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究不同院前急救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的急救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收入我院急诊医学科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取先治疗后转运,观察组采取边治疗边转运.观察两组治疗后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的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心力衰竭(简称心梗心衰)患者血浆中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opingⅠ,cTnI)、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pro-brain-natriuretic-peptide,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的变化,探讨心脉隆对急性心梗心衰患者干预的疗效。方法选取35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42例急性心梗心衰患者为心梗组,并随机将其中21例患者分为心脉隆组,21例为常规治疗组,两组均按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进行处置,常规治疗组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抗凝、降脂、扩张冠状动脉、抗心衰等方面治疗,心脉隆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心脉隆静脉滴注;心脉隆的使用方法为5%的葡萄糖中加入6mL心脉隆2次/d,疗程为14d。结果与正常健康人比较,急性心梗心衰患者肌钙蛋白I、高敏C-反应蛋白、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伴心力衰竭的特点,探讨AIMI引起心力衰竭的机制和临床特点.方法 根据本院8年来收集的6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按心衰程度、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分组进行多方面比较分析.结果 (1)老年患者伴心衰较多.(2)合并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病变范围宽,预后差.(3)心衰伴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死亡率高.结论 老年AIMI伴心力衰竭,合并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及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3月间运用IABP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评分(8.45±1.3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6.45±1.23)分,p0.05。结论: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IABP治疗同时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疾病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本院就诊的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以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2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  相似文献   

6.
崔杰西  程训民  马燕  王广川 《吉林医学》2012,33(19):4052-405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肌钙蛋白Ⅰ(cTn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正常健康对照组30例,分别检测BNP、cTnⅠ、Hs-CRP的浓度,并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分析其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结果:①AMI组血浆BNP、cTnⅠ、Hs-CRP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对AMI组BNP、cTnⅠ、Hs-CR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BNP、cTnⅠ、Hs-CRP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结论:血浆BNP和cTnⅠ、Hs-CRP水平在AMI患者中显著升高,联合检测血浆BNP、cTnⅠ、hs-CRP水平对AMI的辅助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9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依据心电图分为Ⅰ组31例(单纯下壁心肌梗死)、Ⅱ组30例(下壁并发前壁心肌梗死)、Ⅲ组8例(下壁、正后壁并右室心肌梗死);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与分析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Ⅰ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Ⅱ组、Ⅲ组(P<0.05)。结论:下壁、正后壁合并右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较高,要密切观察其症状、体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伴或不伴有梗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及近期预后。方法 观察分析首次AMI住院的病人 15 2例 ,分为IP(+ )组和IP(-)组。对比两组梗死面积、心衰及住院病死率等情况。结果 IP(+ )组较IP(-)组心肌梗死范围小 ,酶峰低 ,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衰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降低 (P均 <0 .0 5 )。结论 心肌缺血预适应可保护心肌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衰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法20例作为研究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法20例作为参照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绞痛发病率、再梗死发病率、预后良好率较参照组的低,P0.05数据统计具有统计意义。结论早期康复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衰患者的应用效果明显,值得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0.
右束支传导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1 infarction,AMI)起病急,易并发心衰、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而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出现常预示着梗死面积大,死亡率高.本文回顾分析了60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探讨了右束支传导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病变.方法136例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急检肌钙蛋白T、常规18导联心电图,入院后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观察心律失常及心衰的发生率.结果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心衰发生率39.1%(36/92),心律失常发生率69.6%(64/92),多支血管病变占93.4%(86/92);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正常患者心衰发生率13.6%(6/44),心律失常发生率36.3%(16/44),多支血管病变占22.7%(10/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异常常提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徐辉  房志华  肖志茹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4):1048-1048,1073
目的:分析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病变。方法:136例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急检肌钙蛋白T、常规18导联心电图,入院后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观察心律失常及心衰的发生率。结果: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心衰发生率39.1%(36/92),心律失常发生率69.6%(64/92),多支血管病变占93.4%(86/92);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正常患者心衰发生率13.6%(6/44),心律失常发生率36.3%(16/44),多支血管病变占22.7%(10/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段抬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异常常提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房室传导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判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光忠 《广西医学》2007,29(1):37-38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预后.方法 将305例AMI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AMI伴发AVB)55例,对照组(AMI不伴发AVB)250例,将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再分为3组:Ⅲ度AVB组14例,Ⅱ度AVB组10例,Ⅰ度AVB组31例,进行梗死部位、并发症及预后对比.结果 观察组发生于下壁、复合下壁的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中的3个亚组比较,AMI伴Ⅲ度AVB组休克、心衰、病死率均较AMI伴Ⅰ度AVB组明显增高(P<0.01,P<0.05,P<0.05).14例AMI伴Ⅲ度AVB中6例死亡,病死率达42.9%.结论 AMI伴发AVB多发生于下壁及复合下壁,AMI伴发Ⅲ度AVB是AMI的一个危险因子,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李妮妮  李超  邹延新 《当代医学》2021,27(6):105-107
目的探究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本院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糖尿病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n=52)和对照组(n=108)。比较两组临床结局,根据患者临床结局分为预后不良组及预后良好组,确定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恶性心律失常、心衰、再发心梗、死亡等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应激血糖、高血压史、BMI、心功能、病变长度、NT-proBNP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糖尿病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激性高血糖会影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及远期预后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心肌钙蛋白Ⅰ(cTn-Ⅰ)在急性脑梗死、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健康体检者,测定CRP、cTn-Ⅰ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急性脑血管病组、AMI组血清中CRP、cTn-Ⅰ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AMI组血cTn-Ⅰ浓度更高。急性脑血管病组、AMI组血清中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炎性反应,出现心肌损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注意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失代偿性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血清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与易损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急性HFpEF患者作为心衰组,以易损期间(出院后3个月内)是否发生全因死亡或因心衰再入院作为预后标准,将预后良好的患者作为预后良好组(n=7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与就诊时血压、心率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心力衰竭患者77例(急性心衰组),健康体检者60例(对照组);急性心衰组分为临床程度分级Ⅰ级14例,Ⅱ级22例,Ⅲ级22例,Ⅳ级19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DF-15、NT-proBNP,常规做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胸部X线检查,分析GDF-15、NT-proBNP与患者就诊时血压、心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急性心衰组的GDF-15、NT-proBN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衰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衰组临床程度Ⅰ~Ⅳ级组GDF-15、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DF-15、SBP、DBP、心率与NT-proBNP水平呈线性正相关(r=0.723、0.273、0.210、0.474,P0.05)。结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就诊时的血压、心率可以作为急性心衰患者危险分层、判断预后、选择治疗方案的指标,并且简单易取得,与GDF-15、NT-proBNP联合分析则更具有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预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0月1日~2016年10月31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将44例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22例/组。对比两组心理状态和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预后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使心理状态得到改善,有利于预后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早期心肌梗死患者的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CK—MB的变化。方法 选取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急诊就诊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均以急性胸痛为就诊之主要症状并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比较两组的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CK—MB的灵敏度、特署性。结果 从肌钙蛋白Ⅰ、肌红蛋白、CK—MB的灵敏度、特异性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肌钙蛋白Ⅰ的特异性最高,而肌红蛋白的灵敏度为最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的疗效探讨。方法:选择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评价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35例(94.59%),高于对照组的27例(7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98,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衰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