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了解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完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提供思路与方向。方法 检索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11月收录的有关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的相关文献,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相关研究的发文量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研究前沿包括临床实践、培养模式、专科化和课程设置等。研究热点集中在评价指标及考核方式、临床核心能力培养、课程设置及培养体系构建和专科化教育。结论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核心能力内容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未来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从跨专业、跨地区、跨院校共享课程、学分互认和考核评价等角度展开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研究,以丰富该领域主题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临床急危重症方向专科护理人员对该专科方向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掌握临床实践能力的观点,并结合前期运用德尔菲法构建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指标,构建中医院校急危重症专科方向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指标,细化临床实践能力考核指标,为我国急危重症方向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6所大型三级甲等医院480名急危重症专科临床护理工作者进行调查。[结果]最终形成中医院校急危重症方向护理研究生临床能力指标体系,包括4项一级指标(临床实践能力、理论水平、科研能力、政治思想品德)和19项二级指标。[结论]护理急危重症方向临床能力指标构建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对培养急危重症方向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国内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与总结国内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相关内容。结果国内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包括:课程设置、临床实践时间、临床实践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与考评方式。结论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尚存在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与专业方向不匹配;临床实践时间、轮转科室、实践内容制定未体现个体化培养;教学方法无法体现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特色与优势;师资队伍薄弱;考评方式单一、缺乏客观性等问题。我国需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估与考核出发,归纳、分析国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经验,结合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情况,提出几点建议:优化课程设置,强化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临床实践兴趣;规范评估与考核,保障培养质量,以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体现护理专科特色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实现应用型高级护理实践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全面、细化的助产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基地评价指标体系, 为促进我国助产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基地的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以国际助产实践基本能力为理论框架, 通过文献分析、德尔菲法确立助产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基地评价指标体系, 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结果本研究对20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2轮函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84.38%、74.07%, 专家群体权威系数分别为0.91、0.94, 指标体系总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30、0.965, 整体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30、0.297(P<0.01)。最终形成包括一级指标5项、二级指标14项、内涵指标76项的助产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结论本研究以母婴健康为服务宗旨、基地功能定位为基础, 构建的助产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和可靠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精神心理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方案。方法 基于文献回顾和专家讨论,形成精神心理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方案初稿。选取来自北京、长沙、武汉、南京、上海、广州、成都、合肥、南昌的13名专家作为函询对象,于2022年10月—12月采用专家函询法对其进行2轮函询。结果 2轮专家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4、0.96;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51和0.418(P<0.001)。最终构建的精神心理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方案由7个模块(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时间、考核内容及占比、带教师资、实践基地)、36个一级条目、67个二级条目、103个三级条目构成。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精神心理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方案科学、可信,可为我国精神心理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下,结合本校院系一体化管理的优势,制订培养护理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和临床实践方案;建立团队制导师和基于临床能力的考评方法;构建了具有专科特色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并顺利完成在校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阶段培养。该培养模式符合我国护理专科化的发展需求及护理学和专业学位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改进措施,以建立完善的培养方案和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对重庆医科大学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及在第一附属医院工作的护理毕业研究生、临床带教老师及管理者共20名进行半结构访谈.[结果]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明确方向,制定专科化的目标和临床实践计划;从临床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6个方面完善培养内容;从考核的形式、时间和内容等方面制定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结论]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应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构建统一、权威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以保障培养质量,提升临床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临床实践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文章对目前国外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的目标、实践时间、内容及场所、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阐述及分析,探讨目前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已逐渐成为医学院校关注的重点。该文主要从培养目标、培养方向、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模式、临床能力考核、导师指导、学位论文等方面,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中医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方法]运用Delphi专家函询法构建中医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结果]通过2轮专家函询,最终构建的中医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制学分设置等5个要素。[结论]最终构建的培养模式科学、全面,可操作性强,可为高等院校中医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其目前所学学位培养模式中各个模块的看法。方法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11名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进行访谈,将获得的资料用Colaizzi为主的现象学分析一般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将访谈结果按照培养模式分为招生条件、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发展方向相关的4个主题。主题1:招生条件应该基于对临床的热爱程度;主题2:培养目标需基于专科护理方向更加明确细化;主题3:培养过程应体现专科特色且临床科研并重,主要包括(1)课程需基于中医特色与专科特色合理设置;(2)临床实践需要重视实践效果并标准化考核方式;(3)学位论文不应低于学术型但选题可偏向临床;(4)呼吁培养过程中消除“偏见”保证科研与临床并重;主题4:未来发展前景开阔,同时顾虑重重。结论对于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条件上应该融入临床工作认同感;在培养目标上利用专科护士方向进行目标细化从而促进专科护士的衔接;在培养方式上,基于能力不断个性化课程设置同时标准化、统一化考核方式;未来发展上需要争取学校、医院、国家的全方位支持,以促进岗位设置的清晰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 MNS)研究生临床实践现状及其需求,为优化MNS研究生临床实践内容与质量、达到国家设置的MNS研究生培养目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211名MNS研究生临床实践现状及需求。结果:27.0%的MNS研究生认为临床带教与本、专科无区别;48.3%的MNS研究生未参与护理管理;46.9%的MNS研究生未参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造口、疼痛、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等专科护理实习。临床实践需求方面:49.3%的MNS研究生期待实践基地的多样化;17.1%的MNS研究生期望增加重症、专科护士培训。结论:应加强"双导师制"中科研导师与临床导师的合作及临床带教老师遴选制度;MNS研究生临床实践应重点加强重症、专科护士及护理管理的实践培训,丰富实践基地的多样性,助力实现国家设置的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科型MNS研究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总结目前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专科护士胜任力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临床能力训练等4个方面进行综述,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临床实践是培养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专业型护理硕士的临床实践模式特点,发现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构建并完善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一套客观、全面的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提供依据。方法:运用Delphi法,对来自华东地区35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建立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最终确立的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评价指标,包括8项一级指标及41项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临床综合技能、评判性思维能力、临床科研能力、临床教学能力、护理管理能力、外语能力、社会反映。结论:本构建方案过程严谨、可靠,结果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临床实践能力的评价具有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专科护士培训整合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专科护士培训纳入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组织16名二年级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其培养方向和是否有临床工作经验,让其参加相应的专科护士培训和考核。专科护士培训由省专科护理质量控制中心管理,方向有PICC、康复、儿科、移植、肿瘤、急诊、手术室、ICU、老年、呼吸、精神心理,培训过程包括1个月专科理论和1个月专科实践(ICU、老年、儿科专科护士培训为2个月专科实践)。培训结束后,通过访谈了解参加培训研究生的反馈。结果16名研究生均按照计划完成培训并通过考核,成绩为(90.25±1.18)分。学生认为培训丰富了专科知识,培养了专科实践能力,有助于职业规划。结论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专科护士培训整合有可行性、实践性,整合过程可进一步完善并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中医院校从2015年开始进行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如何构建一套既符合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要求,又有中医特色优势的培养体系,一直是中医院校护理教育者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临床实习、临床能力考核、导师指导等方面,对我校探索与实践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介绍,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急危重症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急危重症专科的能力现状,为培养高层次急危重症专科护士提供依据。方法于2016年10月-2017年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应用急诊专科护士自评问卷、重症监护护士核心能力综合评价量表(CICCN),对150名全日制急危重症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调查;应用急诊专科护士自评问卷对140名急诊专科护士进行调查;应用重症监护护士核心能力综合评价量表(CICCN)对160名ICU专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危重症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急诊专科能力总体处于中下水平,除专业发展能力水平高于急诊专科护士外其余能力水平均较低,各维度分别与急诊专科护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危重症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ICU能力处于中上水平,其中科研及学术能力、个人及专业发展水平高于ICU专科护士,除职业道德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外,其余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危重症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成急危重症专科护士还有很大差距,护理教育者应根据研究生的具体欠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积极促进两者并轨培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现状,为规范危重症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全国10所护理院校的56名专业型护理硕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6.43%的学生对临床实践效果不满意;69.64%的学生认为临床带教方式与本科有差别,但差别不大;82.14%的学生觉得临床带教老师不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带教方法不适用(73.21%)、内容缺乏针对性(69.64%)和时间安排不合理(51.79%)是影响临床实践效果的主要原因;55.36%的学生希望成为护理教育者,希望成为临床护理专家的学生占50.00%.结论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临床带教不能满足学习需求,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专业学位的能力素质要求认知不到位.在对危重症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培养时,要注意突出重症监护专科特色,规范并完善临床带教模式,同时加强专业学位的宣教与认知,优化临床护理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