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报道了2个Alstrom综合征家系的遗传学病因, 并据此对再次妊娠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这2个家系先证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视力异常, 现先证者母亲均再次妊娠, 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产前诊断。全外显子组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显示, 家系1的先证者为ALMS1基因c.6103C>T(p.Gln2035*)和c.6430C>T(p.Arg2144*)复合杂合变异, 父母分别为携带者;家系2的先证者为ALMS1基因c.91489149delCT(p.Cys3051Serfs*9)和c.12028delC(p.Leu4010Typfs*19)复合杂合变异, 父母分别为携带者;其中c.6103C>T(p.Gln2035*)、c.91489149delCT(p.Cys3051Serfs*9)和c.12028delC(p.Leu4010Typfs*19)均为新发现的变异位点。家系1胎儿携带c.6430C>T(p.Arg2144*)杂合变异, 遗传咨询后选择继续妊娠;家系2胎儿与先证者相同, 携带c.9148...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HPRT1基因的点突变研究,对1个Lesch-Nyhan综合征家系进行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方法: 患者已生育的大儿为HPRT1基因(NM_000194)c.289_290delGT(p.V97Rfs*10)半合子变异导致的Lesch-Nyhan 综合征(先证者),生育的小儿症状与大儿相似,已夭折(未行HPRT1基因检测)。第3次自然妊娠前未做孕前遗传咨询,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Sanger测序的方法进行家系HPRT1基因点突变研究,并提供遗传咨询意见。结果: 先证者检测到HPRT1基因(NM_000194)c.289_290delGT(p.V97Rfs*10)半合子变异。患者检测到HPRT1基因(NM_000194)c.289_290delGT(p.V97Rfs*10)杂合变异。胎儿未检测到HPRT1基因(NM_000194)c.289_290delGT(p.V97Rfs*10)变异,建议患者继续妊娠,最终产下健康女婴且1岁时体检正常。结论: 先证者HPRT1基因变异位点遗传自母亲,临床应重视先证者家系成员的基因检测和产前诊断,并给予完善的遗传咨询意见,避免Lesch-Nyhan综合征等罕见遗传性疾病患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中国汉族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D(limb-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type 2D,LGMD2D)型的2个家系进行SGCA基因分析,明确病因并在此基础上为该家系中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提供遗传咨询与指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个LGMD2D型家系,提取先证者和其父母的外周血,通过探针杂交技术对先证者LGMD相关21个基因编码区及其侧翼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进一步采用Sanger测序和/或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先证者父母目标基因区域进行检测,同时验证变异来源;明确先证者病因后,进一步对家系中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结果家系1:先证者存在SGCA基因c.218C>G(p.P73R)和c.101G>A(p.R34H)复合杂合变异;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与先证者一样同时遗传了父母双方的致病变异,胎儿父母选择终止妊娠。家系2:先证者携带SGCA基因c.218C>T(p.P73L)和该基因第7和第8外显子杂合缺失复合杂合变异,但胎儿不携带上述两变异,家属选择继续妊娠。胎儿足月分娩,随访至2岁,肌酶谱、体格、运动和智力发育均未见异常。结论SGC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是2个LGMD2D型家系的致病原因,其中c.218C>G(p.P73R)、c.218C>T(p.P73L)为尚未报道的新突变。基于高通量测序可快速、准确地对该病进行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一例 TALDO1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导致的转醛醇酶缺乏症患儿。孕母有不良孕产史,产前检查发现胎儿超声异常,产前全外显子组测序检出 TALDO1基因存在c.462-2A>G和c.574C>T(p.R192C)可能致病性杂合变异。患儿出生胎龄38周 +1,生后存在特殊体征(皮肤松弛...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Noonan综合征(NS)家系的胎儿超声表现及相关的遗传学病因, 探讨全外显子测序(WES)在NS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20年12月至2022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个NS家系中超声检查分别以颈后皮肤皱褶增厚和水囊瘤、胸腔积液、肾盂分离和羊水过多为主要表现的胎儿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 并应用WES对胎儿及其父母行基因筛查, 疑似致病基因突变位点经PCR及Sanger测序验证。结果 CNV-seq检测提示3个家系的4例胎儿染色体均未见异常, WES分析提示3个家系胎儿分别存在PTPN11基因c.922A>G(p.Asn308Asp)杂合变异、PTPN11基因c.188A>G(p.Tyr63Cys)杂合变异及RAF1基因c.770C>T(p.Ser257Leu)杂合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指南, 变异评级均为致病性变异, 结合胎儿的异常超声表现, 均明确诊断为NS。结论颈后皮肤皱褶增厚、水囊瘤、肾盂分离、胸腔积液及羊水过多等产前超声异常表现在排除染色体疾病后, 应考虑NS的可能性。NS的临床表现异质性及遗传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外显子测序技术(ES)对1例Joubert综合征2型患儿家系进行遗传学诊断,并为该家系提供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方法:收集怀疑为Joubert综合征胎儿孕期超声等资料,提取胎儿羊水及父母外周血DNA,采用ES检测患儿的变异位点,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原则寻找胎儿的致病原因,并利用Sanger测序技术对家系及另外1例胎儿的位点进行验证。结果: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结果发现2例胎儿TMEM216基因发生复合杂合突变,分别遗传自父亲的错义突变c.217C>T(p.R73C)和母亲的三碱基插入突变c.357_359dup(p.I119.dup),两个位点均判定为可疑致病;Sanger测序验证结果与外显子测序结果一致。胎儿为Joubert综合征2型患者。胎儿父母最终决定终止妊娠。结论:利用外显子测序技术可为Joubert综合征2型患者进行诊断,在临床决策、遗传咨询及再次妊娠计划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BT基因突变型儿童枫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基因学诊断为枫糖尿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基因型及诊疗过程。结果患儿男,11 d,主要表现为纳差、尿液有类似枫糖的气味,血串联质谱、尿气相色谱及头颅MRI均符合枫糖尿病相关改变,基因检测发现其父母为c.1132CT(p.378X)的杂合突变,患儿为c.1132CT(p.378X)的纯合突变,及时予以特殊配方奶粉及维生素B_1治疗后好转。结论 DBT基因突变型儿童枫糖尿病临床表现为纳差及尿液中特殊气味,血串联质谱、尿有机酸、头颅MRI及基因分析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时予以特殊配方奶粉、维生素B_1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1例产前诊断的ZTTK综合征胎儿。孕妇因配偶染色体平衡易位, 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孕18周+取羊水细胞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均未发现异常。孕23周+5及孕26周+3超声检查显示严重胎儿生长受限、小脑发育异常、骶骨及尾骨显示欠清、脊柱裂, 孕23周+6胎儿颅脑MRI显示胎儿双侧小脑半球体积小, 大枕大池。对胎儿及其父母行全外显子组测序, 结果显示胎儿SON 基因3号外显子存在1个杂合变异c.2092delG(p.Glu698fs*4), 父母不存在该变异, 为新发变异;该位点为致病性, 关联疾病为ZTTK综合征。经遗传咨询, 孕妇及家属选择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1例PMM2基因新变异所致先天性糖基化障碍(PMM2-CDG)的临床特征及PMM2基因突变特点。患儿女,9个月,主要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落后伴肝酶异常,双耳稍大,内斜视(左),四肢肌张力稍高。Sanger测序结果显示患儿PMM2基因存在两处杂合变异点,分别为外显子5的c.430TC(p.F144L),外显子7的c.556GA(p.G186R),前者来自父亲,为已知热点致病变异,后者来自母亲,为未报道新变异。对于临床上不明原因的多脏器损害,特别是婴幼儿,合并全面性发育迟缓、神经系统疾病、肝功能损害、眼睛异常、外耳异常等,应考虑本病的可能,PMM2基因检测有助诊断,并可根据突变位点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女性表型的46,XY性发育障碍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对其进行鉴别诊断及遗传学检测,为类似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借鉴资料。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至2015年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行妇科手术的3例46,XY性发育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切除的性腺组织进行病理学诊断;提取患者及家属基因组DNA,应用Sanger测序、二代测序方法、MLPA、染色体基因组芯片分析等方法进行遗传学检测以寻找致病基因变异。结果:1例患者为完全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AIS),病理结果证实一侧隐睾见精原细胞瘤,其AR基因第7外显子检测到移码突变c.2546_2547 insA(p.N849K,fs X32),此突变为已报道导致CAIS的突变方式;1例患者临床诊断为单纯性腺发育不良,性腺病理结果为不成熟的卵巢组织,患者SRY基因的HMG区域检测到c.206TC(p.V69A)突变,此突变未见报道;1例患者临床诊断为单纯性腺发育不良,病理结果为双侧性腺母细胞瘤伴无性细胞瘤,性发育相关基因未检测到明确的致病突变。结论:综合利用多种检测方法对女性表型46,XY性发育障碍患者进行致病基因检测,其中2例患者分别由AR基因、SRY基因突变引起,其中SRY基因c.206TC(p.V69A)为新发现的突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1例智力障碍合并癫痫的患儿及其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明确其致病原因,为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寻找患儿的致病变异,使用Sanger测序技术对患儿及其家系进行致病位点验证,并通过羊水穿刺和Sanger测序为患儿母亲提供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结果:全外显子测序和Sanger验证结果表明,患儿DYRK1A基因存在c.504dupT(p.D169*fs*1)杂合突变,其父母该位点均为野生型,为新发突变。对患儿母亲羊水样本进行检测,胎儿DYRK1A基因c.504位点未检测到变异。结论: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到DYRK1A基因c.504dupT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智力障碍7型可能是该患儿的致病原因,有助于对该家系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同时丰富了该致病基因的变异谱。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了1例HADHB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导致的致死型线粒体三功能蛋白缺乏症(mitochondrial trifunctional protein deficiency, MTPD)。患儿生后24 h内起病, 以"吃奶少伴心肌酶异常"为主诉在生后第4天转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入院时体格检查见精神稍萎靡, 反应尚可, 心肺腹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肌钙蛋白均偏高, 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肢导联低电压;血液代谢筛查提示十四烯酰基肉碱及多种3-羟基肉碱均偏高;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示胎儿HADHB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739C>T(p.Arg247Cys)和c.607C>T(p.Arg203Ter, 272)]。随访至3月龄, 患儿受凉后出现吃奶差、精神差, 再入院后出现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多脏器功能障碍表现, 经治疗无效后死亡。致死型MTPD较为罕见, 目前无有效治疗措施, 预后差。对于新生儿期出现不明原因心肌病、低血糖、酸中毒等代谢异常表现, 应警惕致死型MTPD可能, 新生儿期基因检测可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1例多囊肾孕妇2次妊娠胎儿均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 NT)增厚。第一次妊娠胎儿孕12周+5 NT值5.1 mm, 孕32周早产后新生儿因呼吸功能不全及重度窒息夭折。此次妊娠胎儿孕12周NT值5.7 mm, 经全外显子组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 证实已夭折患儿及胎儿NEB基因均存在母源性c.42554256del及父源性c.18366+2T>C复合杂合变异, 均为致病变异, 诊断胎儿为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6型(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 6, AMC6), 经遗传咨询, 孕妇选择终止妊娠。全外显子组测序联合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诊断孕妇为PKD1基因25~43号外显子大片段缺失导致的多囊肾1型患者。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1例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复杂心脏畸形, 引产后全外显子组测序-Sanger测序诊断为X连锁多发性先天畸形-神经发育综合征。孕妇孕17周+4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胎儿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经多学科会诊咨询后, 夫妇决定终止妊娠, 并接受遗传学检测。取引产胎儿脐带及父母外周血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 证实胎儿存在OTUD5基因半合子无义变异(NM017602.3:c.1651C>T, p.Gln551*), 遗传自母亲, 为可能致病变异, 诊断为X连锁多发性先天畸形-神经发育综合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1例产前诊断的胎儿间脑-中脑连接处发育不良病例。孕妇孕24周产前超声提示胎儿大小相当于孕22周、双顶径偏小、丘脑前缘回声增强。胎儿MRI平扫提示左侧脉络丛区短T2信号影, 可疑出血和中脑-丘脑发育不良。全外显子组测序检出胎儿原钙黏蛋白12基因存在c.1558C>T纯合变异, Sanger测序验证发现其父母均为c.1558C>T杂合变异, 该变异为致病性变异。结合临床表现, 胎儿诊断为间脑-中脑连接处发育不良, 遗传咨询后孕妇选择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两个B1型短指(趾)(BDB1)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和产前诊断。方法:提取两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致病基因ROR2的第8外显子和一部分第9外显子进行突变筛查。提取两例孕妇血浆胎儿游离DNA和羊水细胞DNA,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超声检查评估胎儿表型。结果:两家系中发现同一杂合截短突变c.2273CA(p.S758X)。无创产前筛查的结果表明,家系1中的Ⅲ3胎儿不携带c.2273CA杂合突变,家系2中的Ⅲ4胎儿携带c.2273CA杂合突变,该结果与羊水细胞DNA检测、超声检查的结果一致。结论:c.2273CA杂合突变为两个BDB1家系的致病原因,推荐综合使用多个指标进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1例肝肾发育异常患儿的遗传学病因。方法收集该患儿的家族史及临床资料,抽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静脉血2 mL,对患儿基因组DNA进行新一代测序分析,并对疑似致病性突变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该患儿系第三胎第一产,前2胎均在围产期死亡,B超示多囊肾表现。该患儿为男性,4月大,腹部膨隆可触及质硬包块,腹部超声提示多囊肾并肝纤维化,新一代测序显示患儿PKHD1基因第30外显子c.3500TC(p.L1167P)杂合突变,遗传自母亲;另外患儿PKHD1基因第58外显子c.9235_9236del GCins AA(p.A3079K)杂合突变,来自父亲;父母表型均正常,这2个突变均为新发现的突变。结论该患儿是由PKHD1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ARPKD),结合家族史推断,该家系前2胎可能同样患有ARPKD。新一代测序可对该类疾病明确诊断,并有助于遗传咨询,以避免该类悲剧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1例KLHL40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线状体肌病的病例。患儿女,生后即起病,以"气促、肌力、肌张力低"为主要表现,常规治疗后症状加重,体格检查示四肢肌力低、肌张力低,原始反射均未引出;血清肌酸激酶升高。患儿未行肌肉活检。采用全外显子组二代测序证实患儿存在KLHL40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包括c.932G>T(p.R311L)和c.1487T>A(p.M496K),并且分别来源于父母,其中c.932G>T(p.R311L)为已发现的突变位点,c.1487T>A(p.M496K)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线状体肌病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肌肉疾病,肌纤维中发现线状体是特征性肌肉病理改变。病理及基因诊断是诊断线状体肌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9.
<正>1 病历摘要患者,27岁,因马凡综合征(MFS)3+年,停经13+6周于2022年8月12日入院。患者4+年前因“双眼晶状体脱位”于外院行双眼晶状体取出术,术后视力恢复尚可;3+年前因视网膜脱落于外院行左眼玻璃体切除术+复杂视网膜脱离修复术+内眼病冷凝术+硅油充填术,术后2月行硅油取出术,术后左眼视力0.3,右眼视力0.5~0.6。因眼部病变复杂及严重,行全外显子测序提示人原纤维蛋白1(FBN1)基因(NM000138.4)c.3713-17G>A杂合变异,  相似文献   

20.
葡萄胎是常见的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其特征为绒毛水肿变性和滋养细胞增殖。家族性复发性葡萄胎(FRHM)是家族中单个成员反复发生葡萄胎,和(或)1个家系中2个或2个以上成员反复发生葡萄胎,临床表现多为双亲来源完全性葡萄胎(BiCHM),这是1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iCHM临床少见,病因学诊断为基因检测。本文针对1例BiCHM患者,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该患者为NLRP7基因发生了c.2161C>T杂合变异,导致患者反复发生葡萄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