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优化三七总皂苷发酵制备工艺,并比较发酵前后免疫活性。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三七总皂苷的发酵工艺,考察培养基pH值、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和植物乳杆菌菌液接种量4个因素对人参皂苷Rh1、Rg3和Compound K(CK)的含量的影响。皮下注射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建立免疫抑制模型,检测不同给药组的大鼠体质量、胸腺和脾脏系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TNF-α、IFN-γ、IL-6和IL-10的水平,对比发酵前后三七总皂苷对免疫抑制大鼠的调节作用。结果:三七发酵总皂苷最佳制备工艺为:培养基pH 7.0、发酵时间3.2 d、发酵温度37.6℃和植物乳杆菌菌液接种量3.1%,发酵后三七总皂苷含量为2.42 mg·g–1。药理试验结果显示:发酵前后的三七总皂苷均能增加免疫抑制大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提高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FN-γ、IL-6和IL-10水平,且三七发酵总皂苷的免疫调节作用优于发酵前三七总皂苷。结论:三七总皂苷在发酵后人参皂苷Rh1、Rg3和CK含量明显增多,免疫调节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2.
通过酿酒酵母和干酪乳杆菌共培养,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考察Plackett-Burman实验、正交实验,优化酵母菌和乳杆菌共培养的条件,以提高酵母菌产谷胱甘肽的产量。首先进行酵母菌和乳杆菌共培养的单因素实验,挑选出乳糖浓度、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共培养温度、转速、乳杆菌接种量、接种时间、发酵时间,这7个对谷胱甘肽产量有影响的因素。利用分析软件Minitab16,对这7个因素进行Plackett-Burman实验,筛选出3个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利用分析软件SPSS 19,再对这3个因素进行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发酵条件。在最佳发酵条件下,谷胱甘肽产量比优化前提高了35.14%;相同条件下,比单菌培养提高了33.35%。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乳糖浓度40 g/L,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为6.4,共培养温度为36℃,转速为200 r/min,乳杆菌接种量为8%,乳杆菌接种时间为8 h,发酵时间为24 h。酵母菌乳杆菌共培养产谷胱甘肽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并且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和正交设计可有效优化发酵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 优化淡豆豉多菌种(环状芽孢杆菌、黑曲霉、少根根霉)协同发酵工艺,为淡豆豉发酵工艺改进和创新提供参考。方法 以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混合菌种比例、接种量为考察因素,以总黄酮、大豆苷元、黄豆黄素、染料木素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考查对淡豆豉多菌种协同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 淡豆豉多菌种协同发酵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8 d,接种量5%,混合菌种接种比例为环状芽孢杆菌∶黑曲霉∶少根根霉=1∶2∶1。结论 淡豆豉多菌种协同发酵工艺可避免杂菌干扰、利于工艺标准化,可为淡豆豉工艺改进和创新以及为中药多菌种协同发酵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浓度剂量榴莲酚酸类成分对帕金森细胞模型在不同时间点细胞活性的影响,以期了解其抗氧化的作用。采用当季新鲜成熟榴莲果肉,经过冻干研磨,多种有机溶剂提取、浓缩、冻干,制备榴莲酚酸类提取物,采用液质联用分析榴莲提取物成分。将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接种于96孔板,分为:正常组、模型对照组、治疗组。在造模成功24 h后,对治疗组加入不同剂量榴莲酚酸类提取物,分别于24、36、48 h后,用CCK8试剂盒进行检测,观察榴莲提取物作用于帕金森细胞模型不同时间点的细胞活性。榴莲果肉中含有20余种化学成分,以酚酸类物质偏多,其中3,4-二羟基扁桃酸含量最高。加入不同浓度的榴莲酚酸类提取物后与正常组相比,24、36、48 h组细胞活性较模型组均有明显的升高,并且36、48 h中部分组间有明显的量效关系。本研究表明,榴莲果肉在提取的过程中因为光、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多酚类物质可能会转变成酚酸类成分,这些酚酸类成分仍具有促进细胞活性,抗氧化的作用。不同浓度剂量榴莲酚酸类提取物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不同时间点细胞活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随着时间的增加,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杨雪  苏宏基  李青梅  王夏 《齐鲁药事》2009,28(5):300-302
目的通过对提取工艺的优化,得到最优的丹参中丹酚酸B提取工艺.方法以提取物的得率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酚酸B含量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设计考察乙醇浓度、加醇量、提取时间、温度对丹酚酸B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除提取时间外,其它因素对提取物得率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而对其含量的影响以乙醇浓度和温度影响显著.综合所得试验结果得到了最佳提取工艺:溶剂添加量6倍70%乙醇,在50℃提取1h.结论通过优化后的提取工艺,可以获得较佳的丹酚酸B收率,此工艺可以作为丹参中丹酚酸B的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Lipstatin发酵配方和培养条件,确定最佳生产工艺。方法 从Lipstatin的摇瓶发酵着手,通过考察pH、碳源、氮源、无机盐、种龄、接种量、温度、发酵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优化发酵培养基以及发酵培养条件。结果 最佳初始pH为6.5-7.0;最佳的碳源是丙三醇;最佳的氮源是去脂黄豆粉;对发酵影响最大的无极离子为锌离子;最佳培养温度是30℃;最佳种龄是25h;最佳接种量是4%-6%。结论 采用优化的发酵配方和发酵条件可提高发酵活性单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三角叶黄连中一株产红色素的内生真菌进行鉴定,并对其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采用显微鉴定法对目标菌株的菌丝体和孢子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鉴定;以红色素效价单位为指标,考察不同的培养基、温度、初始pH、接种量、装液量及发酵时间对红色素产生的影响.结果:通过分离纯化初步鉴定该目标菌株为半知菌类无孢菌群;250 mL摇瓶中产红色素的最佳条件为:PDA培养基、温度为18℃、pH为7.5、接种量为20%、初始装液量为100 mL、最佳发酵时间为11d.结论:该菌株发酵工艺条件优化后能稳定产生红色素,产色素单位可达1.552 U/mL.  相似文献   

8.
《中国药房》2017,(7):971-974
目的:比较枳壳发酵炮制前后的成分变化并优化其发酵炮制工艺。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同一批枳壳药材及其发酵炮制品进行比较,确定枳壳发酵炮制后的色谱特征峰;以4个色谱特征峰的峰面积和样品霉变性状为指标,以发酵温度、发酵湿度、发酵时间为因素,设计L_9(3~4)正交试验优化枳壳发酵炮制工艺并进行验证。结果:枳壳经发酵炮制后明显产生2个单糖苷新成分;优化的枳壳发酵工艺为发酵温度30℃、发酵湿度70%、发酵时间7 d;验证试验结果显示,3次试验各指标的RSD均小于2.0%(n=3)。结论:发酵炮制可致枳壳发生明显的化学成分变化,优化的发酵炮制工艺可增加枳壳特征峰成分含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双歧杆菌冻干粉生产过程中,通过控制发醇工艺参数,提高发酵所产生的菌株数量。方法: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摸索更好的双歧杆菌发酵工艺参数。结果:最后选择发酵温度为37℃、pH值为6.5、双歧因子添加量为4%为双歧杆菌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结论:通过控制发酵温度,pH值和添加双歧因子可以提高双歧杆菌菌株数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优化南极放线菌XE发酵工艺,提高抑菌活性物质的产量并对菌株产生的活性代谢产物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方法 以发酵液抑菌活性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放线菌XE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观察pH值、温度、储藏温度对抑菌物质稳定性的影响;了解抑菌物质的极性及疏水特性。结果 获得了南极放线菌XE的最佳发酵培养基:可溶性淀粉30g/L,黄豆10g/L,海水晶35g/L,KON3 1.5g/L;最佳发酵条件:温度28℃,起始pH8,接种量2%,摇床转速110rpm,发酵时间3天;抑菌物质热稳定性好,-20℃储藏活性基本不变,在强碱环境中失活,不耐强碱,活性物质极性较小。结论 通过优化工艺实验,确定了菌株XE最佳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抑菌物质热稳定性好,在-20℃储藏活性基本不变,极性较小,不耐强碱。  相似文献   

11.
均匀设计法优选川芎中阿魏酸和总酚酸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川芎中有效部位总酚酸和活性成分阿魏酸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选用U9(96)进行均匀设计实验对总酚酸和阿魏酸的提取工艺进行优选,以出膏率及总酚酸和阿魏酸的提取率为指标,考察乙醇浓度、液固比、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对总酚酸和阿魏酸提取的影响。结果得到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加12倍量的90%乙醇,提取2次,每次179 min。结论均匀设计法是优化多因素与多水平实验的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12.
杨翼信  李焱  周铜水 《安徽医药》2014,(12):2233-2237
目的:探讨不同干燥方法对丹参毛状根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尤其关注采后干燥对丹参毛状根酚酸类成分是否也有类似对植物根一样的胁迫诱导作用。方法丹参毛状根经冷冻干燥、真空干燥、阴干和晒干四种不同干燥方式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毛状根中包括9种酚酸类和4种酮类成分的含量;利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 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超氧阴离子清除试验、脂质过氧化抑制试验测定毛状根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与冷冻干燥相比,真空干燥和阴干对酚酸类成分的影响不大,但酮类成分下降约50%;晒干处理后二类成分均严重损失达90%左右;晒干样品提取物抗氧化活性也显著下降。结论冷冻干燥是最适合丹参毛状根的干燥方法;与丹参根不同,采后干燥对毛状根的酚酸类成分无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俣祯  吴钰  陈芳  陈光宇  谢梦洲 《中国药师》2022,(10):1806-1811
摘要:目的:比较当归白凤颗粒减压水提与常压水提对各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优选科学合理稳定可行的水提方法,为当归白凤颗粒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以当归白凤颗粒中活性成分阿魏酸、苦杏仁苷、橙皮苷、6-姜辣素以及干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确定水提次数和粉碎度,L9(3~4)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减压水提工艺参数:沸腾压力、沸腾温度、加水量、水提时间,减压水提优化后的3批验证试验与常压0.1 MPa、100℃水提工艺(浸泡时间、加水量、水提时间、次数、粉碎度皆同减压提取)比较各活性成分含量的差异。结果:减压水提最佳工艺参数为:水提压力降低到0.07 MPa最佳,水提温度65℃,第一次加水量为药材量的10倍,浸泡2.0 h,水提时间1.5 h,第二次加水量为药材量的8倍,水提时间1.0 h。减压水提各活性成分含量远高于常压水提(P<0.001),减压水提阿魏酸含量是常压水提的1.52倍,苦杏仁苷含量是其1.46倍,橙皮苷含量是其1.96倍,6-姜辣素含量是其1.35倍。结论:当归白凤颗粒药材减压水提优于常压水提,减压水提工艺科学、合理、稳定、可行,可为当归白凤颗粒水提取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现代药物与临床》2004,19(6):271-271
在植物细胞壁降解酶存在下用乳酸发酵豆腐渣。将乳杆菌接种于盛有豆腐渣的容器中,密封进行乳酸发酵,灭菌即得所需成分。用于食品补充剂,通过促进胆固醇排出降低血胆固醇水平,治疗肝硬化、胆石病、癌症(结肠癌)、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心肌梗死和脑梗死)及脂肪肝。在植物细胞壁降解酶存在下用乳酸发酵豆腐渣更有效,  相似文献   

15.
瑞士乳酸杆菌摇瓶发酵条件及产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ATCC8018为出发菌株,对其液体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实验考察了培养液初始pH值,摇床速度,发酵温度,接种量,发酵时间对菌体生长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用超声波破碎菌体的条件。实验确定了摇瓶发酵培养的最佳条件:初始pH值6.85,摇床速度115r/min,发酵温度40℃,接种量5%,发酵40h后菌体达到稳定生长期;菌体的破碎条件为超声波输出功率为360W、细胞浓度为20%,超声波每次辐射时间为4S、间隙时间为6S,累计辐射时间10min的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筛选浸渍法制备杜仲酒的最佳制备工艺.方法 以松脂醇二葡萄糖苷、绿原酸、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酚酸B、阿魏酸这7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及总固体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及正交实验考察酒的度数、加酒量及浸渍时间对制备工艺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浸渍法制备杜仲酒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 确定杜仲酒的最佳浸渍制备工艺为...  相似文献   

17.
通过HPLC、LC-MS等手段确定了丹参提取物中的小组分丹酚酸E,并考察了加水量、提取温度、时间和pH对丹酚酸B、E相对含量及丹酚酸B提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提取条件下,丹酚酸B、E相对含量变化显著,推测两者存在一定转化机制。丹酚酸B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丹参药材中加入8倍体积水,用1 mol/L盐酸调至pH 4 0,70℃提取60min,丹酚酸B的收率大于90%。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以热带假丝酵母菌为试验菌株,通过发酵工艺优化,提高菌种发酵产酸量。方法 对发酵培养基中碳源和氮源等成分进行优化,同时研究了种龄、发酵培养温度、摇瓶转速、发酵接种量、发酵瓶装量和发酵pH值对发酵产酸量的影响。结果 发酵培养最适碳源为2 g/L蔗糖,最适氮源为3 g/L酵母浸膏,菌体发酵在28℃,200 r/min,25 mL/250 mL装量,以15%接种量条件下培养,发酵pH值调至7.0~7.5时,十二碳二元酸平均产量可达到130 g/L。结论 对发酵培养基碳氮源成分进行优化、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发酵产酸量提高至130 g/L。同时发酵培养基中添加氯化钠和硫酸镁后,均不利于菌种产酸。  相似文献   

19.
丹参水溶性成分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静 《中国药业》2009,18(3):27-28
目的筛选丹参水溶性成分提取工艺的最优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乙醇量、回流时间、乙醇浓度、提取次数为因素,以煎液中丹酚酸B含量和收膏率为指标,对提取条件进行筛选。结果丹参水溶性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6倍量的30%乙醇,提取3次,每次60min。结论优选的工艺可行,具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五层龙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概况做一综述,为该属植物的后续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查阅近30年国内外有关本属植物的研究报道,对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行整理总结。结果五层龙属植物化学成分以三萜类为主,还含有木脂素、黄酮、酚酸、鞣质、糖等多种成分。该属植物具有降血糖、保肝、抗氧化、降脂减肥、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结论五层龙属植物因富含丰富的活性成分,生物活性多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