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群生活方式及变化与新发脑卒中的关联。 方法  选取东风同济队列基线(2008-2010年)无心血管病、癌症及生活方式无缺失,且随访至2018年12月的18 293名研究对象。健康生活方式评分包括不吸烟、适度锻炼、均衡膳食、正常体重和适宜睡眠时长5项因素之和。采用Cox回归评估生活方式及变化与脑卒中的风险比(hazard ratio, HR)和95% CI值。 结果  平均9.5年随访后,新发脑卒中病例共1 549(8.5%)。校正混杂变量后,与基线生活方式评分≤1相比,2、3和≥4分组的新发脑卒中的HR(95% CI)分别为0.83(0.72~0.95)、0.72(0.63~0.83)和0.54(0.45~0.66)。5年间生活方式评分变化(基线至2013随访)结果显示,5年间生活方式评分一直维持在≥4分是维持≤1分新发脑卒中的0.39倍(HR=0.39, 95% CI: 0.23~0.67);当从基线2~3分提高至随访≥4分是维持≤1分新发脑卒中的0.55倍(HR=0.55, 95% CI: 0.37~0.81),但是从基线≤1分提高至随访≥4分并无保护作用(HR=1.17, 95% CI: 0.58~2.36)。 结论  在中老年人群中,尽早改善并长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对于脑卒中防控效益最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中国安庆地区人群配偶吸烟和脑卒中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1995-2005年基线调查中,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吸烟和其他相关变量。2010-2011年对基线人群进行随访收集脑卒中事件并进行核实。COX比例风险模型估计配偶吸烟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纳入分析16 706人,平均随访(7.0±2.2)人年,共收集231例脑卒中事件。调整性别、年龄、收缩压、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饮酒变量后,夫妻都吸烟人群发生脑卒中风险是夫妻都不吸烟人群的1.89倍(RR=1.89,95%CI:1.05~3.39),本人吸烟与配偶吸烟对脑卒中的发生有交互作用(P=0.033);本人吸烟配偶不吸烟人群与夫妻都不吸烟人群相比患脑卒中风险增加(RR=1.33,95%CI:0.93~1.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性别分层本人吸烟与配偶吸烟的交互作用相对危险度男性为2.81(95%CI:0.62~12.85)、女性为1.04(95%CI:0.30~3.64),表明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本人及配偶都吸烟时可能增加本人患脑卒中风险。结论本研究证实夫妻都吸烟可增加脑卒中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上海市松江区社区≥65岁高血压人群基线收缩压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方法:对基线未患脑卒中的6 65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收缩压水平和脑卒中发病的关系。结果:经过中位随访时间4.55年后,新发脑卒中234例,发病密度为779.60/10万人年;限制性3次样条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水平和脑卒中发病风险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在130~149 mmHg (1 mmHg=0.133 kPa)和≥150 mmHg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有关,经性别、糖尿病、慢性肾病、吸烟、饮酒分层后关联仍存在。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30mmHg与脑卒中首次发病独立相关,建议将老年高血压人群的理想收缩压降至<130 mmHg,以更好地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海南省成年人吸烟与各类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利用中英合作项目“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海南省人群数据,剔除基线调查时自报患有冠心病、脑卒中和恶性肿瘤的个体后,纳入基线年龄为30~79岁的研究对象共28 940人,利用Cox回归分析计算非吸烟者、戒烟者和当前吸烟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HR值和95%CI。结果 研究人群平均随访6.2年,累积随访177 279人年。随访期间男性1 310人,女性2 200人发病。男性吸烟率(47.0%)远高于女性吸烟率(0.3%)。多因素调整后,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有所增加,HR值(95%CI)分别为急性冠心病1.63(1.12~2.38)和缺血性心脏病1.53(1.22~1.91)。在当前吸烟者中,每天吸烟量多于30支的人群急性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最高。结论 吸烟能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应基于不同心血管疾病风险制定吸烟者戒烟目标和全人群控烟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HIV阴性MSM肛门HPV新发感染和感染清除特征。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通过乌鲁木齐市NGO组织于2016年4月11日至2021年11月30日以雪球抽样方式招募MSM 1269名,随访方式为每6个月1次,采集肛周脱落细胞进行HPV基因型检测,使用精确Poisson分布计算新发感染密度和感染清除密度,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新发感染、自然清除的影响因素。结果 将随访次数≥1 次的858名MSM纳入本次分析,中位年龄29.00(25.00,36.00) 月,中位随访时间26.28(10.57,48.82) 月,随访次数2.96(1.00,6.00)次。仅高危型、仅低危型和混合型新发感染密度分别是9.39/1000人月(95%CI:7.89~11.09)、4.45/1000人月(95%CI:3.52~5.54)、12.36/1000人月(95%CI:10.36~14.63),清除密度分别为108.78/1000人月(95%CI:94.37~124.78)、96.76/1000人月(95%CI:78.19~118.41)和86.87/1000人月(95%CI:77.12~97.50)。HPV 6型和16型有相对更高的新发感染率和更低的清除率。HPV感染6个月清除率在30%~40%左右,90%左右的MSM在24个月会清除HPV。多变量分析中,接受性肛交(αHR=1.514,95%CI:1.025~2.811)、无业或失业(αHR=1.746,95%CI:1.085~2.811)增加仅高危型新发感染风险;≤24岁(αHR=2.227,95%CI:1.087~4.563)增加仅低危型新发感染风险;同性性伴数越多(αHR=1.051,95%CI:1.008~1.096)增加混合型新发感染风险;未在浴池寻找性伴(αHR=2.267,95%CI:1.036~4.961)更容易清除仅低危型;本科及以上(αHR=1.785,95%CI:1.234~2.582)、未发生商业性行为(αHR=1.967,95%CI:1.191~3.248)有利于HPV16/18型感染清除。结论 乌鲁木齐市MSM肛门HPV新发感染率较高,其中HPV 6型和16型较高的新发感染率和低清除率需要关注,虽然HPV感染24个月内自然清除率在90%左右,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再发感染,有必要在年轻男性中接种HPV疫苗。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贵州省贵阳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初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脱失的情况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降低脱失率的防治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贵阳市2005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入组的ART患者的基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不同人口学特征、不同基线状况ART患者的脱失风险,并收集脱失患者ART脱失的原因。结果贵阳市ART患者治疗随访期间脱失1 037例(9.26%),总脱失率2.55/100人年。男性(HR=1.54,95%CI:1.32~1.81,P<0.01)、年龄≥50岁(HR=1.27,95%CI:1.01~1.58, P=0.035)、未婚(HR=1.44, 95%CI:1.19~1.75, P<0.01)、离异或丧偶(HR=1.67, 95%CI:1.42~1.96, P<0....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苏州队列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发病状况及人群分布特征, 探索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为防控COP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苏州市吴中区项目点数据, 剔除基线气流受限及基线调查时自报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个体后, 最终纳入分析45 484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队列人群COPD发病的危险因素并计算风险比(HR)及其95%可信区间(CI), 同时分析吸烟在其他危险因素与COPD发病关联中是否存在效应修饰作用。结果截至2017年12月31日, 研究对象中位随访时间为11.12年, 随访期间共诊断COPD 524人, COPD的发病密度为105.54/10万人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HR=3.78, 95%CI:3.32~4.30)、曾经吸烟(HR=2.00, 95%CI:1.24~3.22)、当前吸烟(<10支/d, HR=2.14, 95%CI:1.36~3.35;≥10支/d, HR=2.69, 95%CI:1.60~4.54)、有呼吸系统疾病史(HR=2.08, 95%CI:1.33~3.26)、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BMI与非吸烟男性肺癌发病的关系。方法 利用始建于2006年5月的开滦集团动态人群队列,收集基线调查时社会人口学资料,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和身高、体重等测量指标及肺癌发病结局信息。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非吸烟男性基线BMI与其肺癌发病的风险比(HR)及其95% CI结果 截止2011年12月31日在纳入的48 799名非吸烟男性中,共计随访214 620.18人年,平均随访4.40年,共收集肺癌新发病例198例。以BMI(kg/m2)正常组(18.5≤BMI < 24.0)为参比组,调整年龄、教育程度、饮酒情况、体育锻炼、工作环境和糖尿病史后,低体重组(BMI<18.5)、超重组(24.0≤BMI<28.0)和肥胖组(BMI≥28)的HR值及其95% CI分别为1.14(0.53~2.45)、0.57(0.41~0.78)和0.61(0.38~0.97),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BMI作为连续性变量,调整年龄、教育程度、饮酒、体育锻炼、工作环境和糖尿病史后,BMI每增加5 kg/m2,肺癌的发病风险降低22%(HR=0.78,95% CI:0.64~0.95)。在年龄≥50岁组、锻炼频率<4次/周组、不饮酒组以及井上作业组中,BMI每增加5 kg/m2,其肺癌的发病风险分别降低26%(HR=0.74,95% CI:0.60~0.92),24%(HR=0.76,95% CI:0.62~0.95),20%(HR=0.80,95% CI:0.65~1.00)和23%(HR=0.77,95% CI:0.61~0.97),剔除随访1年内新发肿瘤患者及其贡献的人年数后,结果无明显变化。结论 该队列人群中非吸烟男性的BMI与肺癌发病相关,且发病风险随BMI增加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人群的慢性肾脏病(CKD)分布, 分析生活方式与CKD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数据来源于CKB基线调查及随访监测(截至2018年12月31日), 描述CKD发病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 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生活方式因素与CKD的关联。结果研究纳入505 147名研究对象, 平均随访11.26年, 期间共有4 920例发病病例, 发病率为83.43/10万人年, 肾小球肾病为最主要亚型。CKD发病率在城市、男性、年龄≥60岁人群中更高, 分别为87.83/10万人年、86.37/10万人年、132.06/10万人年。相比于从不或偶尔吸烟者, 当前吸烟男性CKD风险增加(HR=1.18, 95%CI:1.05~1.31)。以非肥胖人群为参照组, 由BMI判定的全身性肥胖(HR=1.19, 95%CI:1.10~1.29)和腰围判定的中心性肥胖(HR=1.27, 95%CI:1.19~1.35)均与更高的CKD发病风险相关。结论 CKB项目人群CKD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 且其发病风险受到生活方式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北京东城中老年人群血压与某些营养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锦  付萍 《卫生研究》1994,23(4):225-227
随机抽样的868名中老年人(35~74岁)调查结果:该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4%,45~59岁组(中年组)及60~74岁(老年组)患病率分别是19.7%和34.7%,老年组显著高于中年组。老年组体重超重达43%以上。膳食调查高血压患者每日食盐及膳食钠平均摄入量分别为13.5g和5670mg,比血压正常者摄入量高。经多元回归分析,其年龄、体重及膳食钠进入方程与血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南京市江北新区1999—2021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的生存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防治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国家艾滋病防治信息系统获取江北新区HIV/AIDS相关信息;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拟合不同状态下的生存曲线,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HIV/AIDS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南京市江北新区1999—2021年共报告682例HIV/AIDS,全死因死亡率为2.30/100人年,平均生存时间为15.51(95%CI:14.46~16.56)年,第1、5、10、15、20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5.47%、90.80%、76.98%、73.18%、48.78%。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与≥50岁年龄组比较,<30岁年龄组(HR=0.18,95%CI:0.04~0.89)和30~49岁年龄组(HR=0.54,95%CI:0.31~0.92)的HIV/AIDS死亡风险较低;与首次CD4计数<200/μl组相比,200~349/μl组(HR=0.34,95%CI:0.15~0.81)、≥3...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竞争风险模型,探究离退休人员白内障发病的影响因素,为离退休人员的白内障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历年参与杭州市萧山区55岁及以上离退休人员体检项目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研究对象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拟合竞争风险模型,分析研究对象白内障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队列的研究对象共计2 181人,经过8年的随访失访188人,发生白内障(终点事件)923人,发病率为42.3%,在发生白内障之前死亡或失明(竞争事件)294人,累积观察到12 575人年,竞争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在有竞争事件的影响下,女性(HR=1.371, 95%CI:1.202~1.565)、年龄≥70岁(HR=1.027, 95%CI:1.020~1.034)、教育程度为中学(HR=1.940, 95%CI:1.673~2.250)或大专及以上(HR=1.301, 95%CI:1.104~1.533)、高血压(HR=1.384, 95%CI:1.216~1.575)、糖尿病(HR=1.303, 95%CI:1.144~1.484)、高血脂(HR=1.209, 95%CI:1.063~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不同膳食模式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发病的关系,为CVD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2010年11月建立的贵州省自然人群队列,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12个县(市、区)的≥18岁常住居民9 280人开展基线调查,于2016年12月19日―2020年6月1日对人群进行随访,将完成随访且基线信息和随访结局完整的7 897人纳入分析。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法获得人群膳食信息,通过因子分析确定膳食模式,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队列人群不同膳食模式和CVD发生的HR值和95%CI。结果 研究对象基线年龄为(44.46±15.14)岁,累计随访55 698.80人年,中位随访时间6.58年,随访期间221人发生CVD,发病密度为3.97/1 000人年。因子分析确定了油盐模式、蛋白模式、甜食模式、谷蔬模式、水产品模式。调整其他因素后,与各模式的低水平组相比,高水平油盐模式(HR=1.44, 95%CI:1.02~2.02,P<0.05)、中水平甜食模式(HR=1.47, 95%CI:1.04~2.06,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健康生活方式对代谢综合征(MS)发病风险的影响,为MS的生活方式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贵州省自然人群队列研究,在基线调查的9280人中,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失访及死亡人数,最终将4663人纳入分析。对8种健康生活方式:从不吸烟、从不饮酒、蔬菜水果摄入≥400 g/d、烹调油摄入≤30 g/d、食盐≤6 g/d、静坐时间<6 h/d、睡眠时间7~8 h/d、(18.5≤BMI<24)kg/m^(2)进行组合分析,研究健康生活方式与MS之间的关系。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Cox模型评估MS发病风险,以0~3种健康生活方式为参照组,计算各组风险比(HR)及95%CI值。结果单个健康生活方式与MS发病关联的分析结果发现,从不吸烟、从不饮酒、摄入低油低盐及正常BMI与MS发病的风险均呈负相关关系,未发现睡眠时间、静坐时间及蔬菜水果摄入与MS有关。但通过任意组合多种健康生活方式进行分析发现,在全人群中,与0~3种相比,保持5、6及7种以上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生MS的风险分别为HR:0.760(95%CI:0.627~0.921)、HR:0.600(95%CI:0.485~0.742)及HR:0.541(95%CI:0.413~0.707)。BMI是影响MS的主要关联因素,其次是盐摄入及静坐时间。结论多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协同作用能有效降低MS的发病风险,健康生活方式越多,风险越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午睡时长与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的关联。方法 将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调查的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信息作为基线数据,随访该队列至2018年,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午睡时长与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的关联。结果 该队列随访期间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6.94%。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表明,午睡≥90 min/d与抑郁症状发生高风险相关(HR=1.14;95%CI:1.02~1.2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午睡时长≥90 min/d(HR=1.30;95%CI:1.11~1.53)、45~64岁组午睡时长在60~89 min/d(HR=1.14;95%CI:1.01~1.29)及≥90 min/d(HR=1.17;95%CI:1.02~1.34)与抑郁症状发生高风险相关。结论 午睡时长与中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相关联,特别是在男性及中年人群体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北京城乡老年人群吸烟状况与相关死亡风险间的关联。方法基于北京城乡老年人群健康综合研究2009—2014年的队列数据, 纳入符合标准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4 499名, 随访其生存与死亡结局。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吸烟状态、吸烟指数、戒烟年数与死亡风险间的关联。结果 4 499名研究对象年龄M(IQR)为70.00(10.00)岁, 其中男性1 814名(40.32%);从不吸烟者、戒烟者和现在吸烟者分别有69.50%(3 127/4 499)、13.20%(594/4 499)和17.30%(778/4 499)。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调整人口社会学特征、生活方式等混杂因素后, 以从不吸烟者为参照, 戒烟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0.6%[HR(95%CI):1.306(1.043~1.636)];现在吸烟者全因、恶性肿瘤和肺癌死亡风险的HR(95%CI)分别增加50.0%[HR(95%CI):1.500(1.199~1.877)]、80.3%[HR(95%CI):1.803(1.226~2.652)]和212.6%[HR(95%CI):3.126(1.626~6.0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描述我国心力衰竭(心衰)流行情况,探究吸烟行为与心衰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为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剔除BMI信息缺失、基线调查后即失访以及基线自报有冠心病、脑卒中或恶性肿瘤的研究对象,共纳入487 197人进行分析。本研究使用的随访数据截至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吸烟行为与心衰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中位随访10.15年,随访期间共有4 208人新发心衰,粗发病率为0.87/1 000人年,累积发病率为0.86%。基线年龄越大,心衰发病率越高。高年龄组、农村、男性心衰发病率分别高于低年龄组、城市、女性人群。相比于非吸烟者,偶尔吸烟者心衰发病风险无显著差异(HR=1.05;95%CI: 0.91~1.22),而既往吸烟者(HR=1.48;95%CI:1.31~1.67)和当前吸烟者(HR=1.34;95%CI:1.22~1.49)的风险升高。合并非吸烟或偶尔吸烟者组后,既往吸烟者(HR=1.33;95%CI:1.21~1.46)和当前吸烟者(HR=1.46;95%CI:1.31~1.64)相比于该组的心衰发病风险均升高。当前吸烟者(趋势检验P=0.347)和既往吸烟者(趋势检验P=0.066)的吸烟量与心衰风险间均不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与非吸烟或偶尔吸烟组相比,既往吸烟者戒烟<5、5~、10~、≥20年的心衰发病风险比分别为1.61(95%CI:1.36~1.92)、1.55(95%CI:1.27~1.90)、1.24(95%CI:1.02~1.51)、1.35(95%CI:1.08~1.68)(趋势检验P=0.091),非因疾病戒烟者与因疾病戒烟者心衰发病风险比分别为1.23(95%CI:1.04~1.45)和1.62(95%CI:1.41~1.86)。健康吸烟行为较非健康吸烟行为对心力衰竭有明显的保护作用(HR=0.75;95%CI:0.69~0.81)。城乡地区和冠心病家族史与吸烟行为是否健康存在对心衰发病风险的交互作用(交互检验P<0.05)。结论 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无论吸烟频率、吸烟量、戒烟时长和戒烟原因,既往吸烟和当前吸烟者相比于从不吸烟或偶尔吸烟者,心衰风险均较高。吸烟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应继续坚持全面禁烟措施。  相似文献   

18.
腰围与男性肺癌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腰围与男性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以开滦集团全体在职及离退休男性职工为调查对象,自2006年5月建立开滦集团男性动态队列并随访。基线调查时收集研究对象身高、体重、腰围等信息,并在随访时收集结局事件信息。腰围按五分位数进行分组:<80、80~、85~、90~、≥95 cm,并以腰围80~cm组为参比组,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腰围与男性肺癌发病的风险比(HR)和95%CI结果 截止2014年12月31日,共有105 386名研究对象进入队列,共随访739 651.13人年,平均随访7.00年,共收集肺癌新发病例707例。以80~cm组为参比组,调整年龄、文化程度、吸烟状态、累计吸烟量、饮酒情况、体育锻炼、工作环境、糖尿病史后,腰围<80及85~、90~、≥95 cm组发生肺癌的HR值(95%CI)分别为1.17(0.90~1.52)及0.96(0.74~1.23)、0.94(0.72~1.21)、0.80(0.63~1.03),趋势检验P=0.005。按吸烟、饮酒状态分层分析显示,腰围与肺癌发病风险在吸烟(腰围≥95 cm组与80~cm组相比:HR=0.69,95%CI:0.48~0.99)、饮酒(腰围≥95 cm组与80~cm组相比:HR=0.65,95%CI:0.45~0.94)者中呈负相关。结论 腰围可能与男性肺癌的发病风险之间有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描述和分析中国10个地区近10万成年人随访10年间过早死亡(死亡年龄<70岁)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源于CKB研究基线调查(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体格指标等)及随访监测(截至2017年12月31日的健康结局事件), 分地区、性别、基线生活方式等变量描述研究人群10年随访期间内的过早死亡, 并分析其死因情况, 并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过早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纳入99 993名研究对象(56~69岁), 经过10年随访, 每1 000人年的过早死亡率为7.15, 死因别死因以癌症(36.9%)和心脑血管疾病(35.2%)为主, 过早死亡率(/1 000人年)表现为农村高于城市(9.11vs. 4.78), 北方高于南方(8.46vs. 6.41), 男性高于女性(9.57vs. 5.31), 随基线年龄增加而降低(均P<0.05)。过早死亡风险随吸烟量增加而增加, 既往饮酒者和重度饮酒者(饮酒量≥60 g/d)过早死亡风险较高[HR值分别为1.25(95%CI:1.16~1.36)、1.20(95%CI:1.08~1.34)];过早死亡风险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流动育龄妇女人工流产现状及危险因素,为有针对性的改善流动育龄妇女人工流产服务及利用提供借鉴.方法 利用2005年中国5城市流动人口生殖健康调查数据,对4687例流动育龄妇女的人口学特征、外出工作生活特征和避孕情况进行描述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人口学特征、外出工作生活特征和避孕情况与流动育龄妇女人工流产风险暴露的关联.结果 <30岁和30~ 39岁年龄组人工流产发生风险分别是40 ~ 49岁组的2.21倍(95%CI:1.47-334)和2.38倍(95%CI:1.53~3.70);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发生人工流产的风险越高,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及以上的流动育龄妇女发生人工流产的风险分别是未上学者的2.15倍(95%CI:1.15~4.03)、2.47倍(95%CI:1.33~4.57)、2.61倍(95%CI:1.34 ~ 5.11).流入地打工年数在2~4年及≥5年组人工流产发生风险分别是<2年组的2.62倍(95%CI:1.83~3.76)和7.78倍(95%CI:5.63~10.75);流动育龄妇女与配偶共同居住的人工流产风险是不与配偶共同居住者的1.49倍(95%CI:1.05~2.11);从事家政保洁业、餐饮娱乐业和批发零售业者人工流产风险分别是从事办公室文员的5.82倍(95%CI:1.73~19.59)、5.07倍(95%CI:1.59~ 16.18)和4.37倍(95%CI:1.37 ~ 13.92).结论 流动育龄妇女的人口学特征、外出工作生活特征等均可增加人工流产风险,应有针对性开展对流动育龄妇女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