会,近些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OCTA)这一项眼底血管成像技术在慢性肾脏病( CKD)中的研究开展较多,并且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现就 OCTA在 CKD研究中所观察到视网膜脉络膜微血管及神经参数等方面的特征性变化进行综述,以期对预测 CKD的病程和预后提供新思路,对 CKD病人进行及早干预和病情随访提供更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促进血管新生、改善微循环是创面修复的重要环节,因而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应以促进微循环为主,在早期改善受损皮肤的血流状态和微循环,减少血栓形成以及炎性因子聚集,促进血管新生,提高蛋白表达水平.本研究就丹参、血竭、水蛭素、黄芪、黄蜀葵花以及其他具有改善微循环作用的中药及中药单体对于创面愈合的药理和临床研究做一综述,分析影响创面愈合的相关因素,对进一步探索安全高效的临床治疗药物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复方丹参注射液和脉络宁注射液应用于临床改善微循环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较多。但是,这两种药物对改善微循环情况的对比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应用甲皱微循环综合检测仪,对正常小鼠用药前后及血瘀小鼠用药后耳廓微动脉(微A)、微静脉(微V)的血管口径、血流速度进行了测量比较,为临床合理地选用微循环改善剂提供实验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对228例糖尿病病人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视网膜血流超声检测。结果表明: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提供可靠的依据。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视网膜血管的血流速度对研究和判断糖网的发展过程和预后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抗脑缺血药物吡拉格雷钠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微血管血流量以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 N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以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各给药组对大鼠脑微循环血流的影响,并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中血管假vWF、TN、EPCR水平。结果吡拉格雷钠各给药组均使NCAO大鼠脑微循环血流量明显升高,并显著性降低vWF、TN、EPCR在大鼠血浆中含量。结论吡拉格雷钠能够明显改善NCAO大鼠脑微循环血流量并且对vWF、TN、EPCR均有抑制作用,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景霞  郭青龙 《药学进展》2009,33(2):49-54
对细胞外基质活化素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进行了分类介绍,并展望了相关药物的研发前景。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中一个重要的生理病理过程,而细胞外基质活化素这一类可调节细胞活性的小分子物质被证实对血管生成有一定影响,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与之相关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也相继出现,为肿瘤治疗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11.
消化性溃疡(peptic uicer,PU)是一种全球性的多发病,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近来的研究认为PU是内源性缩血管因子和扩血管因子失衡,消化道黏膜微循环调节障碍,消化道黏膜血流(GMBF)减少所致^[1]。人们对内皮索(ET-1)和一氧化氮(NO)在PU发病中的作用进行了多方研究,并取得一些共识,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血管形成和血管形成抑制剂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血管形成的过程及调节机制 ,以及血管形成抑制剂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检索国外相关领域的文献 ,对血管形成的过程和调节机制 ,以及血管形成相关的疾病和血管形成抑制剂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概括介绍。结果血管形成的过程是血管形成因子和抑制因子互相调控的结果 ,异常的血管形成会引起一些病理状态 ,如 :肿瘤、炎症、糖尿病视网膜疾病等。因而血管形成抑制剂是相关疾病治疗的候选药物。结论应用血管形成理论及其在某些疾病中的应用 ,血管形成抑制剂在相关疾病的治疗中有很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注射用辛芍对大鼠中动脉阻断(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脑缺血局部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栓线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注射用辛芍(0.31,0.62,1.25g.kg-1)分别对MCAO再灌注大鼠神经行为学、脑梗死率和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脑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使用相同动物模型,以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各药物干预组对大鼠脑微循环血流的影响。结果:注射用辛芍可明显降低或改善MCAO大鼠行为障碍、脑梗死率及缺血所致组织病理改变,提高SOD活力,降低NOS活性及MDA含量,改善缺血大鼠脑微循环。结论:注射用辛芍对实验性脑缺血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病灶组织抗氧化和改善局部脑微循环血流有关。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H)研究糖尿病患者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临床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方法检测40例(80只眼)正常人和35例(70只眼)糖尿病患者的眼动脉及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糖尿病患者的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随着病程的延长明显下降(P<0.05),而阻力指数则增高(P<0.05).结论高频CDFI超声是评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眼底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有效方法,在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植物雌激素α-玉米赤霉醇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雌激素α-玉米赤霉醇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非甾体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类似于雌激素,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质。α-玉米赤霉醇通过调节血脂代谢、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迁移、调节血管活性因子的合成和释放、抗氧化损伤等发挥其广泛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并且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并无明显增加,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很有希望成为雌激素的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16.
<正> 该药可增加周围和中枢血管床受损微循环的灌注,大剂量时非特异性地抑制血管平滑肌上的α-肾上腺素受体,导致周围血管扩张,为其重要药理作用之一。在各种对象(包括人)的试验中,还观察到该药具有其他药理及血流动力学效应。如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红细胞变形性和血粘度;微弱的非特异性钙离子拮抗作用及降低氧耗的活性。但它们在总效应(增进缺血组织的营养血流)中的地位尚须确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肾功能状态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对2型糖尿病(T2DM)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改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分别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揭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肾功能正常且无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病变的T2DM患者为正常A组、肾功能正常但存在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微...  相似文献   

18.
近来,由于对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机制研究的深入,血液流变学紊乱,成为促进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因素,已日益引起重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引起微循环血管内紊乱,出现血流、血液凝固性和血液有形成份功能的改变,以及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的减低等,而血液凝血活性增高又易于在微循环系统形成血栓。本文研究糖尿病患者红细胞在凝血环节中的作用。列入研究的201例中,糖尿病患者159例,对照组为无伴发糖尿病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健康者各21例,均为17~52岁成年人。研究结果表明,94.3%糖尿病患者的红细胞聚集速度增高,致血液动力平衡发  相似文献   

19.
张芙婧  顾月清 《药学进展》2011,35(8):344-35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也是中老年人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管新生被普遍认为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靶点。综述可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抗血管新生药物,包括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蛋白激酶C-β抑制剂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等的研究进展,为该类药物的深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I)技术和视网膜血管消化铺片技术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监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的过程,研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流动力学与视网膜血管形态学的关系。方法给大鼠ip链脲佐菌素诱导成糖尿病模型,分别在造模2、4、6个月时,采用CDI检查测定大鼠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的血流动力学,应用视网膜血管消化铺片计算内皮细胞/周细胞比值,同时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在糖尿病病程2个月时,糖尿病大鼠CRA血流流速显著下降,而视网膜血管消化铺片未见异常,在病程4个月和6个月时,视网膜血管消化铺片出现内皮细胞增生,周细胞减少,镜下视网膜内新生血管形成、出血或渗出等病理改变,而此时血流流速减慢严重。结论糖尿病早期,视网膜血流动力学已经出现异常改变,并进行性加重,提示视网膜血流减少、血液灌注不良是DR的重要发病原因。在糖尿病早期、DR发病之前即进行相应的治疗以改善视网膜的血供,可能延缓或逆转DR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