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后血管形态学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接受TEVAR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1个月内、1~6个月、6个月后主动脉各段真假腔内径及假腔血栓化情况.结果 TEVAR术后胸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缩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主动脉管径真腔和假腔变化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部重要分支动脉血供情况较术前有所改善.结论 TEVAR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近中期效果确切,但仍需要远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方法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4月采用TEVAR治疗的85例Stanford B型AD患者临床资料.85例患者均常规行左肱动脉穿刺,右侧股动脉直切口,升主动脉DSA造影明确AD破口位置、真假腔及与重要器官血管开口位置关系;置入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原发破口,升主动脉造影复查观察近端破口封闭情况及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真假腔血流变化情况.结果 84例患者TEVAR手术成功,成功率100%;1例术前麻醉过程中突发AD破裂死亡.9例部分覆盖左锁骨下动脉,1例左锁骨下动脉“烟囱”支架完全封闭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2例行无名动脉至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转流.Ⅰ型内漏2例,无住院期间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患者均存活,远端再发新破口2例.结论 TEVAR术治疗Stanford B型AD安全有效,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中精细操作及加强术后院外管理是手术成功、提高远期生存率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Hybrid手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分支血管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87例行Hybrid手术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观察其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累及Z0区9例,行头臂干(brachiocephalic trunk,BCT)-左颈总动脉(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y,LCCA)+BCT-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术;累及Z1区23例,行BCT-LCCA-LSA+TEVAR术;累及Z2、3区55例,行LCCA-LSA+TEVAR术;颈部血管旁路选用8 mm Gore-Tex人工血管,TEVAR选用美敦力或先健覆膜血管支架。结果 无病例死亡,术后即刻造影无病例内漏,61例术毕苏醒拔管,26例术后次日顺利脱机拔管;术后出现肾衰3例,脑梗1例;随访6~48个月,出现内漏1例,无截瘫发生,恢复良好。结论 Hybrid手术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临床疗效,具有低风险、低并发症发生率的策略优势;根据患者的夹层解剖学范围以及患者的综合条件,选择个性化的Hybrid手术策略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创伤性主动脉损伤(TAI)患者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20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合并TAI的多发伤患者41例,将其作为合并组.男性33例,女性8例;年龄19~73岁,平均55.3岁;道路交通伤23例,坠落伤7例,其他10例.从同期960例无TAI的多发伤患者中随机数字表法选取60例为对照组.男性47例,女性13例;年龄20~78岁,平均44.0岁;道路交通伤37例,坠落伤12例,其他11例.回顾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推测导致TAI的危险因素.结果 合并组StanfordB型夹层34例(82.9%),Stan-ford A型夹层4例(9.8%),壁内血肿3例(7.3%).单因素分析合并组平均年龄大于对照组[(55.3±15.0)岁vs.(44.0±13.2)岁,P<0.05?;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4%vs.12%),P<0.05;合并组多发伤部位中胸部脏器损伤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68%vs.42%),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胸部脏器损伤为TAI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tanford B型夹层是TAI的主要类型.年龄偏高、既往患高血压的患者,在胸部创伤时易合并TAI.  相似文献   

5.
随着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广泛应用及迅速发展,腔内治疗已成为了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一线治疗方法。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的预后除了依赖于术前个体化方案的制定和术中操作者的经验,更依赖于手术指征及时机的掌握。对于急性期复杂性B型夹层,提倡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行TEVAR手术;对于急性期非复杂性B型夹层是否可行TEVAR手术仍存在争议。文章主要就急性期B型主动脉夹层行腔内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TEVAR)术前的主动脉三维空间构型,以期找到预测术后假腔残留风险的指标.方法:收集经双源CTA(DSCTA)诊断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94例患者的术前和术后影像学资料;依据TEVAR治疗后1周DSCTA示支架周围假腔是否闭合分为假腔残留...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前后相关实验指标变化情况,评估腔内治疗的近期效果。 方法筛选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科收治并行TEVAR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60例,分别检测其术前及术后生化指标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肌酐、胱抑素C的变化情况。 结果60例患者TEVRA前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总数平均值均高于正常范围,术前及术后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TEVAR前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平均值均高于正常范围,其中谷丙转氨酶升高占30%,谷草转氨酶升高占21.7%,TEVAR后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明显低于术前(P <0.05),其平均值下降至正常范围。TEVAR前尿素氮、肌酐及胱抑素C平均值均高于正常,其中尿素氮升高占31.7%,肌酐升高占30%,胱抑素C升高占35%,TEVAR后尿素氮及肌酐明显下降(P <0.05),胱抑素C比术前降低不明显(P>0.05)。 结论TEVAR可以明显改善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肝肾功能,对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近期效果良好,但远期效果还需大样本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主动脉弓部开窗支架技术全腔内隔绝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近段治疗的14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术后随访1年临床疗效。结果 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年5例治疗效果理想。术后早期死亡1例,支架近端再发夹层4例,发生Ⅰ型、Ⅱ型内漏各1例,Ⅲ型2例。 结论 对于不能外科修复的A型主动脉夹层,可谨慎选择主动脉弓部开窗支架技术行全腔内修复治疗,但须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和血管病变特点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发生内漏原因及分型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4年5月确诊为StandfordB型胸主动脉夹层并完成TEVAR术治疗的189例患者,观察术中及术后内漏分型及影像学表现,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结果 TEVAR术中和术后共25例患者发生内漏,发生率为13.2%(25/189).其中急性内漏22例,包括Ⅰ型14例(7.4%),Ⅱ型8例(4.2%);迟发性内漏3例,包括Ⅱ型2例(1.1%),Ⅲ型l例(0.5%).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未下降,未出现截瘫、肾动脉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TEVAR术内漏分型、影响因素不同,内漏发生概率各异,急性和迟发性内漏中Ⅰ型和Ⅱ型内漏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联合药物及单纯药物在稳定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中的价值,探讨稳定型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15年收治的118例明确诊断为稳定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TEVAR联合药物治疗(TEVAR组)57例,单纯药物治疗(药物组)61例.分别统计1个月内、随访期并发症和死亡率,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生存率.结果 术后1个月内及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TEVAR组分别为5.2%、0%,药物组均为0%.术后随访1~110个月,平均(43.3±36.7)个月,主要并发症、死亡率在TEVAR组分别为7.0%、5.3%,药物组分别为6.6%、8.1%;术后1、2、4、7年累积生存率在TEVAR组分别为100%、97.1%、93.5%、78.0%,药物组分别为98.4%、96.4%、90.8%、72.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9,P=0.890).结论 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TEVAR术治疗稳定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可降低假腔扩展率,但有手术相关并发症,并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创伤性主动脉夹层(TAD)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12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Stanford B型TA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35~83岁[(56.2±12.9)岁].主要为胸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对2005-09~2010-02期间1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行血管造影和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植入手术治疗,术后3、6、12个月行CTA检查,观察手术疗效以及有无狭窄、移位和扭曲等术后并发症。结果:无中转开胸手术。除1例再发Stanford A型夹层破裂死亡外,其余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早期结果满意,中远期效果还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应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胸降主动脉夹层(Stanford B型)的经验并评价其近、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02年4月至2013年3月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20例。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定期随访,评价术后1、3年死亡及并发症情况,包括内漏、脑血管事件、新发主动脉夹层、再次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等。结果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操作成功率为100%。6例患者于术后死亡,对314例出院患者进行随访,1年随访率73.0%(229/314)。术后1年死亡12例(5.2%),其中,主动脉源性死亡6例,心源性死亡1例,脑源性死亡2例,肿瘤源性死亡2例,其他源性死亡1例。1年发生内漏3例,脑梗死2例,脑出血3例,新发主动脉夹层1例,再次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3例。3年随访率为69.4%(218/314)。术后3年死亡21例(9.6%),其中,主动脉源性死亡9例,心源性死亡2例,脑源性死亡5例,肿瘤源性死亡3例,其他源性死亡2例。3年发生内漏5例,脑梗死3例,脑出血6例,新发主动脉夹层5例,再次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5例。结论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技术可行,安全性高,并发症少,1年、3年随访疗效满意,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后围术期患者死亡情况及可能的死亡原因。 方法2004年2月—2012年9月,254例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本中心接受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其中,男性214例,女性40例,平均(51.5±12.5)岁。统计TEVAR术后围术期患者死亡情况,并分析可能的死亡原因。 结果TEVAR术后围术期患者死亡7例(7/254,2.76﹪),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可能的死亡原因中,破裂所致死亡3例(3/254,1.18﹪),肠道缺血死亡2例(2/254,0.79﹪),呼吸功能衰竭死亡1例(1/254,0.39﹪),心源性猝死1例(1/254,0.39﹪)。 结论TEVAR术治疗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但TEVAR术后围术期患者死亡情况仍需重视,在引起死亡的各种原因中,破裂和肠道缺血引起的死亡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是目前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首选术式。TEVAR主要封闭TBAD近端破口,对远端破口进行定期随访观察。鉴于远端破口的存在对夹层预后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本文介绍了远端破口的解剖学特征评估方法、远端破口对夹层预后的影响以及相关血流动力学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综述了远端破口的介入干预方法及其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时近端锚定区不足的3种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近端锚定区不足15 mm的处理方法,其中覆盖左锁骨下动脉(LSA)15例(A组),LSA烟囱支架植入14例(B组),头臂动脉转流7例(C组).结果 TEVAR术均获成功.ⅠA型内漏3例,Ⅳ型内漏1例,内漏发生率11.11%.双上肢平均收缩压差在A组为(41.68±17.52) mmHg,与B组(15.61±8.83) mmHg和C组(11.54±10.07)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围手术期死亡、脑梗死、截瘫、严重左上肢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12个月,CTA复查显示主动脉覆膜支架及烟囱支架无移位,人工血管及烟囱支架均通畅,原少量内漏消失,无新发内漏.结论 对近端锚定区不足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施行TEVAR术时可通过覆盖LSA、植入LSA烟囱支架和头臂动脉转流技术,安全有效地拓展近端锚定区距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搜集300例行TEVAR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患者短期(在院/术后30天)及长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主动脉重塑情况。结果技术成功率100%。左锁骨下动脉完全覆盖29例,烟囱支架重建左锁骨下动脉11例,烟囱支架重建左颈总动脉7例。患者在院/术后30天死亡率0.7%(2/300),并发症发生率14%(42/300)。中位随访时间35个月(6~126个月)。1、3、5年累积全因死亡率分别为2.0%、6.7%、12.8%,主动脉夹层相关死亡率分别为1.7%、4.5%、8.4%;晚期并发症发生率14.7%(44/300),胸主动脉段假腔完全血栓化率83.7%(251/300)。结论应用覆膜血管内支架行TEVAR是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覆膜支架治疗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和降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3月至2005年9月期间,共29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和2例降胸主动脉瘤患者接受覆膜支架治疗术,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急性发病27例.本组采用两种支架(Mdtronic Talent15例,上海微创Aegis 16例),术后采用CTA进行定期随访。结果所有支架均成功按预期定位释放,术后即刻DSA复查显示23例夹层患者近端破裂口完全封闭,2例降主动脉瘤也完全隔离,6例发现有内漏;术后7 d CTA复查发现16例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12例近端假腔形成血栓,远端假腔仍开放。结论覆膜支架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和降主动脉瘤安全、有效,可替代外科手术。但覆膜支架术的确切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的大样本、前瞻性对照研究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9.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致死致残率极高的危急疾病,患者出现濒死样剧烈胸背部疼痛应怀疑此病可能,CT或MRI是诊断该病的可靠方法.近年腔内治疗已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首选治疗方法,部分无法开放手术治疗的Stanford A型夹层患者也可采用腔内治疗方法.为了改进腔内治疗方法、开发新器械、研究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需要构建出稳定的动物模型.该文就主动脉夹层动物模型构建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30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0例中首次误诊9例(30%)。16例Stanford A型患者存活7例,死亡9例;14例Stanford B型患者存活13例,死亡1例。结论 AD容易误诊,AD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AD并发心肌缺血、休克和心力衰竭等时,提示预后不佳;AD的A型患者预后较B型患者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