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种基于榫卯结构的改良关节镜下“嵌入式”喙突移位术结合线袢固定的手术方法,并对其术后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共有56例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患者接受了结合线袢固定的关节镜下“嵌入式”喙突移位手术,所有的患者均在术前及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3年分别进行头盂分离的三维CT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骨块位置、骨愈合以及骨重塑情况,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随访和记录。结果56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6.1±3.7)个月。在三维CT扫描En-Face相上喙突骨块中点位于4点钟左右位置(123.8°±12.3°),CT轴位上喙突骨块位置优良率达到95%(53/56),3年随访喙突骨块愈合率达到96.4%(54/56)。术后3个月、6个月及3年喙突骨块的长度分别为术后即刻长度的96.9%±4.9%、91.9%±6.2%、91.6%±6.6%,移植喙突骨块在术后3个月时长度变化并不明显(t=2.12,P > 0.05),而术后6个月时缩短较为明显(t=4.98,P < 0.05),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保持不变(t=-0.75,P > 0.05),在3年随访时所有移植的喙突骨块都保留了90%以上的初始长度。愈合的病例中未发现明显的骨块吸收;其中25例在CT上都观察到了明显的喙突骨块与关节盂之间的新生骨重塑,术后3年随访时关节盂面积平均为(9.72±1.22) cm2,较术后即刻的(9.42±1.11) cm2有显著增加(P < 0.05);最终随访时,所有的病例在CT上均未发现骨性关节炎的发生。结论结合线袢固定的关节镜下“嵌入式”喙突移位手术用于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术后喙突骨块位置良好、骨愈合率满意。基于榫卯结构以及线袢固定的方法可以提高稳定性,并促进喙突骨块的术后愈合,同时又可以避免使用传统螺钉固定造成的骨溶解以及螺钉植入相关的并发症。更重要的是,术后喙突骨块和关节盂之间的骨重塑显著增加了关节盂面积,有利于恢复肩关节的前向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踝部和跖趾(metatarsophalangeal, MTP)关节的体征与超声下炎性病变的一致性。方法纳入查体发现双踝和跖趾关节中至少1个部位有压痛和/或肿胀、且接受双足踝关节灰阶(greyscale, GS)和能量多普勒(power Doppler, PD)超声检查的RA患者,分析各关节部位压痛、肿胀的体征和超声病变的发生率,研究体征和超声下关节腔积液、滑膜炎或腱鞘炎三种炎性病变的一致性。结果纳入113例RA患者,平均年龄(52.5±12.6)岁,中位病程60(13,129)个月,基于红细胞沉降率的28个关节计数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 based on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DAS28(ESR)]为5.1±1.7,基于C反应蛋白的28个关节计数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 based on C reactive protein, DAS28(CRP)]为4.6±1.5。查体发现在双踝和MTP 1~5关节中,踝关节压痛和肿胀最常见,分别为52.7%和31.9%;而超声发现GS阳性滑膜炎最多见于MTP2关节(34.1%),其次为踝关节(32.7%)和MTP1关节(27.9%);PD阳性滑膜炎最易出现在MTP1关节(14.2%),其次为踝关节(12.4%)和MTP2关节(10.6%)。腱鞘炎的总体发生率为41.1%,其中超过半数为胫骨后肌腱鞘炎,GS和PD的阳性率分别为22.1%和17.6%。关节腔积液最多见于踝关节(9.7%),骨侵蚀最多见于MTP5关节(19%)。踝和MTP关节的临床体征与超声下三种炎性病变的总体一致性均较差(κ<0.2,P<0.05)。一致性相对最好的是踝关节肿胀与超声下炎性病变(κ=0.225,P<0.05),其中与滑膜炎的一致性一般(κ=0.231,P<0.05),与腱鞘炎的一致性较差(κ<0.20,P<0.05)。关节腔积液与各关节的压痛或肿胀无一致性(P>0.05)。结论RA患者中足踝部体征与超声下所见炎性病变的总体一致性较差,体格检查发现踝关节压痛/肿胀最多见,然而超声下所见病变更多见于MTP关节;超声可以额外发现足踝部关节的异常病变,有助于临床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类型和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饮水习惯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拟行根治性切除术的UTUC患者,在术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饮水习惯,结合其术后病理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过程采用SPSS 22.0软件,首先采用列联表χ2检验,对UTUC肿瘤病理特点作为因变量与患者一般信息、既往史及饮水习惯相关因素等作为自变量逐一进行初步分析,筛选出针对各因变量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满足P<0.2的自变量,将筛选后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39例患者,男性134例,女性105例,平均年龄(68.1±9.98)岁,中位病程4.8个月。统计结果提示,经调整了混杂因素的影响后,有白天每小时至少饮水1次习惯的UTUC患者患高级别(G3)肿瘤的概率增加(OR=1.941, 95%CI: 0.352~1.029,P<0.01);有白天每小时至少饮水1次习惯的患者相对于没有这一习惯的患者患多灶性UTUC肿瘤的发病风险显著下降(OR=0.344, 95%CI: 1.18~5.582,P=0.004),同时有每次饮水≥100 mL习惯的患者相对于无这一习惯者多灶性UTUC肿瘤的发病风险也显著下降(OR=0.477, 95%CI: 0.225~1.012,P=0.046);有自我关注每日饮水这一习惯的患者相对于无这一习惯的患者患肾盂癌的风险显著升高(OR=2.530, 95%CI: 1.434~4.463,P=0.001),而患输尿管癌的风险显著降低(OR=0.314, 95%CI: 0.172~0.573,P<0.01);其他纳入回归模型的变量对肿瘤病理特点发生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白天每小时至少饮水1次、每次饮水≥100 mL、自我关注每日饮水等饮水习惯分别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病理特点(如肿瘤G3、肿瘤多灶性及肿瘤位于肾盂或输尿管)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一结论仍需后续更高证据等级的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0例样本ABO血型抗原表达减弱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微柱凝集法及盐水试管法进行ABO血型血清学鉴定;对ABO基因第1-7外显子及其上游启动子区域PCR产物直接测序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1例样本通过家系分析可以确定其基因型(1例ABO*A2.01/ABO*B.01,1例ABO*A2.01/ABO*O01.01,1例A1.02/B3.04,2例B3.04/O.01.01、2例B3.02/ O.01.02,4例Bw.12/O.01.01);3例样本在ABO基因启动子区域发生-35_-18位的碱基缺失,通过家系分析,提示该变异发生在B等位基因;1例样本在ABO基因启动子区域发生-119位C > T变异;1例样本发生第7外显子1054位点缺失碱基C;4例样本在ABO血型基因1-7外显子及其调控区域未发现变异。结论启动子区域-119位C > T变异及Exon7 1054del变异可能是导致ABO血型抗原异常表达的新变异;部分ABO亚型可能与内含子异常或mRNA合成异常有关;本地区B亚型明显多于A亚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痛风患者发生关节及肌腱内晶体沉积的临床特点,为痛风的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6—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连续就诊的痛风患者共10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其膝、踝、足趾及其他疼痛关节和肌腱,并依据其有无尿酸钠晶体沉积以及晶体沉积部位对其进行分组,收集临床资料,并分析各组临床特点。结果105例患者中,未检测到关节或肌腱内晶体沉积的患者共25例(无结晶组),检测到关节内结晶的患者共43例(关节组),检测到肌腱内结晶(伴或不伴关节结晶)的患者共37例(肌腱组)。其中关节组最常累及的部位为跖趾关节(29例,67.4%),其次为膝关节(10例,23.2%)、踝关节(9例,20.9%),此外还可见晶体沉积于腕关节(2例)、足背关节(2例)、近端指间关节(1例)。肌腱组最常累及的部位为股四头肌腱(16例,43.2%),其次为跟腱(13例,35.1%)、髌腱(12例,32.4%)、肱三头肌腱(5例,13.5%),此外还可见晶体沉积于冈上肌腱(3例)、肩胛下肌腱(2例)、屈指肌腱(2例)、桡侧腕长伸肌腱(1例)、桡侧腕短伸肌腱(1例)、胫骨前肌腱(1例)、胫骨后肌腱(1例)、屈趾肌腱(1例)。3组间利用多样本方差分析/多样本秩和检验进行比较,患者年龄、尿酸初次升高年龄、血糖水平及C反应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多重比较,肌腱组年龄、尿酸初次升高年龄、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无结晶组;无结晶组与关节组、肌腱组与关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痛风患者中,超声检测到晶体沉积于关节或肌腱是常见的,最常累及的部位包括跖趾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以及股四头肌肌腱、跟腱、髌腱、肱三头肌肌腱。3组间年龄、尿酸初次升高年龄、C反应蛋白、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有晶体沉积患者合并泌尿系结石的比例显著高于无结晶沉积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拟探索结合超声检查与单纯根据临床查体两种临床场景下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PsA)患者临床分型的差异。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且临床和超声结果完整的PsA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表型分类,再进一步结合能量多普勒与灰阶超声所发现的附着点炎及指(趾)炎对所有患者进行再次的表型分类,应用韦恩图表示纳入超声前后PsA各临床表型分组,临床表型构成比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纳入超声前后临床表型差异应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共纳入227例PsA患者,分别存在一种或多种临床表现。临床查体发现:209(92.1%,209/227)例患者有银屑病皮损,98(43.2%,98/227)例患者有指(趾)甲病变,219(96.5%,219/227)例患者有外周关节炎表现,25(11.0%,25/227)例患者脊柱受累,80(35.2%,80/227)例患者存在指(趾)炎,18(7.9%,18/227)例患者存在附着点炎。纳入超声评估后,发现另外18例患者超声下有指(趾)炎表现,另外80例患者超声下有急性附着点炎表现,其中异常回声减低55例,肌腱增厚62例,48例可见多普勒血流信号。与单纯根据临床查体分型相比,联合超声检查后对227例患者进行分型,发现最常见的单纯外周关节炎型患者明显减少(49.8% vs. 27.8%,P < 0.001),外周关节炎合并附着点炎患者比例明显增多(4.4% vs. 18.1%,P < 0.001),外周关节炎合并附着点炎和指(趾)炎的患者也明显增多(1.8% vs. 17.6%,P < 0.001)。结论超声是发现附着点炎及指(趾)炎的有利工具,借助超声检查可以有效辅助风湿科医生更好地鉴别PsA的病变性质和类型,准确划分临床表型,并进一步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7.
To investigate the surgical effect of hip arthroscopic labrum reconstruction.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performed on the clinical data of 1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hip arthroscopic labrum reconstruction in our department from September 2017 to February 2021 and were followed up for 5-46 months, with an average of 21.5 months. All the patients had a hip joint space of more than 2 mm, and Tonnis grade less than level Ⅱ. These 12 patients underwent arthroscopic debridement of hyperplastic synovium, femoral head and neck and/or acetabular osteoplasty, and labrum reconstruction using autograft iliotibial band or gracilis tendon. After the surgery, we conducted follow-up and data collection, recorded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and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as well as the cartilage lesion of hip joint observed under the arthroscopy. We compared the alpha angle of Dunn X-ray film, center-edge angle (CE angle) of AP X-ray film, 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 (mHHS score), hip outcome score (HOS), 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 12 score (iHOT12 Score),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ale) before and after the arthroscopic operation, to assess clinical symptom relief and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The 12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5-46 (21.5±12.8) months. The VAS scale were (5.3±2.5) and (2.5±1.4) before and after the surgery, showing significant decrease (P=0.018). The mHHS score were (60.6±22.2) and (83.1±5.8) before and after the surgery, showing significant increase (P=0.003). The patient satisfaction was high (7.8±2.0) (range: 0-10). None of the 12 patients had serious complications, revision surgery, or total hip replacement at the end of the last follow-up. Autologous tendon transplantation for reconstruction of acetabular labrum under arthroscopy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joint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FAI), which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其在中国和英国患者之间可能的差异。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英国牛津John Radcliffe Hospital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87例和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99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01例和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0例分别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通过标准化的WERF EPHect调查问卷,收集4组人群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婚姻状况、工作状况、月经情况、生育情况、手术原因等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英国患者中体质量指数、因痛经进行手术、怀孕史、既往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次数、工作情况等均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相关(P < 0.05),而中国患者中痛经史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相关(P < 0.05)。结论痛经可能是中国和英国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最主要的相关因素;同时,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在中国和英国患者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交联剂处理对脱细胞小肠黏膜下层(decellularized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SIS)多孔支架理化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的影响。方法(1) 将新鲜SIS塑形为三维多孔支架并采用戊二醛(glutaraldehyde, GA)、碳二亚胺[1-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l) carbodiimide, EDC]和原花青素(procyanidine, PA)3种交联剂进行交联, 获得3组交联后支架, 分别为GA组、EDC组和PA组。(2)理化性能评价: 对3组多孔支架进行宏观形貌观察, 使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并测定孔径及孔隙率, 使用茚三酮法测定交联度, 使用酶促降解法评价抗降解性能, 使用万能力学测试机测定应力应变曲线及压缩强度。(3)生物相容性评价: 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 CCK-8)法检测交联处理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BMSCs)增殖的影响, 使用Calcein-AM/PI活死细胞染色法评价交联处理后支架的细胞毒性。结果宏观形貌观察可见交联修饰未破坏支架三维结构; 微观形貌观察可见各组多孔支架具有大小均匀、相互连通的孔隙结构。EDC组孔径最大, 与另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A组孔隙率最低, 与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A组交联度最高而溶胀率最低, EDC组溶胀率最高。EDC组和GA组的体外降解速率均高于PA组, 其中GA组降解速度最快, PA组抗降解能力最佳, 降解至第15天时3组质量丧失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DC组和GA组压缩强度近似, PA组压缩强度最高, 与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GA组支架的细胞毒性最大, hBMSCs在EDC组和PA组支架上具有更好的增殖能力, 在GA组增殖较慢。结论3种交联剂处理均可达到较高的交联度, 经EDC和PA交联处理的SIS多孔支架在拥有较好理化性能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比于GA是更有应用前景的交联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临床分层及其特征,为RA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治和转归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2021年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RA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关节受累部位及数量、关节外表现、合并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采用统计及生物信息分析的方法,以受累关节部位、有无系统受累或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进行临床分层,并对各亚型患者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411例RA患者,平均年龄(48.84±15.17)岁,其中女性346例(84.2%)。患者被分为小关节型(74,18.0%)、全关节型(154, 37.5%)、系统型(100, 24.3%)、重叠型(83,20.2%)4个亚型。小关节型者无中大关节受累,其中35.1%有系统表现,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 CRP)水平和血小板计数较其他亚型低,而IgA及IgG类风湿因子阳性率较高;全关节型者中大关节和小关节均可受累,关节外表现少见,晨僵发生率和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 ANA)阳性率显著低于其他亚型,而ESR及CRP水平相对较高;系统型者以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和口、眼干燥症状常见, 病情活动指数高;重叠型至少合并另一种风湿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桥本甲状腺炎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最为常见,与其他亚型相比,女性多见,高免疫球蛋白血症、低补体血症和斑点型ANA为其特征。结论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可初步将其分为小关节型、全关节型、系统型、重叠型4个亚型,各有其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有助于进一步认识RA和为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趋化因子CXCL9和CXCL10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分析其对RA发生骨侵蚀的作用,探讨CXCL9和CXCL10在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105例RA患者、90例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 HC)血清CXCL9、CXCL10水平并比较各组间差异,分析其与RA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疾病活动性及骨侵蚀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CXCL9和CXCL10水平与RA患者骨侵蚀的相关性。结果RA组患者血清CXCL9、CXCL10水平显著高于OA组和HC组(P < 0.01、P < 0.01),RA患者血清CXCL9水平与肿胀关节数(swollen joints, SJC)、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呈正相关(P < 0.05),血清CXCL10水平与压痛关节数(tender joints, TJC)、SJ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A、IgM、RF及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CPA)呈正相关(P < 0.05)。此外,血清CXCL9、CXCL10水平均与RA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 DAS28)呈正相关(P=0.013、P=0.006),且高疾病活动度组(DAS28≥5.1)的血清CXCL9、CXCL10水平显著高于中低疾病活动度组(DAS28 < 5.1,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病程长、高疾病活动度及血清CXCL9水平升高与RA患者发生骨侵蚀相关(P < 0.05)。结论RA患者血清趋化因子CXCL9和CXCL10的表达水平升高,与RA疾病活动性及骨侵蚀具有相关性,可能参与了RA的发病及骨破坏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EHP)对小鼠焦虑样行为和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 mg/kg)和DEHP暴露组(10、50、100 mg/kg)。通过灌胃暴露DEHP 4周,再进行开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取小鼠海马组织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取大脑进行HE切片观察海马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海马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的分子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4周DEHP暴露对各组小鼠体质量未造成明显的影响(P> 0.05)。行为学实验表明,DEHP暴露组小鼠在开场中心区域的运动距离(P < 0.05)和停留时间(P < 0.05)少于对照组;在高架十字迷宫开臂区的运动距离和停留时间少于对照组(P < 0.05)。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和对照组小鼠相比,DEHP暴露组小鼠找到平台的潜伏期明显延长(P < 0.05),且穿越平台位置的次数减少(P < 0.05)。HE染色可以观察到海马CA1至CA3区出现明显的椎体细胞坏死,海马组织中MDA含量增加(P < 0.05),且与血脑屏障完整性相关的ZO-1和Occludin在基因(P < 0.01)、蛋白(P < 0.05)水平的表达也显著降低。此外,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DEHP诱导的小鼠焦虑样行为与学习记忆能力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结论DEHP暴露可能通过破坏血脑屏障,损伤海马椎体神经细胞,进而诱导小鼠焦虑样行为和学习记忆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4.
 Ú     &#x; ï   &#x; &#x;   &#x;   &#x;    Ïþ  ࿞   &#x;    &#x;   &#x;   ú   »&#x;      ࿊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1,41(12):1828
目的比较加速康复外科(ERAS)模式下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5年1月~2017年12月国内12家医疗中心1569例接受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接受开腹手术患者共522例,腹腔镜手术患者共1004例,腹腔镜中转开腹患者共43例。比较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术中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主要研究终点是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次要研究终点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首次进食全流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出院后30 d内因并发症再入院情况等。结果1569例患者中,男性1037例(66.1%),女性532例(33.9%),发病年龄58.4±11.3岁。近端胃切除术105例(6.7%),远端胃切除术877例(55.9%),全胃切除术587例(37.4%)。患者手术时间274.7±80.7 min,中位出血量为150(20~1300)mL,淋巴结清扫数目29.9±13.5枚。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3±1.2 d,首次排气时间3.4±1.6 d,首次排便时间4.8±1.8 d,首次进食全流时间5.5±3.1 d,术后住院时间11.4±5.0 d。术后按Clavien-Dindo分级≥Ⅱ级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5%,术后30 d因并发症再入院率为1.1%。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及开腹组(腹腔镜中转开腹病例归为开腹手术)。两组患者胃切除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进食全流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组(P < 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P < 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应用于胃癌加速康复外科,相较于开腹手术能缩短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排气、排便、进食全流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并可获得同样的肿瘤学根治效果,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近10年上尿路修复手术的病因以及上尿路修复手术术式、术型变化趋势。方法基于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牵头创建的多中心RECUTTER(Reconstruction of Urinary Tract:Technology,Epidemiology and Result)数据库资料,分析2010—2021年行上尿路修复手术患者的术前基本信息、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比较2010—2017和2018—2021两年段间上尿路修复手术术式、术型、住院时间与手术时长、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再次进行修复手术的患者比例。结果RECUTTER数据库中共纳入1 072例患者,先天因素和医源性损伤是患者进行上尿路修复手术的主要病因,其中开放手术129例(12.0%)、腹腔镜手术403例(37.6%)、机器人手术322例(30.0%)、内镜手术218例(20.3%),近10年手术量呈现逐年增高趋势,2018—2021年间机器人手术占比显著高于2010—2017年(P < 0.001)。1 072例上尿路修复手术患者的术型包括回肠代输尿管术124例(11.6%)、肾盂成形术440例(41.1%)、球囊扩张术229例(21.4%)、输尿管膀胱再植术109例(10.2%)、膀胱悬吊联合膀胱瓣手术49例(4.6%)、输尿管-输尿管吻合术60例(5.6%)、舌黏膜/阑尾补片修补术61例(5.7%)。肾盂成形术和球囊扩张术虽仍是主要术型,但补片修补术的占比显著增加(P < 0.05)。此外,2018年后手术时间明显增长(P < 0.05),考虑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占比升高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微创手术(腔内治疗及机器人手术)是术后短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0,OR=0.472),可减少术后短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多中心RECUTTER数据库在临床科研工作中有重要的数据支持价值,为国内外更大范围多中心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基础。近10年来,上尿路修复手术术式呈“微创化”、术型呈“复杂化”趋势,提示了机器人辅助手术在上尿路重建手术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靛玉红对大鼠骨关节炎症和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IL-1β构建骨关节炎细胞模型;0.1、0.5、1、2 μmol/L靛玉红分别与IL-1β共同处理细胞;NPAS2 siRNA或non-specific siRNA转染细胞;四甲基噻唑蓝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ACAN、COL2A1、MMP-13和NPAS2蛋白含量;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NO、PGE2和TNF-α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PAS2、ACAN、COL2A1和MMP-13 mRNA含量;构建C57BL/6小鼠骨关节炎模型,Western blot检测靛玉红对骨关节组织BAX、Bcl-2、ACAN和MMP-13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0.1 μmol/L靛玉红对软骨细胞增殖、凋亡、caspase-3活性、BAX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0.5、1和2 μmol/L靛玉红上调细胞增殖量和Bcl-2蛋白含量,降低凋亡、caspase-3活性和BAX蛋白含量(P < 0.05);0.5 μmol/L靛玉红上调NPAS2、ACAN和COL2A1蛋白和mRNA含量,下调MMP-13蛋白和mRNA、NO、PGE2和TNF-α含量(P < 0.05);干扰NPAS2表达可显著抑制0.5 μmol/L靛玉红对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炎症和损伤的保护作用;小鼠骨关节炎模型中BAX和MMP-13蛋白含量上升(P < 0.01),而Bcl-2(P < 0.05)和ACAN(P < 0.01)下降;靛玉红抑制小鼠关节组织中BAX和MMP-13蛋白含量(P < 0.01),上调Bcl-2和ACAN蛋白含量(P < 0.05)。结论靛玉红对骨关节炎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并可能通过NPAS2调节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炎症和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inc00638的表达,及其对RA滑膜成纤维细胞(FLS)炎症、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收集20例正常人(健康对照组)、35例RA患者(RA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RT-qPCR法检测Linc00638表达,并研究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构建Linc00638过表达质粒和小干扰RNA,转染至RA-FLS中;CCK8检测细胞活力;RT-qPCR法检测Linc00638的过表达和干扰效率。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表达。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RA患者血沉(ESR)、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IgA、C4显著升高(P < 0.05),Linc00638表达显著降低(P < 0.0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91.86%,Linc00638的最佳截断值为0.74。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Linc00638与年龄、病程、DAS28、ESR、C反应蛋白、RF、anti-CCP呈负相关,与IL-4,SOD呈正相关(P < 0.05)。关联规则分析表明Linc00638的下降与年龄(>60岁)、病程(>10年)、ESR、RF、anti-CCP的升高,与IL-4、SOD的降低具有强关联。过表达Linc00638能够抑制细胞活力,干扰Linc00638能够提升细胞活力。过表达Linc00638组能够显著升高Linc00638、IL-4、SOD水平(P < 0.05),降低IL-6、ROS表达(P < 0.05);si-Linc00638组能显著降低Linc00638、IL-4、SOD表达(P < 0.05),升高IL-6、ROS表达(P < 0.05)。结论Linc00638在RA患者中低表达,可能通过调控炎症和氧化应激参与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distal hereditary motor neuropathy, dHMN)是一组选择性累及运动神经及其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可引起肢体远端肌肉进行性萎缩无力。总结8例dHMN先证者的临床、电生理、病理及遗传学特点,丰富我国dHMN先证者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资料,提高临床工作者对dHMN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例dHMN先证者并进而追踪其家系,回顾性分析先证者的临床症状、神经电生理改变、病理特点及基因突变情况。运用基因靶向二代测序技术对所有先证者进行周围神经病相关基因检测,通过Sanger测序验证突变位点,并对可获得的家系成员进行遗传共分离分析。结果先证者发病年龄11~64岁,中位数39.5岁,均为慢性起病,进行性发展,主要表现为远端肢体无力,并逐渐出现肌肉萎缩。神经电生理结果示选择性运动神经损害,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不受累,针刺肌电图符合神经源性损害表现。2例先证者肌肉活检显示神经源性骨骼肌损害,1例先证者腓肠神经活检提示感觉神经受累轻微。基因测序显示8例先证者携带了8种不同的已知dHMN致病基因,3例有已报道的致病突变位点,基因诊断率为37.5%,其余5例为临床意义未明的新发点突变,其中2例突变在家系内共分离。结论dHMN是一组临床和基因均具有显著异质性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二代测序技术广泛运用于dHMN先证者的致病基因搜寻,但仍有超过一半的先证者不能得到明确的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两种不同的股骨皮质悬吊装置(固定袢和可调节袢)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12个月患者的股骨骨道增宽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方法共纳入60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根据袢在粗骨道中长度(n)[n=袢的总长度-(股骨骨道总长度-粗骨道的总长度)]将患者分为A(可调节袢在粗骨道中长度为0 mm)、B(固定袢在粗骨道中长度为>0 mm、≤10 mm之间)、C(固定袢在粗骨道中长度>10 mm)三组,其中A组病例数为11例,B组病例数为27例,C组病例数为22例,比较三组患者在膝CT关节三维重建术后12个月与术后即刻股骨骨道增宽情况,同时比较三组患者的国际膝关节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Lysholm评分及Tegner评分。结果A、B、C三组的股骨骨道增宽程度存在差异,术后12个月和术后即刻股骨骨道增宽差值中位数:A<B<C。A组的股骨骨道增宽差值及差值占比与B、C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线性回归关系发现n值与骨道增宽差值存在线性关系,随着n值的增大,骨道增宽的差值逐渐变大。股骨中上骨道的增宽差值中位数出现负数,中下骨道的增宽差值中位数均为正数。随访时发现三组术后12个月的IKDC、Lysholm、Tegn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组与B组、C组相比,其术后12个月的骨道增宽程度较小;在A、B、C三组中随着袢在粗骨道中的长度逐渐增大,骨道增宽程度越显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12个月患者,其股骨中下骨道较术后即刻骨道增宽明显,股骨中上骨道已逐渐开始发生重建肌腱和股骨愈合;在术后12个月的随访患者中,A、B、C三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中持续小剂量输注艾司氯胺酮对小儿全麻术术中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和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全身麻醉下小儿外科手术患者, 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观察组)、B组(对照组), 50例/组; A组于全身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0.1 mg/kg艾司氯胺酮, 后静脉泵注艾司氯胺酮2 μg (/kg•min)至术毕; B组同时泵注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术中瑞芬太尼使用量; 记录所有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 记录患者拔管后15、30、60 min时VAS评分, 若VAS评分≥4分, 静脉注射纳布啡0.3 mg/kg, 可重复使用, 并记录纳布啡总用量; 记录所有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中使用瑞芬太尼量总量低于B组(P < 0.05);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无统计学意义; A组患者拔管后15、30、60 min时VAS评分优于B组(P < 0.05), 且A组使用纳布啡总剂量低于B组(P < 0.05)。结论在小儿外科手术术中持续输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 可有效降低术中阿片类药物使用量, 降低苏醒期疼痛程度, 且不影响患者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