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数据共享背景下的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让人们生活更便捷,通信更通畅。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坠落等高能量因素而致伤的人数较前显著增多,尤以严重多发伤为甚。创伤的早期有效救治是关键,构建完善的创伤急救体系,让患者在创伤发生后1h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能极大地减少创伤患者的早期死亡。而5G技术应用于创伤急救体系建设,可以实现区域急救资源合理调配、生命体征信息实时传输及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衔接,提高创伤患者的救治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严重创伤是45岁以下青壮年主要的死亡原因。基层医院严重创伤救治经验的匮乏、医联体间缺乏快速有效的转诊模式均导致严重创伤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增加。而5G网络信息高速率、低延时实现多学科会诊前置基层医院、诊疗早期共同决策, 弥补了基层医院救治经验的不足。医联体间依托信息联动的精简诊疗流程, 可缩短创伤急救时间。为此, 笔者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收治的128例基层医院转诊严重创伤患者临床资料, 初步分析5G网络医联体联动救治模式在严重创伤救治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潘险峰  ;唐斌  ;王玲  ;丁亚琴 《人民军医》2014,(12):1278-1279
目的:探讨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创伤急救与现代战创伤救治的相关性。方法:对2006年1月—2012年9月我院救治的高速公路事故严重创伤8669例伤情特点、救治方法和效果进行汇总分析,重点对创伤评分、受伤部位、损伤类型、严重并发症、主要死亡原因等数据与以往战创伤资料进行比较,探讨现场救治的通用技术和方法。结果:两组数据在损伤部位、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失血性休克等并发症、主要死亡原因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且现场急救方案及技术基本相似。结论:部分高速公路严重创伤院前急救方案及技术适用于现代战创伤救治。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创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卫生问题。在对严重创伤救治过程中,院前急救还存在反应时间过长、救治流程不合理、处置措施不恰当等问题。本文就严重创伤的院前急救流程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进一步提高院前创伤急救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而努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白涛 《创伤外科杂志》2002,4(3):129-130
严重创伤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公害,是国人第四位死亡原因,为降低其死亡率,急待提高严惩创伤救治水平,尽管相互影响因素众多,但救治中正确熟练救治技能,漏诊误诊的防止,伤情评估,基本设备仍是十分关键的,尤其是救治中充分利用宝贵有限的时间和后期并发症所致多脏器功能不全的防治。现场急救,急诊生命支持,ICU支持的危重病医疗连续体(C.C.M.C)在创伤救治中也显示出了其重要性和优越性,全民创伤急救的知识普及教育,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及设备,急救梯队建设及急救人员政策倾斜也是提高救治水平的必需保障。  相似文献   

6.
近30年来,中国创伤外科发展取得了斐然成绩。在北京、重庆、武汉、杭州等创伤中心的先期引领示范下,创伤救治学科建设蓬勃发展,创伤救治体系的"中国模式"初步建立;构建了创伤外科的理论基础及学术交流平台;总结了创伤急救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和创伤外科关键理论与核心技术;创伤救治能力,特别是对严重多发伤的救治能力显著提高。但是创伤救治体系尚不完善,总体创伤救治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再增3岁达到79岁,创伤外科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7.
急救、手术、ICU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实践和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合理的创伤急救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5年近7年创伤救治模式和结果。结果急救部已形成高、中、低级合理的80余人的人才队伍及创伤急救、ICU、麻醉等分组。拥有救护车、呼吸机、C臂X线机、血气分析仪等抢救设备,开展头、胸、腹、四肢、脊柱、骨盆、血管、手部伤及多发伤的确定性手术和ICU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结论急救、手术、ICU一体化救治,提高了创伤急救医疗水平,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急救绿色通道在严重创伤早期救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绿色通道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早期救治中的作用和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7年11月以绿色通道急救模式救治60例创伤患者的效果,并与2004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46例非绿色通道组患者的急救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机制、ISS及失血量等指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绿色通道组60例患者死亡2例,死亡率为3%,对照组46例患者死亡5例,死亡率为11%(P<0.05).绿色通道组在急诊室处理时间、特殊检查时问、入院至手术室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 结论 绿色通道急救模式缩短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空间和时间,显著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救治成功率,保证了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9.
颅颌面部战创伤是战伤减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颅颌面部战创伤救治的教学是提高我军战场急救水平的迫切需求.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3D打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口腔种植、口腔修复、口腔颌面外科等临床及教学多个领域中.将低成本的3D打印模型引入到颅面部战创伤救治的教学,可以提高颅面部战创伤相关的解剖结构及救治方法的教学效果.颅颌面部战创伤模型的3D打印主要是在标准或损伤后颅颌面部立体光刻(stereolithography,STL)文件上创建模拟出战创伤的损伤形态,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及3D打印技术制作出损伤模型,再将其用于颅面部战创伤救治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10.
有幸拜读已故著名烧、创伤医学专家黎鳌院士主编的专著《创伤后脏器功能不全》 ,受益良多 ,深感这是创伤学界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 ,抗休克、抗感染的进步 ,早期急救措施的改进 ,ICU的建立 ,麻醉的完善 ,许多重症创伤病人得以获救 ,如大面积严重烧伤病人救治率已大大提高 ,不少方面已达国际领先水平。而在我国创伤救治过程中 ,也面临着严重创伤后多脏器功能不全 (MODS)的重大难题 ,这也是与提高我国平战时严重创伤战伤、灾害医学和危重疾病救治水平密切相关的重大课题。在我国卫生部和我军总后卫生部领导的积极支…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创伤已成为40岁以下成人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其中严重多发伤及其伴发的创伤性休克是导致患者死亡最为重要的原因[1].因此,如何最大限度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生存率仍是创伤急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与传统的专科专治急救模式相比,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下的严重多发伤急诊规范救治因其强调生存链与创伤救治连续体理念,正逐渐被广大医师所重视和接受.我院2007年1月创建急诊危重病中心,采取创伤一体化救治新模式,对严重多发伤实行急诊规范化救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损害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休克救治的全过程分阶段应用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严重腹部创伤休克患者在院前急救与转运、院内急救与复苏、急诊手术与ICU监护、计划性再手术等不同阶段应用损害控制外科技术的救治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 4例患者在急救及转运过程中死亡,余82例术前初步复苏成功,获得救命性手术治疗。其中2例在术中大出血死亡,4例在后期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76例治愈。结论 将损害控制外科技术贯穿应用于严重腹部创伤休克患者中的不同阶段可以取得良好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急救绿色通道救治严重创伤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进入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45例患者的急救及护理,认为该通道增强了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缩短了救治的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实施限时服务、加强急救技能培训、全程监护等护理措施保证了急救工作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4.
创伤是全球40 岁以下人群的首要死因,目前我国创伤救治体系尚不完善,创伤患者病死率高于发达国家,完善救治体系是降低创伤病死率的关键.为创新创伤急救服务模式,提升创伤急救能力,降低创伤患者病死率,江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创建江西省创伤急救中心达成共识[1] ,2018 年6 月20 日会昌县人民医院印发了《江西省创伤急救中心指南(试行)》[2]、《江西省创伤急救中心评估细则》和《1、2、3 级创伤急救中心创伤绿色通道管理救治流程》.  相似文献   

15.
院前创伤急救是整个创伤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院前急救医疗服务(EMS)体系源自于军事医学经验和改进,对于创伤患者的确定性急救自现场就应尽快开始。院前创伤急救成功的关键在"创伤急救ABC":即气道、呼吸、循环,核心是建立并保证气道、通气、液体复苏和快速转运至就近的恰当医院。传统的院前处理面临着新的研究成果的挑战,同时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的应用也使院前创伤急救变得更加容易,创伤患者的救治结局也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6.
多发伤院内早期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伤是一类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院内早期急救需要建立一个急救平台,明确各救治环节的任务;强调院内急救的时效性、整体性和合理性,适时进行损害控制策略是"救命第一、功能第二"这一严重创伤救治原则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严重创伤性凝血病防治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血作为严重创伤患者早期死亡的首要原因,一方面与无法控制的创伤出血有关,另一方面则与失血后凝血病有关。新近关于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及凝血病急救医学得到发展,主要表现在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医学救治措施的改进。本文阐述了严重创伤凝血病新观点及认识,旨在加深临床对该病症发生、发展的整体认识,以提高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18.
军队医院野战医疗队和急救医疗组担负着野战条件下院前救治的任务。随着技术力量的不断加强和医疗设备的改善,野战医疗队、急救医疗组活动半径不断扩大,救治范围和救治内容也在不断扩展。2006年3月--2009年12月,我们开展了野战条件下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颈前部、颈背部及枕后部战创伤手术86例,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创伤外科杂志》2016,(3):131-131
为更好地促进创伤、灾难与急诊医学的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提升我国急诊医学、创伤救治及灾难医学救援的水平,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创伤急救与多发伤专委会、浙江省医学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第四届全国创伤急救与多发伤学术会议暨2016年灾难与创伤急救西湖国际论坛将于4月22~24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会议由浙江大学急救医学研究所、浙江省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承办,同时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多发伤救治模式探讨及治疗进展。会议将邀请到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专家,以及国内急诊、创伤及灾难医学的专家就相关的热点话题进行专题报告,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分析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园区相关的医疗转运服务中创伤患者的急救及转运情况,为今后此类大型公共活动中创伤患者的院前救治及急救转运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此次世博会期间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记录的全部世博相关随车病例,通过对接受转运的创伤患者的性别比例、创伤部位、创伤原因、现场处置方法及转运耗时情况等指标的分析,研究这部分创伤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特点、现场救治及转运情况等相关信息。结果因创伤需转运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88岁,以女性患者居多。最常见的创伤部位为四肢(62.17%)及头面部(27.82%)。园区内转运创伤患者的平均耗时为9.10min,园区与定点医院间转运创伤患者的平均耗时为15.23min。创伤患者现场急救和随车急救的各项措施实施率均<20%。结论上海世博会与各类大型公共活动一样,创伤是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类型。正确评估创伤种类及伤情,分析受伤群体特点,科学合理的医疗保障配置,规范的现场急救和及时的转运是创伤患者得到良好救治的基本保证。其次,进一步完善大型公共活动医疗数据的统计、汇总工作,取得更多完整的客观数据,以便制定出大型公共活动医疗保障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