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甲复脉汤出于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化裁于张仲景的炙甘草汤,是将原方去人参、桂枝、生姜、大枣,加生白芍,改生地黄为干地黄,更名为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的临床应用已不限于治疗阴虚阳亢进,亦可治疗肝肾虚损证、精微下泄证和痰瘀互结证等。  相似文献   

2.
加减复脉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其功用滋阴养液,主治温病邪在阳明久羁,深入下焦,肝肾阴伤之证。探讨方剂源流,分析加减变化,结合方证特点,进行鉴别,以便深入领会吴氏治疗温病始终以救阴的宗旨。  相似文献   

3.
加减复脉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条辨》加减复脉汤是在《伤寒论》炙甘草汤的基础上去参、桂、姜、枣,加入白芍而成。吴鞠通曰:"去参、桂、姜、枣之补阳,加白芍收三阴之阴,故云加减复脉汤。"吴氏改变炙甘草汤温阳复脉为养阴复脉,指出加减复脉汤的适应证有五:一是,阳明病,温邪久羁中焦,伤少阴癸水者,或已下,或未下而阴竭者,若  相似文献   

4.
加减复脉汤与下焦温病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减复脉汤是治疗下焦温病的常用方剂 ,其组方原则对临床治疗下焦肝肾阴亏等内科杂病有较大的启发 ,由其变化而产生的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对临床亦具指导意义。笔者试分析如下。1 精亏而肾阴被灼当宗加减复脉汤加减复脉汤是《温病条辨》中治疗下焦温病的著名方  相似文献   

5.
高永举  杨杏  杨森  蒲兴华  高如宏 《河南中医》2012,32(12):1578-1580
生脉饮与“复脉辈”皆自张仲景《伤寒论》之炙甘草汤化裁而来,但炙甘草汤因伤寒伤阳而设,“复脉辈”则因温(热)邪伤阴而立,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须详细区分伤寒、温病而运用.在温病发展过程中,亦当根据病情发展变化,按照不同疾病证型,适当选择“复脉辈”类方剂进行加减化裁,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吴鞠通医案》中有大量医案证明,吴鞠通在临证过程中不仅善于化用经方,更能结合患者病情发展和自身经验,做出合适的化裁.从理法方药4个方面,桂枝汤证、下法和复脉类方3个角度,选取桂枝汤、承气汤、复脉汤的部分医案为例,与《伤寒论》《温病条辨》之理论条文进行对比,同时参考其他古今医家的观点.分析结果显示,吴鞠通的临证思路可分为继承自张仲景与个人临床观察2个部分,是对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用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后世医家对此方主治有所发展,《千金翼方》用治虚劳,《卫生宝鉴》用治呃逆,《外台秘要》用治肺痿.清代《温病条辨》将原方去参、桂、姜、枣,加生白芍,改生地黄为干地黄,更名为加减复脉汤,治疗"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并在加减复脉汤的基础上创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治疗温病不同时期之变证.  相似文献   

8.
吴鞠通加减复脉汤救阴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鞠通 (约公元 175 8年~ 1836年 ) ,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大师。吴氏大作《温病条辨》将温病辨治分为上中下三个阶段 ,而以下焦病证最为凶险 ,并认定亡阴是下焦病之首寇。将张仲景炙甘草汤化裁为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 ,以救治下焦亡阴险证。吴氏还将该方用于伤阴所致妇科、儿科杂病 ,亦屡建奇功。今重温吴氏之论 ,对临证大有裨益。1 古方翻新 亡阴克星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汗论》中说 :“伤寒一书 ,始终以救阳气为主…… ,本论始终以救阴精为主” ,由此可窥知吴氏治疗温病的总旨。温为阳邪 ,易伤津耗液。下焦的凶险病证多由两个途径而来 :一是…  相似文献   

9.
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治疗伤寒和虚劳脉结悸的名方,又名复脉汤。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理阳气当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吴鞠通在炙甘草汤基础上加减变化,组成加减复脉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类方,用于治疗温病后期肝肾阴亏之证。炙甘草汤的创立开启了后学滋阴之路。笔者在临床中将其应用于阴血亏虚之证,每获良效,兹将该方治疗1例房颤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糖尿病的体会分享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0.
加减复脉汤及其类方:一、二、三甲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等。为其《温病条辨》下焦篇,治疗诸种温热病后期,肝肾阴虚余邪未尽或水不涵木痉厥兼作之有效良方。笔者在学习前人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于临床实践中广伸其义,应用于多种内外感伤疾患每获良效,今例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政  周永学 《河南中医》2016,(9):1491-1493
加减复脉汤是在《伤寒论》炙甘草汤的基础上去人参、桂枝、生姜、清酒、大枣,加入白芍,易生地黄为干地黄而成,具有滋阴养血,生津润燥之功,是临床上治疗温热病后期,邪热久羁,阴液亏虚证之主方。加减复脉汤在炙甘草汤的基础上去人参、桂枝、生姜于理可以理解,但考代表本草关于大枣的功效以及大枣在《伤寒论》中的使用与配伍规律,结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复脉汤的使用,大枣与炙甘草相配,且两者量都较大,以补益心脾,调和阴阳为主,加减复脉汤为阴虚液亏之证而设,其去大枣,失去其调和阴阳之意,阴液无以生化;而大枣之性不似桂枝、人参、生姜之温热,故笔者认为从炙甘草汤大枣配伍规律来看,去大枣似有不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梳理,发现对复脉汤加减方主治病位的认识经历了由上至中而下的三焦变化,即起于上焦,用于治疗上焦心肺阴虚之证;变于中焦,意在补胃生津;用于下焦,从护阴、清邪、收阴、潜阳固阴四个维度共奏存下焦真阴之功。认为复脉汤加减方不变之处为滋阴法,其变之处在于据三焦病位、兼夹病性、内伤外感、伤寒温病的不同,来确定对应的治法,以此选择对应加减药物,为拓展经方的临床应用范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少阴血尿为题,血脉损伤与修复为理,复脉辈消除血尿为旨,论述少阴血尿的含义、血脉损伤的原因及复脉辈消除血尿的机理。创新了张仲景炙甘草汤复脉之意,开拓了吴鞠通下焦温病阴伤脉损之理,开辟了复脉辈治疗少阴血尿之径,融会了古今宏观与微观、检验与证候的辨证统一,为中医经典经方的发展走出了一条传承与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4.
复脉汤类方见于《温病条辨》,该类方是治疗温热病发展到下焦热伤肝肾之阴的常用治法。认为复脉汤类方去桂枝可矣,人参则不当去。并从组方原则、温病治疗以及治未病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清代名医叶天士运用复脉汤之经验丰富,从其著作《临证指南医案》中筛选出应用复脉汤的医案47例,分析总结出叶氏应用复脉汤之规律基本是用方注重舍脉从证,以阴虚为主,灵活化裁加减。  相似文献   

16.
<正>张仲景制的复脉汤,为桂枝汤减白芍,倍甘草、大枣,加人参、麦冬、生地、阿胶、麻仁而成,治心阴阳两虚偏阴虚的心动悸、脉结代。取《内经》之"少火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义和阳药量大会燥烈伤阴虞,故重用大队阴药。而白芍也为滋阴佳品,为何偏从桂枝汤中减去不用?因脉结代之源是心阳气虚弱致间歇停跳。心脏间歇停跳时,病家最觉苦者即是心气暂滞的胸满胀闷,有窒息欲死之感。而白芍虽能滋阴,却能助满。证如《伤寒论·太  相似文献   

17.
复脉法源于张仲景之复脉汤,即和营通脉之代表方——炙甘草汤。仲景《伤寒论》中出现的炙甘草汤主要以桂枝养血和营复脉建功,而通脉四逆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等主要借助附子大辛大热之力以回阳复脉。通过分析比较桂枝、附子复脉之功效,可知桂枝以扶卫阳为主,附子以救真阳为主,因此复脉法又可分为桂枝复脉法和附子复脉法。将复脉法与水火气血四证相结合运用于临床,可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8.
阴虚风动证属肝风证中的一个亚型,系指温病、热邪伤阴、筋脉失养、虚风内动的证候。本文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以三甲复脉汤为主治疗本证25例,收到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25例中,男17例,女8例;年龄最小者36例,最大者78岁,平均年龄62.4岁。病种:闭塞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9.
复脉系列诸方除“复脉强心”功效外,另一重要共性即“滋阴”,在此共性基础上,又各有个性。复脉汤中有参、桂、姜等一组益气温阳药,即益气滋阴;加减复脉汤去参、桂、姜、枣加白芍,专主滋阴;一甲复脉汤于加减复脉汤中去麻仁加牡蛎,旨在滋阴兼收敛;阴虚则难免阳亢,故有二甲、三甲复脉汤和大定风珠滋阴潜阳。 有资料表明人体阴阳与微量元素锌、锰密切相关,为了探讨复脉诸方滋阴共性及各派生个性的机理所在,对各复方及单味药中锌、锰元素含量进行测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李士懋教授临床诊治高血压重视以脉解症,以脉诊为中心分析疾病病因病机。李老认为应用某方某法治疗一种疾病,首先要对该方剖析、明晰才能有的放矢,临床方能取得满意疗效。文章从李老探析三甲复脉汤溯源、分析该方组方思路、应用此方类方指征三方面着手,并附临床验案三则,探析李老用三甲复脉汤治疗高血压经验,以期引起同道共鸣。李老注重平脉辨证,脉象方面若见(1)细数而虚,弦细数而痉,弦劲;(2)尺脉旺;(3)阳虚脉浮大而虚,尺细数,沉取细数而虚;再兼有可由肝肾阴虚解释的一二症皆可酌而用三甲复脉汤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