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9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的28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癌症疲乏量表和Herth希望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癌因性疲乏和希望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80份, 回收有效问卷276份, 有效回收率为98.57%。结果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化疗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得分为(44.59±10.36)分, 希望水平得分为(36.64±6.37)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化疗患者的希望水平与癌因性疲乏呈负相关(r=-0.261, P<0.05)。临床首次分期、癌痛程度、希望水平是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化疗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有待改善。临床首次分期、癌痛程度、希望水平是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护理工作者可基于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古永华  娄玖玲  王延歌 《全科护理》2021,19(14):1952-1955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术后病人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采用Piper疲乏评估修订量表对2017年12月—2019年3月医院收治的195例原发性肝癌术后病人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癌因性疲乏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护理对策.结果:195例原发性肝癌病人术后发生癌因性疲乏76例,发生率为38.97%.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独居、居住地、家庭年收入、Child-Pugh分级、术后白蛋白、血红蛋白、社会支持度、希望水平的原发性肝癌术后病人癌因性疲乏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分析证实术后癌因性疲乏与独居、Child-Pugh分级、术后白蛋白、血红蛋白、社会支持度、希望水平相关性最为显著,与性别、年龄、居住地、家庭年收入具有一定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显示,独居、Child-Pugh分级、术后白蛋白、血红蛋白、社会支持度、希望水平与术后癌因性疲乏具有线性回归关系.结论:原发性肝癌术后病人癌因性疲乏影响因素多样,根据其影响因素给予相应护理对策,以实现降低癌因性疲乏发生率或减轻其影响程度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对自我效能感及希望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我院的肺癌化疗患者260例,均采用Piper疲乏评估量表(PFS-R)、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Herth希望量表(HHI)进行调查,根据PFS-R量表得分分为轻度疲乏组16例、中度疲乏组221例、重度疲乏组23例。比较3组自我效能感及希望水平,并分析癌因性疲乏与自我效能感、希望水平相关性。结果 260例肺癌化疗患者PFS-R量表调查总分为(5. 65±0. 84)分,中度疲乏者最多,占85%。重度疲乏组的GSES及HHI量表得分低于轻度和中度疲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与自我效能感、希望水平呈负相关(P 0. 05)。结论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普遍存在,其与自我效能感、希望水平呈负相关,可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和希望水平来缓解癌因性疲乏。  相似文献   

4.
颜梅  洪丽霞 《全科护理》2011,9(32):2990-2991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化疗病人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Piper疲乏修订量表对100例肺癌术后化疗病人进行调查。[结果]癌因性疲乏在肺癌术后化疗病人中普遍存在,其中86%是中重度疲乏;化疗副反应、化疗方案、疼痛、经济状况等是癌因性疲乏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肺癌术后化疗病人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较高,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病人癌因性疲乏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干预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总体幸福感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20年3月至2021年10月肿瘤科收治的肺癌术后化疗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 通过双盲法运用随机数字表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在化疗期间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和指导, 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基于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干预, 采用癌因性疲乏自评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欧洲癌症病人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于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评估患者癌因性疲乏、总体幸福感及生存质量。结果干预3个月后, 试验组病例躯体疲乏、心理疲乏、认知疲乏、疲乏对生活的影响4个维度分数分别是(7.71±1.46)分、(11.27±1.85)分、(10.36±1.79)分、(11.31±1.77)分, 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3个月后, 试验组病例总体幸福感评分为(98.37±7.84)分,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68±6.49)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 试验组病例总生命质量评分为(74.43±6.50)分, 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中青年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其癌因性疲乏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4月入住衡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205例中青年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多维疲乏简化量表、EORTC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QLQ30)实施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结果 中青年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得分为27.93±10.59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体质指数、家庭平均月收入、医保类型、疾病认知程度、病程时长、化疗次数、TACE手术次数及初诊时临床分期是中青年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癌因性疲乏认知得分及总分与EORTC-QLQ30总分呈负相关[(r=-0.182,P<0.01),(r=-0.143,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化疗次数、TACE手术次数、疾病认知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水平是影响中青年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癌因性疲乏...  相似文献   

7.
袁洋  姚利  钟思佳  施瑞怡 《全科护理》2023,(23):3285-3288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病人癌因性疲乏、生命质量现状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首次化疗的159例肺癌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Piper疲乏量表(PFS)和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进行调查,收集首次化疗、第6次化疗后PFS及生命质量得分。结果:159例肺癌化疗病人首次化疗后CRF得分为(4.04±2.06)分,处于中度疲乏水平。Pearson分析显示肺癌化疗病人首次化疗癌因性疲乏程度与生命质量呈负相关(P<0.05)。结论:肺癌化疗病人首次化疗后癌因性疲乏程度越高生命质量越低。癌因性疲乏发生会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降低病人生命质量,临床上应重视,建立相关的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描述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水平,探讨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制定有效的疲乏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相关性研究设计,方便抽样的方法,采用Piper疲乏修正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广州市2家三级甲等医院的100例肺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水平、抑郁水平、睡眠质量进行调查。结果87%肺癌术后化疗患者存在癌因性疲乏,呈中等水平;83%患者存在抑郁情绪,且抑郁程度越高,患者的CRF水平越高。患者术前疲乏总分为(4.72±0.88)分,术后为(5.44±1.26)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98,P〈0.01)。患者睡眠质量PSQI评分总分为(11.00±3.85)分,患者的睡眠质量较差,且影响其CRF的水平,肺癌患者的CRF总分与睡眠质量的得分呈正相关(r=0.234,P〈0.05)。结论肺癌术后化疗患者普遍存在癌因性疲乏,医护人员应关注肺癌患者的情绪和睡眠质量,尽可能创造条件减轻患者的疲乏。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原发性肝癌患者不同治疗方式4个时间点(术后2个月以内)生命质量与癌因性疲乏状况,并分析癌因性疲乏对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选择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行手术切除的患者54例(手术组),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63例(PRFA组),采用肝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及Piper疲乏修正量表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5 d、第4周、第8周4个时间点进行生命质量各指标及癌因性疲乏各指标的测量。结果:与手术组相比,PRFA组患者在认知疲乏、行为疲乏及癌因性疲乏术后第4周恢复最好,明显优于手术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8周时在癌因性疲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所有患者癌因性疲乏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治疗前。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睡眠、收入、文化、手术切除、疲乏状况总分及行为疲乏对于生命质量总分及4个维度有影响(P<0.05)。结论:PRFA组患者近期的癌因性疲乏较手术组更使患者受益,但两种治疗方式均可明显地降低癌因性疲乏。两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与生命质量在多个维度上呈显著负相关,疲乏与生命质量两者相互影响,应采取干预措施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与希望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8年6月入住我院的236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Piper疲乏评估修订量表、Herth希望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肺癌化疗期患者癌因性疲乏得分为(123.41±21.61)分;希望水平得分为(35.88±6.12)分;二者得分呈负相关(P<0.05);肺癌化疗期患者的疾病临床分期、癌因性疲乏、睡眠状况是希望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P<0.01)。结论肺癌化疗期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处于中等水平,希望水平较低,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当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干预,缓解癌因性疲乏,提升患者的希望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逐水膏贴敷护理联合榄香烯注射液, 对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心理状态、癌因性疲乏程度、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临床对照试验,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收治入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心胸外科二血管外科的100例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榄香烯注射液胸腔内灌注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逐水膏贴敷护理。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癌因性疲乏程度和生命质量。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干预前心理状态、癌因性疲乏程度、生命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得分分别为(64.12 ± 3.24)、(60.38 ± 3.00)分, 低于对照组的(66.00 ± 3.69)、(62.10 ± 3.30)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2、2.73, 均P<0.05);干预后试验组感知疲乏、情绪疲乏、认知疲乏、行为疲乏得分分别为(5.66 ± 0.59)、(5.26 ± 0.7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术后癌因性疲乏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收治的肝癌术后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癌因性疲乏量表(CFS)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SE)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分析术后癌因性疲乏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结果 85例患者经GSES评估,得分2.5分53例(62.35%),得分≥2.5分32例(37.65%);低水平自我效能组躯体疲乏、情感疲乏、认知疲乏及CRF总分均明显较高水平自我效能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肝癌患者术后癌因性疲乏与自我效能呈负相关(r0,P0.05)。结论肝癌患者术后癌因性疲乏与自我效能呈负相关,临床应采取积极措施改善患者癌因性疲乏,提高其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风险列线图模型, 并验证该模型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 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2月泰州市人民医院及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520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2017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400例患者作为模型组, 2020年4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验证组。采用Lasso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危险因素。采用R 4.1.2软件构建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风险列线图模型, 并验证其应用效果。结果模型组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为65.5%(262/4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60岁、女性、独居、TNM分期(Ⅲ~Ⅳ期)、睡眠较差、抑郁、化疗次数>2次、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70%、贫血、疼痛及恶心呕吐是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危险因素(P<0.05)。风险列线图模型结果显示, 模型组和验证组的一致性指数为0.861(95%CI:0.843~0.879)、0.887(9...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需求导向型信息支持联合居家舒缓疗护对肺癌晚期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靖江市人民医院47例晚期肺癌患者, 采用随机分组法, 将通过筛选并同意参加实验的患者进行编号, 并且以交替的方式分配到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25例, 对照组22例。对照组居家接受常规医院舒缓疗护团队护理。观察组实施需求导向型信息支持联合居家舒缓疗护, 采用简易疲乏量表(BFI)、生活质量评分量表(QLQ-C30)比较两组患者癌性疲乏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肺癌晚期患者综合疲劳程度评分、综合疲劳影响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及认知功能、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需求导向型信息支持联合居家舒缓疗护应用于肺癌晚期患者, 可有效改善患者癌性疲乏, 提升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延续性自我管理干预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与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进行手术并化疗治疗的肺癌患者240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应用延续性自我管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和生命质量情况。结果接受延续性自我管理干预的肺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P0.01)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生存质量各功能领域及总体健康状况评分高于对照组;疲劳、疼痛、气促、失眠、便秘及腹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延续性自我管理可改善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和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回授式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肺功能、自我效能感及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1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肺癌术后化疗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肺康复指导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回授式肺康复训练指导。测量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肺功能情况、自我效能感及癌因性疲乏程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总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癌因性疲乏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授式肺康复训练指导可以帮助肺癌患者掌握疾病知识及康复训练方法,有助于减轻患者呼吸困难等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和改善癌因性疲乏程度,最终提升整体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识别肺癌化疗患者从首次化疗至6次化疗结束后癌因性疲乏变化轨迹,探讨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 方法 :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肺癌化疗患者250例,分别调查患者6次化疗前、化疗结束时、化疗结束后1周共18次的癌因性疲乏情况。运用增长混合模型(growth mixture model,GMM)识别轨迹类型,Logistic回归分析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研究识别出肺癌首次化疗患者6条癌因性疲乏的变化轨迹,将其命名为:轻度疲乏稳定型(45.78%)、轻度疲乏缓慢增长型 (12.85%)、轻度疲乏高增长型 (5.22%)、中度疲乏缓慢增长型(19.68%)、中度疲乏缓解型(6.83%)及高度疲乏缓解型 (9.6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业、居住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负担、咳嗽、吸烟状况、BMI指数、呕吐、是否患有合并症、红细胞计数为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 结论: 肺癌化疗患者从首次化疗至6次化疗结束癌因性疲乏呈现出6种不同的发展轨迹,大部分患者以轻度疲乏稳定型为主,37.7%的患者随着化疗进程疲乏程度逐渐升高,根据不同疲乏程度应给予相应干预;16.47%的患者治疗后癌因性疲乏症状减轻,与治疗后肿瘤缩小,咳嗽、气急等症状减轻有关;5.22%的患者属于轻度疲乏高增长型,需加强评估,避免发展为重度疲乏患者。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不同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逐步改善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状况,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为更好地评估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设计调查我院96例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由自行设计的一般情况调查表、Piper疲乏量表组成。结果:离异或丧偶、非在职、重度疼痛、紫杉类+吡柔比星化疗方案、有恶心呕吐、有其他副反应这6个因素分别与癌因性疲乏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较高,影响癌因性疲乏的主要因素是工作情况、疼痛、化疗方案、其他副反应等。建议医务工作者针对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缓解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和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以便利抽样的方法,采用简明疲劳量表和中文版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对101例结直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患者癌因性疲乏得分(4.50±2.03)分,76.24%的患者出现了中度到重度的疲乏;②疾病不确定感得分(9...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淋巴瘤化疗伴癌因性疲乏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接受化疗的淋巴瘤伴癌因性疲乏患者50例,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如支持疗法等基础上,提供认知行为干预、心理干预等措施。采用癌因性疲乏(CRF)、程度使用简易疲乏量表(BF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对比分析干预前后评价结果。结果干预4周后,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程度较干预前减轻,SAS及SDS较干预前降低,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淋巴瘤化疗伴癌因性疲乏患者提供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水平,减轻患者的疲乏程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