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寒易热,易实易虚,虚实相间,变化迅速"的生理病理特点。温振英教授认为"脾常不足"不仅是指脏器娇嫩,也包括运化功能低下,以及由此导致的水谷精气不足,故小儿脾胃病以脾虚证为多见。通过几十年的临床科学研究认为小儿脾虚证有其特殊的内涵,可涉及到儿科的泄泻、疳证、厌食、水肿、贫血、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对于这些疾病的辨治,温振英教授提出以健脾益气为大法,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兼以调中、温胃、养阴、利水、固表。  相似文献   

2.
便秘是小儿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冯晓纯教授认为阳明腑气不通乃小儿便秘的主要病机。小儿饮食不节,乳食停滞肠胃成积,积滞不运,传导失职;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移于大肠,大肠传导失常,则出现便秘。从肺论治,临证采用清肺导滞之法,内外治合用,重视调理饮食习惯以及日常护理,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厌食症是小儿常见脾胃系统疾病,长期厌食,严重影响儿童身体健康。导师王烈教授认为,脾虚食积型厌食其病位在脾胃,与饮食结构失调有关。病机关键是脾虚致积,亦或食积伤脾,脾气不足,胃气抑闭。以开胃法论治该病,自拟开胃进食汤治疗,并随证加减,配合调整饮食结构,在临床应用中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儿童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其过敏性紫癜的发生与脾的关系密切。脾虚既是紫癜发生的内因,又是紫癜迁延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故儿童过敏性紫癜的辨治不可仅从热邪着眼,而应注意到脾的影响,适时地从脾论治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介绍徐荣谦教授治疗小儿胃脘痛临证辨治经验。根据小儿胃脘痛的病因、病机,从以下六种辨证分型治疗,包括寒邪客胃、乳食积滞、脾胃虚寒、肝气犯胃、胃热壅盛、胃阴亏虚,喜用痛泻药方以疏肝健脾止痛。  相似文献   

6.
丁樱名老中医辨治小儿厌食经验撷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丁樱名老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的学术理念和辨治经验,以启迪后学。丁樱教授认为,小儿厌食中医病机关键为脾气虚弱和胃阴亏虚;乳食积滞、湿邪困脾、肝气犯胃和血瘀阻络;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补虚运脾为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7.
便秘是儿科临床的常见疾病,发病率高,且反复发生,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葛湄菲主任医师治疗便秘经验丰富,认为脾不足是儿童的生理特点,是便秘发生的病理基础;而时下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便秘发生的诱发因素。其善用增液汤增液润燥,治疗小儿燥热内结,伤津耗液之便秘。  相似文献   

8.
小儿具有“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而多发性抽动症的症状中,以肌肉抽动多见,故姚晶莹教授认为其发病主要与肝、脾关系密切。情志失调为其关键病因,肝郁脾虚为其主要病机,可采用心理治疗为主,辅以饮食调整、环境及运动治疗等非药物方法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暖脾固本贴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暖脾固本帖敷贴穴位。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口服,3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1)观察组总有效率96.7%(29/30),高于对照组6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观察组在改善脾虚主要症状如厌食、大便异常、脘腹胀痛方面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暖脾固本贴经皮给药穴位敷贴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疗效较好,其对脾虚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0.
小儿功能性便秘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该病的中医治疗思路,以“和法”为核心理论框架。首先,追溯“和”法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内涵,深入阐述了其核心概念及应用背景。其次,认为“气机失和,传导失司”为本病的核心病机,着重强调气机与大肠之间相互联系。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治疗该病的原则,提出了“祛邪扶正,和调气机,通达肠腑”为治疗策略的核心,包括内外协调、脏腑平衡、津液维护、情志调节和饮食安排等方面。本研究拓展了儿童功能性便秘治疗的理论视野,突显了中医传统理论在处理小儿消化问题中的关键地位,有望为改善儿童功能性便秘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麻子仁丸治疗小儿功能性慢性便秘肠胃积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7月至12月在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确诊的100例慢性便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给予麻子仁丸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主要症状体征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48/50),高于对照组78.0%(3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中大便干、排便周期延长、口干口臭、面红身热和心烦不安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胀痛、排便困难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子仁丸治疗小儿慢性便秘属肠胃积热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小儿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性疾患;以面部、四肢及躯干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常发音及污言秽语为特征的综合证候群。中医学中无明确小儿抽动障碍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于慢惊风、肝风等范畴。首届全国名中医陈宝贵教授为张锡纯中西医汇通学派第三代传人,从医五十余载,学验俱丰,对于小儿抽动障碍治疗有独到见解。陈教授认为其病因归咎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外邪克肺,引动肝风”、“脾虚生痰,肝风内动”、“心肝火旺,神气怯弱”。病位主要在肝脾,与心肺肾密切相关。治疗上总以“脾胃为本,五脏调神为药”之准则,施以滋肾养肝,温脾强志;补益肺气,疏风柔肝;扶脾柔肝,化痰息风;清肝泻心,清热安神。同时针药合用,开心解郁。  相似文献   

13.
儿童鼻窦炎有较高的发病率,孙浩教授根据《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及万全提出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的病理生理特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认为儿童鼻渊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邪,肝胆湿热、脾肺气虚。其中正气虚弱是发病的重要因素,贯穿疾病的始终。提出“宣肺、通窍、益气、祛浊”的治疗方法,采用内服或(和)外治熏蒸鼻腔的方法治疗儿童鼻窦炎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口服与穴位贴敷治疗小儿积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乳食内积证和120例脾虚夹积证积滞患儿,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观察组及两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中药汤剂口服,观察组加用穴位贴敷。治疗后第3、6天分别评价各组疗效,并比较纳差、脘腹胀满、大便失调等临床主症消失时间。结果治疗后第3、6天,观察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主症消失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观察组间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小儿积滞具有较好疗效,口服中药与穴位贴敷合用治疗本病疗效更为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症,其通常表现为小儿长期的食欲下降,甚则拒食的一种脾系病证。厌食引起生长发育的失衡及一系列全身疾病问题。因此厌食疾病防治成为当前中西医儿科研究的热点课题。推拿又是一种以阴阳五行、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以辨证论治为原则,通过对穴位刺激推动气血运行、调节阴阳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手段。本文介绍原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主任汪慧尧老先生在临床上运用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思路与推拿选穴经验。汪主任根据厌食“脾胃不和,脾失健运”的基本病因病机,结合自己多年接诊小儿经验,在诊察小儿“言语不及”之处,运用“上下贯通,前后调和”之法,临证选穴,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排泄和转输功能,从而达到调整小儿阴阳平衡、调和脏腑功能。以达到激发小儿自身潜能和自愈能力,提高小儿厌食临床治疗效果。后开展数十年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厌食技术规范化研究,通过数据挖掘将临床选穴,总结出治疗小儿厌食症基本治疗处方,更好提高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避免小儿针药之苦。后附汪主任运用小儿厌食症基本方治疗小儿厌食症医案一则,以资同道借鉴、讨论,更好服务广大患儿。  相似文献   

16.
小儿厌食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不积极治疗常可导致其他病症的发生,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精神负担。近年来其发病有增高趋势,引起中西医儿科医师们的关注。中医辨证治疗不但疗效肯定,而且具有较好的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积极推广。本文依据笔者临床经验总结,结合理论学习心得,提出治疗小儿厌食当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观点,宜分期论治。新病患儿宜健脾气,醒脾助运;久病患儿则宜注重养脾阴以助脾运。若一味予温补,多有贻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小儿胆道闭锁(BA)肝门空肠吻合(Kasai)术后中医证候规律,为中医药干预提供依据。方法编制BA术后中医证候调查表,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全面收集42例患儿中医四诊及相关资料,对常见症状、体征、证候进行频数分析,用相关系数矩阵显示证候之间的相关性,运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种因素对证候的影响,归纳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结果 (1)发病时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黄、目黄,其中大多为出生后3~7d发现皮肤黄染。(2)手术日龄最小41d,最大者92d,多于出生后61~90d行手术治疗。(3)BA术后主要中医证候依次为为肝功能异常、黄疸、便溏、疲倦乏力、腹胀膨隆、纳差等;主要舌象为舌质淡,苔白厚腻,或有灰黑苔;指纹表现多为淡、红、滞、达气关。(4)气血阴阳虚证中以气虚+阳虚者最多,且两者可与其他虚证相兼存在,阴虚证、血虚证无单独存在;五脏虚证中脾虚者39例,其中单纯脾虚者26例,脾+肾虚者8例,脾+肺虚者2例,脾+肺+肾虚者4例;脾虚多以单纯气虚或气虚+阳虚表现为主;肾虚多以气虚+阳虚为主;肺虚多以单纯气虚表现为主。实证以气滞者最多,均与其他证候相兼出现,其中气滞+血瘀+寒湿者32例,气滞+血瘀+湿热者6例。(5)各证候相关因素分析提示:手术次数及胆管炎为血虚证的影响因素;性别、手术日龄为阳虚证的影响因素;胆管炎为血瘀证的影响因素。结论 BA术后中医辨证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虚证以脾气虚、脾肾阳虚多见,标实证以气滞、寒湿、血瘀为主;各种证候相互相关、相互影响,常相兼出现;其病位主要在脾、肾、肺与肝胆;主要病性要素为湿、气虚、阳虚、气滞、血瘀;常见证型为脾虚湿困、气滞血瘀。建议对于BA术后的中医治疗,当以攻补兼施为治则,健脾益气、温阳化湿、行气祛瘀为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1990-01/2013-11现代医学文献中儿童厌食症中医证候的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查阅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集1990-01/2013-11发表在国内医学期刊上有关儿童厌食证候的文献.制定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计量分析,从而探讨儿童厌食症证型.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文献73篇,分析病例13 317例,其中涉及到厌食症的证型一共有24种.结论 脾失健运型和脾虚肝旺型是导致儿童厌食的主要证候,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增多而更趋向于以脾虚肝旺型为主,临床治疗除辨证施治外还须注重情志的调畅.  相似文献   

19.
小儿皮肤疾病,多因风、湿、热、毒等邪气侵犯肌肤而致。常见皮肤红斑、丘疹、疱疹,形态各异,或夹清浊水液,或焮红灼痛,或浸淫流水,或皮损肥厚粗糙结痂,瘙痒难忍,缠绵难愈。然不同皮肤疾病,病因病机同中有异,临床表现亦不尽相同,故临证宜分而治之。如浸淫疮重在清热燥湿、解毒利浊;蛇串疮重在泻火解毒、凉血清热;四弯风重在驱风胜湿、凉血润燥。  相似文献   

20.
许华教授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而脾胃为后天之本,主中土而运四方,脾病则致五脏不安,易招外邪。各种原因导致的脾胃气机升降功能失常是引起小儿积滞关键,通过调理气机,恢复其脾升胃降功能,则积滞得除。以此理论指导临床,治疗积滞及积滞所致之泄泻、咳嗽、发热等疾病,常常收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