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对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采取云手视觉反馈训练联合头针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本院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90例,均分为两组,各45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69.26±5.47岁;偏瘫侧:左28例,右17例;脑梗死26例,脑出血19例;平均病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分析头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原理,再进行临床实践验证,以探索出有效的头针治疗方案。认为头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并且临床验证确实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徐婉婷  秦小怡 《新中医》2024,56(2):119-123
目的:观察督脉隔药灸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2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2组均予以甲钴胺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督脉隔药灸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平衡功能、患侧肌张力及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Berg平衡功能评定量表(BBS)、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BBS、PA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侧肌张力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患侧肌张力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步频、10 m最大步行速度、步长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步频、10 m最大步行速度、步长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隔药灸联合静态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降低患侧肌张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方法:165例脑卒中后患者运用体针、头针和项针综合治疗,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96.96%,基本治愈率36.96%。结论:体针、头针和项针综合治疗脑卒中后功能障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及Kozin分期Ⅰ~Ⅲ期患者6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予隔药饼灸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塞来昔布胶囊、甲钴胺片治疗,2组均治疗15d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8%,优于对照组的75.76%(P0.05);治疗后2组VAS和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MBI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隔药饼灸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常规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神经营养药,该疗法安全可靠,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6.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属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多见于老年群体,疼痛剧烈,迁延难愈,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临床治疗PHN方法众多,但疗效不显著。该文从络病学说分析PHN的病因病机,探讨运用热敏灸联合隔药灸治疗PHN的临证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隔药饼灸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将2014年5月—2016年8月70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治疗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隔药饼灸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尿动力学仪测定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残余容量;并评价治疗前、后两组尿失禁程度评分,统计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明显高于治疗前,而膀胱残余容量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膀胱最大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膀胱残余容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尿失禁程度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治疗后尿失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有效率82.86%,明显高于对照组57.14%,P<0.05;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隔药饼灸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脑卒中尿失禁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8.
左刚  任聪颖  吴毅明  李赛赛 《光明中医》2020,(11):1685-1687
目的分析热敏灸联合头针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疗效。方法选取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82例(2017年8月—2019年6月),简单随机化分组。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41例)应用头针治疗,观察组(41例)应用热敏灸+头针治疗。对比2组疗效、治疗前后肢体运动障碍(FMA评分)、痉挛程度(MAS评分)、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12%)高于对照组(80.49%),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N20峰潜伏期、P40峰潜伏期短于对照组,N20-P25波峰振幅、P40-N50波峰振幅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后FMA评分高于对照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敏灸联合头针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疗效确切,能恢复神经纤维功能,减轻痉挛程度,提高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头针与体针同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36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脑血管病是人类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而抑郁症是脑血管病后常见的心理障碍。抑郁的出现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妨碍其神经功能的恢复。近年来,笔者采用头体针配合治疗本病36例,并与常规西药治疗比较,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治疗组36例与西药对照组30例均符合1  相似文献   

10.
冯晓东 《中医研究》2007,20(12):52-54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运动功能障碍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是偏瘫康复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后遗症的主要表现之一[1]。痉挛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的一个常见并发症[2-3],严重的痉挛常加重患者的功能障碍,使患者感觉疼痛,减少随意运动,发生关节挛缩,影响站立平衡、行走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另外夜间休息时,不可控制的痉挛常使患者不能正常睡眠。因此针对脑卒中患者过高的痉挛,笔者将现代康复医学的科学理念与评价方法运用于传统灸法和针法之中,制定了灸针并重的治疗方法,并与口服肌肉松弛剂———巴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两组均行传统针刺治疗,观察组加用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神经缺损、生活能力、肌张力、上肢运动能力、痉挛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隔药灸经筋结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腹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痉挛状态腕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60例受试者按1:1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腹针疗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3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腕手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随访3...  相似文献   

13.
互动式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互动式头针与单纯头针、头针+认知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60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互动式头针组(218例,脱落18例)、单纯头针组(220例,脱落20例)和头针+认知训练组(222例,脱落22例).3组患者均予常规药物及运动康复训练,互动式头针组在认知训练的同时于顶中线,患肢...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隔药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治疗组采用隔药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分别在治疗3个疗程后由专人进行疗效评定,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61%,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29%,总有效率为79%。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隔药灸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艾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73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采用头针配合艾灸治疗,对照组31例采用传统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配合艾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更好,且病程在6个月以内者疗效好于6个月以上者。  相似文献   

16.
头针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卒中幸存者尿失禁的发病率很高,大约有20%,是判定脑卒中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尿失禁不但给病人和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也影响了卒中后康复。目前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方法不多,而针刺治疗作为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体针、电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0例脑卒中手功能障碍的患者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头针配合体针、电针的治疗方法,疗程为60 d。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评定(手运动功能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和手功能分级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手功能分级评定亦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针配合体针、电针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后手功能的康复,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芒针结合隔药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提高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临床疗效的最佳针灸方案,并从免疫学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11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芒针组、隔药灸组,每组37例.针灸组取穴大肠俞、关元俞、环跳等,采用芒针透刺针法治疗,并于针后隔药灸神阙、腰阳关等,每日1次;芒针组及隔药灸组单独采用相应芒针或隔药灸治疗方法.治疗21次后观察各组疗效,并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数值并进行分析.结果:针灸组有效率为97.3%(36/37),优于芒针组的75.7%(28/37)和隔药灸组的73.0%(27/37,均P<0.05).各组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直腿抬高幅度及腰椎活动度等指标均较前改善(均P<0.05),且治疗后针灸组较其他两组改善更加明显(均P<0.05).针灸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芒针组和隔药灸组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结合隔药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单纯芒针或隔药灸治疗,在免疫作用机制上有调整患者体液免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热敏灸对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血清S100β、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和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5例给予新Bobath技术及低频电刺激,研究组35例给予头针联合热敏灸治疗。每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两组治疗后均随访1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估两组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情况,检测并比较血清S100β、NGF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及随访结束后两组ADL、FMA评分升高,MAS分级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S100β、NGF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热敏灸可更加有效改善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S100β、N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互动式头针与传统头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7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互动头针组(35例,中止1例)和传统头针组(35例,脱落1例)。两组患者均予脑梗死二级预防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互动头针组在头针留针期间同时进行上肢作业疗法,传统头针组在头针结束后进行上肢作业疗法。两组取穴相同,均取伏象头部、伏象上肢肩点、伏象上肢肘点、伏象上肢腕点等,采用飞针直刺法进针,轻捻重压震颤三联法行针,留针30 min;根据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的不同,制定个体化的上肢作业疗法方案,每次30 min。两组均每日1次,每周治疗5次,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E评分、WMFT评分、 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MAS分级较治疗前改善(P<0.05);互动头针组FMA-UE评分、WMFT评分和MBI评分均高于传统头针组(P<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