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下颌后牙区“香肠技术”植骨后颊侧角化龈宽度的变化及其与植骨量的相关性,并评价颊侧角化龈宽度不足患者进行游离龈移植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9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种植科因牙列缺损行下颌后牙区“香肠技术”植骨后种植修复患者24例。测量所有患者植骨前后的颊侧角化龈宽度以及植骨后当天植骨量,对植骨前后的角化龈宽度进行比较,并分析植骨后角化龈宽度变化与植骨量的相关性。对植骨后6个月颊侧角化龈宽度不足2 mm的患者进行腭部游离龈移植术,移植术后3个月复查,对获得的种植体颊侧角化龈宽度、龈瓣收缩率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     24例患者平均植骨量为(629.30 ± 226.42)mm3,植骨后角化龈宽度平均减少量为(1.15 ± 0.82)mm,植骨量与角化龈宽度减少量呈正相关。12例进行游离龈移植术患者的术后角化龈宽度增加,移植术后3个月龈瓣收缩率为(22.89 ± 2.85)%。结论    “香肠技术”植骨术后角化龈宽度有所减小,与植骨量呈正相关;游离龈移植后龈瓣收缩较少,可显著增加种植体周围角化龈宽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一种改良外科技术1年后的有效性及术后组织的稳定性。这种手术是在增量的下颌骨中植入种植体并对其周围角化龈进行扩增。材料和方法:结合牙槽嵴增量术,在下颌骨中植入种植体,通过游离龈移植术{FGGs)扩展不足的颊侧角化龈(BKT).局部角化龈(KLG)转至向舌侧方向。第一组,种植体植入与牙槽嵴增高术同时进行.游离龈移植术是在二期暴露种植体时进行。第二组.先行牙槽嵴增量术,在种植体植入时同期完成FGGs。KLG和FGG以及BKT和LKT(舌侧角化龈)宽度测量在软组织移植以后4周、3个月、1年后进行。结果:70个种植体(第一组46个,第二组24个)被植入29名患者,其平均年龄54.4岁。KLG的术前平均宽度为2.90mm(第一组是3.00mm,第二组是2.75mm).FGG的平均宽度第一组为460mm,第二组为470mm。第一组BKT的平均宽度在1年后为3.70mm。相比之下,二号组BKT在1年以后的平均宽度为330mm。全部结果显示在1年后BKT的长度为3.50mm。LKT术后1年时在第一组(0.35mm)的萎缩量明显多于第二组(005mm)。结论:采用与牙槽嵴增量术相结合的本改良外科手术可以使种植体周扩增的角化龈在1年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不同时机的游离龈移植术(FGG)增加下颌后牙区种植体周颊侧角化龈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东莞健力口腔医院修复种植科下颌后牙区单牙缺失角化牙龈不足的患者(宽度为2 ~ 4 mm)共40例,将纳入的40例患者进行编号,以随机数字表法抽取20例为实验组,其余2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种植Ⅰ期手术时放置愈合基台同期行FGG。对照组种植Ⅰ期手术潜入式愈合,3个月Ⅱ期手术时放置愈合基台同期行FGG。术后观察移植物的存活情况,测量术前牙槽嵴顶剩余角化龈宽度,测量颊侧FGG后即刻、移植术后2个月、戴牙后即刻和戴牙后6个月的颊侧角化龈宽度,使用SPSS 20.0软件对移植物存活率、颊侧不同时间点角化龈宽度等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手术均获得成功,伤口正常愈合,组织瓣均存活。术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牙槽嵴顶余留角化龈宽度分别为(2.9 ± 0.3)和(3.0 ± 0.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即刻种植体颊侧龈缘中点角化龈宽度分别为(4.9 ± 0.5)和(4.9 ± 0.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2,P = 0.8)。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2个月颊侧龈缘中点角化龈宽度分别为(4.2 ± 0.4)和(4.5 ± 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9,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戴牙当天种植体颊侧龈缘中点角化龈宽度为(3.2± 0.4)和(3.7± 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6,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戴牙后6个月种植体颊侧龈缘中点角化龈宽度为(3.1 ± 0.4)和(3.5 ± 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7,P<0.05)。 结论当下颌后牙区剩余角化龈为2 ~ 4 mm时,FGG在种植Ⅰ期手术同期及Ⅱ期手术同期均能获得较好的增加角化龈的效果。相比于种植Ⅰ期手术同期进行FGG,Ⅱ期手术同期FGG能获得更好的颊侧角化龈的宽度,但会增加手术次数。  相似文献   

4.
种植体周围良好的软组织条件是保证种植体长期健康与稳定的前提,也是种植治疗取得良好生物学与美学效果的基础。而由于牙周炎症造成的破坏、拔牙后组织改建或个体差异等原因,种植位点常出现角化组织宽度的不足甚至缺如,不利于菌斑控制,给种植治疗带来一定风险。游离龈移植术(free gingival graft,FGG)是牙周临床常用的软组织增量方法,可显著增加种植体周围角化组织宽度。文章展示了1例左下磨牙连续缺失病例应用FGG增宽角化组织后行种植修复并获得良好修复效果的诊疗过程,为此类病例的临床处置积累了一定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角化龈增宽术使用3种测量方法比较角化龈宽度增量的差别,为临床角化龈增宽效果的测量标准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20年12月至2022年5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参加角化龈增宽术的患者46例,随机分成试验组(移植物为可吸收梯度层修复膜)和对照组(移植物为自体游离龈组织)。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利用3种方法测量角化龈宽度(the width of keratinized gingival, KW),分别为颊侧中点法、颊侧近中/中央/远中位点法及自定义定点法,并按整体、不同分区及不同牙位数分类计算3种方法组间KW增量的差别。结果:从整体上,3种测量方法在试验组和对照组的KW增量的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手术区域上,前牙区3种测量方法的KW增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后牙区,试验组中方法三与方法一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对照组的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手术牙位数上,当牙位数少于3颗牙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3组间KW增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牙位数达3颗及以上时,试验组方法三...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改善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稳定性的有效手段, 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增宽术的应用日趋广泛, 然而其风险因素、术式决策及关键技术原则尚缺乏深入系统讨论。本文重点介绍了当前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增宽术的临床常用术式;系统讨论并提出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增宽术外科五原则;针对常用术式, 探讨了影响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增宽术疗效的局部解剖因素, 基于风险评估提出手术决策方案, 以期为此类手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不仅影响种植体的远期稳定性,同时也对唇颊侧的美观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种植体周围角化龈宽度可以减少菌斑的堆积和局部牙槽嵴的吸收,减少软组织的退缩;具有一定厚度的黏膜同样会对牙槽嵴形成保护,增加种植体周围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美学评分。目前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研究主要是角化龈宽度的影响,对黏膜厚度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将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对种植体的远期稳定性以及红色美学评分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已有研究表明,种植体周围角化组织宽度不足可能不利于患者口腔卫生措施的实施,易引起种植体周围组织炎症。有学者建议采取根向复位瓣或联合软组织移植等手术方式增加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宽度,促进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健康。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种植体周围角化组织增宽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种植体周角化组织宽度不足是种植修复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充足的角化组织宽度不仅利于菌斑控制,还可提高种植体的长期稳定性.目前,临床中用于角化组织增宽的术式主要有:根向复位瓣术、自体组织移植和异体组织移植等.本文就种植体周角化组织宽度的意义及各类角化组织增宽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种植体周围改良游离牙龈移植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6例患者42个下颌后牙区种植位点,种植后颊侧龈缘中点处角化龈宽度均小于2 mm。修复前2个月采用改良游离牙龈移植技术,即供区使用个性化腭护板,受区使用个性化移植物压板。术后观察移植物的成活情况。术后即刻,术后2、6、12个月对种植体颊侧角化龈宽度进行测量。术后1、3、6 d用目测类比法(VAS)记录患者术创疼痛。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42个种植位点移植瓣均成活。术前种植体颊侧角化龈宽度平均(0.39±0.41)mm,术后12个月平均(4.17±0.43)mm,与术前相比,平均增加(3.78±0.21)mm,平均收缩量为(1.12±0.12)mm。结论:改良游离牙龈移植技术可有效增加种植体颊侧角化龈宽度,术后1年移植物收缩量较小,患者术后疼痛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种植牙周围角化龈对抵抗菌斑刺激及机械创伤起到屏障作用,无论从功能还是美观角度,对最终种植修复成功有着重要意义.早期研究表明,至少2 mm的角化龈(其中附着龈至少1mm)才能维护牙周健康.角化龈的存在有利于植体周围菌斑控制及后期维护,但关于角化龈确切的量与种植体周围感染的关系尚有争议.文章就近年来植体周角化龈的研究做一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测量获取前段牙弓唇侧角化龈和附着龈宽度的相关数据,以期为牙周解剖和牙周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30岁牙龈健康的汉族青年120人,分别测量前段牙弓唇侧龈缘高点处角化龈宽度及龈沟深度、邻间牙龈乳头尖端处冠根向角化龈宽度,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龈缘高点相应处角化龈宽度在上颌前段牙弓最宽可达(5.6±1.3)mm,在下颌前段牙弓最宽可达(4.5±1.1)mm,且以切牙区最宽,尖牙、第一前磨牙其宽度逐渐变窄,第二前磨牙开始增宽;上、下颌前段牙弓邻间牙龈乳头尖端相应处冠根向角化龈宽度范围分别为(6.2±1.3)~(8.9±1.4)mm及(5.8±1.0)~(7.6±0.9)mm.结论 本组汉族青年前段牙弓唇侧龈缘高点相应处角化龈宽度和附着龈宽度因人和牙位而异;由于唇系带的附着,两中切牙邻间牙龈乳头尖端相应处冠根向角化龈宽度最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上颌后牙区种植体颊侧角化龈重建方法,评估其临床疗效及对种植体牙周状况的影响。方法 筛选种植二期手术且伴有角化龈不足的患者11例,共11个上颌后牙区种植位点,应用改良根向复位瓣技术在种植二期手术同期为患者进行角化龈重建。于二期手术后6周进行冠修复,并于冠修复3个月后复诊。分别记录术前、冠修复时和冠修复完成3个月后的角化龈宽度。拍摄根尖片,测量牙周探诊深度(PD)和探诊出血位点百分比(BOP)。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冠修复完成时,角化龈宽度为(3.30±0.36) mm,术前为(1.44± 0.34)mm,平均增加1.86 mm(P<0.01)。重建的角化龈宽度在冠修复3个月后仍然保持稳定,平均(3.34±0.33) mm(P=0.58),无明显炎症与骨吸收。PD为(2.83±1.20) mm,BOP比为18.2%。结论 在种植二期手术同期,采用改良根向复位瓣技术能有效重建上颌后牙区种植体颊侧附着龈,短期内可以保证良好、稳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洋  王柏翔  杨国利 《口腔医学》2019,39(9):823-826
在后牙牙齿缺失后,牙槽骨吸收导致的角化黏膜不足是种植修复过程中经常面临的问题。角化黏膜是种植体周围组织抵御外界刺激的第一道屏障,研究表明角化黏膜不足的患者患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的风险增加,常需行软组织增量手术恢复角化黏膜的宽度来维持种植体的长期稳定性。然而,软组织增量手术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降低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的患病风险目前尚不清楚。因此,对于角化黏膜不足的患者是否有必要行软组织增量手术成为学者们争论的热点。该文将对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对种植修复的影响及相关软组织增量方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5.
秦红菱  陈莉丽 《口腔医学》2021,41(4):361-366
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厚度不足可导致牙槽嵴边缘骨吸收,增加种植体周围疾病的发病风险,不利于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目前研究认为采用软组织移植术等方式可有效增加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厚度,改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状况,提高种植成功率.该文总结了近年来采用不同方式和时机增加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厚度的相关报道,以期为目前临床工作和进一步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口腔种植修复中应用根向复位瓣技术重建颊侧角化龈的方法,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上颌后牙区单颗牙种植术后颊侧角化龈缺失或过窄的患者13例,在种植Ⅱ期手术时同期行根向复位瓣术进行角化龈重建,术后1个月取模行冠修复.测量并比较术前、冠修复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术区转移角化组织的宽度及厚度,记录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和龈沟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情况.结果 冠修复后1、6、12个月,转移组织角化特征明显,组织健康,质地色泽与邻牙一致.3次测量宽度均值分别(3.25±0.40)mm、(3.04±0.34)mm、(2.97±0.32)mm;厚度均值分别为(2.05±0.20)mm、(1.91±0.23)mm、(1.84±0.25)mm;与邻牙角化龈的宽度(3.19±0.42)mm和厚度(1.96±0.23)m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I和BOP阳性率与邻牙接近,呈健康牙龈形态.结论 在种植Ⅱ期手术时同期采用根向复位瓣技术能有效重建种植体周围的附着龈,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7.
角化黏膜宽度不足常见于长期缺牙的下颌后牙区种植位点,本病例通过改良的游离龈移植术式重建了充足的种植体周角化黏膜宽度,维持了种植体周软硬组织的长期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寻找牙种植龈缘不足的解决方法。方法:24例50颗种植牙附着龈严重不足患者在种植Ⅱ期术中行膜龈增宽术伴前庭沟加深术.术后两周测量附着龈宽度增加量。结果:附着龈宽度增加量最少5mm,最多10mm。平均8.1mm,失败两例。结论:膜龈增宽术可增加牙种植后附着龈宽度。  相似文献   

19.
本项前瞻性分口设计的系统病例比较了双层胶原基质(cM)与自体牙龈移植(AGG)在角化附着龈增宽中的作用。5位有双侧下后牙角化附着龈不足的患者参加了本项分口设计试验.试验侧(CM)和对照侧(AGG)所有部位的角化龈宽度均有统计学显著增宽。术后12个月访视时.应用CM的部位与周围组织协调.而AGG部位与邻近组织在形态上有所差异。活检结果显示.每位患者两种治疗方式的组织学愈合相似.所有位点均表现为成熟的结缔组织表面被覆角化上皮。因此,本试验所观察到的资料提示.有必要进一步评价用CM替代AGG进行角化龈增宽这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膜龈手术是多种矫正牙周软组织形态及结构异常的手术总称。传统膜龈手术中常使用带蒂或游离自体软组织移植治疗牙龈退缩和角化龈不足,但由于自体软组织移植瓣存在需要开辟第二术区、供区组织量有限和术后不适明显等不足,自体软组织替代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多种自体软组织替代材料已研发并应用于膜龈手术中,包括脱细胞真皮基质、异种胶原基质等。本文就现有几种软组织替代材料的特点和临床效果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膜龈手术中自体软组织替代物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