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术前预期会影响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主观满意度及客观功能,调查患者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预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08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以及术前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 膝关节置换手术预期量表评分、30秒座椅站立测试、40米快速步行测试、12级爬楼梯测试、3米起立行走测试、6分钟步行测试、美国西部Ontario和McMaster大学(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膝关节学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from health survey, SF-36)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以及连续7天的每日步数。对各数据的观察值进行描述性报告,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并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患者的平均术前预期评分为58.98±5.44,其与患者的12级爬楼梯测试、3米起立行走测试、6分钟步行测试、KSS功能评分、SF-36的精神健康评分有弱相关性(相关系数0.1~0.3),与患者的每日平均步数,30秒座椅站立测试,40米快速步行测试,KSS膝关节评分,WOMAC及其疼痛、僵直、功能三个评分,SF-36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及躯体健康评分有中度相关性(相关系数0.3~0.6)。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仅有30秒座椅站立测试和SF-36量表中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及活力与患者对手术效果的预期评分有相关性(P < 0.05)。结论术前疼痛更重、躯体功能更差、整体健康状况更低下的患者更迫切希望得到改善,医生要在术前与预期不现实的患者充分沟通。  相似文献   

2.
目的同步记录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患者进行单腿位置觉测试时的脑电信号,分析ACL断裂人群未伤侧、患侧分别运动时的脑电差异,明确ACL断裂造成的脑电功率谱变化特征,探究前交叉韧带断裂、膝关节失稳的中枢神经机制,为治疗及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2014年11月—2015年4月收治的一侧单纯ACL断裂男性患者16例参与研究,使用等速肌力测试设备进行单侧主动膝关节位置觉运动和被动膝关节位置觉运动。同步记录ACL断裂人群未伤侧和患侧被动膝关节位置觉测试、主动膝关节位置觉测试的脑电功率谱(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分析ACL断裂侧和非损伤侧单独运动时患者不同频段的脑电功率差异。主动膝关节位置觉任务和被动膝关节位置觉任务的目标位置为屈膝30°位。结果ACL断裂人群未伤侧运动和患侧单独进行主动、被动膝关节位置觉测试发现,被动关节位置觉运动时,患侧较未伤侧脑电功率谱的Delta[ F (1,15)=0.003,P=0.957,ηP2=0.001]、Theta[ F (1,15)=0.002,P=0.962,ηP2 < 0.001]、Alpha [F (1,15)=0.002,P=0.966,ηP2=0.001]、Beta[ F (1,15)=0.008,P=0.929,ηP2=0.001]波在Fz、Cz、Pz 3个脑区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主动关节位置觉运动时,患侧脑电功率谱的Delta、Theta、Alpha、Beta波段在Fz和Pz电极点处显著高于未伤侧。结论一侧ACL断裂带来的中枢变化,在进行对侧(未伤侧)被动运动时仍然存在;患侧主动运动时的脑电功率谱显著高于非伤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两种不同的股骨皮质悬吊装置(固定袢和可调节袢)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12个月患者的股骨骨道增宽情况及膝关节功能。方法共纳入60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患者,根据袢在粗骨道中长度(n)[n=袢的总长度-(股骨骨道总长度-粗骨道的总长度)]将患者分为A(可调节袢在粗骨道中长度为0 mm)、B(固定袢在粗骨道中长度为>0 mm、≤10 mm之间)、C(固定袢在粗骨道中长度>10 mm)三组,其中A组病例数为11例,B组病例数为27例,C组病例数为22例,比较三组患者在膝CT关节三维重建术后12个月与术后即刻股骨骨道增宽情况,同时比较三组患者的国际膝关节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分、Lysholm评分及Tegner评分。结果A、B、C三组的股骨骨道增宽程度存在差异,术后12个月和术后即刻股骨骨道增宽差值中位数:A<B<C。A组的股骨骨道增宽差值及差值占比与B、C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线性回归关系发现n值与骨道增宽差值存在线性关系,随着n值的增大,骨道增宽的差值逐渐变大。股骨中上骨道的增宽差值中位数出现负数,中下骨道的增宽差值中位数均为正数。随访时发现三组术后12个月的IKDC、Lysholm、Tegne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组与B组、C组相比,其术后12个月的骨道增宽程度较小;在A、B、C三组中随着袢在粗骨道中的长度逐渐增大,骨道增宽程度越显著;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12个月患者,其股骨中下骨道较术后即刻骨道增宽明显,股骨中上骨道已逐渐开始发生重建肌腱和股骨愈合;在术后12个月的随访患者中,A、B、C三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肩袖损伤手术患者术前肺功能情况以及可能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20年1—6月所有术前进行了肺功能检查的肩袖损伤手术患者,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其围术期病历资料及肺功能主要参数进行研究,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有无吸烟史、损伤时间长短、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因素对围术期患者肺功能检查结果的影响。结果共纳入29例肩袖损伤患者,其中1例报告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2例报告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均否定呼吸疾病病史,且无呼吸道相关症状。所有患者的平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为79.2%±5.9%,VAS评分均值为3.66±1.26。入组患者中,超过半数动态肺功能FVC及FEV1低于预计值,2/3患者的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低于预计值。三项肺功能检查指标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MI正常组(18 kg/m2 < BMI < 24 kg/m2)和超重/肥胖组(BMI≥24 kg/m2)间的TL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损伤时间组(≥1年和 < 1年)患者FVC和T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除性别及年龄外,损伤时间、疼痛程度及是否超重/肥胖可能会影响老年肩袖手术患者的肺功能结果。术前肺功能情况可以作为围术期患者呼吸训练和康复的基础评估指标之一,可针对性地对肺功能各影响因素进行提前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拟探索结合超声检查与单纯根据临床查体两种临床场景下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PsA)患者临床分型的差异。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且临床和超声结果完整的PsA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表型分类,再进一步结合能量多普勒与灰阶超声所发现的附着点炎及指(趾)炎对所有患者进行再次的表型分类,应用韦恩图表示纳入超声前后PsA各临床表型分组,临床表型构成比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纳入超声前后临床表型差异应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共纳入227例PsA患者,分别存在一种或多种临床表现。临床查体发现:209(92.1%,209/227)例患者有银屑病皮损,98(43.2%,98/227)例患者有指(趾)甲病变,219(96.5%,219/227)例患者有外周关节炎表现,25(11.0%,25/227)例患者脊柱受累,80(35.2%,80/227)例患者存在指(趾)炎,18(7.9%,18/227)例患者存在附着点炎。纳入超声评估后,发现另外18例患者超声下有指(趾)炎表现,另外80例患者超声下有急性附着点炎表现,其中异常回声减低55例,肌腱增厚62例,48例可见多普勒血流信号。与单纯根据临床查体分型相比,联合超声检查后对227例患者进行分型,发现最常见的单纯外周关节炎型患者明显减少(49.8% vs. 27.8%,P < 0.001),外周关节炎合并附着点炎患者比例明显增多(4.4% vs. 18.1%,P < 0.001),外周关节炎合并附着点炎和指(趾)炎的患者也明显增多(1.8% vs. 17.6%,P < 0.001)。结论超声是发现附着点炎及指(趾)炎的有利工具,借助超声检查可以有效辅助风湿科医生更好地鉴别PsA的病变性质和类型,准确划分临床表型,并进一步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白三烯B4受体(LTB4R)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模式、预后价值和潜在生物学功能。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和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平台(GEO)下载mRNA基因芯片数据集和临床基线资料数据集,利用R studio进行表达分析、生存分析、Cox风险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研究LTB4R的表达模式和预后价值。利用UALCAN平台研究LTB4R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的关联。利用linkedomics平台筛选出LTB4R共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应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基于LTB4R表达水平将LAML数据集分组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继而进行GSEA分析。收集临床30例AML患者及21例健康对照者外周静脉抗凝血2 mL,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qRT-PCR对LTB4R和免疫检查点基因表达水平、相关性进行验证;分离外周血500 μL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LTB4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LTB4R表达水平在AML患者骨髓样本中显著增强(4.898± 1.220 vs 2.252±0.215,P < 0.001),与不良预后相关[P=0.004,风险指数(HR)=1.74],并可做为AML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P= 0.019,HR=1.66)。同时LTB4R与FAB分型、细胞遗传学风险、染色体异常、NPM1突变相关。LTB4R的共表达基因富集到多个肿瘤发生相关的信号途径,例如粒细胞炎症、淋巴细胞激活、免疫反应信号传导、能量代谢等。GSEA分析显示差异基因富集于免疫细胞分化、活化、细胞因子信号途径等。临床实验证实AML患者样本中LTB4RmRNA(P=0.044)及蛋白表达水平增高(P=0.008),并且mRNA表达水平与HAVCR2呈正相关(r=0.466,P=0.040)。结论LTB4R可做为AML的新型标志物和独立预后指标,潜在功能富集于肿瘤免疫、代谢相关信号通路,可为AML疾病进程相关信号通路和分子网络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骨肉瘤细胞中异常表达的基因,探究RHPN2对骨肉瘤细胞体外增殖、凋亡和迁移能力以及对体内成瘤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GEO2R分析GSE70414数据集中骨肉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基因差异表达,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143B和SAOS2中RHPN2的表达情况。分别采用两种RHPN2-shRNA和对照组NC-shRNA转染143B细胞,CCK8实验、CFU实验、Annexin V-FITC/PI染色以及划痕试验分别检测RHPN2沉默对143B细胞增殖能力、凋亡和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143B细胞和RHPN2-shRNA转染的143B细胞原位注射构建裸鼠骨肉瘤原位瘤模型,并对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来验证RHPN2沉默对骨肉瘤细胞体内成瘤的影响。采用KM生存曲线分析RHPN2的表达与骨肉瘤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结果RHPN2在骨肉瘤细胞系MG-63、143B和SAOS2中的表达明显上调(P < 0.01);RHPN2的沉默能够显著抑制骨肉瘤143B细胞的体外增殖和迁移,促进凋亡过程(P < 0.01),并且抑制143B细胞的体内成瘤能力;RHPN2高表达的骨肉瘤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P < 0.05)。结论RHPN2在骨肉瘤细胞中高表达,能够促进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抑制凋亡,并且与骨肉瘤患者较差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拓展现实技术(XR)在临床手术中的应用和发展,促进XR技术高质量辅助临床手术。本研究针对基于二维图像的微创手术导航,医生难以准确判断病灶的位置、大小和几何形状且具有潜在辐射危险等问题,使用CT数据进行三维建模,依托XR技术实现术中导航,采用改进的四元数法提升电磁定位精度,系统定位精度的误差小于2 mm;针对远程手术网络数据传输卡顿、延迟等现象,依托5G网络优化服务器GPU编程算法、视频流实时编码策略和网络设计,实现了数据传输低延迟,平均延迟小于60 ms;采用高斯分布变形模型模拟碰撞检测和组织的应力形变,实现触觉感知效果。研究表明,基于XR技术的术中导航,能够更准确地确定病灶的位置,有效地降低了手术风险,且避免了术中辐射;5G网络低延迟、高保真特性使手术中实时交互成为可能,为多终端远程协同手术提供了技术基础;将力反馈技术与XR技术结合,实现具有触感的体验,使医生能够进行深度沉浸式的术前规划和虚拟手术,提高了手术成功率,缩短医生的学习曲线。XR技术赋能临床手术,对提高我国临床手术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具有积极意义,对推动手术模式创新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颧骨缺损不同治疗方法的修复效果及特点。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9年8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颧骨缺损行修复重建的37例患者。根据颧骨缺损涉及的部位, 将缺损分为四类: 0类, 缺损不涉及颧骨区段结构, 仅为厚度(突度)变化; Ⅰ类, 单个缺损位于颧骨体部或只涉及一个突起方向的缺损; Ⅱ类, 单个缺损累及两个突起方向; Ⅲa类, 单个缺损累及三个突起方向以上的缺损; Ⅲb类, 颧骨缺损同时累及相应上颌骨的大范围缺损。统计分析各类颧骨缺损的病因、缺损时间、缺损大小及特点、采用的修复重建方式, 并随访记录术后并发症等。术后CT评价颧骨突度及对称性恢复效果, 进行色谱差值分析评价术后稳定效果。结果本组患者中, 由创伤引起的颧骨缺损有25例(67.57%), 肿瘤切除引起的颧骨缺损有11例(29.73%), 另1例为骨发育畸形导致的颧骨缺损。19例患者行单纯自体骨移植修复, 6例患者行血管化组织瓣修复, 5例患者仅使用外植入物, 另外7例患者使用血管化组织瓣联合外植入物修复。导航组和非导航组健、患侧颧骨突度差值中位数分别为0.45 mm(0.20~2.50 mm)和1.60 mm(0.10~2.90 mm), 两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45)。2例使用钛网结合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的患者术后钛网发生明显变形或断裂, 2例铸造个性化钛修复术后因感染而取出。结论对于无明显结构改变的颧骨缺损, 可以用自体骨游离移植或异体材料修复。颧骨缺损存在骨支柱破坏、慢性炎症、口鼻腔相通或伴有明显软组织量不足时, 建议带蒂颅骨骨膜瓣或血管化骨组织瓣修复。钛网可用于修复大量骨组织缺损的病例, 同时建议联合血管化骨组织瓣移植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靛玉红对大鼠骨关节炎症和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IL-1β构建骨关节炎细胞模型;0.1、0.5、1、2 μmol/L靛玉红分别与IL-1β共同处理细胞;NPAS2 siRNA或non-specific siRNA转染细胞;四甲基噻唑蓝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BAX、Bcl-2、ACAN、COL2A1、MMP-13和NPAS2蛋白含量;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NO、PGE2和TNF-α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PAS2、ACAN、COL2A1和MMP-13 mRNA含量;构建C57BL/6小鼠骨关节炎模型,Western blot检测靛玉红对骨关节组织BAX、Bcl-2、ACAN和MMP-13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0.1 μmol/L靛玉红对软骨细胞增殖、凋亡、caspase-3活性、BAX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0.5、1和2 μmol/L靛玉红上调细胞增殖量和Bcl-2蛋白含量,降低凋亡、caspase-3活性和BAX蛋白含量(P < 0.05);0.5 μmol/L靛玉红上调NPAS2、ACAN和COL2A1蛋白和mRNA含量,下调MMP-13蛋白和mRNA、NO、PGE2和TNF-α含量(P < 0.05);干扰NPAS2表达可显著抑制0.5 μmol/L靛玉红对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炎症和损伤的保护作用;小鼠骨关节炎模型中BAX和MMP-13蛋白含量上升(P < 0.01),而Bcl-2(P < 0.05)和ACAN(P < 0.01)下降;靛玉红抑制小鼠关节组织中BAX和MMP-13蛋白含量(P < 0.01),上调Bcl-2和ACAN蛋白含量(P < 0.05)。结论靛玉红对骨关节炎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并可能通过NPAS2调节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炎症和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探究负载骨髓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GelMA水凝胶对软骨损伤的修复情况。方法首先利用超速离心法分离提取出骨髓干细胞上清液中的外泌体,并通过外泌体透射电镜、粒径分析以及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表面marker。检测负载外泌体的GelMA水凝胶相关性能(包括流变以及电镜)。通过BCA测蛋白法检测外泌体的释放情况,以及通过PKH26红色荧光染料标记外泌体,观察外泌体被RAW264.7细胞吞噬情况。将RAW264.7细胞种在孔板表面,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单纯外泌体组(Exo组)、单纯水凝胶组(GelMA组)、负载外泌体的水凝胶组(GelMA-Exo组)。通过q-PCR以及免疫荧光检测负载外泌体的GelMA水凝胶对于RAW264.7细胞极化的影响。建立材料/RAW264.7细胞/软骨细胞Transwell共培养模型,上室为软骨细胞,下室为材料/ RAW264.7细胞,分组与上面一致,通过q-PCR以及免疫荧光检测损伤软骨细胞的修复情况。构建大鼠膝关节软骨损伤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单纯损伤组(SI组)、单纯水凝胶组(GelMA组)以及负载外泌体的水凝胶组(GelMA-Exo组),通过HE和Masson染色检测软骨修复情况。结果通过对提取的细胞进行多系分化能力的检测,成功获取了骨髓干细胞。通过透射电镜、粒径分析以及Western blot检测,成功分离出骨髓干细胞外泌体。负载外泌体的GelMA水凝胶明显促进RAW264.7细胞向M2型极化(P<0.05)。体外共培养模型表明负载外泌体的GelMA水凝胶能显著促进损伤软骨细胞的修复通过调节RAW264.7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P<0.05)。HE和Masson染色表明负载骨髓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GelMA水凝胶明显促进软骨损伤的修复。结论负载骨髓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GelMA水凝胶能够通过改善免疫微环境明显促进大鼠软骨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因骨折不愈合或内固定断裂需要进行翻修手术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3月至2019年3月诊治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30例患者纳入该研究,翻修组12例,未翻修组118例。利用SPSS 17.0软件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基础疾病、吸烟史]、损伤相关因素(受伤原因、开放或闭合性损伤、骨折AO/OTA分型、骨折累及区域分布)、手术相关因素(手术时间、复位质量、是否出现术后感染)及内固定结构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0例纳入该研究的患者中12例进行了翻修手术,翻修率为9.2%。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BMI、骨折AO/OTA分型、骨折累及区域、手术时间、复位质量、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及髁螺钉上方的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在翻修组和未翻修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骨折AO/OTA分型中A3型骨折、骨折累及髁上区域、手术时间、复位质量和髁螺钉上方的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是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翻修的相关因素(P<0.05)。A3型骨折干骺端内侧皮质粉碎破坏其内侧支撑能力、骨折累及髁上皮质骨区域、骨折复位不良导致外侧接骨板承受的弯曲应力增加、长时间手术操作造成骨折端血运破坏、接骨板的长度不足造成应力集中等因素可能是外侧锁定接骨板术后翻修的危险因素。对于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失败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辅助使用内侧微创接骨板固定+自体骨移植、更换髓内钉等是临床常用的治疗策略。结论骨折AO/OTA分型中A3型骨折、骨折累及髁上区域、复位质量不良、长手术时间及髁螺钉上方的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不足是影响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翻修的相关因素;个性化的选择合理的接骨板及手术策略是降低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的翻修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hBMP-2)/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hIGF-1)涂层钛(Ti)片,探索其作为牙种植体的功效与机制。方法将hBMP-2与hIGF-1两个生长因子涂覆到具有光滑表面的Ti上,比较两种生长因子包被的Ti与原始Ti在增强骨形成和骨整合的功效。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接触角测量,分别测定金属样品的表面特性。将MG63细胞种植于Ti上,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茜素红实验检查细胞钙化结节,Elisa实验检测碱性磷酸酶,Western blot实验检测骨钙素与骨调素的表达。结果SEM检测显示,包被了hBMP-2/hIGF-1的Ti,表面呈雪花辐射样。与原始Ti相比,hBMP-2/Ti、hIGF-1/Ti和hBMP-2/hIGF-1/Ti显示出较低的接触角(P=0.032,0.029,0.028),样本呈现良好的亲水性。MTT实验结果显示,MG63细胞能在hBMP-2/hIGF-1加持的钛片表面良好生长。茜素红实验显示,hBMP-2/hIGF-1的加持能提高MG63细胞的成骨效率(P < 0.05)。Elisa实验显示,hBMP-2/hIGF-1能促进碱性磷酸酶的分泌(P=0.021,0.014)。Western blot实验显示,hBMP-2/hIGF-1的加持能诱导骨钙素与骨调素的表达(P < 0.05)。结论以hBMP-2和hIGF-1两种生长因子涂覆的Ti,能提高其表面细胞的成骨效率,可以作为一种种植材料进一步用于牙科实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交联剂处理对脱细胞小肠黏膜下层(decellularized 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 SIS)多孔支架理化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的影响。方法(1) 将新鲜SIS塑形为三维多孔支架并采用戊二醛(glutaraldehyde, GA)、碳二亚胺[1-ethyl-3-(3-dimethylaminopropyl) carbodiimide, EDC]和原花青素(procyanidine, PA)3种交联剂进行交联, 获得3组交联后支架, 分别为GA组、EDC组和PA组。(2)理化性能评价: 对3组多孔支架进行宏观形貌观察, 使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并测定孔径及孔隙率, 使用茚三酮法测定交联度, 使用酶促降解法评价抗降解性能, 使用万能力学测试机测定应力应变曲线及压缩强度。(3)生物相容性评价: 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 CCK-8)法检测交联处理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BMSCs)增殖的影响, 使用Calcein-AM/PI活死细胞染色法评价交联处理后支架的细胞毒性。结果宏观形貌观察可见交联修饰未破坏支架三维结构; 微观形貌观察可见各组多孔支架具有大小均匀、相互连通的孔隙结构。EDC组孔径最大, 与另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A组孔隙率最低, 与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A组交联度最高而溶胀率最低, EDC组溶胀率最高。EDC组和GA组的体外降解速率均高于PA组, 其中GA组降解速度最快, PA组抗降解能力最佳, 降解至第15天时3组质量丧失率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DC组和GA组压缩强度近似, PA组压缩强度最高, 与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GA组支架的细胞毒性最大, hBMSCs在EDC组和PA组支架上具有更好的增殖能力, 在GA组增殖较慢。结论3种交联剂处理均可达到较高的交联度, 经EDC和PA交联处理的SIS多孔支架在拥有较好理化性能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比于GA是更有应用前景的交联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便携式导航(portable accelerometer-based navigation device,PAD)与计算机导航辅助(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CAS)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中力线对准和手术时间的差异。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使用iASSIST便携式导航设备以及OrthoPilot计算机导航辅助系统进行TKA的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前下肢力线对准参数、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下肢力线对准参数的差异。结果共纳入82例患者,其中PAD组40例,CAS组4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侧别、术前髋膝踝(hip-knee-ankle,HKA)角、术前HKA角偏差值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AD组术后HKA角(180.8°±2.2° vs. 181.8°±1.6°, t=-2.458, P=0.016)和术后冠状面股骨组件角(coronal femoral-component angle,CFA)(90.6°±1.8° vs. 91.6°±1.6°, t=-2.749, P=0.007)小于CAS组,但两组冠状面胫骨组件角(coronal tibia-component angle,CT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0°±1.3° vs. 89.6°±1.4°,t=1.335,P=0.186);术后HKA角(10.0% vs. 11.9%,χ2=0.076,P=0.783)、CFA(12.5% vs.14.3%, χ2 =0.056, P=0.813)和CTA(2.5% vs. 0%, χ2=1.063, P=0.303)偏移超过3°的偏移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HKA角(2.1° vs. 2.0°,t=0.055,P=0.956)、CFA(1.4° vs.1.8°,t=-1.365,P=0.176)和CTA(1.0° vs.1.1°,t=-0.828,P=0.410)的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HKA角(1.1° vs.1.3°, F=1.251, P=0.267)、CFA(1.3° vs.1.4°, F=0.817, P=0.369)和CTA(0.8° vs. 0.9°, F=0.937, P=0.336)的精确度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时间方面,PAD组与CA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4±25.6) min vs. (86.5±17.7) min,t=-0.641,P=0.524)]。结论PAD与CAS在TKA中下肢力线对准的准确度和精确度相当,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提示PAD在TKA中可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化半月板细胞提取的方法,缩短细胞提取时间,稳定地获取细胞数量多和细胞活率高的细胞悬液,使获得的细胞悬液悬液适用于单细胞RNA测序。方法比较细胞悬液的细胞数量及细胞活率评价不同细胞提取方法的有效性,细胞提取方法包括传统半月板细胞提取法(短时间消化和长时间消化)和优化提取法;通过分析单细胞RNA测序数据集评价优化提取法获取的细胞悬液的稳定性;通过比较优化提取法获得的单细胞RNA测序数据集与公开的半月板单细胞RNA测序数据集,分析优化提取法的可靠性。结果在3次重复实验中,优化提取法获得细胞数量最多的细胞悬液,细胞数量超过105,且细胞活率最高,平均达80%。通过分析单细胞RNA测序数据发现每个样本中80%以上细胞的线粒体基因含量少于20%。CD34+,MCAM+细胞以及COL1A1+胞均存在每个单细胞RNA测序数据集中。在比较基于优化提取法单细胞RNA测序数据集与公开的半月板单细胞RNA测序数据集时发现,优化提取法也能捕获COL3A1+细胞,COL1A1+细胞,MYLK+细胞,BMP2+细胞,CD93+细胞和CDK1+细胞。结论优化细胞提取方法能稳定地获得适用于10×Genomics平台的单细胞RNA测序技术的单细胞悬液。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后牙区单牙种植修复患者在行使功能5年后的临床修复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0月至2010年5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接受种植治疗并且负重已达到5年的后牙区种植治疗患者,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X线片、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的变化以及修复体的情况(包括修复体完整性、松动情况、螺丝孔封闭材料存留状况、修复体固位螺丝及修复基台的松动或折断情况)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215例患者,平均年龄48.6岁(27~71岁),共植入软组织水平种植体321枚(其中上颌126枚、下颌195枚)。9枚种植体在回访期间出现松动、脱落,累计存留率达97.2%。存留的312枚种植体中,上颌120枚、下颌192枚,其中直径为3.3、4.1和4.8 mm的种植体分别为5枚(1.6%)、115枚(36.9%)和192枚(61.5%),长度为8、10和12 mm的种植体分别为21枚(6.7%)、206枚(66.0%)和85枚(27.2%)。上部修复体固位方式中,粘接固位为277枚(88.8%),螺丝固位为35枚(11.2%)。负载5年后种植体近远中牙槽骨高度平均吸收分别为(0.73±0.25) mm和(0.78±0.26) mm,近远中骨吸收程度与植入区骨质类型、种植体规格、修复基台角度、固位方式、临床冠-种植体长度比、性别、年龄等因素均未显示有相关性(P>0.05)。修复后主要的机械并发症有:修复体固位螺丝松动(8.6%)或折断(2.9%)、修复体上螺丝孔封闭材料脱落(11.4%)、修复体崩瓷(13.8%)及修复体脱粘(14.1%),其中仅修复体脱粘的发生率与修复时使用的基台角度(0°/15°)和修复体的临床高度这两个因素相关(P < 0.05)。结论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在单颗后牙缺失的修复病例中负重5年后,种植体周围的骨水平基本稳定,全面完善的种植诊疗计划、规范严谨的临床操作以及定期的复查可能是减少修复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耻骨下缘部分切除技术辅助后尿道吻合术治疗男性骨盆骨折后尿道离断(pelvic fracture urethral distraction defect, PFUDD)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耻骨下缘部分切除技术辅助后尿道吻合术治疗的男性PFUDD患者63例,患者均以以下步骤完成后尿道吻合:(1)充分游离尿道海绵体球部,在尿道闭锁处切断尿道并切除瘢痕; (2)向远端适当游离尿道海绵体,劈开阴茎海绵体纵隔; (3)切除耻骨联合下缘,完成无张力吻合。结果6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39.2±15.6)岁(15~72岁),平均尿道狭窄长度(3.85±0.91) cm (1.5~5.5 cm),均采用耻骨下缘切除技术辅助完成后尿道吻合,手术时间平均为(160.2±28.1) min (110~210 min),术中估计失血量为(261.1±130.3) mL (100~800 mL),术后或术中输血者3例(4.8%)。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和泌尿系感染,均对症处理后治愈。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3个月(12~37个月),术后平均最大尿流率为(23.7±7.4) mL/s (15.0~48.2 mL/s)。耻骨下缘切除技术辅助后尿道吻合治疗男性PFUDD的手术成功率为95.2%(60/63例)。结论耻骨下缘部分切除能够有效缩短远近端尿道间距离,辅助部分复杂PFUDD患者完成无张力吻合,技术要点包括阴茎海绵体纵隔切开充分暴露耻骨联合、游离结扎阴茎背静脉、充分切除耻骨骨质下方与尿道之间瘢痕组织暴露健康尿道近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体外检测作为引导性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屏障膜的脱细胞猪心包膜(acellular porcine pericardium,APP)的形貌特性及生物相容性。建立动物模型,检测其体内屏障软组织长入骨缺损的作用及对促成骨的影响。方法扫描电镜检测APP膜的超微结构。细胞增殖检测(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hBMSCs)接种于APP膜后第1、3、7天细胞增殖情况; 接种后第5天,通过鬼笔环肽+DAPI(4, 6-diamidino-2-phenylindole)对细胞骨架及细胞核进行染色,观察hBMSCs的增殖及黏附情况。体内实验建立3只比格犬、18个实验位点的牙槽嵴保存动物实验模型,随机分入APP组(拔牙窝内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APP膜)、BG组(拔牙窝内植入Bio-Oss骨粉并覆盖Bio-Gide膜)和空白组(自然愈合),术后4周和12周进行Micro-CT扫描检测各组成骨情况,脱钙后进行HE染色,组织学观察各组愈合情况。结果扫描电镜下APP膜具有致密及疏松双层非对称及三维多孔超微结构。体外实验证实APP膜可以促进hBMSCs的增殖及黏附,在接种后第7天APP组细胞数量显著高于BG组(P < 0.05)。体内实验拔牙窝整体成骨情况:术后4周,3组新生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APP组、BG组间新生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空白组(P < 0.05)。冠方成骨情况:术后4周,APP组及BG组膜下方成骨显著高于空白组(P <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APP组及BG组膜下方成骨显著高于空白组(P < 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颊侧骨嵴顶相对吸收量表明:术后4周,APP组显著低于空白组(P < 0.05),BG组低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各组颊侧骨嵴顶继续降低,APP组相对吸收量仍显著低于空白组(P < 0.05),BG组低于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P膜具有良好的三维结构及细胞相容性,其在GBR中起到良好屏障软组织效果的同时,能够显著促进膜下方成骨及减少颊侧牙槽嵴顶吸收,推测其具有潜在的骨诱导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侧肾细胞癌根治性肾切除术(radical nephrectomy,RN)后留存肾肾功能代偿(renal functional compensation,RFC)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6例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RN的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吸烟史、慢性疾病史等基础信息和术前血生化、尿常规、影像学等辅助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99m锝-二乙三胺五乙酸(99mtechnetium-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检查。记录手术方式、术后病理结果和术后1~60个月的血肌酐数值。术前、术后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 th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由慢性肾脏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组(chronic kidney disease epidemiology collaboration,CKD-EPI)公式计算,RFC百分比定义为RN术后留存肾eGFR较术前eGFR变化的百分比。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影响留存肾RFC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患者中位年龄61岁,65.4%为男性,83.6%的病例为早期肾细胞癌(T1期和T2期)。18.5%的患者术前合并糖尿病,39.5%合并高血压,19.2%既往有吸烟史,27.6%在术前影像学检查中发现健侧肾囊肿。226例患者行腹腔镜RN,60例行开腹RN。肾透明细胞癌是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占88.5%,中位肿瘤最大径为4.5 cm(0.7~13.5 cm)。术后1个月时中位RFC百分比为27%,在随后5年内保持稳定。单因素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术前血尿酸水平、术前是否存在蛋白尿、是否存在健侧肾囊肿以及术前健侧肾的分肾功能百分比与RN术后留存肾RFC百分比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术前血尿酸水平和术前健侧肾分肾功能百分比与术后RFC百分比呈极强负相关性。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 < 0.001)、术前血尿酸水平(P < 0.001)、术前是否存在蛋白尿(P=0.002)、术前eGFR(P < 0.001)和术前健侧肾分肾功能百分比(P < 0.001)是术后RFC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术前血生化、尿常规和肾动态显像等基本辅助检查对于预测RN术后留存肾的代偿能力意义很大,临床决策时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对术后基线eGFR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