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髌骨减压术与髌骨成形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早期膝关节功能及膝前痛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7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20例,女54例;年龄48~80岁,平均(63.4±8.3)岁。依据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髌骨成形组(36膝)、髌骨减压组(38膝)。患者均使用相同类型的关节假体,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手术。术后膝前痛采用VAS评分,髌骨功能使用Feller评分。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美国膝关节协会(KSS)膝评分及功能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KSS膝评分、功能评分、Feller髌骨评分及术后膝前痛发生率。结果: 两组KSS膝评分术后各时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12个月的KSS功能评分和Feller髌骨评分,髌骨减压组优于髌骨成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膝前痛发生率分别为30.6%(11/36),10.5%(4/3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行保留髌骨TKA可改善膝关节功能和降低膝前痛发生率;TKA术中联合髌骨减压相比单纯髌骨成形可提高术后短期疗效,应用此技术可明显降低膝前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膝前内侧骨性关节炎合并髌股关节炎患者行单髁置换术中髌骨去神经化对术后膝前痛发生率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收治的膝前内侧骨性关节炎伴有轻度髌股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单髁置换术中髌骨去神经化处理,对照组仅行单髁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KSS评分、髌骨Feller评分、Kujala评分、膝前痛发生率、髌骨倾斜角的变化。结果 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6~12)个月,术后1个月、3个月实验组髌骨Feller评分、KSS评分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随访时实验组髌骨Kujala评分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膝前痛发生率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髌骨倾斜角及患者主观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髌骨去神经化在单髁置换术后早期对降低膝前痛发生率、改善膝关节功能有明显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双膝关节置换术中随机选择一侧置换髌骨,对侧保留髌骨,对比研究髌骨置换与否对术后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共入选14例双膝骨关节炎患者,28个膝,均为女性,年龄为53~78岁,平均(66.9±7.8)岁,体重指数为(26.3±1.8) kg/m2.随机分组为拟行左侧或右侧髌骨置换和对侧髌骨保留,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 ~12个月.随访时记录患者手术前后双膝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KSS)、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后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PTA)、有无术后膝前痛及髌骨弹响、有无术后膝关节并发症等.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松动、髌骨骨折等并发症发生.髌骨置换侧KSS评分由术前的(38.9±22.2)分提高至(92.4±6.7)分,术后较术前KSS增加值为(53.5±20.3)分;保留髌骨侧KSS评分由术前的(38.4±20.5)分提高至(92.1±4.2)分,术后较术前KSS增加为(53.7±21.4)分,两组间KSS评分的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髌骨置换侧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95.4°±13.5°提高至120.4°±8.9°,术后ROM较术前增加为25.0°±14.5°;保留髌骨侧ROM由术前的92.9°±19.1°增加至120.4°±8.4°,术后较术前ROM增加为27.5°±19.4°,两组间ROM的增加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70).术后随访时,患者髌骨置换侧出现膝前痛共3膝(占21.4%),而保留髌骨侧膝前痛共出现2膝(占14.3%),两组间膝前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术后髌骨置换侧出现髌骨弹响共3膝(占21.4%),保留髌骨侧3膝(占21.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髌骨置换侧术后PTA为2.6°±2.6°,保留髌骨侧为3.6°±2.9°,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于髌骨关节面轻中度破坏的骨关节炎患者,髌骨置换较髌骨保留在术后膝前痛、髌骨弹响的发生率、术后关节功能改善及髌股轨迹等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行固定平台和活动平台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的中期膝前痛情况。方法 选取2006至2009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骨科行固定平台和活动平台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固定平台组和活动平台组。所有患者均未置换髌骨。记录患者术前术后膝前痛发生率、膝前痛评分、髌骨评分、KSS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Function Score),并进行术前术后和两组间的比较。拍摄术后膝关节正侧位和Merchant位X线片,观察髌骨位置情况。结果 共63人、85膝纳入研究。其中活动平台组31人、45膝,随访时间3.9~7.6年,平均(5.9±1.1)年。固定平台组30人、40膝,随访4.2~8.1年,平均(6.4±1.3)年。两组患者术后膝前痛评分、髌骨评分、KSS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但两组患者间术后上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间术后膝前痛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X-ray均未显示明显的髌骨脱位或半脱位。结论 非置换髌骨的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膝关节置换术均可以有效地缓解膝前痛、恢复膝关节功能,术后中期效果满意。相比固定平台假体,活动平台假体的应用并未显著地改善术后膝前痛情况。  相似文献   

5.
李刚  张杰  张彦龙  张亚辉  耿周 《海南医学》2014,(24):3696-3698
目的:探讨髌骨置换与否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80例(80膝),随机将其分为髌骨置换组和非髌骨置换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的KSS膝评分与功能评分、髌骨评分(P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影像学指标。结果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KSS膝评分、KSS功能评分、PS评分明显升高,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髌骨置换组比较,髌骨置换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KSS功能评分、PS评分较高,VAS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髌骨倾斜角、髌骨适合角、胫骨角、髌韧带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骨置换对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患者膝关节功能和髌骨功能的恢复具有改善作用,同时可以减少术后膝前痛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并评估关节镜下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治疗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来关节镜下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治疗的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患者21例,手术前后采用Kujala评分、膝关节日常活动Lysholm评分以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进行对比.结果术后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7.5个月.Kujala评分从平均68.36±5.22提高到术后90.25±5.36;膝关节日常活动Lysholm评分从平均70.21±4.80提高到术后91.15±4.22,VSA评分由术前平均6.14±0.75降至1.86±0.92,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术后膝前区疼痛症状有明显改善.结论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可有效减小外侧髌股关节间的压力,对保护软骨、缓解膝前区疼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把握其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arthro plasty,TKA)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07年1月~2010年1月128例在我院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64例,安装骨水泥型髌骨假体;对照组64例,仅作髌骨去神经化处理,不做髌骨置换;观察2组患者膝前痛的发生率。术前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前痛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4月,平均16.5月。实验组患者膝前痛发生率10.9/%(7/64),对照组膝前痛发生率为14.1%(9/64);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膝内、外翻畸形患者,TKA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为21.2%(11/52)。结论 TKA术中在置换髌骨,并不能降低膝前痛的发生率。术前膝内、外翻畸形患者术后膝前痛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屈曲度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膝骨关节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8例膝骨关节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普通后稳定假体置换治疗,观察组采用高屈曲度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均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前痛发生率。结果术后1年,观察组HSS、WOM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最大屈曲度和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膝前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屈曲度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膝骨关节病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膝前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切口内侧髌股韧带重建结合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的松解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方法 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骨科将34例(38膝)髌骨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患者采用小切口内侧髌股韧带重建结合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的松解进行治疗,术后30例(32膝)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6.3个月,对随访的患者根据Kujala髌股关节不稳定症状评分表和Lysholm膝关节日常活动评分表评估手术前和手术后12月的疗效,并同时观察手术前和手术后12月膝关节屈曲30°位时CT扫描髌股关节的适合角(CA)、外侧髌股角(LPA)的变化,通过Spass18.0进行配对t检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检验水准P〈0.05。结果 30例(32膝)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1.3个月;手术前和手术后12月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12月进行恐惧试验、髌骨倾斜试验、髌股关节研磨试验检查均为阴性;手术前和手术后12月屈膝30°CT测量值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切口内侧髌股韧带重建结合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的松解治疗髌骨复发性脱位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术治疗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EL PS )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3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100例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关节镜下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58例(ALRR组),保守治疗42例(对照组),参考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随访3∽15个月,平均8.6个月,对照组和 ALRR组有效率分别为85.71%和982.8%;两组患者治疗后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yshol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LRR组高于对照组。结论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可有效地减轻髌骨外侧高压导致的髌股关节疼痛,且具备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势,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高屈曲度假体与旋转平台假体早期临床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高屈曲度假体(PFC-RPF)与传统旋转平台假体(PFC-RP)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早期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选取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期间97例(142膝)行PFC-RPF和PFC-RP接受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膝关节炎患者,根据手术部位以及假体使用情况随机分为4组。对手术后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及胫股角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术后随访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单膝置换胫股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双膝置换胫股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关节假体均能达到效果,但是单膝置换采用PFC-RPF者屈曲度优于PFC-RP,双膝同时置换屈曲度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对习惯性髌骨脱位的不同综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7例习惯性髌骨脱位患者分别采用膝关节外侧支持带松解并内侧紧缩术、膝关节外侧支持带松解并股内侧肌止点移位术、胫骨结节内移术等不同综合手术方法,最后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随访3个月~2 a.其中效果优12膝,良7膝,差2膝,优良率近90%.结论 不同综合手术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总体效果良好.但需具体病情具体分析,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综合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膝关节髌股关节炎者行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手术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分析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诊治的114例膝关节髌股关节炎患者资料,按照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将行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治疗5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联合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手术治疗5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疼痛评分比对照组低,且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对照组优,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髌股关节炎者行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手术联合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膝关节镜下外侧支持带松解及内侧支持带紧缩治疗急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对急性髌骨脱位16例17膝,在膝关节镜监视下施行松解外侧支持带,同时紧缩缝合内侧支持带术。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7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病人均未发生再脱位,无残留髌骨不稳,关节活动度(ROM)正常,Lysholm评分96分。结论本术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meta分析比较膝关节置换手术的骨关节炎患者进行髌骨置换与否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全面检索PubMed(1966年1月至2010年12月)、EMBASE 1969年1月至2010年12月)和Cochrane Libray数据库,筛选出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中髌骨置换与否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分析,比较其膝前痛的发生情况、翻修率及再手术率等。结果最终筛选出9个独立的随机临床试验。从这些试验分析表明,髌骨置换与保留组之间膝前痛发生情况、翻修率和再手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髌骨置换没有显著减少膝前痛、翻修率、再手术率等并发症,没有为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提供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施行关节镜下髌骨载荷平衡治疗膝前疼痛患者疗效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应用关节镜治疗膝前疼痛患者102例,共112膝。均于术前分别拍摄髌骨在静力状态和动力状态下的轴位片。发现静力性髌骨半脱位27膝,占24.1%;动力性髌骨半脱位44膝,占39.3%。术中对静力性髌骨半脱位患者行外侧支持带松解和内侧紧缩缝合,对动力性髌骨半脱位患者行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后结合股四头肌主、被动功能锻炼。恢复髌骨的静力性和动力性平衡。结果:术后按患者主观满意度统计:满意85例(75.9%),一般25例(22.3%),不满意2例(1.8%)。按膝骨性关节炎疗效判断标准(JOA)评分统计:本组病例膝评分为(74.68±14.36)分。结论:术前充分了解膝前疼痛患者的髌骨在静力状态和动力状态下的载荷传导紊乱情况,从而指导治疗,并结合术后股四头肌的主、被动功能锻炼,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全膝关节置换中髌骨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中髌骨成形与髌骨置换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1999年5月至2004年1月住院治疗施行TKA且资料完整的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203例患者,按髌骨不同处理方式分为两组:髌骨成形组及髌骨置换组,术后随访11~68个月,平均28.1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评分及髌骨功能评分改善值均无显著性差异,随访时两组髌骨功能评分及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亦无显著性差异.成形组髌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置换组(P<0.01).成形组患者满意率高于置换组(P<0.05).随访时X线片测量髌骨倾斜角及外翻角,发现两组小角度的倾斜及外翻的发生率均较高,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全膝关节置换中采用髌骨成形术,尽可能地保留了髌骨骨量,适用于任何有股骨滑车的膝关节假体,术后短期疗效可靠、髌骨并发症低、患者满意率高,但中、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轻中度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 方法: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1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轻中度膝外翻畸形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均采用后稳定型假体,应用髌旁内侧入路、骨赘清理、常规截骨、选择性软组织松解与平衡技术矫正膝外翻畸形,术后采取常规抗凝及对症的康复治疗。术前及术后摄取X线片测量患者股胫角(femor-tibial angle,FTA),复查假体位置。采用目测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FTA、疼痛评分及膝关节评分系统(knee scoring system,KSS)评价临床效果。结果:15例患者随访14~36(22.40±11.88)个月,无失访。本组患者住院时间7~13 (7.73±1.58) d;手术时间58~110 (81.80±16.85) min,显性失血量140~600 (337.30±143.65) mL。置换术后有2例术后出现伸膝迟滞,经过功能锻炼后,膝关节活动度恢复。3例术后出现膝前痛,予以塞来昔布止痛治疗,术后3个月疼痛逐渐缓解。其中1例术后切口出现溢液、红肿,经换药后愈合。复查X线片,全组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末次随访FTA(8.1±1.8)°,膝关节屈伸活动度(107.33±9.61)°,KSS功能评分和临床评分分别为(74.7±14.5),(75.3±2.7)分,疼痛评分(2.5±0.9)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SS功能评分和临床评分优良率达到80%。结论:通过恰当的术中截骨和软组织松解平衡,采用髌骨内侧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轻中度膝外翻畸形的骨性关节炎可有效改善膝外翻畸形,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伸膝装置的处理效果及评价术中髌骨轨迹的方法。方法选取辽宁本溪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3月-2012年2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69例(199膝)。男75例(80膝),女94例(119膝);类风湿关节炎导致强直膝6例(8膝),强直性脊柱1例1膝,骨性关节炎162例190膝;髌骨置换组40例(46膝),未置换组129例(153膝)。平均年龄55.2(36~83)岁。两组术中均重新调整了伸膝装置。术中按Burnet等提出的髌骨置换适应证与禁忌证标准确定是否行髌骨置换,应用"无拇指试验"和巾钳试验确定髌骨轨迹是否满意。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1(18~48)个月。髌股关节并发症髌骨置换组出现2例2膝(4.35%)、未置换组出现4例5膝(3.27%),两组髌股关节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年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置换组和未置换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中调整伸膝装置可优化髌骨轨道。联合应用"无拇指试验"和巾钳牵拉试验能准确评价髌骨轨迹,是否置换髌骨不会影响术后3年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髌骨半脱位的病因探讨和疗效观察(附61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髌骨半脱位的病因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6 1例 110膝髌骨半脱位患者髌骨的形态均为WibergⅡ、Ⅲ型 ,伴有外侧髌股关节骨关节病者 5 2例 98膝 ;高位髌骨 4 7例 94膝 ;外伤后股四头肌内侧头肌张力不良 5例 8膝。Q角 2 0°~ 35°。手术方式包括 :髌骨外侧支持带充分松解 (110膝 ) ;髌骨内侧支持带紧缩、股内侧肌头移位至髌骨前内侧 (8膝 ) ;髌骨外侧部分切除 (5 6膝 ) ;软骨成型、软骨下骨外露区域密集钻孔 (110膝 ) ;胫骨结节前、内侧移位 (98膝 ) :平均内移 1.0cm、前移 1.2cm。术中见全部病例髌骨外侧支持带均明显增厚。术后第 3日用每分钟次数 (CPM)开始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术后 1年局麻下取出内固定螺钉。结果  6 1例均获得随访 ,平均随访 2 .5年。 5 3例 98膝 (89% )效果优良 :上、下楼梯和下蹲、站立时前膝痛症状消失或有明显的减轻 ,膝关节屈伸功能正常 ,能正常进行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8例 12膝 (11% )效果较差 ,全部为髌股关节软骨严重磨损者 ,表现为前膝痛仍然明显。结论 髌骨半脱位病因主要与高位髌骨、过大的Q角、外侧支持带的挛缩肥厚、髌骨的发育类型以及股四头肌内侧头肌张力不良有关。根据病因及病理改变选择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股内侧肌头移位、髌骨外侧部分切除、胫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